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為什麼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用戶63507440059


首先,秦始皇不可能說過這樣的話,要知道他是帝王,是皇帝。帝王的天下是專制的,天下都是他們家的,大秦帝國都快保不住了,要那蠻荒的嶺南地區有個卵用呢?能為帝國的GDP做多少貢獻?秦始皇命令征伐嶺南的50萬大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回防,務必保證嶺南處於中原政權的控制之下。這句話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而故事的出處大概就是《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作者孫皓暉本人就是陝西人,我推斷他本人作為陝西人肯定對秦國有一種自豪的歸屬感,所以對秦始皇進行了美化,將他說成是一個雄才偉略、氣度不凡的聖人,才杜撰了這麼一個情節。

嶺南50萬大軍出征嶺南是秦始皇的意志。秦始皇在初定天下後,分別派蒙恬北上抗擊匈奴,然後兩次向嶺南地區用兵。北上抗擊匈奴可以為內部集權環境提供安全保障,因為我們是農耕民族,長城的分界線正好是400毫米降水線,北邊是不適合種莊稼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你要它作甚?向南征伐可以說是對已知的疆域的征服,哪個帝王不想開疆拓土,給後世留下不世之功。而且嬴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統一六國算什麼,再為大秦的版圖增添幾個郡縣才是朕的夢想。於是公元前219年、前214年兩次分派50萬大軍南征百越地區,到公元前210年,才真正結束南征百越的戰爭,秦開始在百越地區實行統治管理,並分幾次向百越地區大規模移民。

後來,秦始皇在沙丘病死,趙高、李斯、胡亥馬上發動政變,以偽詔逼殺長子扶蘇。胡亥即位為秦二世,馬上開始大開殺戒,對自已的兄弟姐妹舉起屠刀,然後又逼死朝臣馮劫與馮去疾,之後趙高開始禍害朝政,通過與皇帝胡亥的特殊關係,又腰斬李斯,指鹿為馬,掌控朝政,最後連胡亥也被趙高派人殺死。與此同時,陳勝、吳廣的起義,猶如星星之火般席捲帝國。整個秦帝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後來的結果我們知道的,章邯和王離的長城軍團投降的投降,戰死的戰死。

那麼按常理來說,北方的長城軍團都調動平叛了,那麼南方的百越軍團,秦朝中央政府肯定也有調動,但顯然沒有,百越地區是直到公元前210年才完全平定,而且離秦都咸陽較遠,當時的交通條件非常差,從嶺南迴到中原地區,最快估計也得小半年的時間。幾十萬大軍的調動,是需要龐大開支的。當時嶺南的百越人其實並沒有完全臣服,而且很難短時間籌措大批的軍糧和裝備供幾十萬人使用,這就決定了嶺南的幾十萬大軍沒有辦法千里回防。還有最關鍵的是,所以秦軍主帥任囂與副帥趙佗商議,現在中原大亂,我們最好還是割據百越地區以躲避戰亂。他們雖然遠在嶺南地區,肯定也對朝廷當時的情況是有所瞭解的,皇帝昏庸,趙高專權,他們肯定是知道的。就算回防他們抵擋的住天下大亂的亂局嗎?想想章邯這個“救火隊隊長”的角色,不覺心寒嗎?最後,趙佗他就不是老秦人,對帝國談何感情可言呢?秦國是你秦人的秦國,與我一個趙國人何干?以其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做老闆來的痛快。所以,這些因素的綜合起來造成了嶺南軍團沒有回防秦國的原因。


昭昭暮暮


自信與氣量

自信

就算大秦危亡之時,也會良臣輔佐,有名將輩出,勇士誓死以拼,已盡天職!

只要我始皇帝一日不死,爾等終究是太子…………呸(打錯了重來)我嬴政一日不死,爾等終究是亂臣賊子,我大秦尚存,縱橫星海!

有我能亂到什麼地步?

氣量!

