03.05 祖宗,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用户61404424


开国皇帝朱元璋称“祖"(明太祖),朱元璋将帝位传给了长子朱标一脉,因朱标早逝,由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

朱棣谋反篡位,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取了帝位,明朝皇位便开始在朱棣一脉传承,因此朱棣也被称"祖"(明成祖)。


跪射俑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个问题关系到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的庙号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

1、庙号、谥号、年号

通常我们对古代皇帝有这么三种称呼: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

其中“汉武帝”是以谥号称呼,因为刘彻驾崩后谥号为“武”,故称汉武帝;

“唐太宗”是以庙号称呼,李世民驾崩后入太庙的神位上写着“大唐太宗皇帝”,故称唐太宗;

“康熙”是以年号称呼,玄烨登基后,改元康熙,故称康熙皇帝。

为什么前后会有变化?

在两汉时期,正常皇帝都会有谥号,但是只有干得不错的皇帝才有庙号,比如说西汉时期,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洵(汉宣帝)四位,所以称呼这段时间的皇帝基本上都用谥号。(PS:秦始皇认为庙号、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于大逆不道,所以废黜了,到汉朝恢复)

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所有的皇帝,包括一些昏君都恬不知耻地上庙号了,而原来一个字的谥号,也因为皇帝表功需要,变得很长很长,到了清朝,努尔哈赤的谥号长达26个字。

从唐朝以后,便以庙号称呼,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历史的转折就在这儿。

到了明清时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皇帝的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比如说朱元璋的年号只有洪武,朱棣的年号永乐等等,所以明朝属于年号和庙号混称,到了清朝,就直接用年号称呼了。

2、庙号文化

庙号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开创称祖,守成称宗”,简单说就是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皇帝称宗!(追封远祖的庙号不包括在内)

所以说正常一个朝代只有一位“祖”,其他的都是“宗”,比如说宋朝,只有一个宋太祖,其他的都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等。

但是有规定就会有例外,部分朝代有两个甚至三个“祖”。

比如说汉朝,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因为刘秀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汉朝,所以是开创之君。

比如说清朝,有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其中顺治是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相当于重造了清朝,称为“祖”勉强接受,但是康熙称“祖”就完全是后代厚颜无耻了,虽然康熙功绩颇大,但是这破坏了规矩。

明朝也有两个“祖”,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其实朱棣原本的庙号是“明太宗”,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将其改成了“明成祖”,这是为何呢?

3、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是嘉靖早年轰轰烈烈的大事,它包括朱厚熜是以皇帝身份走正门还是以宗室身份走侧门进入北京城,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能否追封为皇帝,能否请进太庙等等。

所谓的“大礼仪”事件,本质上是嘉靖和大臣们斗法。在朝臣们看来,嘉靖皇帝的皇位是他们赐予的,如果不是朝臣选择嘉靖,那么嘉靖就不可能入京当皇帝;而嘉靖则是通过“大礼仪”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以皇帝身份进入北京城,明明白白告诉大臣们,明武宗没有儿子,他那一脉已经绝嗣,而我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上天为大明的选择,和你们这些大臣无关。

这样争来争去普通人感觉很没意义,其实政治意义很大!如果朱厚熜是继承朱厚照的皇嗣继承皇位,那么就会出现几种情况,第一个就是杨廷和这类大臣就拥立之功,未来在朝堂上可以以此和嘉靖皇帝争权,第二点既然嘉靖是继承的朱厚照的皇位,那么朱厚照的政治遗产朱厚熜也要接受(这一点很难懂,举个例子: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如果标榜是继承了清朝或者民国政府,那么他们和列强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要一并继承,就像收购公司,不可能只收购资产而不承认债务,所以毛主席选择了“另起炉灶”)

4、“大礼仪”事件促使“明太宗”成为“明成祖”

《周礼》之中有“天子七庙”的说法,后来改为“天子九庙”。

简单点说就是在太庙的主殿里只能供奉9位皇帝的神位,开国皇帝神位居中,其他皇帝神位以“左昭右穆”分列两侧。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通常都是300年上下,十数位皇帝,那太庙位置就不够,就要把某些皇帝的神位移出太庙,移入一侧祧庙,叫做入祧。

那么移谁的呢?首先开国皇帝的永远不能动,那么就是移与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那一个!以明朝的实际例子来讲解:

嘉靖前面已经供奉到太庙的皇帝有: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未入太庙)

