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拜仁和霍芬海姆的比賽成為笑話。

拜仁6比0橫掃霍芬海姆的比賽,因為拜仁一些極端球迷的做法使得賽場上出現了極其罕見的一幕。隨著比賽結束,國內一些媒體又藉此炒作德甲特有的“50+1政策”,甚至還有媒體直接將其上升到了因為這個政策“德甲是球迷的德甲”這樣一個高度。德甲的“50+1政策”的確由來已久,但因為極端球迷的舉動而突然再度受到追捧,顯然還是頗具諷刺意味。而且與此同時也許必須承認的是,德甲所特有的“50+1政策”,也許真的不像一些媒體所描繪得那麼美麗、至少不全部是美麗。

球迷很幸福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薩利哈米季奇對球迷的做法也無可奈何。

在歐洲5大聯賽之中,創辦於1963年、至今只有57年曆史的德甲聯賽,絕對算是一個小字輩,而說到如今這個“50+1政策”,也就不得不從1998年說起。

回顧德甲並不漫長的歷史,1998年10月的確堪稱一個歷史性時刻、甚至是分水嶺時刻。因為在此之前,德甲(包括德乙球隊)是完全的會員制,各傢俱樂部都是非營利性質的機構,而且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私人擁有。而在1998年10月,德國足協終於“破冰”,將德甲和德乙球隊改製為股份制公司,當然,改制之後的德甲和德乙球隊與其他國家的職業聯賽依然有著極大的不同。

這個不同,就是“50+1政策”。簡單點說,這個政策就是將球隊和球隊所屬的俱樂部分開,球隊的股份可以轉讓給個人或者企業,但俱樂部卻必須依然屬於會員共有,而且俱樂部必須在各項決策時擁有超過50%的表決權。

這樣說起來的確有些拗口,用一個簡單點的說法就是。某位老闆(企業)可以向某支球隊注入資金,但不管這位老闆佔據了球隊的多少股份,都不能將這支球隊視作自己的球隊,因為在一些決策尤其是重要的決策時,他必須服從俱樂部的決定。

這個與眾不同的政策當然帶來了無數的好處——尤其是對於球迷而言。

就拿之前結束的一場歐冠比賽為例。萊比錫客場挑戰熱刺的比賽,下半場比賽一度因為萊比錫球迷向場內投擲捲筒紙而被迫暫停。萊比錫球迷之所以做出這一舉動,唯一的理由就是抗議熱刺主場高昂的票價——說句玩笑話,萊比錫球迷內心的獨白也許是,“在俺們村兒,看球可花不了這麼多錢”。

萊比錫球迷的確沒有說錯,因為德甲的票價在5大聯賽之中的確不算是高的,而德甲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也離不開“50+1政策”的魅力。是的,德甲的票價也在“50+1政策”所管轄的範圍之內,但話又說回來了,哪位球迷又會支持球隊老闆提高票價的理想?除了球迷對於球隊的忠誠度,這大概也就是德甲的上座率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的一個原因吧。

當然,“50+1政策”所覆蓋的範圍,並不僅僅是一個主場票價,但僅僅從這一個事實也足以說明,這個政策對於德甲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甚至可謂無孔不入的,這也讓德甲球迷成為5大聯賽乃至整個職業足壇最幸福的一群人——除了德甲球迷,又有哪個聯賽的球迷可以成為聯賽、球隊的“話事人”?

老闆很受傷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霍普(左)接受拜仁的歉意。

任何一個政策都會有其兩面性,備受德國球迷支持的“50+1政策”也同樣如此,而被這一政策“傷害”最深的,無疑就是球隊的投資者。

以中國球迷比較熟悉的慕尼黑1860為例。

當慕尼黑1860在1965-1966賽季贏得隊史首個德甲聯賽的冠軍時,如今稱霸德甲的拜仁慕尼黑甚至還沒有贏得過任何一次德甲聯賽的冠軍。但隨著德甲聯賽的發展和壯大,慕尼黑1860卻逐漸陷入了低谷之中——邵佳一的到來也沒能改變這一點。

