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OK媽說:
這篇文章真的是寫的蠻久的,本來想昨兒推的,但是還是不放心,半夜12點多給我在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的高中同學留言,讓她幫忙再確認一下。今兒得到回覆了,又根據她的建議再修改了一版,終於可以安心推送啦。這是一篇超級大幹貨,也能解決大家平時的很多困擾,所以一定要認真看完哦,也請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樣我們就不會隨意亂評估咱們的孩子了。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老師講故事時,別人家的孩子聽得很認真,我家孩子卻絞著手指頭在神遊。”
“動一動跳一跳的課間活動,別人家孩子在積極參與,我家孩子卻站在一旁發呆。”“在家裡自由地畫個畫兒,畫著畫著忍不住就要跑開,各種東摸摸西玩玩。”……列數起娃兒的做事不專心,罪狀一條條,形式一種種,每一個都深深地刺痛著老母親的心—— 這麼不專心,以後讀書會不會是學渣?也因此大家對孩子專注力的關注也越來越早地提上了日程,甚至還沒上幼兒園,寶寶才剛會爬東摸摸西看看,媽媽們也會聯想到是不是專注力不好。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因為我們的一貫概念裡,專注力好的唯一判定標準是,“可以保持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完全投入,不會輕易轉移啊”。但事實上,並不如此單一。要說會開小差、小動作多、看似不認真聽講的就是專注力不行、繼而讀不好書的,那還真不是。就比如我朋友家的女兒,“開小差”那是相當地擅長,數學課上各種小動作,一塊橡皮能切成三四十塊。到了線上英語課,也都是把房門一關各種東捏西玩,有時還會順勢在書桌對面的床上蹦上幾個來回。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但她的數學和英語都學得不錯,各種測試、考試經常能拿個高分,學校校門口的英語崗,每學期也能雷打不動地站上一週。

這麼一說,疑團就來了,難道說開小差還是件好事?是我們對孩子的注意力有什麼誤解嗎?

(補充說一下,雖然我們更習慣說專注力,但在心理學研究範疇裡,專門的說法是注意力。所以後面統一說注意力。)1

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太苛刻

既然爸媽們都非常介意孩子對一件事能投入的時長,認為這個是判斷注意力的標準,那是否有這樣的標準?

答案是有的。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專注一件事情的時長,科學界、心理學界有給出明確的參考標準,如下表: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所以不要老以咱們大人理解的時長去要求孩子。兒童教育的專家都證實過這點,現行的教育模式,其實對孩子的注意力要求真的是非常高的。一節課45分鐘,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多六七歲,平均注意時長不過20分鐘左右,要求他們一整節課集中注意力不分心走神,多多少少是違背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規律的。

我一個做小學老師的朋友也講過這個問題,所以這也是我們在課堂上一定會重複講解一些知識點的原因,要幫助彼時走神的孩子在另一個此刻能有效接受到相關信息嘛。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事實上,不僅僅是孩子們,即便是成年人,要做到在45分鐘內零走神,也是有難度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庫勒,曾做過一項測試,他讓成年被試者進行45分鐘閱讀,結果測出平均走神次數為6.6次。

科學家把走神分心等一系列開小差的情況,稱為“心智遊移”。

在人的大腦中,正常人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會處在心智遊移當中,發展中的孩子更不用說了。換句話說,分心走神其實是大腦本能的一種狀態。對很多孩子來說,經常開小差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四年級,四年級後的注意時長,才能和課堂的時長基本相匹配。2開小差不等於注意力差

當然,注意力絕不僅是時長這麼一項維度,也不一定是目不轉睛地盯著你、聽你說話,或者畢恭畢正地坐在小板凳上屁股都不帶扭一下才算是注意力好。

注意力其實是一種綜合能力,除了前面講到的

注意時長(注意的穩定性),還有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性和注意的轉移性三大判斷維度。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這幾種能力說成大白話會比較好理解一點。比如注意的廣度,其實就是指注意範圍,測試一個人的注意廣度好不好,常用的方法是這樣的:事先準備好很多物體(如筆、書、毛巾、杯子、釘子、鏡子等)或一些文字、符號、圖形,只允許被測試者看一瞬間,然後要求他憑記憶將看到的東西說出或寫出,說對或寫對得越多,說明注意廣度越好。注意廣度比較好的人,在同樣長短的時間內接受到的信息相對要多一些,也可以說是接受“輸入”的能力比較強,學習效率因此也會高一些。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同樣的,注意的分配性和轉移性,對學習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注意的分配性,指的是人在同一時間內,對兩種或更多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並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也就是所謂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能力。就我自己來說,對注意的分配性感受最深的還不是學習,而是開車。平時我自己開車的時候,跟旁邊的人聊聊天,不會有啥大影響(當然我們還是主張要專心哦)。但OK爸就不一樣,有好幾次他開車我坐副駕駛座,中途和他聊點事情,結果他冷不丁就會闖個紅燈,真的是超級驚嚇。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幾次,我就比較有數了,對於注意的分配性不是那麼好的人,開車的時候一定不要有任何讓他可能分心的行為,畢竟安全第一呀!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注意的轉移性,指的是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的能力。同樣是上課分心走神的情況,注意轉移速度快的孩子,會很快把自己從分心的事情上拉回來,重新投入到學習上,由於每一次走神的時間間隔不長,通常不會太影響聽課質量;但注意轉換速度慢的孩子,就比較難做到這一點,由於每一次走神的時間很長,因此也更容易漏掉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累積下來,學習上可能就會跟不上。


