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阿斌的生活VLOG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

7月5日,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9月4日,李世民在显德殿即位。

短短两个月,李世民便当上皇帝。有人疑问,李世民已经是太子,皇位早已是囊中之物,况且李渊在世。李世民为何还要“逼迫”李渊退位呢?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皇帝位置早已是名存实亡。为什么这么说?



虎牢之战,李世民名震天下外,李世民还得到了足够的利益——天策府上将,且被允许开府。并且,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文臣武将如雨。

大唐一下被三个集团掌控。老大李渊,老二李建成,老三李世民。内政有李建成,军国大务有李世民。李渊是共主。三大集团中,李世民势力最大,李渊最弱。而长安京城中的军事力量,李建成最强,李渊最弱。

李建成已经咄咄逼人,已经大大出手。李世民想要在宫廷中胜利,就不得不出奇招——率先出动,偷袭李建成。



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李世民碰到李建成、李元吉,首先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死李元吉。尉迟敬德拿着二人首级,城头振臂一呼,李世民赢得最终胜利。

下一步怎么办?李渊表态……李渊的势力本就是最弱的,现在玄武门之变。三大集团,已剩下两个,李世民最强。李渊无法自保。

面对尉迟敬德的铠甲长矛,李渊是大惊,“今日何人作乱?你来这里做什么?”尉迟敬德答复,“今日太子和齐王作乱。如今两人已被秦王诛杀。秦王担心陛下,特地遣派我来护驾。”



李渊懂了。问裴寂等人,“为之奈何?”萧瑀和陈叔达这两个降唐之人的态度顺势而为,说道,“太子和齐王嫉妒秦王功劳,策划阴谋,想除秦王而后快。现在,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若陛下您再立秦王为太子,交付于国家大事。那将不再生有事端。”

从实际来看,李世民、李建成均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现在,李建成、李元吉已死,谁当皇帝?不言而喻。



所以,萧瑀说完,李渊答应了。接下来,李世民才上场。李渊抚慰,李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嚎啕大哭良久。

之后,李世民一是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二是将二人的女眷接入宫中;三是除掉两人的亲信。原则问题上,李世民是绝不手软。

7月5日,李世民当太子,李渊下诏,“军国大事,都交由太子李世民处理和决定。”李渊名义上是皇帝,实际皇帝是李世民。李渊的位置,尴尬极了……名存实亡——有皇帝之实,没皇帝之权。



这样的尴尬局面,怎么办?

7月14日,李渊将亲笔诏书给裴寂等人说,“我应当加太上皇的尊号。”

综上所述,与其说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还不如说是严峻的形势逼迫李渊退位。


三叔小记


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斩草除根,还杀光了他们所有的儿子,这就是著名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我们先来看李渊,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渊这个皇帝日子其实很难过的。一夜之间死了两个亲儿子和十几个亲孙子,这事放在谁的身上能受得了?不亚于是晴天霹雳!

亲近李建成的大臣还会为太子喊冤,要皇帝主持公道。但是李渊能怎么办?惩办李世民?一来手里没有军权,二来现在只剩李世民一个儿子了。

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该杀吗?这更不是一个老父亲能说出口的话。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没有什么大错,最多也只是兄弟间的争权夺利,现在的结果是狠毒打败了善良,残忍战胜了仁慈。


玄武门之变清除了所有的阻碍通向皇位的竞争对手,照理说李世民可以先稳稳地当着太子,因为皇位迟早是他的,那么他又为什么一定要逼李渊退位呢?原因有两点:

一:尽管当了太子,李世民的心里还是不安的,忠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随时可能向他复仇,随时要求李渊为他们翻案。当了皇帝后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李世民的行为都是非常残忍和不光彩的。他需要尽快统一口径,加强舆论的引导,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把自己包装成受害人。而要做到这些,只有自己尽快登基当上皇帝。


以上就是李世民虽然是太子了,但是他还是一定要逼迫李渊退位的原因。


未鸣读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虽然心痛但还是被迫无赖让李世民坐上了太子之位。这个时候李世民即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为何还要急切的逼李渊退位呢?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天李渊就把朝政之事全部交由李世民裁决。六月初七就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也下诏国家的军政及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由李世民裁决之后在行奏报。可以说现在李世民已经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渊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切的政务都是李世明在负责。没人知道李渊这些天在想什么,但在六月十六日这天李渊向心腹裴寂下了一道手谕表示自己要加尊为太上皇。这一信息表明李渊已经打算退位,不管是被逼还是主动,不久李世民都将会是帝国新的统治者。事情已成定局不管怎样李世民的确是如今最合适的继承人选,就当自己帮他最后一次忙,为他尽快的消除那些反对的声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继承皇位后对帝国政坛进行了一次大的清洗。在玄武门之变有功之人都得到的封赏,对于之前忠于李建成的人也进行了招抚。而且李世民的很多治政方针和李渊不同,李渊不退位的话李世民不太好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

