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丁奉斩杀张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出自第86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剧情如下:

222年蜀吴两国罢兵修好。得知消息的曹丕大怒,认为两国修好必然攻魏,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起兵30万渡江进攻东吴。

孙权以徐盛为都督,孙韶、丁奉为大将,率南徐、建邺等处兵马迎敌。曹丕来到江边,望江兴叹,未敢主动出击,只是乘龙舟在江中,以待时机。

忽然狂风大作,江上惊涛顿起,曹丕不能站立,慌忙下令撤退。曹丕刚刚上岸,孙韶、丁奉前来截杀。张辽前来救驾,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赶来将其救下。张辽回到许昌后不久,因箭疮迸裂而亡。曾经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就这样被丁奉射杀。

其实在历史中,张辽之死和丁奉没有任何关系。

张辽曾是吕布部下,归顺曹操后长期镇守合肥等处,多次挫败孙权,使东吴胆寒。222年,张辽染病。但此时孙权反叛,他抱病出征,在广陵击败了吴将吕范。

战后不久,张辽病情加重,逝世于江都,他的死和丁奉没有任何关系。而丁奉当时只是一个基层军官,并没有多大的名气,他和张辽两人甚至都没有见过面。

丁奉的结局如何?

丁奉字承渊,是东吴后期的重要将领,辅佐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堪称东吴的一块活化石。他不仅勇猛善战,最著名的战例当属“雪中奋短兵”。他还颇有计谋,曾为孙休设计除掉权臣孙綝,确保了东吴政局的稳定。

孙休死后,丁奉拥立孙皓为帝,被委以重任。他多次领兵北伐,胜少败多,耗损了东吴的国力。271年丁奉去世后,受到了一些人的诋毁,孙皓又以北伐无功为由对其进行了清算。他的儿子丁温遭到杀害,他的家属则被流放到临川(江西南城县)。


石头说历史


张辽威震逍遥津,丁奉雪中奋短兵,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张辽与丁奉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将张辽正是死于丁奉之手,不过这毕竟是演义,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丁奉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箭杀张辽

在演义中,张辽确实是被吴将丁奉所杀,《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道: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时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张辽虽逃得一时,然终因箭伤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张辽被丁奉所杀的说法。

张辽的真正死因

演义中说得很明确,张辽之死与丁奉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在正史上,张辽之死却与丁奉没有半点瓜葛!

据史料记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驻雍丘,不幸在此期间染病。时恰逢孙权反魏,张辽忙于军事布防,曾抱病击败了来犯的吴将吕范,然而在这期间苦于战事,伤病一直未能痊愈,故张辽的病情每况愈下,在击败吕范后不久,便于江都病逝了。

丁奉的最终结局

丁奉在三国前期并没多大名气,但后来却是成为了吴国的柱国之臣!丁奉征战一生,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论丁奉之功,不亚于当年周郎,吕蒙。公元252年,魏国伐吴,东兴之战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奋短兵",大破了来犯的魏军。此后丁奉计除权臣孙綝,辅佐吴主孙休,让一度混乱的吴国得以有喘息之机。

只可惜这样一位功臣却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公元271年,丁奉逝世,然丁奉死后,吴主孙皓却因之前丁奉北伐无功而返而追究其责任,后将丁奉之子丁温杀害 ,其家属也被流放到了临川。

所幸这样一位忠臣义士没有被世人所忘,后人感念丁奉之功,称其为总管菩萨,封为靖天世帝君,并为其建庙立像以供奉!