這樣就好理解了,為什麼總有些上課看似“很調皮”、“小動作不斷”的孩子,學習成績卻一點也不差。所以,孩子的注意力好不好,看的是看孩子在這幾方面的能力有沒有打好配合,或者說做到互相彌補。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3開小差的孩子也許更有潛力如此我們就能明白,分心走神並不意味著注意力差,它與“學渣”之間也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不僅如此,近年來的研究還表明,開小差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一項有關走神(心智遊移)與創造力的研究,在這項研究活動中,創造力增長最好的被試者竟然走神程度也最高。Baird解釋了這一現象,他說,人們心智遊移的過程增強了大腦無意識聯想加工的能力,從而催生了新奇的想法和非常規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翻譯”過來就是,當

人們走神的時候,大腦的不同神經網絡之間出現了碰撞,思想沒有按照既定的路線行走,而是隨機遊走探索,這種隨機性為創造力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哦,為了證明我不是純主觀地以自己的個例來推測,還是擺下理論依據吧。
德國心理學家喬納森·斯默伍德(Jonathan Smallwood)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引發被試者產生不同程度的“任務無關思維”(走神)後,結果發現,走神程度越高的被試者,越願意剋制眼前的利益誘惑、花更長的時間等待更大的長遠利益。所以,走神不僅能激發創造力,更關乎一個人是否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思維。也就是說,走神能很好地抑制面對誘惑和刺激時產生的原始衝動,幫助人們作出更長遠的決策和選擇。這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講的遠見和自控力。

別誤會你家那個“不專注”的娃,原來他那麼棒

我一個朋友曾說起過一件有趣的事情,有次她參加孩子幼兒園的開放日活動,當天的午餐菜品中有孩子們都很愛吃的紅燒雞翅,她發現近三十個小朋友中,絕大部分人是一上來就把雞翅先吃掉的,只有兩個小朋友把雞翅放到了最後去吃。當時她有點好奇去問了這兩娃中的其中一個,那個娃,“最好吃的當然要放在後面呀!”

我猜,這兩個孩子看到午餐的那一刻,一定分心去想“把最美味的留得更久”這個問題去了。如此,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行為模式,這對他們將來肯定是有好處的。

就算拋開創造力和遠見不談,從更單純的角度來看,允許孩子走神、發呆也可以讓他們緊張的大腦得到休息,幫助急躁的孩子找回平靜。

4這些開小差的情況需要我們的關注當然正如上面提到的,有些孩子看似是開小差,但是他很快能把自己拉回來,這就沒啥大問題。但倘若注意轉移速度很慢,那就另當別論了,就比如我認識的另一個孩子,在家寫作業只要媽媽不坐在旁邊,他的作業本通常是打開時翻到哪一頁,呆坐兩小時後再去看還在同一頁。那麼這個時候是需要爸媽去幹預的。這一類走神,可能是由“沒興趣”引起的,它長期存在,一定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同時也會消磨孩子的學習意志。但這些學習路上的剛需課程,放棄顯然是不可能的,換個老師也不現實。這個時候我們得想點辦法,比如對數學課無感的孩子,可以在日常閱讀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數學繪本,把枯燥的知識換個口味給到孩子。通過曲線救國,讓孩子對原本不感興趣的事情感興趣,其實挺費事,但這種投入一定是值得的。也有一些孩子真的是坐不住,注意力時常明顯少於平均。那咱們也一定要有所行動,其實這方面的針對性練習,家裡也能很容易實現。

比如超級容易操作的數豆子游戲,媽媽們可以買一些黑豆、紅豆、綠豆,混合在一起,和孩子一起玩比賽分撿豆子的遊戲。豆子數量和遊戲的時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斷增加難度。總的來說,適當給孩子一些開小差的自由,就是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終有一天,他們帶給我們的可能是更多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