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笑看三国风云


其实,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的记载的详细情况来看,邓艾真的是必死无疑了!

那么无论从邓艾早年的经历还是中年的履历来看,大体上,邓艾所作所为还是无可挑剔,并且工作成绩斐然,名声鹊起,从而屡屡得到重用,与司马父子之间的关系基本是比较和谐的,没有什么大的间隙,那么真正出现问题的应该是在入蜀前后的事情。

征蜀汉前

公元263年,司马昭准备大举征伐蜀汉,而在这个时候,不识时务的邓艾,以蜀汉没有犯境为由,屡次提出异议,直到司马昭派师纂给他下诏谕并作为他的司马,邓艾才接受。并任命钟会做镇西将军,督督关中,作为伐蜀主力。

其实姜维是否屡次犯境,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年的正月,司马昭就想进晋公,加九锡了,但是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就无法名正言顺的进爵了,所以征蜀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而邓艾因为一直活跃在抗击蜀汉的前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前线经验,司马昭也没有因为这次劝谏的事情把他拿下来,但是另外一个将军邓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誓师的那天还在聒噪,结果当场就被斩杀祭旗。

征蜀汉中

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阴平桥失守,从而失去了堵截姜维部队的机会。此时的钟会屯兵坚城剑阁之下,即使聪慧的钟会在面对如此的雄关之下也只是束手无策, 开始有心撤军回洛阳,。邓艾的心情变得焦灼起来,局势一旦僵持下去,就不利魏军,那么邓艾就前功尽弃了。

这个时候, 邓艾上书给司马昭, 建言偷渡阴平直逼成都, 这个冒险计划,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回复下, 邓艾直接执行,但是这个作战方针和当初司马昭制定的是相违背的, 因此邓艾本来打算拉诸葛绪一起,但是诸葛绪以此计划非当初的计划,拒绝执行,于是邓艾就单独冒险执行,结果天随人愿,邓艾立下了传世的奇功,成为中国古代史一大战略案例!

由于此役一战成功,司马昭在后来的封赏中也默认事实。并且处于战时状态,司马昭也没有追究邓艾临时抗令的行为,不过,此事已经在司马昭的心里留下厚厚的阴影。

征蜀汉后

进入成都后,邓艾所做的事情就变得更加诡异起来,在《三国志》邓艾传记载如下: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大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刘禅已经投降,姜维也放下武器,蜀汉境内已经望风而降,没有可以抵抗的力量,那么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变得不合理了,奇怪的邓艾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指示下,依照东汉邓愈征蜀的的方式来处理,擅自给蜀汉官员进行封赏, 还把以前的蜀汉官员笼络到自己属下,同时还把自己的手下发到各地为官。邓艾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邓艾不是邓愈,司马昭也不是刘秀, 更何况他邓艾与司马昭的关系远远达不到人家邓愈与刘秀的关系。生硬的照搬先人的案例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是要吃大亏的,那么邓艾在这个上面是栽了跟头。

但是这件事还没有完,邓艾荤招迭出,又上书给司马昭说,我们将士已经疲惫不堪了,应该就地休息,不能继续伐吴,并且应该把刘禅放在蜀地封王,这样吴人就感德而归。此时的司马昭再也坐不住了,就说了八个字: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意思是说,有事情需要禀报,不要自己决定,其实在君心难测的古代,能够说出这句话来,估计司马昭也是被逼急了,不得不直说,而且这句话已经非常的重了,已经把先前不满的情绪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了,此时的邓艾如果放弃兵权直接去洛阳请罪,估计还有可能得到赦免,但是已经忘乎所以的邓艾,完全忘记了自己,继续说:

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无论邓艾把自己说的多么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其实,从邓艾上书的那一刻开始起,在司马昭的眼里,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抗命不遵了,如果在外的统兵大将,都如同邓艾一样,专权自用,不听调令,自行封赏,拥兵自重,那还要他司马家做什么?这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即使没有钟会的怂恿伪造,邓艾已经是被判死刑了,没有归途路。

此时的邓艾行为已经严重的触犯了司马昭的皇权!这个皇权指的是司马昭的皇权,并不是曹家的皇权。在那个时代,司马家的皇权是控制的非常的严,对军权牢牢地控制,他司马家怎么可能允许邓艾在外面笼络人心并拥兵不回?