灵魂的感触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兵折将退回许昌,留下七千人马和张辽,李典,乐进留守合肥,防止孙权的势力向北延伸,由于孙刘结盟,双方趁着赤壁之战胜利的余威,猛烈进攻曹操,刘备进军益州,准备拿下汉中,曹操此时也准备亲征汉中太守张鲁,从没有上过战场的吴主孙权,也想体验一把父亲和兄长驰骋疆场的感觉,趁着合肥守卫兵力空虚,孙权集结10万大军,亲自率领进攻合肥。

孙权率领10万大军和众多吴中名将去欺负合肥7000多守军,孙权认为拿下合肥是十拿九稳的事,结果碰到了张辽,以7000多兵力击败孙权10万大军,还差点活捉孙权,差点没把孙权给吓死,孙权狼狈不堪的退回建业,从此张辽成为孙权一生的噩梦,张辽不但以少胜多击败孙权,更是用计射死了孙权的第一猛将太史慈,但是天道轮回,张辽射死太史慈,六年之后,孙吴小将丁奉用箭射死张辽。

公元222年,孙权再次假意向曹魏称臣,然而没过多久就再次背叛曹魏,此时曹操已死,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曹丕登基称帝,魏文帝曹丕听闻孙权再次背叛,非常愤怒,此时的曹丕也刚好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威望,曹丕决定率30万大军亲征,派张辽,张郃为先锋大将,只上过一次战场的孙权被张辽揍出噩梦,在没有勇气亲自带兵了,派大将徐盛为帅,丁奉,孙韶等将为辅,由于曹丕轻敌,被吴将丁奉追杀,张辽半路杀出,截住丁奉拍马来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这时徐晃赶到杀退丁奉,一起护着魏主曹丕和张辽退回,回到许昌的张辽伤口感染而死,

其实这是罗贯中先生的一贯写法,他不喜欢给三方主要武将排名分高低,因而设计一些名将死于中箭的剧情,就能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种无聊的武艺高低之分,关羽是吕布死后三国第一猛将,结果被庞德射中胳膊,要不是碰到华佗为他刮骨疗毒,估计已经死了,典韦在宛城被射成刺猬,小霸王孙策被许贡门客一箭射死,老将黄忠被马忠一箭射中肩膀而死,徐晃,甘宁,郭淮都被人射中脑袋而死,诸如此类,这样的写作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的避免了武将排名高低的问题,还可以很好的突出战场的瞬息万变残酷无情,恰当好处的体现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

至于丁奉,在射死张辽后,孙权大喜,对丁奉大加封赏,升为偏将军,到了在吴主孙亮时期,被封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后因东兴之战,丁奉立下大功,被封为灭寇将军,升为都乡侯,之后又立战功,被封安丰候,升为左将军,吴主孙休继位后,权臣孙綝自封为丞相,祸乱朝政,丁奉设计将其斩杀,立下大功,升为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持假节领徐州牧,孙休驾崩以后,丁奉和丞相濮阳兴迎立孙皓为皇帝,丁奉被升为大司马左军师。公元271年,丁奉因战事不利,被吴主孙皓斥责,同年,戎马一生,经历了东吴四代君王,且见证了两次王朝的更迭(汉至魏,魏至晋)的丁奉去世。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据晋史书记载,吴主孙皓一直对丁奉战事不利之事纠缠不休,在丁奉死后,孙皓将丁奉儿子丁温杀害,把丁温的家属流放到了临川,不过根据三国志记载,丁奉因为屡立战功而尊贵,但渐渐暴露了他骄傲的性格,吴国当时有很多人因此诋毁丁奉。孙皓念在丁奉以前战功显赫,在丁奉死后,将丁奉全家迁徙到了临川。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吴国有个湖叫金钱湖,公元222年丁奉率军路过这里,看中了这个有二十多万亩的金钱湖滩,丁奉亲自指挥建筑圩堤,用了四年时间圩堤筑成,建成后改名为金宝圩,这里的百姓为感谢丁奉,在金宝圩的中心建造了一座总管庙,立丁奉的像在内,百姓把丁奉称为总管菩萨,四季香火不断,后丁奉被封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


一个老男人历史


《三国演义》中张辽之死

在《三国演义》第86回中,详细描述了张辽的死因。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曾经在合肥逍遥津大战孙权,并且以7000对10万以少胜多,并且差点活捉孙权。在最后一战中被丁奉射中腰部,大败而回,最后死于箭伤。(张辽剧照)

