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臺灣,有一座春餘園子。園子的主人在自己八十歲時,丟掉了自己在臺北鼎盛的餐館生意,跑到臺灣遠郊為自己造了這個園子。他花了許多年,才懂得適時地為自己的人生留白。

而我們,又需要花多久呢?

在臺灣一個遠郊的山坳裡,有一座清淨的園子——春餘園子。這裡青山環繞,好水作伴,是許多人心心念唸的世外桃源。

主人唐白餘出生在江蘇,2歲跟祖父來到臺灣,他是由祖父一手帶大的,感情很深。所以給園子取名時,便用了祖父名字裡的“春”字,而“餘”字來自他自己的名字。

造這座園子前,主人唐白餘其實已經是臺北口碑極好的“豐華小館”的主人。別人豔羨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他卻覺得“日日爆滿”的熱鬧讓他有些害怕。他說生活不該被填滿,後來,他就跑去遠郊造了這座春餘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抬頭便是湖光山色

初進春餘園子的門,古樸的燈籠和精緻的插花便將人輕易地帶入了一股無限靜謐的氣氛中。移步到室內的人,更是被空曠的空間所震撼住。

屋裡沒有掛一幅字畫,怕字畫擾亂視線;窗子被開到最大,讓窗外的青山、雲霧變成屋裡最美的風景。

“我不想在室內放太多東西,自然已經很美,人們只要向外看就好。”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雖然空間極為寬敞,但每個小空間,唐白餘都會用心製造不一樣的氛圍。譬如茶室,唐白餘就會簡單地放置一顆枯樹,當茶室內的檀香緩緩散開時,人們便可以在樹影下安靜地喝一杯茶。而旁邊吃飯的地方,則被唐白餘用簡單的線條和茶室做了間隔。

一濃一淡,一鬧一靜,不同空間都獨立地存在著。當唐白餘在空間裡行走時,便有了江南園林“一步一景,斗轉星移”的美好錯覺。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素素靜靜的園子

最初園子還是一片荒蕪的平地時,他就從地底下挖出了許多巨石,建築工人正頭疼怎麼把這些大傢伙運出去,他卻將這些巨石留下來放在園子的各個角落。“初看石頭很礙眼,園子建成後,石頭反而成了點睛之筆。”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春餘園子裡行走,會發現植物被他佈置得鬆鬆垮垮,小路總是隱沒在草間。聽唐白餘說,春餘園子裡的植物大多是他在附近農舍買來並親自種下的,不是什麼名貴品種。“我的園子只要自自然然、素素淨淨的就好。我要大家從一進門的小路開始就能放下自己,而不是走路都要小心謹慎,生怕碰壞了什麼。”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人生總需要留白

春餘的“餘”字表面取自自己的名字,但在唐白餘心裡,這更是一種要“留白與捨棄”的意味。

現在的他,選擇了在80歲的年紀,丟下熱鬧的生意,跑到郊外為自己造了一座園。沒有什麼客人的時候,唐白餘最喜歡坐在園子裡的一塊巨石上,沉浸在一片純粹的湖光山色中。過去的16年間,他一直為生活疲於奔命,而唯有此刻,他才有了享受人生的感覺。

“一路走來,我的人生已經過了大半。我漸漸知道很多東西是可以捨棄的,而留下來的,應該就是最重要的那個。”唐白餘說道

“春餘園子,就是我給自己的留白。”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在八十歲,給自己造一個江南味兒的園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