  李世民即位后首先废除了李渊之前发布的宗教改革,对佛、道两教进行了改革。

  第二就是放飞宫中豢养的飞禽,罢停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给各级官员各抒己见的平台。

  第三是放归掖庭宫女三千人,放她们回乡嫁人。

  正是李渊的退位让李世民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快速的确立自己的地位。


读史鉴往


简单来说,因为李世民是通过政变成为太子的。

李世民是李渊的皇子,有皇位继承权没错,但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大哥李建成压着,大唐的的太子是李建成,而不是他李世民。

李世民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使得自己成为李渊唯一的嫡子,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顺理成章里边还有李渊的意思,是他主动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当然,这个主动很有被逼的意思,因为李世民发动的是玄武门之变,与其说他是想埋伏干掉哥哥和弟弟,不如说他是顺手干掉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李渊,才是他的终极目的。

如果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李建成没来,李世民自然转头就往皇宫走,控制了李渊再下诏灭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毕竟家伙穿上身了,小弟带进宫了,什么都不干,回去等死吗?

而且李世民的目的非常明确,在政变前房玄龄劝他:“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怎么都绕不开李渊!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完全没把握的事,他敢发动政变,正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准备,最重要一点,就是收买了禁军,本应该守卫李渊的宿卫,转过头来放李世民进宫,等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发现主子有难来攻的时候,宿卫又跟秦王府卫士一起抵抗。(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杀了哥哥和弟弟后,下一步就是李渊,李世民不想自己出面,他派心腹尉迟敬德出面。

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来到李渊面前,再配合宫门的喊杀声、尉迟敬德铠甲上的血渍,李渊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有两个选择,事实上他很快就做出了那个对他、对大唐都最有利的选择,还贡献了一番精彩演出。

政变以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束,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一并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了,整个唐朝中央,在最短时间内被李世民掌控,李渊则成了傀儡。

一般来说,权臣逼退傀儡皇帝取而代之是需要数年时间的,李世民原本就有底子,现在又是太子,进程大大加快,基本上从政变后他就开始换血,把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人通通换成自己的。

两个多月后,唐朝宰相班子、宫廷禁卫、地方军区长官全部换成李世民的人,因血腥政变可能引起的动荡已经渐渐压下,李世民已然成为大唐的主人。

这个时候,是李世民想上位而李渊又想退位的时期。

李渊知道儿子搞政变就是为了这个位子,现在朝局都稳定下来,不退位等过年呐?他又不说实权皇帝。

而李世民想上位原因就更多了,小弟们跟着你搞政变,那是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就等着从龙之功封赏呢,你还拖着干啥?而且李世民此时27岁,他又不是喜欢委屈自己的主,他自己就说:“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现在皇位近在咫尺,还忍什么忍,上!

另外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出马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是不想背负杀父弑君名头的,李渊也快六十了,指不定哪天暴毙,风言风语就起来了。

不论对李渊而言还是对李世民而言,让李渊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都是最好的选择,机灵的李渊更是在儿子示意之前自己提出来,李世民顺坡下驴,父子关系良好,李渊很是过了几年没羞没躁可劲造人的生活。


平沙趣说历史



大家搞清楚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呢,是因为当时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背后有李渊支持,势力已经压过了李世民,李世民不孤注一掷的发动政变,死的就是李世民了。

说明李渊也是对李世民忌惮无比,毕竟李世民功高震主,所以父子二人的关系很紧张。

李渊是怎么支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呢?

一方面李渊杀掉了支持李世民的刘文静,又以刘文静的死对头裴寂为首席大臣,这已经是公开打压李世民了。

另一方面,李元吉借着出征的名义,夺取秦府精锐也是势在必行的,李世民眼看就要成为空头皇子了。

所以看似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死不休,其实背后是李世民与父亲李渊的权力之争。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孤注一掷,进行了冒险活动,不成功就是死。说明李世民的势力还达不到权倾朝野的地步,只能靠这种方式险中求胜。

因此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后,父亲李渊必须要早早退位,李渊只要一天在这个皇位上,这次找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对付李世民被杀,下次还可以找其他大臣对付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当然急匆匆的要坐上这个皇位,一旦坐上这个皇位,就说明正统已定,基本上没多少大臣会支持李渊这个过气太上皇的。