真实历史中的张辽

张辽曾经跟随不少的主公,但是主公大都不成气候,最后跟随了曹操才逐渐显现出大将风范。

赤壁之战后,张辽、李典等驻守合肥,孙权集中东吴的主要兵力和战将准备乘势攻取合肥。此战在合肥的逍遥津开打,张辽亲率800猛士,直取孙权的主帅所在地,东吴名将陈武被斩杀,曹军一直杀到了孙权主帅位置,孙权狼狈逃窜。发现张辽的军队只有几百人后,孙权部队围住了一部分张辽的敢死队,张辽见部队没有全部突围,随即杀入包围圈,救回了被围的部队。此后,孙权部队疫病流行,撤兵过程中遭到张辽部队的掩杀,大败而回。张辽大战逍遥津,以少胜多,从此闻名天下。(威震逍遥津邮票)

张辽病故的那年,率军进攻东吴,击败东吴吕范的部队而归,最终病死。

丁奉的最终结局

丁奉(186-271年),活了85岁,侍奉了四代吴主,从曹操打到司马炎时代。赤壁之战时期的将领们大都已经凋零,丁奉在东吴军队的地位水涨船高。公元252年,66岁的丁奉在魏军进犯东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败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权臣孙琳把持朝政,孙休求救于老将丁奉,丁奉设计将孙琳等除掉,被封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是东吴后期主要的将领。(丁奉光着膀子在雪中进攻魏军)

丁奉大权独揽时期,难免骄纵。人生的最后时期,是吴主孙皓(孙权的长孙)掌权。

268年-271年期间,丁奉率军同西晋的军队在淮南作战,共大规模进攻三次,不是被击退就是无功而返,这让孙皓大为不满。丁奉死后,孙皓追究进攻无功而返的责任,将丁奉的儿子丁温处死,后代被流放临川(现在的江西南城)。


穿越再现彼岸


正史中的张辽是病死的;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后在许昌逝世,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称帝之后,张辽继续守卫着合肥这个曾经让他名扬天下的地方,曹丕封为晋阳侯,对于张辽的赏赐都是多于其他将领的,因为张辽可以算是一个封疆大吏。曹丕对张辽也是非常的尊敬和爱戴,经常询问他打败孙权的战斗细节。孙权非常的害怕张辽,张辽生病的时候孙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张辽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为张辽留下了眼泪,封张辽的谥号为刚侯,用一个“刚”字概括了张辽的一生,也算是实至名归。

后来曹丕对张辽的评价是:合肥大战,张辽和李典用八百步兵,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军队,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战例,让东吴至今还没有士气,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

张辽是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在曹魏集团当中唯一一个受到后人读者尊敬和爱戴的一个魏国将领,因为张辽不仅和蜀汉的关羽是意气相投,而且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得意的将领,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曹操帐下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要说到张辽最有名气的一场战斗就是威震逍遥津,张辽带领着李典和乐进在逍遥津这个地方设下埋伏,孙权大军过了小师桥之后,便把小师桥拆掉断了孙权的退路,要不是东吴诸将死保孙权,碧眼儿就领盒饭走人了,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张辽在三国纷中的人气很高,笔者也算是张辽的一个小小粉丝吧。

丁奉作为吴国的大将,有记载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现在周瑜帐下,赤壁之战时期经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战任务。服侍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的东吴皇帝,孙策在世的时候丁奉是否已经在东吴为将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演义中的丁奉在三国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很大的名气,只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现过几次,还是周瑜手下的一个牙将。

三国后期丁奉逐渐有了名气是因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张辽。刘备永安托孤之后,诸葛亮继续奉行的联吴抗曹政策,派遣邓芝到东吴联盟,两家联盟之后,曹丕就率先攻击东吴。徐盛就带着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军,曹丕战败之后张辽来护驾,被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被赶到的徐晃救下,后来张辽因为箭伤在许都逝世。演义中张辽是因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张辽威震华夏,丁奉也就算是跟着张辽这个三国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奋短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孙权病死后孙亮继位,司马师在得知孙权死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起兵攻打东吴,派他弟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统领三路兵马,丁奉当时是带领的三千水兵去和魏军决战。当时的魏军将领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军,却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军上岸去打步兵,给胡尊来了一个措手不及,魏军大败。司马昭得知胡尊兵败之后,带领其余两路分别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计除孙綝,当时的孙綝在吴国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吴国的兵权,对于当时十七岁的皇帝孙亮处处压制,孙亮这个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张。孙亮走了和献帝一样的道路,安排国舅全纪设计除掉孙綝,不想计谋泄露,孙綝废了孙亮,后立孙休为吴国皇帝。孙休继位之后,孙綝还是一样的欺负孙休,孙休就找来了丁奉如何除掉孙綝。丁奉让孙休请孙綝吃饭,在宴席上杀了孙綝,看来在古代去吃饭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后来的结果就是孙綝过于自负,和当年的何进一样认为没人敢杀他,结果是赴宴被杀,三族被灭。