2011年,已經在德乙掙扎多年、深陷財政危機的慕尼黑1860,真的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讓該隊感到欣慰的是,來自約旦的“土豪”伊斯梅克駕著七彩祥雲來了,憑藉他耗資1800萬歐元購入該隊60%的股份,慕尼黑1860終於有驚無險度過了這次危機。

但是,幫助慕尼黑1860度過危機的伊斯梅克,很快就見識到了“50+1政策”的威力。由於他無法掌握俱樂部的話語權(決策權),他對於球隊的很多措施不僅根本無法推行,在經歷了無數的指責和批評之後,約旦“土豪”最終選擇了放棄。

如今的慕尼黑1860,在2019-2020賽季的德丙聯賽中排名第8位,不知道慕尼黑1860的球迷,如今是否依然堅信自己當年對於伊斯梅克的抵制有道理。

伊斯梅克在慕尼黑1860的遭遇,其實並不新鮮。因為早在2009年,漢諾威96的老闆、馬丁·金德,就曾經以該政策違背歐盟競爭法為由,提出了修改(注意,僅僅是修改而不是廢止)這一政策的動議。但是,令金德意想不到的是,參與表決的36傢俱樂部中,共有32家投了反對票,他的這一動議也因此幾乎成了德甲的一大笑話。當然,金德陷入這樣的尷尬也並不難理解,畢竟,“50+1政策”使得俱樂部不可能站在老闆一邊。

伊斯梅克和金德的遭遇,大概就是“50+1政策”所導致的另外一個可能的結果。德甲“親民”的另一面是對老闆的“殘忍”,德甲不拒絕老闆投入資金、更不拒絕老闆站出來挽救瀕臨破產的球隊,但是,等到球隊暫時度過危機,等待著老闆的,也許只剩下呵呵……

這其實就將一個很尷尬的現實甩給了“50+1政策”的支持者,在球隊陷入困境的時候,球隊不得不去尋找一個額外的投資者,但在找到投資者之後,這些球隊對待“救星”的態度實在不讓人恭維。

再回到拜仁球迷侮辱霍芬海姆的老闆霍普一事上。

霍普用金錢幫助霍芬海姆短時間內創造的奇蹟,因為已經被說了太多次所以不再贅述。而拜仁球迷之所以在如今這個時刻向霍普發難,也許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這就要說到“50+1政策”的一個“後門”了。

按照規定,如果一個老闆(企業)能夠連續20年為一支球隊提供大量資金,那麼就能擁有該俱樂部的話語權(控制權)。而如今,霍普的霍芬海姆越來越接近成為繼勒沃庫森和沃爾夫斯堡之後,第三個即將通過“後門”由老闆取代球迷成為“話事人”的球隊。

這樣評價拜仁極端球迷的心態也許有些過分,但拜仁極端球迷選擇在這個時間段發難,卻難免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霍村”的球迷不向即將從自己手中搶走話語權的老闆開炮?

拜仁球迷該沉默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拜仁是德甲最成功的球隊。

作為一個已經延續了多年的政策,而且的確是保證了德甲的一貫繁榮,但是,拜仁球迷向霍普和霍芬海姆發難,總之還是有些“違和”,因為從1998年至今,拜仁都可謂是德甲最成功的球隊——說他們是飽漢不知餓漢飢、說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也許都不算過分。

先從1998年德甲推出“50+1政策”的“前夜”說起。

1997-1998賽季,升班馬凱澤斯勞滕在雷哈格爾的帶領下以19勝11平4負的佳績,力壓拜仁贏得德甲聯賽的冠軍,“凱澤斯勞滕神話”也就此成為職業聯賽賽場一個不斷被提及的奇蹟。

從“凱澤斯勞滕神話”到未來的“希臘神話”,雷哈格爾的實力的確毋庸置疑,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認的是,凱澤斯勞滕的成功,離不開1997年加盟球隊的斯福扎、巴拉克以及赫里斯托夫等人的表現——這其中有沒有金錢的威力的確很難說清楚。