仔细数一数,一共是8位,还有1个空位,嘉靖皇帝将自己的父亲由“兴献王”封为“兴献帝”,迎入太庙,正好补足位置。

但是问题来了,将来嘉靖驾崩之后,就要移1位入祧,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所以只能将朱棣的神位移走。

朱棣是谁?赫赫威名的永乐大帝,如果不是他从建文帝手中抢走皇位,哪有后来的这些皇帝,包括朱厚熜他自己!一想到未来自己驾崩之后就要把朱棣的神位移出去,而且是因为自己硬把父亲的神位移入太庙才会造成朱棣的神位过早被移出,朱厚熜就“浑身哆嗦”,不敢到地下去见朱棣,永乐大帝的威名还是很管用的。

朱厚熜不愧是政治第一高手,他想了一个办法,以朱棣的不世功劳为理由,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称祖之后就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将来朱厚熜驾崩之后,移出太庙的将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位。

这样就解决了朱厚熜的心病,还拔高了朱棣的地位,一举两得,手段不可谓不高明,所以最终明朝有两祖,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因为篇幅有限,里面有些内容比如说庙号制定的规则,“大礼仪”事件,“左昭右穆”等等都没有细说,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看我以往文章,有详细解释,也期待与对历史感兴趣的你一起交流。


荣耀历史


明朝两个称祖的皇帝风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按照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明太祖毫无疑问该称祖,而朱棣篡位得皇位,有再创之实但难以明里称功,因此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

为何朱棣又“变宗为祖”

明朝太庙正殿一祖四昭四穆只能供奉九位皇帝。除了称“祖”开创之君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外,守成之君的“宗”则按由远及近的原则将关系较远的皇帝灵位移至偏殿。

藩王入继大统的嘉靖将自己的父亲冠以皇帝之名供奉于太庙,太庙九人已齐。导致嘉靖死后,朱棣面临亲尽则祧的问题。

这本应死嘉靖死后新皇的问题。

但嘉靖藩王入继,为巩固其地位,在其继位用礼制证明其继承大统实为天命所归,为强化其正统地位,掀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大礼仪之争。

其中包括将其身为藩王的生父升格为皇帝,即是为此。嘉靖借朱棣即将移除太庙之机,将明太宗升格为万事不祧的明成祖亦是如此。


历史小知


祖宗,字面意思先有祖再有宗。自汉以后历朝开国皇帝都称“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祖”以后都称“宗”,如(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等。明有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那么问题来了,明第三帝朱棣为何从“明太宗”改为“明成祖”了呢?加上他爹太祖朱元璋,明朝不就有两个“祖”了吗?


在中国古代的礼法中,开疆为祖,守业为宗。 也就是说,如果开拓了国家的疆土,属于国家的开创者,就叫祖;没有对国家的版图和创业作出贡献,而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祖先的遗产,守住先辈的家业的,那就叫宗。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死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100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



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与太祖朱元璋合称“明朝二祖”是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出于私心。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但他的皇位并不是从他的父亲朱祐杬那继承而来的,因为朱祐杬没有当过皇帝,当皇帝的是朱祐杬同父异母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朱祐杬一脉基本上就与皇位无缘了。但是,世事总有意外的出现。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豹房驾崩。由于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选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两个月后(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厚熜终于幸运地当上了皇帝。



但是,嘉靖皇帝的志向却并不止于此。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归于正统,朱厚熜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将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皇帝,并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所谓“大礼议之争”是指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进士大夫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斗争。当然,很显然,在这场斗争当中,嘉靖皇帝是站在张璁一派这边的。因为 张璁是支持他爹兴献王朱祐杬为嘉靖帝皇考的。

经过长达三年半(1521~1524年)的斗争,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顺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为“兴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相应地,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来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嘉靖皇帝并未因此满足。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顺利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庙主殿,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


虽然这件事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明朝的礼法规定只能有九个皇帝的神主牌位在太庙享受春秋大祭。到了嘉靖这一代,太庙主殿的九个位置已经满了,没法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进去,必须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

移谁呢?周礼早有规定,“亲尽则祧”。

“亲尽则祧”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但是,有一个例外——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并且要永远放在最中间。



按照这个规定,除朱元璋外,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就是朱棣了。

但是朱棣功劳也很大啊,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还出现了“永乐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

不移朱棣就移他儿子仁宗朱高炽,这还难得到嘉靖皇帝吗。于是下诏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将之与太祖朱元璋并立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为万世不祧之君。

做完这件事之后,嘉靖皇帝就“顺理成章”的、“名正言顺”的按亲缘关系先将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移到了偏殿,然后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庙主殿。