所以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的角度看,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正史当中并未记载张辽和丁奉交过手,虽然年轻时的张辽是个武将,但是后来做了一个封疆大吏一样的人物,不会亲自上战场吧。就哪怕从演义的角度看,张辽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及了内脏,不治身亡,未有张辽和丁奉大战的场景。正史中的张辽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么丁奉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丁奉终其一生为了吴国和北方政权从曹魏时交战到了西晋初期,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作为三国晚期的东吴重臣,丁奉带领着东吴军队多次和西晋的司马氏交战,互有胜负,为了东吴算是兢兢业业。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场很悲惨。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

这段话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时候很高贵,而且是战功累累,慢慢的骄傲起来了,就有人开始诋毁丁奉了。当时的孙皓追究丁奉之前在军事上的失误(吴军北伐时丁奉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泄露了),但是那个时候丁奉已经过世了,孙皓还是用丁奉出兵阳谷没有功劳的名义,杀害了丁奉的儿子,丁奉的全家也被迁徙到了一个叫临川的地方,等于说就是被流放了。

对于丁奉的最终结局,笔者看来是比较可悲的,为东吴征战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终虽然得了善终,但是却把灾祸留给了子孙。相比于继承了张辽爵位的儿子和孙子,丁奉的结局着实是有点凄凉。就像毛阿敏唱过的歌词一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记身后评。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终都会汇聚在历史长河当中。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丁奉斩杀张辽?这么牛逼?谁看见?哪部史书说的?这么说来丁奉可厉害了!他应该比张辽还有名啊?张辽是曹魏第一号大将,五子良将第一名!论战功,张辽牛逼!丁奉排名后后后呢。

张辽是魏国前将军、晋阳侯,封邑二千六百户。


张辽骑马塑像

下面是关于张辽病死的历史记载:

魏国黄初三年(222年),孙权玩诈术,再次向曹魏称臣。曹丕命张辽驻兵雍丘。张辽因此生病。曹丕闻得张辽患病,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往雍丘给张辽看病,并命令张辽部下护卫军随时通报张辽的病情。这样,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传递信息。(可见曹丕对张辽是十分关心的)

按东汉及魏国的规矩,三公(朝廷最高官职的三个人)患病,皇帝会派遣中黄门(皇帝侍从官)问病。对德高望重的大臣,甚至派侍中(皇帝侍从长官)前去探病。张辽的官职未到三公,而曹丕就派遣侍中去探病,可谓格外恩宠。

但张辽久病不愈。曹丕干脆派人将张辽接到自己的行营养病。曹丕亲临探视,握着张辽的手,赐给衣物,吩咐太监每天送来御膳。直到病情稍有好转后,张辽就辞别皇上,返回本军驻地休养。

过不久,孙权再次背叛魏国,曹丕派张辽乘战船,会同曹休到海陵临江布防。

此时,张辽虽然患病,且是副职,曹休是正职。但孙权得知张辽亲临前线布防,很害怕,他对部下诸将道:“听闻张辽患病很久,但此人威名赫赫,仍然是勇不可当!你们不可轻敌,千万要谨慎在意!”