始皇帝當時用我們陝西人的話說,內心是“額滴,爾滴,都祀餓滴”

我特麼好不容易打下的西南與穩定北方說不要就不要了?

我修個長城是為了,建個橋頭堡,打出去,我的都是我的,順便說一句,幸虧始皇去世早,晚去世幾年我懷疑他會越過城牆打過去直到北極!然後霍去病一臉懵逼?那你叫我後來幹嘛?司馬遷一臉懵逼,來來筆給你,你來寫!專家一臉懵逼,來來嘴給你,你來說,咋比我還能扯犢子!


你就不能乖點麼


秦國不讓自己的部隊回援,你應該說的是派往南越的那50萬秦國軍隊吧。

秦始皇不是說不想讓這支部隊回來或者是下命令讓這支部隊不回來,而是這支部隊回來也沒啥用場,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秦始皇手裡三支部隊一直是觀眾集團,也就是在關中的關中子弟,還有一個是北方的蒙恬兵團,手裡面是30萬的秦國軍隊,至於人數最多的,就是派往南越的50萬秦國軍隊,這隻軍隊可能從它誕生開始就註定了這支軍隊只能夠作為一隻邊關集團不能夠進入全國權利的中心,所以在秦國危難之際他們也不能回來。

這50萬的秦國軍隊,除了一少部分是秦國的軍吏,很大一部分是當時六國投降過來的軍隊主委,就不覺得奇怪嗎?說六國被滅了以後,六國原先龐大的部隊究竟去哪兒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被秦始皇派到南越地區。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秦國末期造反的是什麼人?六國的子民也就是其他非秦國人是,這些人造反,你把派往南越的那50萬人拉回來打仗,那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啊,為什麼這50萬的秦國軍隊裡面很多不是秦國人,他是原先的六國人,如果這個時候他們和造反的人混合在一起一起造反,那這仗怎麼打你這簡直就是養虎為患。

其實對於秦始皇來講太出這50萬人進攻南越並不是為了能夠拿土地拿資源,地形這麼複雜,環境這麼艱苦,交通這麼漫長,你在這個地方拿了資源和財富又能怎麼辦呢?又運不回來而且不能夠直接轉化成為國家實力,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講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買賣,但是秦始皇必須要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這50萬人派到南嶽地區作戰,是為了維護秦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就是軍功制度。

秦國,如果他想完成對於一個地區的徹底戰力,就必須得把這個地區的人徹底同化,成為秦國人,他靠什麼靠的就是軍功制度,你建立軍功,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秦國人,秦國通過這種手段不斷的同化他佔領的地區和人民。

但是等到拿下了全部的六個國家以後,其實這種事情有點難辦,沒有其它的功勞可以讓你們去拿了,你們怎麼去加入秦國的?怎麼能夠讓他們放心的成為秦國的一元呢?所以就得去尋找戰機。

機會是有的,就看你要不要打,所以秦始皇就給這些人派了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拿下南越,原先他是希望大秦國的軍隊去打的,但是戰鬥很艱苦,而且沒什麼大的油水,所以秦始皇就強派這些由六國投降過來的人組成的軍隊去拿下南嶽。

成功了,你就是秦國的一員,你可以在秦國生活下去失敗了你就死在戰場上,對秦國又沒什麼損失。

所以當秦國陷入危難之際,在南越地區的秦國將領表示自己不想回去回去,那就是真出事情了。


漩渦鳴人yy


秦國亡國的時候,秦始皇已經去世了兩年了。所以,並不存在,秦國危亡的時候,秦始皇下令不准許秦國回防這件事。

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主要是分了兩股兵力來保家衛國:

1、秦始皇把五十萬大軍,派到了嶺南,讓他們去收復嶺南的廣大領土去了。所以,這一股勢力,在當時也一直在秦始皇的管轄之下的。

2、秦始皇把三十萬大軍,全部交給了大將軍蒙恬,讓蒙恬北逐匈奴,修築萬里長城,當然了這些軍隊,也擔負著回防都城咸陽的使命。

關於秦始皇的大兵團,基本上就是由這兩股力量組成的。

秦末亡國的時候,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如何了?