最后,邓艾与其子邓忠被田续所杀,其他在洛阳的儿子也被司马昭杀掉,而邓艾的妻子与孙子也被流放到西域!直到公元273年才得到昭雪,这已经过去了十年了。

此后灭吴的王浑,王以及杜预就吸收了邓艾的经验,事事禀报,不专权自用,最后得以善终,这也是邓艾的功劳吧!

也许出身寒门的邓艾,年少时经历太多的颠簸流离,加上说话又有些口吃的自卑,在这些豪门高族面前太渴望成功了,太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结果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腾誉精美饰品


邓艾可以说得上是三国时代一位大器晚成的良将,其前半生一直碌碌无为,直到43岁时才遇到司马懿这个大贵人,受其赏识,之后一路平步青云,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一生得意之作便是奇袭蜀都迫使刘阿斗投降。然而邓艾攻下蜀国没过多久,一门三父子却先后被司马昭杀害,原因为何?

一、墨守成规,不懂变通

公元255年,司马昭的大哥司马师眼睛患有瘤疾病重而死,司马昭回洛阳晋位为大将军。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牢牢巩固大将军的实权位置,司马昭筹划讨伐蜀国。当时,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唯独58岁高龄的邓艾等少数人站了出来。以“蜀未犯边,此行伐蜀名不正言不顺”为由进行阻止,司马昭现场很尴尬,他又不能当面去训斥邓艾这位对司马家有功的功臣,只能暗地里派人去告诉邓艾:“伐蜀事宜刻不容缓,不容更改”,并任命邓艾为伐蜀副帅。邓艾也知道司马昭的伐蜀意图,但是仍然固执地认为伐蜀师出无名。无奈军令如山,邓艾只得乖乖跟随魏军出征。

邓艾不懂变通,忤逆领导。以司马昭的腹黑心理,自然不会喜欢邓艾。若不是现在处于用人之际,司马昭早给邓艾千万只“小鞋”穿,这也为后来邓艾被处死埋下了伏笔。

二、擅自承制拜官

邓艾率偏师出奇兵偷渡阴平,纵深迂回穿插,绕开蜀军主力部队,直捣蜀都消灭蜀国的战略目的成功后。便开始居功自傲,有些飘飘然起来。他未向上级领导(司马昭)汇报,擅自以天子名义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甚至连曹魏的官员师纂也被其分封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


作为邓艾的上司,三国后期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非常讨厌这种行为:“你不向上司汇报工作算了,还私自分封投降官员,谁给你的胆子和权利,你简直反了天了,无视我的存在……”。深谙厚黑学的司马昭虽然心中一团怒火,但表面却不动声色,镇定地让监军传话给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这一事件也成了司马昭下定决心处死邓艾的关键。

三、抢功之人陷害

司马昭伐蜀,钟会为主帅,邓艾为副帅。同在一个部门任职,免不了因政见不一致而引发口角之争,甚至交恶。邓艾数次在攻蜀策略上都与钟会想法相左,自然引起了钟会的不快。再加上邓艾趁钟会率军与蜀军主力苦苦对峙时,率偏师突袭蜀都抢了头功,包括蜀后主刘禅命令姜维率蜀军向钟会投降,都得益邓艾的擒敌王功劳。

头功被抢,身为主帅的钟会自然脸上无光,心生怨恨之下,自然欲置邓艾于死地。

也许是上天真的要亡邓艾,恰巧邓艾给司马昭的汇报材料被钟会看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钟会修改了邓艾给司马昭的汇报材料,汇报材料中处处显示出对司马昭的傲慢无礼。

司马昭看到信后,更加生气。

接着,邓艾再次向司马昭建言,说:“魏军现在气势正盛,应抓准时机及早平定东吴。”并列举《春秋》中的话语:“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以及《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想不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誉。”

司马昭看到信中的“专断以及不听指挥的苗头”后,更加怒不可遏。

钟会趁势煽风点火,乘隙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说他大肆将蜀国降臣降将收为己用,已露出造反苗头。

于是,司马昭忍无可忍,以邓艾居功自傲,失去品节为由将邓艾父子逮捕并处死。

一代良将,就此身亡。归根结底,是输在不会做人上,不会变通,不谙汇报工作,不懂低调,出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换作大部分人当其领导,轻则给其穿小鞋,重则炒鱿鱼。而在古代,则是性命不保。