张辽墓

同一年,张辽与王凌等人率军进逼广陵(扬州)。某夜,东吴大将吕范等人率领东吴水军漂至北岸,欲行偷袭。张辽得到情报,即与王凌等人率兵出战,吕范不敌,大败而归。张辽、王凌缴获大量东吴战船。

但张辽随后病重,日薄西山,医治无效,将星在江都陨落。

曹丕闻讯,哭泣流涕,给张辽谥号:刚侯。由他儿子张虎继承侯爵。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当年在合肥的战功,下诏曰:“合肥战役,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吴兵)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张李二将威名赫赫使贼众至今仍感害怕,不敢侵犯合肥,其气势被张辽李典震慑!此二将真可谓国之爪牙。今追念其前功,给张辽、李典家族各增邑(封地)百户,从二将中各封一子为关内侯。

后来,张辽的牌位被安排进入魏武帝曹操庙内,享受祭祀。


张辽墓

从正史记载,张辽是病死,与丁奉无关。

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编造情节,才有丁奉箭射张辽。假货,不用谈论。

关于丁奉的结局,也不好

丁奉是吴国后期最突出的大将。永安七年(264年),孙休逝世,丁奉与丞相濮阳兴等人迎立孙权的长孙、乌程侯孙皓为帝。丁奉因为拥戴有功,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孙皓是个不守规矩、好大喜功又残酷的家伙。他上台后,想建立战功,于是命令丁奉和诸葛靓率军攻打合肥。

但这次吴军作战不利,丁奉被西晋安东大将军司马骏击退。

建衡元年(269年),孙皓再次命丁奉进兵。丁奉率军进驻徐塘,进攻西晋的谷阳(今安徽固镇)。谷阳的百姓得知吴军侵犯,全部撤离,留下空城一座,丁奉一无所获。

孙皓闻讯大怒,下旨斩杀丁奉的向导官。

建衡二年(270年)正月,丁奉率军进攻涡口,又被西晋的扬州刺史牵弘打败!

丁奉是三战两败一扑空。无战功可言。

建衡三年(271年),丁奉老病去世。

因为丁奉生前地位很高,专权使横,晚年有骄傲情绪。他死后,就有反对派诋毁他。孙皓也对丁奉心怀不满,后来就翻旧账,追究丁奉前次出兵谷阳无功的责任,下旨处死丁奉的儿子丁温,并将丁奉的家属流放到外地。

丁奉拥立孙皓为帝,可谓是瞎了眼睛,自寻死路,祸及子孙。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丁奉,三国东吴名将,据说少年时就异常骁勇善战,多次为吴国立下战功,尤其是“丁奉雪中奋短兵”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丁奉在严寒的冬季,大雪纷飞之时,让所有部将和士兵脱去盔甲和头盔,不用长枪大戟,一律带短刀去和曹魏士兵作战,最后魏兵因为轻敌,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丁奉在这一战大获全胜。)

丁奉在东吴官拜大将军,是疯了东吴从孙权到孙皓四位主公,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三国的兴盛衰亡,直到公元271年去世,享年86岁。

丁奉杀了很多人,但是张辽确实不是丁奉所杀,张辽是病逝,濡须之战之后,曹操就下令,张辽、李典等人驻守合肥,在这里张辽多次抵挡东吴进攻,公元215年,张辽以7000士兵大破东吴10万大军的逍遥津之战,一时间名声大噪,因为连东吴的领导人孙权都差点被捉住,可以说这一战将张辽推上了顶峰。

丁奉剧照

公元221年,张辽驻军雍丘,此时的他身体虚弱,身患重病,曹丕特意派太医前往看病,还命令虎贲卫士时刻禀报张辽身体状况,曹丕非常重视张辽,张辽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然而孙权依旧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年张辽带病出战东吴将领吕范,成功击溃。

张辽因为久病不愈,曹丕还特意将张辽接到自己的行营居住,甚至驾车亲自前去看望张辽,给他穿衣服,张辽也非常尽忠职守,没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但凡身体稍有好转,就去军营工作,最后也正是这一年,张辽在江都因病去世,时年54岁。

为什么会说丁奉杀了张辽?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这其实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也是剧中的情节,里面写了丁奉和张辽的对战,丁奉突然杀进岸上,张辽看见之后立刻骑马前去迎战,然而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好在徐晃前来相救,但是这一战魏军损兵折将,反观丁奉却立下战功,获取了魏军的马匹、船只和器械,受到了重赏,而张辽回到许昌之后,因为箭疮迸裂复发而亡,曹丕下令厚葬张辽。


