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揚州高郵地名史話之“復興街”


復興街在北門外,由北門大街向西直抵運河腳下。復興街過去可不像現在這樣是一個普通的小巷子,而是和北門大街縱橫交錯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在宋代時稱為都酒務街(酒務街即今所謂商業街,都酒務街即所謂總商業街)。

復興街是宋元時期通往驛站的主要街道。進入復興街不遠,街北有一高臺,高臺原址現建有高郵醬醋廠和部分民居。高臺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80米,高出地面約3—4米。南臨復興街,由東向西有一個長長的斜坡,上了高臺以後,西行80米,便開始下坡。這個下坡過去稱為壇坡(明代臺上建有社稷壇,後來又有天地壇)。宋代時高郵驛站名為迎華驛,元代時高郵驛站名為秦淮驛,都坐落在這裡。這裡除了驛站以外還建有急腳遞(元代改名為急遞鋪)。

揚州高郵地名史話之“復興街”


宋代開寶四年(971年)置高郵軍,並開始建築高郵城和疏拓高郵經興化至鹽城的運鹽河,高郵的經濟、文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的運鹽河(即今北澄子河)由東頭閘向西經泰山廟、月塘、臭河邊,再穿過北門大街(宋代稱為太平街),直抵迎華驛下。穿過北門大街處建有稅務橋,連接迎華驛高臺的斜坡稱為半邊橋(今仍名,因為只是個斜坡,相當於橋的一半,故名)。河道沿著迎華驛轉彎向南(今名菜市街)至承志橋接上護城河。在穿過復興街處建有多寶樓橋。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拆除多寶樓橋時,曾經挖出一塊尉遲敬德督造的石碑。敬德是尉遲恭的字,說明多寶樓橋為唐初大將尉遲恭所建造。宋元時期這裡是珠寶、皮貨的交易市場,商賈雲集,盛極一時。復興街對過向東的巷子稱為東臺巷(今仍名),過去東臺、泰州方面的來船可直抵巷尾的月塘(船塢),再由月塘登岸,穿過東臺巷直至迎華驛。迎華驛西面向北的巷子稱為左家巷,過去是高郵的“紅燈區”,秦樓楚館很多,是過往高郵的官員、商賈們尋花問柳、奢侈銷魂的地方。迎華驛的西南有一個巷子叫騾馬巷,是驛站和來迎華驛的官員、商賈們停放車馬的地方(猶如今天的停車場)。迎華驛向西不遠即為運河堤。過去的運河堤沒有現在高。據明代四任總理河道的潘季馴所著《兩河議》雲,明代萬曆年間,高郵運河堤防的高度僅為海拔4.32米(經換算,今天運河堤防的高度為海拔10.5—11米),略高於堤下地面。驛馬由運河堤下來經復興街上的壇坡至迎華驛非常方便。

明代以後,高郵驛址南移,迎華驛淪為民居。洪武八年(1375年)高郵知州黃克明於南門外開沒盂城驛後,曾將迎華驛舊址列為古蹟,直到清代才廢而不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