秦國的軍隊,除了以上兩方面主力外。還有一些防守咸陽城的,但是,那些部隊就少的多了,畢竟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天下。對於秦的都城咸陽來說,也就用不著那麼多人來護衛了。

可是,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後,昏庸的秦二世篡奪了皇位。

這時候秦二世開始在趙高的輔佐下,坑害賢良了。

他先是把公子扶蘇給逼的自殺了。然後又把朝中的所有有才能的臣子一網打盡,就算年邁的宰相李斯,都沒有幸免於難。

關於秦二世的登基,他的皇位來的不正,也是被世人紛紛指點的。再加上他登基後殺的人,所以,很多人就開始對秦二世的統治產生懷疑了。

也正是在這個期間,遠在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基本上就脫離了秦國,都不在秦二世的管轄之下了。

尤其是秦末大亂的時候,他們索性斷絕了和秦朝的一切往來。

所以,這支軍隊,並非是奉命不去回救秦國的,而是不願意捲入到中原的是非當中,主動和中原斷絕了關係。

因此,秦朝亡國的時候,這五十萬大軍,也就沒有參與進來。

那麼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在秦亡的時候,有沒有捲入到戰爭當中去呢?

因為蒙恬帶領的三十萬大軍事在修長城,防守匈奴,這三十萬軍隊,也是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他們不但參加過統一六國的戰爭, 而且還多次打敗北方強大的匈奴,可以說作戰經驗是十分的豐富。

很可惜的是,秦二世當權之後,就把蒙恬給殺了。這時候秦二世就把這三十萬軍隊,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

王離也是名將之後,但是,他的才能和蒙恬比,還是差了很多的。到了秦末亂世,王離開始帶著這支能征善戰的軍隊,開始參與平叛了。

因為他們作戰經驗十分的豐富,所以,他們還是打了一系列的勝仗的。同時,還有章邯帶領的雜牌軍,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因為王離和章邯配合的天衣無縫,各地的起義,很快就被平叛了下來。最後,就是趙國的起義最為活躍了。

王離就帶著這支軍隊來到了趙國。

趙國有一座十分堅固的城池,叫做鉅鹿城。當邯鄲淪陷之後,趙王和丞相張耳就跑到了鉅鹿城中。

王離帶領的秦軍,就把鉅鹿給圍住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起義軍裡有一個叫項羽的年輕將領。他帶著幾萬楚軍遠道而來。並且經過破釜沉舟,攻入到了鉅鹿城下。

秦軍本來攻打了很久的鉅鹿城,還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項羽帶領的楚軍又來援助趙國了,令秦軍感到後怕的是,楚軍竟然相當的強悍,每一個人,都似乎是不怕死的。都似乎是以一敵十的。

最終項羽帶領的楚軍,把王離帶領的秦軍給幹敗了,主將王離投降。秦軍基本上,也就被消滅了。所以,秦國的這一支軍隊也就完了。

因此,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也就分崩離析了。


漢史趣聞


題主你是不是《大秦帝國》看多了?借用大佬的笑談,《大秦帝國》這部書完全是讓50年代的陝西人集體穿越回秦國,然後照著毛澤東同志的樣子描寫出那樣一個秦始皇的形象。裡面的諸多歷史細節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畢竟人家只是歷史題材的小說),當作雞血讀物看看還行,拿去套真實的歷史那是要鬧笑話的。

就比如秦軍不許回防這種明顯扯淡的東西,駐外秦軍不許回防那陳勝、吳廣的張楚軍隊逼近函谷關的時候秦軍哪兒來的部隊?不還是蒙氏家族的北方駐軍南下才讓章邯拿到了第一支生力軍嗎?不錯裡面有驪山刑徒,但是後來章邯軍與項梁、項羽軍建立火力接觸的時候其主力部隊已經全部換成了北方的駐防部隊,真以為從東方六國抓來的壯丁能跟項梁的楚國精銳剛正面,想什麼呢?