猫眼观史


历史上有关于张辽的死因也甚是清晰明了,当时在交战过程当中,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之后就不治身亡。

(张辽剧照)

在那个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医疗器械发达厉害,如不被射中要害,那么也只有面对死亡的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怕是小说的故事情节看多了吧,很多时候小说由于其可读性极佳,加上很有画面感和场景,对于当时的历史描写也断章取义。

我们自然不可能以小说情节为历史事实理论依据,有些情节自行脑补就好,我们真正的还是要尊重历史,正确的看待历史,拥有一定的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历史上的张辽,可远比小说中的描写,要更加真实强悍,张辽作为一名有责任和能力担当的将领,自然也在赤壁之战之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此也威名远扬。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张辽的成名之战,吓退十万精锐

曹操当时把魏国和吴国的交界地带交给张辽镇守,也就是现如今的合肥地区。当时张辽的勇气和胆识过人,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也丝毫不过分。

尽管当时手下只有不足1万人,但却硬生生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再加上扩人的临场指挥能力,硬生生打退了10万人。远不是实力的差距那么简单了,这是一场智谋的较量。

这一战也作为张辽的成名之战,不仅大挫敌方锐气,而且凭着智谋,让当时他所驻守的城池,并未伤及分毫。

张辽真正的死因,其实与丁奉无关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张辽的死因,即使不是丁奉直接造成的,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描述称,张辽是被丁奉射中了腰部,我们也知道你腰椎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后来也因为伤口的复发,让张辽不治身亡。

但其实这不过是小说中的情节罢了,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有关于张辽真正的死因,远不是所有人所能接受的,一代名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却不得不在“它”面前低头。

据相关史料称,张辽驻扎在雍丘的时候不幸感染了顽疾,当时的严重程度都引起了曹丕的重视,为此专门把张辽接到自己身边养伤,但是却不料战场需要他,他不得不带病上阵。

张辽之死与丁奉无关,但却与东吴脱不了干系。

当时前线高告急,也就是正在张辽养伤期间,东吴的大军极度暴躁和不安,可能也是因为察觉到了张辽养伤的空档,就想把此前在张辽那里吃的亏,通通给还回去。

张辽自然看不惯他们如此嚣张,但是他也没有料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顽疾还没有治愈的时候就带病出征,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最终身亡。间接来说,也还是由东吴导致的。

历史上的丁奉结局又该如何。

(丁奉剧照)

那么既然张辽不是他所杀的,那么丁奉最后的结局,又应该如何呢?

作为东吴势力中不可或缺的丁奉,后来的地位也在日益凸显,多次抵挡卫军的进攻,可以说是东吴的安保队长,为了东吴的长治久安兢兢业业。

根据《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丁奉后来是因为自己的傲气,从而被人诋毁罢官。其实他也算是善终了,但是他的子孙却不一样,因为他此前被人诋毁,那么自然就要追究责任。

不仅丁奉的儿子受到牵连被杀害,其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结局也是相当凄惨。这就是典型的父债子还,父亲犯的错,最终让儿子搭上了性命。

(老年丁奉剧照)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人的成败与否,总是相辅相成,有些债迟早是要还的,有些错迟早是要犯的。


大国布衣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丁奉与张辽。

丁奉,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东兴之战中凭借"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孙休在位的时候,丁奉用计除权臣孙綝,累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新君孙皓有功,被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他一生横刀立马,征战四方,战功卓著,更是四朝元老,可以说一生为吴国鞠躬尽瘁。张辽,三国魏国名将,曾是吕布手下一员猛将,吕布兵败被杀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解白马围,守合肥,在逍遥津之战更是打败东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一时间名声大噪。张辽止啼的故事更是民间流传。他因为战功显赫,被列为五子良将,而后又被列为六十四名将之列。但是丁奉杀张辽纯属小说虚构,这是因为罗贯中一直尊刘抑曹,对曹魏阵营一直都不是推崇的态度,而张辽的死因是意外病故,享年五十四岁。可能是因为这样一位名将死得太过于平凡,不为人知,罗贯中才编造了六十四回被射身亡,也算是一代名将死在沙场的壮烈,也能凸显孙吴阵营的厉害。