宋安之


只要李世民还不是皇帝,那么他就会一定会逼迫李渊退位。

即便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自己也摇身一变由秦王蜕变成为了太子,但他也不得不及时逼迫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的这种考虑,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基于当时综合环境的权衡之后的正确决定。

公元626年,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爆发,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继“李唐政权取缔杨隋政权”之后的又一重要历史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的结局想必诸位也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成功将皇储之位争夺而来,而所谓的反派人物,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则在这次政斗当中一并被秦王方面军(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所亲手除掉。

1.玄武门之变的大体介绍

谈及玄武门之变,我个人简单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关乎李世民一生的决定性因素,真可谓是:成也玄武门之变,败也玄武门之变!简单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同李建成争夺李唐储君之位的一次政变(其间我们先不必考虑齐王李元吉的政治意图),虽然此次政变是由李世民率先发起的,但依据当时的紧张局势而言,李世民此举也是被逼无奈的首选措施。如果当时李世民不发动政变,或者没有除掉李建成二人的话,那么继唐高祖李渊之后唐朝的天下在很大意义上恐要改变。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明朝学者李贽:“建成、元吉自家讨死。太宗杀之。不为过也。”

公元618年,李渊继晋阳起兵成功后成功割据政权,称帝长安。初唐建立之后,按照古来宗法传统,即“嫡长子继承制”,皇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开始着手处理朝堂政务和东宫事宜。论起治兵打仗、兼并天下,唐朝谁人也不及李世民和秦王府门下的一帮治世能臣良将。虎牢关一战,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从而奠定了初唐天下的国土版图。

“天策上将”对于李世民的册封直接引来了李建成的妒忌和恨意,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太子党和秦王党的长期斗争,以及对李世民的诬陷诽谤、李渊对李建成的偏袒,秦王府功臣皆被贬谪免职。种种不利因素之下,秦王党为求自保,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用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一场兄弟间的流血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

2.李世民急迫李渊退位的隐情

关于“李世民逼宫夺位”的言论,有关正史上并无记载,但后世学者通过研究玄武门之变以及相关史料,却不难发现李世民同李渊之间确实是有难以抹去且不可调和的君臣矛盾和父子矛盾的,这也就间接地证明,李世民从“秦王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之间的转变定然不同于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和平过渡。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1)速则乘机,迟则生变

李世民杀兄弑弟成为太子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逼迫李渊退位禅让给自己,而是最先命令尉迟恭将李渊严密控制。李世民此举在我看来有两方面因素:

①如果李世民在杀兄弑弟之后,第一时间又将李渊迫杀的话,那么定然会招致天下舆论相向;

②此举既证明了李世民存有孝心、顾及了政治舆论,又考虑到了李渊隐藏实力的需要。假如李渊不基于当时综合局势的话,非要同李世民拼个鱼死网破,那么之前身为陇西贵族的李渊世家,其暗存势力绝对不亚于秦王集团,即便李世民集团可以赢取最终的胜利,那么也会对其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2)外部环境的步步紧逼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即便李世民如愿成为皇太子,但当时李渊仍然在位了两个月。公元626年七月,李渊才正是退位将李唐政权中心转交给李世民。当然,在这中间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内,李世民和李渊都没有闲着,可以肯定的是,李渊并不乐意退位,而李世民则是步步紧逼。

①李渊善于隐忍,这一点早在李渊身为唐国公之时就显现而出了,可想而知,如果时间一拖再拖下去,谁也不可能知道李渊会不会在他的有生之年再来一次诛灭贼子的“长安起兵”;

②此外,当时居于西北的突厥势力正步步跟进,中原一旦稍有变故的话,突厥势力便会乘机突进。如果李渊再同外族势力暗自勾结的话,恐怕李世民真的就要面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不堪结局了。


亮郎才不尽


这是有现实意义的举动,李世民必须这样做,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会这样做。

首先,玄武门之后李渊已经被软禁,失去了与其他朝臣见面的机会,长期下去不是个办法,必须把最高统治权力转移过来。

按正常情况,皇帝要定期举办朝会,与大臣商讨国事,即使李世民作为太子监国,也只能在李渊的皇位下另设一个位置,甚至按规定有没有坐着的位置都是两说。

如果李渊不出面,上面空着一把椅子,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在下面和大臣讨论问题,万一再有几个偏执狂抓着一个小事情质问李世民,那将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尉迟敬德不可能一直披甲执矛守在大殿上吧。李世民被被一群大臣围在中间,一群人口沫横飞指责李世民,这个画面想起来都不严肃,李世民不能让这种有损于自己形象和地位的情况出现;