因此,朱棣的庙号后来就变成了“成祖”,而非“太宗”


谁是谁的菜


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生前没有的,死后由后人去封的。所以你要是叫活着的李世民为唐太宗,那就犯了大忌了,肯定被砍了。一般的皇帝家族只有第一个皇帝,也就是开国皇帝才会叫“祖”,好比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都是开国皇帝,等到下一个只能叫宗了,祖宗祖宗就是祖在前宗在后,不能乱了辈分。但是在明朝的时候,不是开国的朱棣也成了“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还是因为朱棣的功绩,想想当初作为皇帝远征蒙古,将大明朝的天威发挥到了极致,最后把曾经席卷欧洲的蒙古骑兵打怕了。也就在那时候,明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次在政治上为了远见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开始了天子守国门,而且还命人修编历史奇书《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一个盛世。虽然不是开国的君主,但是却有着开国的功劳。



奥特曼爱小怪兽


实际上,明朝远不止太祖、成祖两位祖。在明朝开元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也明太祖被追上了庙号德祖、懿祖、熙祖、仁祖!这么算起来,明朝应该是六位祖而不是两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太庙之中祭祀祖先并不像一些港台剧里的祠堂那样,将祖宗牌位一排一排码在那里,跟码麻将似的。其实,最初太庙正殿供奉的只有始祖和自己之上的四代,出了“五服”的祖先则要被请到偏殿集体供奉,称为“祧”。只有祖不在此列,又称为“万世不祧”。



历朝历代在太庙正殿供奉祖先的数目有所不同,明朝时形成的定制是九位。从明太祖开始,到明武宗朱厚照总共是八位皇帝,建文帝和景泰帝因为政治原因并没有能够进入太庙。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正好是第九位,按说数目正好,明世宗没必要多此一举把明太祖朱棣升格为祖啊!可问题是,明太祖把他父亲明仁祖朱五四请进了太庙!而且,朱五四作为进入太庙的第一位祖,属于“万世不祧”之列,祧谁也不能祧他!明太祖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后世帝王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明太祖是根本,自然也是不能祧的!那么,按照古礼和制度,就只有祧彼时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他并不是嫡长子,而且在他前面还有两位更加名正言顺的皇帝——建文帝和他的父亲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因为政治原因,后来朱标被请出了太庙、由兴宗孝康皇帝重新降为了懿文太子,建文帝索性直接连太庙都没能进)!祧了朱棣,等于是变相否定了自家这一支的合法性。实际上,对于明朝后来的皇帝而言,朱棣才是这一支真正的“始祖”。因此,朱棣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被祧的!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朱棣升格为祖,列入“万世不祧”之列!自此,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明朝皇帝们也从此不用担心正统性这个问题了!



可是,问题远没有解决。从明仁祖到明武宗,已经有九位皇帝供奉在太庙正殿了,依然没有明世宗亲生父亲父亲朱祐杬的位置!在正统性问题解决之后,明世宗也不顾不得其他祖宗了,为了给父亲朱祐杬腾地方,明世宗果断祧掉了自己的另一位祖宗——明仁宗朱高炽!把明仁宗请出了正殿、供进了祧庙。



自此,一切问题全部解决,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式以睿宗献皇帝身份进入太庙正殿,明世宗梦寐以求的正统身份完全合法化。同时,升格为祖还维护了明成祖“万世不祧”的地位,让明世宗自己在内的明成祖后裔的皇位变得更加“正统”!之后的问题也全部得以解决,进一个正殿,祧一个到祧庙,直到明亡。



这就是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太祖和成祖的原因所在。不过,这仅仅是明朝,因为明朝的皇帝依然谨守着汉民族的传统。满清入关之后,将这一套制度彻底给玩坏了!清世祖顺治帝作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称祖也无可厚非,毕竟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先例在,这算不得什么。紧接着,清圣祖康熙帝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不过,作为开创清朝第一个所谓盛世的皇帝,尊其为祖、享“万世不祧”勉强也能说得过去。可是,接下来的事恐怕就要让人大跌眼镜了!自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清朝的皇帝也不管什么祖和宗的区别了,全部玩起了“万世不祧”。最初,清高宗乾隆帝多少还要点儿脸面,苦心为父亲清世宗的“万世不祧”编出了不少理由。后来的皇帝索性连理由都懒得编了,将前朝皇帝的理由依葫芦画瓢重述一遍。就这样,清朝连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这样的傀儡皇帝都成了“万世不祧”,在太庙开启了码麻将的进程……得亏清朝没有传之万世!如果没有宣统三年的那档子事儿,真难以想像,清朝的太庙会变成怎样一张“麻将桌”……太庙正殿是不是要拆了扩建呢?


