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

在下紫薇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個兒子,其母孝為慈高皇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成祖年輕時候相貌英武,智勇雙全,有大謀略。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駕崩,太子朱標因先於太祖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

因太祖在位時,大封藩王,各藩王都擁兵自重,大都做不法之事。

當時成祖北京到南京奔喪,當時因忌憚各藩王,太祖遺旨各藩王不能進京奔喪,成祖便返回北京。後來建文皇帝和齊泰、黃子等澄商量,打算找藉口慢慢的把各藩王勢力削掉。因當時成祖自身賬下勢力強盛,惠帝不敢動,只好先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廢掉,起到震懾之用。

當時因為謀變準備,朱棣可謂是裝瘋賣傻到了極致,惠帝當時派來監視燕王府的人到王府上看到朱棣大熱天的烤火的情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一致認為朱棣真發瘋了。

當時因為用兵必須有武器,但是打造兵器的動靜又太大,朱棣便讓人在家裡搞了一個大型養鴨場,用鴨子的聲音掩蓋打造兵器的動靜。

朱棣還派人去北京探聽虛實,但去的人因建文帝的熱情款待而被策反了,結果就是成祖的謀反大計被迫提前行動,就這樣靖難之役就開始了。



書院大先生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山靜鳥吟詩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稱“永樂大帝”

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

一、從小經歷戰火成就極高軍事才能,有篡位資本

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從軍打仗,軍中名將如徐達,常遠春,都對其的成長產生影響,早年冊封燕王,在中都鳳陽曆練。洪武十三年,就蕃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此時軍事才能沒有人能出其右。

二、太子朱標之死,使其設有忌憚之人,使篡位成為可能

太子朱標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如果朱標未死,那也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朱棣根本無法和朱標相抗衡,而朱標一死,朱元璋選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孫子朱允文,那朱棣就有機會篡位。

三、朱允文用人不當沒有厄殺篡位之星火

暗存篡位之心,在邊地招兵買馬的消息傳遞到京城,朱允文派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朱棣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大喊“凍死我了”。黃子澄競認為燕王真瘋,回報京城,朱棣逃過一劫。

四、方孝孺等強烈建議削蕃,刺激朱棣加速篡位,讓其正式走上了篡位之路

削藩這讓朱棣有了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庭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他要“清君側”。

綜上所述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歷史不可重寫,但每次成功都必須要有自身的實力和找住機會的能力。