至於秦滅楚之戰後派到南方去的南進兵團(由屠睢與任囂率領,行軍路線是通過九嶷、蒼梧,從揚越新道越南嶺下番禺,也就是從現在的江西/湖南南部走到了廣州越秀區這個地方),秦末內戰的時候領袖趙陀(注意這是屠睢與任囂死後冒出的後起之秀而且他是趙人)採取的措施倒是非常迅速——封閉揚越新道,分兵把守南嶺要隘,既不許中原內戰擴散到南國,也不許一兵一卒回防。趙陀採取的措施倒是真的不讓部隊回軍,但是實際原因卻更值得玩味——一方面他後來在廣東帝制自為當了南越國皇帝,當時封閉來往通道是不是已經有了稱帝的想法不清楚;一方面當時秦廷內部從秦王政以來如日中天的趙系客卿集團正在走背字,而內戰的爆發又是從楚地開始鬧起來的。這些歷史迷霧中其中似乎更有可能包含著趙陀決定不回軍救援的關鍵性因素。但是究竟是為什麼,那恐怕真的是千古之謎了。

軍武次位面


秦始皇有沒有下達過這樣的命令,我並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題主大概也只是想知道大秦邊防擁有這麼雄厚的兵力卻還是被滅了的原因吧。我簡單地敘述一下。

北擊匈奴的蒙恬大軍

關於蒙恬率領的30w大軍,在《史記·蒙恬列傳》中有明確記載,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明確的瞭解到,秦始皇時期,蒙恬率領的30w軍隊在北方驅逐匈奴,使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到了胡亥二世登基,趙高為了剷除異己,進獻讒言,終使蒙恬自盡身亡。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由此可見,陳勝反秦時,王離是又出來平叛的,而《資治通鑑》中又有記載,

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可以見得,王離是在蒙恬死後接管了大軍,並派兵支援鉅鹿,被項羽擊敗,即“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南征百越的趙佗大軍

關於秦始皇攻打百越的軍隊,《淮南子·人間訓》中有所提及,

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 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可以看出,駐守南越的軍隊總計50w,相較於蒙恬的軍隊還要多出不少。如果南越軍能及時回防,也許秦朝還能堅持許久,可惜暴秦的統治不僅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將領的心。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史記·南越列傳》

大概意思就是秦朝無道,各路諸侯群起,天下幾乎大亂,南越也不是什麼小地方,不如趁此機會阻隔前往中原的道路,自立為王。於是趙佗建立了南越國,史稱“南越武帝”。

結語

由此可見,並不是秦始皇不讓軍隊回訪。蒙恬率領的大軍回訪但是大敗於項羽,而南越大軍則是趁機自立為王。可見,秦朝滅亡是大勢所趨,並非區區邊防軍隊可以阻止的。


溫明昊



秦始皇生前命令遠征的秦軍。即使秦國危亡之際也不許回援,這顯然是現代人腦補的。秦始皇要是有這個氣度,秦朝也就不會二世而亡了,。雖然秦始皇確實有很多超乎尋常的地方,但是要說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是不可能的。

這隻要看看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是怎麼做的就可以了。唐玄宗繼位之前,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更是紛紛擺脫了唐朝的控制而獨立去了,是唐玄宗上臺之後才又逐步把這些地方重新打回來的,這可是他自己親手創下的基業。

但是安史之亂一發生,唐玄宗幾乎沒怎麼猶豫就直接把安西節度使的部隊都撤回來了,這還不夠,連掩護關中根本之地安全的隴右節度使的軍隊,唐朝也一起撤回來了。當時西域和河西走廊都在吐蕃的威脅之下,唐玄宗可是很清楚的,但哥舒翰還是馬上回援內地了。


為什麼呢?從唐玄宗的角度看,關中才是大唐帝國的根本之地,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放棄的,製造能夠保住關中,保住大唐帝國不崩潰,那些地方以後再去打就是了。如果唐朝都崩潰了,關中地區也沒有了,就是要那些地方,對唐朝又有什麼意義呢?