农民工歪说历史


原来朱棣的庙号是“太宗”。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没有后代,所以皇位就落到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嘉靖继位后,想把其生父追尊为皇帝,摆进太庙。但是嘉靖想摆进太庙的正殿,而非偏殿。

以前太庙正殿供奉有王朝建立的七位皇帝,一祖六宗,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一,在中间,朱棣不承认朱标和朱允炆,所以朱棣算第二。代宗在英宗复辟后不被承认,直到南明时期才被承认。祖之后六个宗为三昭三穆,再之后的皇帝要移入偏殿。所以朱元璋、朱棣之后的五位为:仁、宣、英、宪、孝。

一开始连明武宗朱厚照【正德】都进不了太庙正殿。要想让嘉靖的生父进正殿,要么把一个正殿七位皇帝中的一个否认或者移到偏殿,要么想办法增加两个位置,连带朱厚照一起摆上去。

把正殿七位皇帝之一剔除出正殿的话,就嘉靖生父的功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生前没当过皇帝就算了,而且几乎没什么功绩,不可能盖过前七位皇帝,而且按照当时礼法亲缘关系,能动的只有朱棣的牌位【移出功绩仅次朱元璋的朱棣,放一个没有功绩的人进去,更不能服众了。】。。若只增加一个位置,嘉靖生父也不可能在盖过正德。

嘉靖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朱元璋之后成就最高朱棣从太宗的位置抬高到成祖,和朱元璋一样万世不祧的地位,使得祖之后空出一个位置,然后亲自写了《明堂或问》,找理由把太庙正殿七个牌位增加到九个,这样就多出两个位置,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一个就是嘉靖的生父。名正言顺的把其生父追封为皇帝,摆进太庙正殿。【史称”大礼仪“事件】

所以明朝之前太庙正殿都是七位先皇,但是明朝的太庙正殿就有了九个牌位的原因。康熙的称号也效仿这个,命为请圣祖,以显示自己的功绩高。


黑眼历史观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创者称祖,守业者称宗,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朱元璋是大明江山的开创者,所以庙号为太祖,朱棣是第三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前称太宗,之后称成祖,至于为什么后来称成祖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朱厚熜原本与皇位无缘,因为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不是皇帝,当时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武宗死后无嗣,依据《皇明祖训》,朱厚熜是以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当了皇帝就要经常祭拜太庙,太庙是供奉先祖皇帝的地方,对皇帝来讲就是家庙,按照明朝祖制,明朝太庙正殿最多供奉九位,再多就要祧出,祧出就是将辈份远的移至偏殿,开创之祖有万事不祧的待遇。朱厚熜每到祭拜时心里就不是滋味,因为在这庄严隆重的场合,却不能祭祀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一场“礼仪之争”开始,最终朱厚熜战胜了朝堂上的保守派,封自己的父亲为献皇,母亲为皇后,这样父母的牌位就可以进太庙了。

献皇进太庙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太庙9位先皇已满,如果献皇的牌位要进,必须祧出一位,按宗法“亲尽则祧”的原则,太祖不能祧出,则第2位太宗祧出移至偏殿,本来第2位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了皇位,在大明一朝是不被承认的,所以牌位没有进太庙。太宗进入偏殿,在偏殿就是第1位,以后皇帝死了,还会有别的牌位移过来,所以太宗自进了偏殿后就进封为了成祖,这样,大明一朝就有了两个祖,即太祖和成祖。

祖是开始的意思,明太祖是明朝开始的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是偏殿里开始供奉的第一位皇帝。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这是一个庙号的问题,就算历史常识小科普吧!

众所周知,古代帝王称呼挺多的,其可以用谥号相称,比如汉武帝、汉文帝;也可以用年号相称,比如康熙、乾隆;还有一种就是用庙号了。

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什么的!

其基本按照的是怎么叫着方便怎么来的规律!

比如在唐朝以前,帝王谥号多单字,且一帝多年号,庙号又严谨不是每个帝王都有(西汉一朝,仅四位皇帝拥有庙号),所以大家都以谥号称呼帝王。

而到了唐朝,庙号泛滥,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而谥号却逐渐演变为美称,甚至可以不断加谥,失去了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作用,于是大家开始用庙号称呼。就是“祖宗”!