小雨衣褲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

首先介紹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於應天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盡⑷?子晉王朱?6?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棣即位後,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繫;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也發展地非常快,而國家的統治也變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表面上看永樂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永遠安樂,而這也是明成祖的一個美好願望,每個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為讓百姓安樂,而明成祖非常注重農業,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奮,對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願望也變成了現實,人們的生活果然安樂起來,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會稱呼他為永樂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他千辛萬苦地奪得了王位,之後為明朝的國力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可以說,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裡頭最具雄才大略的藩王。而且,朱棣本身就有謀朝篡位之心。只不過朱元璋在位,不敢表露出來而已。但是,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從王朝長治久安出發考慮,須是按照宗法制的要求立嫡立長,朱允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加之,朱允炆雖然仁弱,但並不缺乏聰慧,所以朱元璋對朱允炆並無不滿之處。總之,朱允炆繼承皇位是不可改變。而朱允炆繼位,是不需要朱棣等藩王支持的,有太祖皇帝詔書即可。朱允炆繼位之後,聽從大臣建議,著力削藩,朱棣處於被削之列,自然不甘心,便藉口朝中有奸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 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諡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 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 ,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 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 《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製造了幾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誅十族、後宮慘案等,“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馬上天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 ,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 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 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 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 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下面選擇幾個大的戰役加以介紹:   大破宋忠宋忠將兵3萬,駐軍開平,是防備燕王的重要軍事力量。燕王舉事後,宋忠未敢貿 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備通州的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攻取薊 州。居庸關被朱棣攻破,守將率敗軍歸附宋忠。宋忠為調動士氣,謊稱原來燕王府守衛的家 屬被燕王殺害了。燕王知道這一情況後,特意讓那些士兵的親屬打前鋒。原燕王府守衛看長 陵神功聖德碑   到家人沒有死,惱怒宋忠欺騙他們,就臨陣倒戈。宋忠頓時陣腳大亂,燕王趁機麾軍過河, 直撲過來。宋忠由是大敗,逃回城內,結果城破被捉於廁所內。   懷來擊敗宋忠,是朱棣起兵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這次戰鬥,斬首數千人,繳獲戰馬八千 餘匹和大量的軍械。更為重要的是,懷來之戰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 久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戰八月,建文帝命老將耿炳文率兵13萬征討燕王。由於朱元璋幾次藉故大殺功臣後, 朝廷中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武將了,所以儘管耿炳文當時已經65歲了,也只能披掛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濠州人。當年他駐守長興10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大小數 十戰,戰無不勝”。朱元璋十分滿意,建國後封他為長興侯,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為主 帥,有一舉殲滅燕王之意。   耿炳文駐軍真定,派前鋒9000人據守雄縣。朱棣探知清楚後,於八月十五日悄然來到雄縣。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飲酒賞月,放鬆了警惕。當發現燕兵時,朱棣的軍隊已經攀上了城 牆,守軍倉促應戰。這支部隊是南軍的精銳,戰鬥力很強,直到第二天破曉之時,朱棣才攻 佔縣城,南軍全部力戰而死。   離雄縣50裡的莫州,潘忠、楊松率軍駐守。朱棣料定二人會來援救,命千餘勇士埋伏在   必經 之路的月漾橋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帶兵來援,見雄縣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從水 中冒出來,佔據了月漾橋。這樣前後夾擊,南軍大敗,許多人掉進河裡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勝追擊,招降了莫州留守的萬餘人。一天之內,南軍損失了3萬人馬。   永樂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軍中,有一個名叫張保的將領表示願意為朱棣效力,並將南軍虛實告訴了朱 棣。這時南軍尚有10萬人馬,駐兵真定,分為兩營,列於河兩岸,互相聲援。朱棣遂命張保 回到耿炳文營中,渲染燕軍馬上就要進攻了。很多將領不明所以,認為南軍勢大,不如突然 襲擊。現在將張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備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軍來 攻,擔心燕軍勢盛,必然會移營合兵一處,這正是攻擊的好時機。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營合兵。朱棣趁機率軍猛攻,南軍倉促應戰。戰鬥十分慘烈,最終南軍不敵燕軍鐵騎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 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 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南軍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然而建文帝對戰事甚不滿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 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 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 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鄭村壩之戰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 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將希望寄託 在他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朱棣來說,他只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 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 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 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點。   李景隆放棄了耿炳文穩健的策略,率軍直撲北平,分兵三處:一軍攻打北平九門;一軍攻打 永樂八年成祖敕諭通州;自己駐紮鄭村壩(北平東20裡)。當時朱棣赴大寧尋求救兵,北平守備空虛。攻打北平的戰鬥十分激烈,正陽門情勢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 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主攻彰義門的瞿能父子驍勇善戰,率領精騎一度攻入城內,然而李 景隆卻命令等待大隊人馬,結果貽誤戰機,守軍以水潑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經難以攀爬 了。守軍並沒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裡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騷擾南軍,弄得南軍精疲力竭,人心不寧。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 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 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面尾隨而來,準備前後夾擊。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 ,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衝南軍。朵顏 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鬥,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 右衝殺,攪亂了南軍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面猛攻,佔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鬥,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朱 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 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 平被攻佔,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麼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白溝河之戰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 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於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這一舉動,估計是朝廷的意圖,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再戰。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於股掌之間。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 援。朱棣卻不與之戰,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南 軍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 ,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鬥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南軍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 猛衝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他的寶劍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奮勇廝殺, 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撥馬跑到河堤上,南軍在後面緊追不放。朱棣立馬 站在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面的部屬,使南軍相信燕軍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 續追擊,不然朱棣即將被生擒活捉。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   南軍大旗 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 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靈壁之戰朱棣準備取道山東,直撲南京。然而在濟南卻遭到了鐵鉉的堅決阻擊,又在東昌為 盛庸所敗。建文三年(1401),朱棣選擇了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 ,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 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與之決戰 不得,就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圍困起來。何福無奈,準備突圍,不想南軍把燕軍進攻 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信號,紛亂湧出,結果大敗。何福僅以身免,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 俘獲。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韜武略,成為朱棣的主要對手,多次擊敗 過他,還斬殺過他的幾個得力戰將。俘虜平安,令朱棣興奮異常,燕軍上下都說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捨不得殺他,將其押送回北平。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鬥,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天下黎氏


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為鞏固自身地位,決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幾個力量較弱親王的爵位,隨後準備對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監視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發現,並殺了朱允炆派來的人,並於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講師出有名,當時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屬於謀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個理由。恰好,朱元璋當皇帝時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就以“清君側”為理由,大肆宣傳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議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剛起兵時,燕軍只佔領現在的北京一地,實力比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佔了北京以北的和以東(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決了後顧之憂。便正式開始對付朝廷的軍隊。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基本上沒有可用的大將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沒想到讓朱棣大敗。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軍,進行作戰。李景隆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敗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征討朱棣。由於此時朱棣連續勝利有些輕敵,反被盛庸所敗,自己也被包圍,後來援軍到來才突圍。