秦朝當時駐紮在外地的軍團實際上就是兩大分支,一個是蒙毅率領,和扶蘇一起駐紮在北邊防禦突厥,另一支則是跟隨屠睢和任囂在嶺南。但是所謂秦朝的五十萬南征大軍,顯然不可能全部都是軍隊,其中能有十萬人軍隊就算是不錯了,其他的都可以看作是隨軍的移民。

到秦朝滅亡的時候,南征的秦軍早已不是屠睢和任囂統帥了,而是趙佗。而趙佗得到中原大亂的消息之後的第一反應也不是考慮是否回援的問題,而是直接封鎖了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的交通,一方面是防止中原戰亂向嶺南擴散,另一方面當然是準備趁亂割據。


後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也曾派呂光率領十萬大軍遠征西域,而且也已經進入了西域地區,正在尋找,這時候發生了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迅速崩潰的問題,呂光得到消息後本來是想回援關中,但走到涼州之後就停下來了,開始為在當地割據做準備。趙佗的想法恐怕和呂光一樣。

至於駐守北邊長城一帶的秦軍,也是早都已經回援了,而且後來被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徹底消滅了,當時統帥這支秦軍的王離,涉間也一起戰死了。當時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離主戰場不遠,但是卻作壁上觀,沒有為王離涉間助戰,這其中恐怕也是有不少微妙的地方。

如果這支秦軍還在,後來項羽以許諾滅秦之後讓章邯當秦王來誘降,恐怕章邯也不會輕易答應。此外,司馬欣和董翳兩個人只是章邯的部將,但是卻能得到和章邯一樣的封王機會,恐怕也不太簡單,很有可能他們從關中去章邯軍中的時候,是帶領了一部分秦軍的,而不只是憑著趙高的一紙命令就去監視章邯。


蕭武


秦始皇本人應該是沒有發出過這樣的命令的,畢竟秦都沒了,留著50萬軍隊在嶺南幹嘛?放在那裡開發嶺南經濟,促進民族大融合嗎?



想太多了,秦始皇命令大軍開進嶺南,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徹底的征服嶺南,征服那裡的百越族,讓縱橫千里的嶺南之地成為大秦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秦亡了,留著這個嶺南軍團在南方還有什麼意義?

為了征服百越,秦始皇先後發動三次南征。第一次,主帥是任囂,進攻嶺南以失利而告終;第二次主帥是屠睢,率兵五十萬,兵分五路遠征閩粵和兩廣;第二第三次,主帥是還是任囂,率大軍再次南征嶺南。

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征的過程中,副帥都是趙佗。

任囂是個有野心的人,手握大軍的他駐守在大秦帝國的最南端,遠離中央的控制,實際上已經是嶺南的土皇帝。當然,礙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威懾力,任囂還是不太敢自立的。

但是隨著秦始皇去世,二世又被趙高掌控,導致中原大亂,這個時候的任囂就開始和自己副帥趙佗商議自立的事情。可以,任囂的身體已經扛不住了,在公元前206去世,任囂割據嶺南夢想交到了趙佗的手下。

趙佗作為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也不是什麼老秦人,對秦估計感情一般 。趙佗接手嶺南軍團後,殺死了原來大秦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換上了自己人。

至此,嶺南軍團已經不再大秦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已經變成了趙佗的私人軍隊。至於大秦帝國的生死存亡,趙佗倒是不怎麼在意了。中原打的越厲害,趙佗就越開心。