而李渊要是以皇帝的身份坐在椅子上,是不说话呢还是不说话呢?万一说话不合李世民的心意怎么办?万一破罐子破摔说让李世民停职禁足回秦王府读书怎么办?这种情况必须不能发生。而且,逼着李渊坐在上面不说话,或者只说一句“请太子定夺”,这个画面和《笑傲江湖》里东方不败差不多,是对李渊人格和尊严的极大侮辱,还不如索性不露面,眼不见为净。

所以,李渊必须退位,必须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至于李渊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我们讨论这个问题非常多余,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是合格的政治家,他们都有这种常识性的判断,李渊不想被病死就要让位。

(李渊)

其次,李世民需要皇帝的位置来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

当时突厥入侵,李世民继位后二十天颉利可汗就打到了长安城外、渭水河畔,李世民没有那个外国时间去按传统三推三让,军情如火,解决了突厥入侵的问题,自己的地位就稳固了三分;

其次,要把合手的能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像兵权和长安治安要交给杜如晦,杜如晦决断能力天下第一,长安城交给他李世民是放心的,有阴谋作乱的杜如晦能下得了杀手;尉迟敬德派出去与突厥作战,让大家看看尉迟不仅仅能杀自己人,冲锋陷阵杀敌才是他的本色,这是对尉迟的保护,躲开了长安城这个是非之地;屈突通被派到洛阳,东部战区交给屈突通李世民是可以放心的,这老家伙只有李世民敢用、会用;

第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都没闲着,具体干什么了史书上没详细说,但肯定不是在家里睡觉等着庆功封赏,情报、后勤、宗室安抚、地方大员动向,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哪里有心情再等下去;

最后,李世民完成了权力移交,就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某人打着李渊血书、衣带诏之类的旗号发动大唐内乱,即使发生了,原本中立的一些人也只服从皇帝的命令。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先天上就有这个政治优势。

(李世民)

总之,李世民必须完成权力移交过程,从法理上为自己的篡位政变行为画一个句号。同时,也是篡位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操作层面上的直接需求。这时候再犹犹豫豫,可能就会丢掉全部的胜利果实。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其父封他为太子,并说一切军国大事全部听从太子处分。这个时侯李世民已经是唐朝的主宰,所缺仅仅是皇帝的名号而已。

如题所问,李世民做皇帝已是板上定钉之事,为什么还要逼其父退位?我认为可以从李世民及李渊的角度分别讨论。

从李世民的角度看,他虽然大权在握,但毕竟不是皇帝。一方面李渊身体尚可,再做十年八年皇帝没问题,对于通过政变上位的李世民,他等不及,因为时间拉的越长,变数越大,李世民的目标不只是太子。另一方面李渊出于个人安危及唐朝延续的角度,承认了李世民政变合法性。但父子之间矛盾其实已经无法调和,今天服输的李渊,明天难保他不会反复,他毕竟是开国皇帝,还有很多资源。唯有把皇位拿到手,送李渊去养老,才能断李渊的念想,巩固政变的成果。

从李渊的角度看。李世民的狠毒让他心惊肉跳,也自认佩服。他已经六十岁了,斗志经此大变已完全消退。李渊已经放弃了任何与李世民争斗的可能,他知道木已成舟,再搞下去,对自己对唐朝是不利的。何况李世民治国治军能力摆在那里,把江山交给他,尽管充满血腥,未必不是好事。


羽书迟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政治目的有两个,最优先的目的是控制李渊,其次的目的才是彻底清除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夺权教科书↑

这两个目的也是环环相扣的——先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下杀手,杀死这两人之后,兵分三路:

一路由尉迟敬德带着士兵,去宫里把李渊及众大臣全部控制住,名义上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造反,被秦王李世民镇压,并派尉迟敬德带兵来保护皇帝李渊和重臣诸如裴寂等人。

另一路由李世民帐下心腹,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去解除东宫力量抵抗的决心,当薛万彻等人看到太子李建成的血淋淋的脑袋,完全丧失了反抗李世民的动力,头儿都不在了,效力给谁看,还是赶紧树倒猢狲散,各自逃命吧。

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当时在长安,东宫的武装力量是要强过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兵力的,以至于李世民的秦王府几乎被攻破,一家老小差点就丧命于薛万彻等人手中。