失敗後,朱棣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再次出兵征討,先後打了兩年半時間,才打到河北、山東一帶,關鍵原因還是朝廷軍隊人太多。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有人送來了南京城空虛的情況,此時,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直搗南京。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進抵南京金川門,守衛的李景隆為朱棣開門迎降,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青衣散人3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被稱為龍的後代九五之尊統治整個國家,是天下權利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險的。這個位置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窺探,最有機會坐上這個位子就是皇族。

問題裡提的燕王篡位就是發生在皇族內部的爭權奪位,這次歷史事件造成全國15年動盪不安,靖康之亂的主角就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兵變奪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

朱棣身為皇子,權利,金錢,名望都有了為什麼還要造反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複雜,細細想來他當時造反是被逼的,是由明朝第二個皇帝其侄子朱允文逼迫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就大興分封其子,讓成百的藩王代替他守護大明邊疆。朱允文登基以後面對叔叔們手裡的地盤,受到了威脅並且也不利於自己統治,便開始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番。先對其他藩王動手在對朱棣動手,但這招有一個最大的失策,本來朱棣沒想到造反一看到建文帝動手了,早晚都會輪到自己頭上身首異處不如先反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有能力的人都不會屈居人下的,朱棣自小便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軍事才能突出。而朱允文深居內宮受四書五經影響,朱棣必然不會真的臣服。




侃侃聊熱點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應天府,京師,皇宮大內,御榻之上的朱元璋已是彌留之際,誰也想不到,這個龐大帝國的締造者,雄膺宇內三十餘載的統治者,在生命之火行將燃盡的時候,也就如同尋常病叟一般奄奄一息。

 

忽然,他雙手用力一撐,整個人半坐了起來,彷彿迴光返照,往日裡乾綱獨斷的威嚴氣度全回來了。“皇祖考,您沒事兒吧?”一個少年在御榻前焦急地問道,眼中已是蓄滿了淚水。整個宮殿內,宮女太監全都六神無主,噤若寒蟬,連根針掉在地上都清晰可聞,敢在此刻說話的,正是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少年不要說話。他在腦海中快速把半生戎馬、半生天子的經歷過了一遍,從破廟裡那個拿著碗要飯的小和尚,到加入起義軍聲名鵲起,從逐個擊破宿敵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到應天稱帝……人生中的一幕幕關鍵性畫面都飛速地閃過。

 

“允炆”,朱元璋輕輕招了招手,“你過來,我有話要對你說。”

 

朱允炆擦掉淚水,附耳上去,朱元璋緊緊抓著他的手,慢聲細語地說著什麼,像是尋常人家祖孫倆的臨終囑託,可偏又無可避免地想到,這是一個帝國的歷史性時刻——大明帝國的開國太祖在交代後事,這個國家即將迎來第二任皇帝,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按照太祖遺詔,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年輕的皇帝御宇海內,自然免不了一番雄心壯志,一廂情願地認為天下盡在掌握。跨越幾百年時空,我們其實很難去窺測一個人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但是,從大明帝國新的年號——建文,我們多少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相比於戎馬半生、武功赫赫的鐵血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既然“武”在祖父那已做到了極致,他便要在“文治”上建立新的功勳。

 

新皇帝即位之初,確實做過一些實事,他在朝中提拔文官,寬刑省獄,使得朱元璋時滿朝瀰漫的肅殺之氣為之一空。但好景不長。朱允炆因為父親早逝,作為朱元璋唯一的嫡長孫而被格外喜愛與器重,在被立為皇太孫後,已經開始接觸處理朝政,但彼時朱元璋尚在,出任何問題都有人替他兜底。真到了他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缺乏實際理政經驗的朱允炆不免有些手忙腳亂,好在此時,有三個男人走進了朱允炆的世界。

 

這三人就是朱允炆的儒學老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方孝孺和齊泰是受朱元璋遺命輔佐朱允炆的;而黃子澄因為早年伴讀東宮,算是東宮舊人,等的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刻,所以他也被提拔為皇帝近人。朱允炆每每在朝政中遇到難題,總是有這三位老師傅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帷幄”之中已是危機暗伏了。

 

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作為儒家學者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此三人也有著普天下讀書人的一個通病——過度理想化。他們都是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乍登高位,缺乏歷練後才有的領導才能,另外,由於是講師出身,面對問題時著重理論分析而缺乏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在這一點上,甚至朱允炆可以做他們的老師,其結局則可想而知了。這一天,他們終於開始引火自焚,並且是帶著朱允炆一起。