至於說秦始皇命令嶺南50萬秦軍,在大秦危難之際也不能回防,出自於歷史小說《大秦帝國》,虛構的場景而已。


小鎮月明


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秦始皇命令秦軍回防。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命令任囂(多音字,áo 、xiāo。?-公元前206年)領兵攻打嶺南,但是初戰失敗。

後來,任囂與趙佗再率軍入嶺南,前214年統一嶺南。任囂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

秦二世即位後,任囂派人北上中原,發現秦二世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同時陳勝、吳廣領導了農民起義,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一時間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任囂感到秦朝不久就會滅亡。

前208年,中原戰亂加劇,任囂生病了,於是同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任囂說:“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觽,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任囂於是委任趙佗代理南海郡郡尉,封鎖五嶺要道,隔絕與中原的交通。

前206年,任囂病情加重,於同年病逝,葬於番禺。

趙佗接任後,就割據嶺南,稱南越王。

任囂和趙佗的割據,並不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不能說秦始皇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被秦二世給氣的唄!說實話,根本就沒有這種說法,如果秦始皇當時還活著的話,肯定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消滅劉邦項羽,可惜當秦國危亡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歸天了,他那個傻兒子正被趙高玩得團團轉,根本就沒有能力掌管秦軍。

秦二世上臺,三十萬秦軍將領蒙恬被殺。

秦始皇最信任的將領就是蒙恬,他手下所帶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正是依靠這三十萬大軍,才讓六國臣服。可是問題是秦二世胡亥上臺以後,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就把蒙恬給賜死了。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胡亥給他們派去了年輕的王離。王離是王翦的孫子,雖然也是名將出身,可是跟蒙恬比起來還是差得遠。而且作戰經驗不夠豐富,立刻就讓他接管三十萬大軍,結果可想而知。在對付劉邦大軍的時候,王離根本不是對手。後來更是被反秦義軍打得全軍覆沒,可見一位有領導能力的將領是多麼重要。

秦始皇舊部趙佗,帶著五十萬大軍自立為王。

趙佗是秦始皇時期著名將領,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征討百越地區的時候,趙佗是以副將的名義出征的。他跟著主將任囂一起出徵,帶走了五十萬大軍。這支軍隊在後來成為了南越國國主趙佗的私人軍隊。當時秦始皇去世以後,秦二世逼死了蒙恬,把秦朝弄的烏煙瘴氣。趙佗和任囂商量了一下,決定不回去,看看時機再說。沒想到後來天下大亂,各路諸侯討伐秦朝,趙佗和任囂依舊不動聲色,一直等到秦朝滅亡,他們始終都沒有出手幫助過秦朝,要知道他們手裡可是有五十萬大軍啊!

其餘部隊也都參戰了,只是抵擋不住項羽和劉邦而已。

秦朝其他的軍隊都參戰了,各地的軍隊在鎮壓起義的時候,表現平平,並沒有阻擋住義軍的壯大,甚至有不少反戈一擊的。其中最強大的莫過於章邯帶領的三十萬大軍,這是一支有足夠戰鬥力的軍隊,而且章邯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將領,所以這幫人才是抵抗義軍的主要力量。只可惜他遇到了項羽,項羽一口氣坑殺了三十萬降卒,使得大秦帝國失去了最重要的防備力量。從這兒開始,再也沒有其他軍事力量可以跟義軍相抗衡的了,所以大秦帝國也走到了尾聲。

總結:不存在秦始皇不允許秦軍回防,只能說他沒安排好後事。

  1. 秦二世上臺以後,將實力最為精幹的三十萬秦軍首領蒙恬,給賜死了。直接導致這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戰鬥力陡降。
  2. 秦始皇的老部下趙佗在南征百越的時候,帶著五十萬大軍自立為王,壓根就不想管秦朝的死活。
  3. 其餘秦軍也想抵抗義軍,可是已經沒有這個實力,在章邯三十萬降卒被坑殺以後,秦朝再也沒有任何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