狐笔恣史


邓艾的老板,司马昭,就是他和他父亲司马懿一起参与政变,推翻了曹魏政权,变成了司马氏的。

另外,他哥哥司马师去世没多久,“大事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的遗言还没散。更重要的是,曹坳 刚死,司马昭刚真正开始全面掌控政权,还有一些曹魏的老臣并不真正诚服,他的地位不是那么稳定。所以,对于司马昭来说,分外小心,保险起见,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零星火苗都应该被掐灭。

而且,司马昭本人政治敏感度极高,城府深,有计谋,在蜀吴还在的时候积极地笼络人心。可是,当蜀吴被灭之后或有突发情况下,肯定就另当别论了。

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张良、韩信就是活生生地例子。邓艾、钟会这样的出头鸟,被撸掉或干掉肯定只是时间问题,区别在于他们的实际表现。

为什么说邓艾是出头鸟?

主要在于,第一擅自封官,“却说邓艾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颀等各领洲郡。又于绵竹筑台,以彰战功,大会蜀中诛官饮宴。”

封官加爵,在现在是中央组织部的权力,在古代是皇帝的权力,而邓艾不向司马昭通报,自己就封起来了。这是典型地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事对他老板的严重无视,任何老板遇到了这样的员工,心里肯定都一万遍MMP。

但即使这样,这个时候地司马昭还没有想杀邓艾,而只是警告了自己的小弟,“须候奏报,不可辙行”,毕竟论城府胸怀,他比曹丕还是要强太多。

真正让司马昭动杀心的是,自己的小弟选择完全无视他。

看看邓艾是怎么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诏专征,如何阻挡?”,说完还不够,还写了一封信寄给司马昭。

“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国命,则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

老板让你先汇报,批准了再行动。但邓艾偏不,还说老板是错的,执意灭蜀完就直接伐吴。这是赤裸裸地挑战领导的威信,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就像台湾如果选择独立,那么一定是走向灭亡,因为这是不可踏过的红线。

所以,邓艾必须死。


楼中楼


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邓艾,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能力出众,功高震主。邓艾在三国后期的历次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在与蜀汉姜维的屡次交战中,几乎保持了全胜记录。特别是最后偷渡阴平,直捣成都,一举灭掉蜀国,更是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其功劳之大,在当时之魏国,无有出其右者。甚至司马昭也承认“即使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奋力打败强劲的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还比不上邓艾”,正是他的这样的能力和功劳,必然会引起司马昭对他的猜忌,从而为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他之前就已经有过了,那就是韩信,下场非常之惨。

二是居功自傲,不知自保。邓艾灭掉蜀国后,深感骄傲,并且常常人前夸耀,引以为荣。他曾对蜀国投降的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对人说:“姜维自然是一时的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最不明智的是,在巨大胜利面前,他还擅自按照东汉将军邓禹的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这些言行和做法,不要说司马昭知道了有想法,就是小编都觉得他有收买人心、割据一方、再作蜀王的嫌疑。

三是遭人陷害,加速死亡。当邓艾打进成都灭掉蜀国之时,他遭到了另一个野心家钟会的嫉妒,钟会为了达到自己独霸一方的目标,于是紧紧抓住邓艾的种种不当言行,在司马昭前大肆诬陷邓艾,说他做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了的苗头。于是,朝廷下令逮捕邓艾父子,最终邓艾父子被杀于绵竹(今四川德阳)。

从邓艾的不幸中我们也可吸取教训,那就是居功不能自傲,做人要低调,同事要团结。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老周谈古论今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令钟会,邓艾等,三路伐蜀。

邓艾偷渡阴平,逼迫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刘禅投降后,邓艾没有经过司马昭同意,便封刘禅为扶风王,爵其子为公侯,并羁留于成都,没有及时送至魏都洛阳。这引起了司马昭不满。监军卫瓘取出司马昭手书,令邓艾所有的事,须候奏报,不可擅自行动。邓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作书给司马昭,书中说:

艾銜命西征,元恶即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得国命,则往返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意: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风,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

邓艾的意思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样直白的说,便被司马昭认为有造反的意思,于是便下令钟会和卫瓘收捕邓艾父子。司马昭自己也和魏主曹奐率军队赶到长安。司马昭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也怀疑钟会会造反,要一块收拾掉。