事實上,在凱澤斯勞滕奪冠之前,德甲賽場真的很難用拜仁“一家獨大”來形容。從1991-1992賽季到1997-1998賽季的7個賽季間,斯圖加特、雲達不萊梅、多特蒙德(兩次)以及凱澤斯勞滕都曾經有過奪得德甲聯賽冠軍的經歷,而在這7年間,拜仁不僅只在1993-1994賽季和1996-1997賽季兩次奪得德甲聯賽的冠軍,而且“綠茵好萊塢”的稱號,也曾經讓拜仁無比尷尬。

不管是不是有什麼直接的聯繫,但從1998-1999賽季德甲推行“50+1政策”以來,拜仁卻逐步成為德甲最成功的球隊。而這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拜仁在1999-2000賽季最後一輪力壓勒沃庫森奪冠之後,拜仁球員特意為阻止勒沃庫森奪冠的翁特哈興球員慶功。

不僅僅是神奇的1999-2000賽季,從1998-1999賽季推行“50+1政策”至今,拜仁一共贏得了15次德甲聯賽的冠軍,而除了拜仁之外,能夠贏得冠軍的球隊僅有多特蒙德(3次)、雲達不萊梅(1次)、斯圖加特(1次)以及沃爾夫斯堡(1次)等4支球隊。換句話說,因為老闆可能“很受傷”,這使得“金主”很難下定決心去投資德甲,這讓已經完成資本積累的拜仁,就有了笑傲整個德甲的最大資本。

這也許就是“50+1政策”一個意外的“收穫”。在該政策推行之前的7年間,拜仁任由4支不同的球隊奪走了屬於他們的榮譽,而推行之後的22年間,拜仁卻只讓4支球隊贏得過冠軍,而且本賽季之前,拜仁更是歷史性地實現7連冠。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拜仁球迷的確可以支持“50+1政策”,但是,他們也許必須明白一點,赫內斯可並不是被他們罵走的。

德甲兩極化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多特蒙德的主場永遠不缺少支持者。

事實上,“50+1政策”一個最為重要的作用,其實就是在於不向“金元”妥協、保持了德甲的“純潔”,但問題隨之來了,在德甲持續繁榮的同時,德甲球隊在歐洲賽場的表現卻只能交給拜仁。

1996-1997賽季的歐冠決賽,多特蒙德以3比1爆冷擊敗尤文圖斯,達到了本隊在歐洲賽場的巔峰。但從此之後,能夠在歐冠達到巔峰的德甲球隊,僅僅剩下拜仁。多特蒙德和勒沃庫森曾經晉級決賽,但他們還是分別敗北。

這其實就是德甲所面臨的一個極大的困境。除了在歐冠賽場只能由拜仁“撐檯面”之外,他們在聯賽中也只能接受拜仁一家獨大的現實。在拜仁歷史性實現7連冠的這幾個賽季,多特蒙德、沃爾夫斯堡、萊比錫以及沙爾克04都曾經獲得亞軍,但當拜仁在2017-2018賽季以21分的巨大優勢力壓沙爾克04奪冠時,其他球隊、即便是近年來一直讓拜仁頭疼的多特蒙德,真的能夠威脅到拜仁的老大地位?

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其實也同樣和“50+1政策”有關。在沒有外來資金的注入、或者持幣者只敢遠觀的當下,德甲球隊又能夠從哪裡獲得鉅額的資金注入?

還是以拜仁近年來最大的對手多特蒙德為例。儘管他們本賽季購入了哈蘭德,但多特蒙德近年來還是曾經忍痛放走登貝萊、普利西奇以及奧巴梅楊等也許能夠幫助“大黃蜂”阻擊拜仁的頂級球員。還值得一說的是,本賽季高居英超助攻榜榜首的德布勞內,也同樣是從沃爾夫斯堡轉投曼城。

重新說回本賽季德甲聯賽。

因為多特蒙德、拜仁等“豪門”的球迷依然維持著自己的狂熱,德甲本賽季的場均上座率依然達到令人驚歎的40872人——本賽季英超為39278人、西甲為17879人、意甲為28095人、法甲為22632人。