 

朱允炆問鼎之初,雖然大權在握,應天府重兵拱衛,那張龍椅看起來坐得四平八穩,但他猶自放心不過,尤其是幾個鎮守北方的親叔叔。要知道,明初戰亂漸息,漢祚重續,破碎山河歸於一統,但北方仍有殘元勢力,這團移動的軍隊遁入茫茫草原,始終是一個隱患,於是朱元璋便以諸多皇子以藩王的身份,領重兵鎮守北方,其中,以四子燕王朱棣為首。

 

朱元璋在世時,猶可彈壓這幫鳳子龍孫,畢竟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打自己親老子。朱元璋一死,局勢就誰也說不準了,朱允炆為了以防萬一,甚至在朱元璋駕崩之後,也不許他的叔叔們回應天奔喪。可炸彈不拆,就算它不一定會炸,朱允炆也不放心,瞌睡就有人遞枕頭,正好黃子澄跟齊泰餿主意來了:他們建議進行削藩,打壓諸位藩王的勢力,剝奪他們作為親王的權力。朱允炆自然沒有什麼意見,幾個人一拍即合。

 

朱允炆藉口謀反之類的由頭,先後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廢為庶人,有的甚至抓回應天幽禁起來,而最可憐的湘王朱柏因為不堪凌辱,直接選擇帶王府上下自焚而死。

 

這時候,封在前朝元大都(即北京)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唇亡齒寒。所謂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要咬人,朱允炆這個小侄兒是準備把親叔叔們都置於死地啊,橫豎都是一死,還不如向死而生呢!此時的朱棣是朱元璋剩下諸子裡最年長的,他也有資格爭一爭這個皇位。於是,朱棣發佈《靖難檄文》,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由北平方寸之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靖難之役。

 

奸佞當道,天子閉目塞聽,國家就將有難,各地親王有義務入京勤王,是謂掃清君子身旁的奸佞,靖平天下。可見,一直被正統史學家視為大逆不道的明成祖朱棣,也有著他的苦言,況且,倘若明朝任由建文帝帶著三個書呆子瞎搞,指不定鬧出什麼亂子來,最終也得落得個國將不國的下場。而大明交到朱棣手裡後,開啟了永樂盛世,他的兒子孫子又帶來了“仁宣之治”,這是歷史上中華文明極為強勢的一個階段,討論正統與否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否則跟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又有何區別?


心快哉


最近正好對此有所瞭解,簡單來說一下。

要說朱棣能篡位成功,首先當然是朱棣實力強大,畢竟一直待在邊鎮對蒙元作戰,軍隊都服從朱棣的指揮,這就是朱棣篡位的本錢。

有了本錢不一定能成事,還需要一個CEO,這個人就是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雖然名聲不顯,卻是一直為朱棣出謀劃策,更重要的是,在朱棣出征時,一直是姚廣孝負責後勤,對打仗來說,將後勤梳理的井井有條有多重要想必不用我多說——這是朱棣的第二個優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棣有篡位的野心,不甘心被削藩。九大邊鎮,除了朱棣,谷王寧王等手中都有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偏偏是朱棣成事呢?就是因為朱棣不甘心。朱允炆非嫡非長,憑什麼當皇帝。有了這種想法,加上姚廣孝一直吹耳旁風,再加上朱允炆剛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切實損害了朱棣的利益,朱棣起兵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你要說朱棣篡位真的準備了很久嗎,卻也不一定,朱元璋閏五月去世,朱允炆登基後在洪武三十一年年末就開始削藩,幾個月內就幹掉了五個藩王,接下來馬上就要輪到朱棣了。筆者認為,最早最早,朱棣也是在朱允炆登基後開始準備反叛,甚至有可能在朱允炆幹掉周王朱橚以後才開始準備的。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手段有多老辣,拉攏分化這一套玩的爐火純青。偏偏朱允炆是個二愣子,身邊的黃齊之流也難登大雅之堂,明明整個大明都站在朱允炆這一邊,最後卻被皇叔奪了皇位,真是可悲可嘆。


糊塗橙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有以下六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阿狸阿


朱棣王號為燕王,這個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時這個分封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護邊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搶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讓朱棣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沒想到朱棣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暗中積蓄實力訓練軍隊,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謀事。

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矇蔽皇上,他要“清君側”。於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朝廷的軍隊雖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們長久不打仗,疏於防範,而燕王的軍隊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勢如破竹。沒過幾年,朱棣的軍隊就將朝廷守軍殺得節節敗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沒過多久,朱棣宣佈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