钟会和姜维确实想据成都反司马昭,但因消息走漏,引发兵变,姜维,钟会,邓艾父子都在兵变中被杀死。

在当时,司马昭篡魏之心已经确定。而钟会和邓艾都是魏名将,并不完全心附司马昭。这从邓艾给司马昭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来。所以,司马昭是不会允许象钟会,邓艾这样即有很大能力又不心服他的人存在的。在利用完他们之后,他是一定要除掉他们的。这是他杀邓艾的根本原因。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们先来看一下邓艾是怎么死的:

公元263年,在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制定的战略下,魏军大举进攻蜀国,司马昭以镇西将军钟会为主帅,分别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而卫瓘则以监军的身份监督此次伐蜀行动。在魏蜀两军相持于剑阁时,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在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但随后,居功自傲的邓艾便被有反叛之心的钟会和卫瓘等人合谋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发往洛阳。

随后,钟会发动叛乱,和姜维一同死于混乱的蜀宫中,监军卫瓘怕邓艾对他秋后算账,便派护军田续追至绵竹西杀害了邓艾父子。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司马昭杀的邓艾,而是卫瓘怕邓艾之后对他进行报复才杀的他。

但如果,卫瓘没有杀邓艾,邓艾是否能活下来呢?恐怕也不一定。

邓艾受降后主刘禅,在未得到司马昭准许前,擅自按照东汉邓禹的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道:(邓艾)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邓艾随后又上书司马昭,留兵做船威慑东吴,并为刘禅请封扶风王,赐给他财产,封其子为公候,以此“畏威怀德”,使吴人“望风而从矣”。

司马昭本已对邓艾擅封一事颇有微词,否决了邓艾提出的建议,只让卫瓘回复给了邓艾八个字:“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得到司马昭的回复之后不以为然,继续上书,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

此番上书邓艾非但没有认为自己承制擅封有违常科,反而以“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为自己的擅封做了辩解。此时,邓艾的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已经引起了司马昭的杀心。

而钟会乘此机会与卫瓘合谋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蓄意谋反。司马昭得到消息后也刚好可以以此为由除掉邓艾,便立即下令将邓艾囚禁起来,虽然最后邓艾被卫瓘派人所杀,但他如果能顺利回到洛阳,可能也会是同样的结果。


自历史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作为后来执掌魏国大权的人,其野心暴露的是不能再暴露了,那就是要成为皇帝,要让皇氏改姓司马。他不断铲除自己称王路上的绊脚石,消灭到一个又一个政敌和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人。而邓艾正是司马昭眼中能够威胁到自己的人。

邓艾战略眼光长远,为司马昭之隐患

邓艾人生中的贵人非司马懿莫属。当年,邓艾在陈县和项县进行了考察后,向司马懿提出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建议,均被司马懿采纳,也使得魏国在进攻吴国的战争中减轻了不少压力。不仅如此,邓艾所提出的诸多建议或多或少都被司马懿和司马师所采用。魏国能始终在那个年代保持强盛的国力,邓艾也是功不可没。

同时,在领兵作战中,邓艾总是能精准的掌握住敌方的动向。先是抢先姜维占据洮城使得蜀军只能先行撤退。后又有邓艾先占武城山,而后大败蜀军。再有邓艾侯和布阵,同蜀军一战,打的蜀军失败而逃。最后,邓艾偷渡阴平一举击败蜀国。而随着一场场战争的胜利,邓艾的官职、地位也逐步升高。而与之同时,司马昭对其也开始心存怀疑,如何能保证一位人才不与自己夺君子之位?那便是伺机除掉绊脚石。

自恃功高,擅自承制拜官

伴随着蜀国彻底的战败,邓艾心中的骄傲也是升至极点。对于蜀国的君王群臣,邓艾竟擅自代行天子之职,拜蜀国群臣大小官职。这样的错误对于开始密谋谋反的钟会自然不会放过,除掉邓艾亦是为自己减少一个对手。于是,钟会私下截住邓艾的上表并改变了邓艾表中的态度,使得司马昭迁怒于他,还顺势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要谋反。司马昭本就对邓艾心存怀疑,佐之以钟会言辞,即刻下诏命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而后卫瓘平定钟会之乱后,又令田续追杀邓艾父子。最后只留下邓艾之妻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