到了明清时期年号逐渐单一化,一帝一年号,相比于庙号更加易于区分,所以后世多以年号相称,比如嘉靖、崇祯、康熙、乾隆。当然,他们的庙号也还在,比如崇祯是明思宗,乾隆是清高宗等等。

咱们这里主讲“庙号”!

所谓庙号,其实就是一个帝王在自家宗庙上的名号,有点咱们普通人家宗称祭祀时对于祖宗的称呼,比如高祖、太祖啥的。

当然了,庙号是帝王专用,其还有着一定的“历史评价”在里面,在唐朝以前,庙号基本都是好评,所以门槛极高,需要有大功德贡献,要值得后人去高位供奉,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

但是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了,其便有了褒贬之分,有点之前的谥号的感觉,起到了一个客观上盖棺定论的作用。

和谥号的谥法一样,这庙号也有规矩!

一般来讲,庙号就是某某祖、某某宗,而其评价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所以我们看到一般开国之君,都是称“祖”,后面的皇帝则大都是称宗!

那么朱棣他为何能称祖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可是他爹啊!

如果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朱棣这个皇位可不是正儿八经的传位继承来的,而是自己靖难之役打下来的。算是他自己开创而来的,所以他称“祖”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朱棣死后最开始称的是宗,是为明太宗,毕竟是篡位,不光彩。

只是后来嘉靖皇帝,把他的庙号改了!

为什么要改呢?

这就的提到当年闹得满城风雨的嘉靖“大礼仪”事件!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幸运儿,他本是藩王,但因明武宗无嗣,被群臣举为皇帝。而他在当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就在宗法上大做文章,其中就是生父升格为皇帝,供入太庙。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按照天子九庙的规矩,太庙正殿里面只能供奉九位先祖(一祖四昭四穆),嘉靖之前的十位皇帝有八位在里面(景泰帝、建文帝没有入太庙),嘉靖将自己的父亲供入太庙之后,九庙的位置就满了。到时候嘉靖死了进去,必须得移出来一位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

而“入祧”也是有规矩的,即称“祖”者以开创之功享受万事不祧,同时称“宗”者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轮着来。

如此一来,要移走的就是最远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是朱棣有开创实功,为后世所敬重,嘉靖也不敢因为自己父亲的升格,而将其排出正殿,这样有点难以服众。而且替换他的正好是自己,想想死后下黄泉该如何面对这位老祖宗?

所以,嘉靖就来了一招“偷梁换柱”,他将朱棣庙号由“宗”改为“祖”,这样一来,他就和朱元璋一样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了,也就不用移出了。

所以后来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排位!

这就是明成祖的由来!


白话历史君


明朝的两个祖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实际上,朱棣刚去世时的庙号是是太宗,到嘉靖年间才改为成祖。

那嘉靖为什么要给朱棣改庙号呢?

祧(tiao,第一声)

古代皇室祭祀祖先,不会像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中那样把所有的神位放到一起。而是要根据关系的亲属,有选择的供奉祭拜。

儒家说“亲亲者四”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古代只有五服以内的亲属关系才能得到认可。所以祭祀供奉的是始祖加上往上四代的祖先。

到了唐太宗的时候,为了证明正朔追尊了一大帮子的李家祖先,供奉也从四代变成了六代。后面的唐玄宗带了点私货,又往里面加了两个位置。

由此可以得出,除了始祖外,需要被供奉的祖先神位一共是八个。

事情闹的有点大

这个时候我们来算一下嘉靖登基前明朝皇帝的个数,当然,建文帝和明代宗要去掉。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

让朱棣变成万世不祧之君其实也算是明朝的潜规则了(总不能像唐太宗一样自导自演吧?那多掉份),毕竟他的皇位是从建文帝手里抢来的,需要用一个不祧之祖的位置来增加其后世子孙皇位的正统性。

我们上面列举出的皇帝只有七个,按照道理来说还有空位,给朱棣确立地位这件事情应该由嘉靖的下一任皇帝来做。

但是呢,嘉靖为了增加自己的话语权,非要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王追封皇帝并让其入太庙。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只要嘉靖去世,朱棣马上被祧。

所以这任务就落到了嘉靖的头上。本来单单就太宗这个庙号也是可以的(唐太宗,宋太宗都是永久祭祀),但是为了凸显其特殊,让人心服口服,就把太宗改成了“成祖”。这个时候再加上嘉靖被追封为皇帝的老爹睿宗,正好凑齐了八个。


为了保住自己老爹的神位,嘉靖在自己去世前就把朱高炽的神位给迁出去了。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