↑胜者为王↑

第三路,则是善后:由谁带兵去,史书上并未记载,因为这趟活很脏,是要把李建成与李元吉斩草除根,这两人各自有五个儿子,最大的不过十多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尽数都被杀死,而且从宗籍之中被除去。

李世民倒没有像嬴胡亥对待自己哥姐那样决绝,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的女儿以及女眷基本都存活了下来,更有甚者,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宫中,这样的安排,想来也是李世民早就计划好了的。

↑李渊毫无防备↑

如此复杂的政治军事冒险,却被李世民及其幕府智囊团执行的井井有条,几乎达到机械般的精确实施,让人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谋略和执行能力。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如何安排李渊,也是李世民及其智囊团精心考虑过的问题。

事变成功后,李世民要巩固胜利果实,犒赏众多功臣,吸收异己势力,保证朝堂大局和天下稳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尽可能不杀死李渊,而是让李渊虚位变成太上皇,走正当的政治合法途径,把皇权从李渊手上转移到李世民身上。

设身处地的从李世民的角度考虑,玄武门之变后,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安定大局人心。

↑李建成输掉了所有↑

一方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需要抚慰,让这些反对派力量迅速转向,最起码不要闹事,动荡时局;

另一方面,李世民通过非正常途径得到最高权力,他要给他的功臣们一个交代,毕竟人家是提着脑袋跟着李世民干这一票,需要的是尽快可变现的酬劳,就算李世民出于父子之情考虑,愿意等李渊退位,他手底下的功臣们可等不了啊。

↑李渊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而要想实现这一切,李世民必须具备实际上和名义上的皇帝名分,才能够以权威的角色布局天下。

所以说,李渊很快就当上了太上皇,他没有能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不知在多少个夜晚,深宫冷清,心忧不成眠,一天一天算着日子,等待漫长的终老的那一天……


我见青史多妩媚


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永绝后患,又斩草除根,还杀光了二人所有的儿子,随后又将自己的弟媳、漂亮的杨氏收归的后宫。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政治是流血的战争”,在此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太原起兵时,意气风发的李渊,面对这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懵圈了。尽管,当时李世民只要了太子的职位,没有当即请他下台。但李渊这个皇帝日子很难过的,老年失子,而且是两个亲生儿子,外加十几个孙子,与其他非常悲痛,不与说是经受打击后非常哀伤。

事变余波没息,朝中原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大臣为他喊冤,声泪俱下地要求皇帝主持公道。其实,任何朝代不是谁有真理就能说话算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硬 道理。现在,李渊手中没有了权力,军队被李世民控制住了,自己对李世民杀死哥弟的行径自是深恶痛绝,但又能如何呢?

况且,在当时,能继承自己基业的,只剩李世民这样一个儿子了呢。搞不好,自己老命殒亡不说了,江山无人继承是大事!他是没有与秦王兵戈相见的打算的!但,李世民不一定这样认为。

黯然神伤的时候,李渊可能有所后悔,太子与秦王有矛盾他一清二楚。他没有及时消除二人的隔阂,还乐于看自己的儿子相互争斗。内心里,他忌惮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又不想让李建成轻而易举地做接班人。所以,他一直在皇位上盘蹲不去,又不愿意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居中调停。

李渊喜欢皇权,而玩权术者都对搞权力平衡感兴趣。他是留心了,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在自己面前争宠。我们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因为,帝王家的子弟在权力面前喜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六亲不认、你你死我活。这样,亲情就不可避免地一点点被抹去了,嫌隙加大,你死我活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律。

待秦王快一枝独秀时,李渊才决定扶持东宫势力,李渊开始配合李建成打压李世民了,他处心积虑地逐渐瓦解天策府人员的势力与意识。这让李世民感到严重的不安,李世民才铤而走险———李世民愿意摆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这样的做的姿态,最后与自己的心腹们一起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该杀,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而且风华正茂,来日方长,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过,能活下来不容易,都应该安宁下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惜。秦王要了他俩的命。老父亲李渊心知肚明,秦王自然也心中有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1.玄武门之变的根本目的是争权。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秦王已经清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让李渊继续当皇帝,朝廷政局不好控制。太子旧臣依然向着李渊,这样夜长梦多,会节外生枝;这是果断坚决的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况且,此前,李渊是向着哥哥的,如果形势一变,李渊利用权力罢黜自己不是没有可能。

2.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不可能一下子清除殆尽,这两股势力有一股与李渊挂勾,都够自己喝一壶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旧部还随时要求李渊为他们翻案呢?

3.在封建社会,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李世民的行为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他需要加强舆论的引导,为自己光明正大地执政造舆论,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果皇帝还是李渊,很难做到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