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球迷的熱情也許並不像有些媒體所描述得那樣讓每支德甲球隊都是場場爆滿。本賽季目前排名倒數第三的杜塞爾多夫,擁有著一座可以容納54600名球迷的現代化球場,但本賽季至今的比賽中,杜塞爾多夫的主場卻只有在迎來強隊時才會爆滿——主場0比4不敵拜仁的比賽,現場湧入53000名球迷;而最近主場3比3戰平柏林赫塔的比賽,現場球迷人數只有31632人。

同樣,排名倒數第四的美因茨,最近一場主場2比0擊敗帕德伯恩的比賽,現場觀眾人數也只有24231人,而他們之前主場1比3不敵拜仁的比賽,現場觀眾人數是33305人。

那麼,德甲球迷說好的對主隊的忠誠呢?以上所列舉的當然只是一些極端的例子,但這其實也足以說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些根基尚淺、或者近年戰績不佳的球隊,也許真的很難讓他們的球迷保持持之以恆的忠誠,“挑對手看比賽”,也許還是很多球隊支持者有意無意做出的選擇。

更不能忘記的一點是,曾經在2004年捲入德國足球最大“黑哨”醜聞的帕德伯恩,本賽季雖然場場都基本爆滿,但該隊的主場畢竟只有15000名觀眾的容量,而且僅積16分的帕德伯恩,也許只能是德甲賽場的一個匆匆過客。

已經有了鬆動

實施“50+1政策”的22年間,德甲更像是拜仁的德甲

萊比錫讓德甲又愛又恨。

看看德甲依然火爆的現狀,支持“50+1政策”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為這個政策的成功之處感到驕傲,但這個政策是不是真的就成為職業足壇最成功的政策,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之前已經說過。自從德甲推行“50+1政策”以來,拜仁已經15次贏得德甲聯賽的冠軍。拜仁的成功的確有其成功之道,但1967-1968賽季的德甲冠軍紐倫堡、1978-1979賽季以來三奪德甲冠軍的漢堡、1983-1984賽季以來三奪德甲冠軍的斯圖加特……這些球隊又去了哪裡?也許唯一令拜仁“欣慰”的是,由於這些球隊如今都無緣德甲聯賽,他們的球迷即便對此頗有微詞也沒地方說理去。

還值得一說的是,即便“50+1政策”無法更改,但在如今的德甲賽場上也已經出現了“攪局者”。萊比錫的突然崛起,其實就和他們在機智地尋找這一政策的漏洞不無關係,儘管也有很多球隊的支持者對萊比錫充滿敵意,但“萊比錫模式”,也許真的會成為未來很多球隊所效仿的模式——即便現今的德甲球隊無法模仿,並不妨礙很多低級別的球隊選擇類似的崛起之道。

還是之前說過的問題,德甲“50+1政策”當然有其的可取之處,但在德甲球迷驕傲地宣稱“德甲是球迷的德甲”的同時,拜仁也許更可以驕傲地宣稱,“德甲是拜仁的德甲”。這樣說的確不算過分,因為事實就擺在面前。

這也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已經習慣拜仁一家獨大、突然冒出來一個挑戰者的德甲,的確可以繼續堅持這一政策,但從職業足球的總體發展趨勢來看,這個政策,顯然不適用於所有的職業聯賽。這不僅因為德甲原本就和其他職業聯賽有不同之處,更因為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球隊都向“金主”妥協,因此,德甲聯賽當然可以堅持“50+1政策”,但這個政策是不是職業足球最好的政策,卻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敬而遠之,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德甲堅持這麼多年執行這個政策保持尊敬,但自己是否就該奉行“拿來主義”直接套用,卻真的需要仔細思考——說句玩笑話,某國家隊曾經學遍世界頂級球隊的風格,但最終卻依然一事無成。

對了,最後也許還要說一句的是,作為世界足壇最為頂級的球隊之一,德國國家隊在2018年世界盃上可謂經歷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而將德國隊踢出世界盃的一大“功臣”、孫興慜,恰恰就是在德甲成名之後轉投熱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