小说中写到张辽被丁奉的箭射中腰部,尽管被救下,但是因为当时医疗条件的简陋再加上长途奔袭,箭伤感染溃烂而亡,倒也合情合理。但是历史上是张辽张辽奉命还屯雍丘染上顽疾,尽管曹丕还派专人医治,但终因为前线吃紧,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不幸身亡。正史《三国志·张辽传》都有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那丁奉的结局又如何?丁奉一生征战,但是晚年却因为常年作战的原因身上伤痕累累,战斗指挥能力也因年迈有所下降,多次出战未能取得寸功,让朝中大臣对他非议甚多,加上他以前功劳甚高,并且孤傲不善权谋之术,就很多人上书言过,他因此罢官回乡。在公元271年亡故,也算是善终,但是他的祸害却使子孙受到牵连。当时吴军北伐丁奉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被人揭发出来,但是此时,丁奉已经去世,孙皓却不依不饶,追究他上一次出兵谷阳无功的过失,不仅将丁奉的儿子丁温杀害,把他的家属流放到蛮夷之地,父债子偿,令人唏嘘。

这就是一代忠臣,一生都在杀敌的路上,精忠报国,无怨无悔,终究因为帝王的猜疑,功高震主,而辞官归乡。幸亏老将军死得早,生前没有遭受过多的侮辱。但是対代老将军的家人亲属,如何让他在九泉之下安心?凉了老将军的尸骨,寒了老将军的英魂。


尚武菌


答:实际上,张辽是病故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的,与丁奉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是罗贯中的写作主旨是“尊刘抑曹”,内心很厌恶曹魏集团,特别喜欢把曹魏阵营那些善终的名将挖出来,交给蜀汉、孙吴集团来杀。

举几个例子。

豫州诸侯李通投奔曹操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罗贯中不愿让他就这么轻易死去,用笔延长了他的寿命,让他在马超反西凉时,在潼关与马超单挑,死在马超枪下。

又比如曹魏阵营中的五子良将之一徐晃,他是在曹睿即位后的第二年病故的。

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孟达造反事件,于是,罗贯中把徐晃的死因改成了随司马懿讨伐孟达,被箭射死。

还有,长期镇守魏国西线边疆的魏国名将郭淮,也是患病去世的。

罗贯中不干,这回,他把郭淮的死期提前了两年,交由姜维射死。

……

当然,写丁奉射杀张辽,影响最大。

毕竟,张辽非但是魏国“五子良将”之首,而且是曹魏阵营中,唯一被后世供奉入六十四名将之列的名将。

罗贯中当然不肯让张辽寂然无声地死去,他要让张辽死得壮烈,又要衬托出东吴大将丁奉的牛叉,于是,在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设计了丁奉用箭射中了张辽腰部的情节。张辽被徐晃救下后,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丁奉是孙吴阵营的大将,资格老,命也硬。公元252年,魏国伐吴,在东兴之战中,丁奉身先士卒,“中奋短兵”,大破了来犯的魏军,化险为夷。

后来,丁奉还计除权臣孙綝,辅佐吴主孙休,给吴国续命。

丁奉最后逝世于公元271年。

安排丁奉射张辽,一来,罗贯中不愿让张辽、徐晃、太史慈、甘宁这样的名将悄无声息地死去,他觉得,英雄应该有英雄的死,名将必得有名将的归宿,必须壮烈、轰动。

二来,他也许是考虑到,魏、蜀、吴三方,吴国的兵将写得太弱了,要适当提高一下。在前面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他曾虚构了一个太史慈被张辽的部下乱箭射杀的情节,那么,就应该在这里虚构一个张辽同样被射杀的结局,这样才算扯平,才够意思。

也无怪乎清人毛宗岗读书读到了这里,忍不住眉飞色舞地赞道:“(丁奉射杀张辽)可谓太史慈报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