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對待機會的認知也不同。

認知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方向、選擇和勝率,最終的結果肯定也大有不同!

舉個例子:市場上,消費者想要的是好產品嗎?或者說大眾想得到的是真相或者價值嗎?

其實都不是。人們即不渴望看到真相(甚至接受不了真相),也不是在尋找價值,他們只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情緒安穩。

所以千萬不要把你認為的真相強加於人,也不要把你所認為的價值和好產品給他們,你只需要理解他們,撫慰他們,你就能大獲成功,這就是商業的本質。

如果在認知上一旦到一定層次,快速看到本質,瞬間抓住商業操作要點,往往更容易搶佔先機,更容易取得成功。

相反,人的認知一旦被禁錮,人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判斷力和行動力都深受影響。人的認知一旦被打開,思維就會徹底打開,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透徹且真實的世界,還可以輕而易舉地引領大眾。

尤其是在財富創造、創業、投資領域,認知層次的不同影響全局,並決斷最終勝負。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每個人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同的是,認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他們遵從本質和規律辦事,負責操控世界的運轉。而認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觀,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見,喜歡盲從,只能被操控。

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有高認知嗎?……未必!

很多讀書讀到博士的人,輕而易舉照樣被人騙,因為有文化不代表有才華,有才華不代表有智慧。認知的本質是智慧,它比知識高兩個維度。

為什麼我們會存在認知層次不同?

是因為我們跳進了努力的誤區: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技術效率:學習是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

認知效率: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

結果,追求技術效率時,每一個新問題都需要學習新知識,越學越多;而提升認知效率後,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不過是舊問題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所以,要跳出努力的誤區,就必須重視認知效率,學習臨界知識。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人的一生就是自己社會認知的變現過程。

有什麼樣的社會認知,最終就是什麼樣的經濟收益,並最終沉澱在實物資產上,變成有多少財富。

社會認知和財富是相匹配的。對社會的認知的正確狀態是多少,就能夠積累多少的財富。對社會認知為0的狀態之下,就無法積累財富。

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方法收割你,直到讓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正確的認知能夠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導致正確的結果。

好比很多彩票一等獎的獲得者,他們的結局並不好,獎金最終被揮霍一空,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財富認知,他們不知道怎麼管好錢。很少有成功企業家說他們的第一筆錢是來自於彩票大獎,因為是先有認知,再有財富的。

所以運氣要說重要,也很重要,但它不是充分條件,只是必要條件。但沒有認知,只有一點點運氣,最終肯定也是不能成功。

而這兩者,我們只能提高認知。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接著說投資,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取決於認知水平。

Pre-Angel創始合夥人王利傑經常說,"一時的成功靠運氣,一世的成功靠認知"。對於運氣來說,是不可量化,不可預測,不可複製的,而認知是可量化,可提高的,還能帶來好運氣。正確的認知能夠帶來正確的行為,天使投資的正確姿勢就是用正確的認知去駕馭未知的命運。

馬雲曾說過: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這也是同樣的邏輯。

對於大多數非專業的投資人來說,完全可以將多年的行業積累、獨特認知等放在投資的視角上進行思考。如果我們把身邊這種熟知的現象,工作中對行業的積累,通過深度思考轉化為真正的認知,再通過投資工具實現變現,那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投資機會!

投資的過程就是勝率與賠率之間不斷做動態平衡。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對不同勝率的選擇。

沒有以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一場賭博。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往往不可能帶來高賠率。所以高賠率的本質,是否擁有超越大多數人的認知,在合適的時機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然而事實上,現實身邊絕大多數人不敢用行動去檢驗自己認知的真偽,因為試錯有成本,因為人類對損失的害怕遠超過對收益的期望。

因此,絕大多數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尋求穩定和安全感——這又是一種認知證偽,世界是個混沌體系,毫無穩定可言。

當然,較真的話,暫時的穩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樣的穩定過於脆弱,不值得。

比如有種很具迷惑性的穩定態,叫做專業化。就是大學學的那個“專業”。四年專業畢業,然後從事本專業工作,在崗位上兢兢業業,該考的證也考了,該評的職稱也評了……

但是,這個行業慢慢不行了,要麼企業經營不善,或者產能過剩、產業迭代,下崗、待業,半輩子獻給這個行當了,別的也不會。所謂專業化,算不算對認知變現的證偽?

說到創業,創業也屬於認知變現的範疇,其核心還是提高認知。李善友曾說,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只是對於創業而言,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備超越市場的認知外,還需要戰略、組織等一系列綜合能力。

未來的社會,如果僅單靠產品已經不能再賺到錢,因為隨著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未來有形產品的利潤都會無限趨近於0,甚至是免費供給的,到一定程度之後,有形的產品都只是文化的附屬,未來只有靠精神指引才能賺到錢。

所以,勉勵創業的同路人,如果你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或者渴望一展抱負,那麼提高認知是絕對有必要的!

高認知的思維一旦被打開,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未來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財富永遠都會流向最匹配他的人,就是那些高認知的人。

高層次的認知是需要完整體系去支撐的。提高自我認知的最好方法是進行知識管理:也就是通過對對外部信息的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其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深度認知的模式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當我們自身的認知有侷限時,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一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到來,顛覆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商業模式,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現象。可是從知道到相信,再進一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認知是未來社會的核心資本,認知就是未來社會的精神高地,無形的東西越來越能決定有形的東西。

掌控未來世界的,是一群高認知的人。他們不僅控制商業的未來,也掌控了生命的未來。他們會利用掌握的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和工具,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不斷宣導自己的合理性,從而時刻佔領人類的精神高地,包括大數據等等,都是他們保持高認知的工具。

因此,努力提升認知,才是階層逆襲的根本,也是防止被收割的根本。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