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京做明朝都城時間更長,但為何北京明朝氣息沒有南京濃厚?

澹奕


南京在中國古代最後一次享有京畿地位是在明朝,而北京在古代最後的繁榮卻是在清朝。

可以說,北京比南京缺少明朝味,主要在於北京還做了清朝京畿。

南京,這座我們熟悉的六朝古都,至正十六年(1356)迎來新主人朱元璋,並獲得新名字——應天府。十年後,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開始修繕、擴建應天府,修築宮殿,為之後定都於此做準備。

洪武元年(1368),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再一次成為國家的中心。五十三年間,應天府以大明王朝京畿的地位,迎來高速發展。據有關部門實測,應天府城周長度長達35.676公里,是我國當時最大的城池。放眼當時的世界,也沒有誰能與之匹敵。即使是當時繁華的巴黎城,也只有29.5公里。

同時,南京有著明顯的明朝特色。應天府的佈局一反唐宋以來追求工整、對稱、規則的原則,其城牆沿著舊城,依仗山水地勢而建。即使是皇城,也不再位於中軸線,而是偏於一隅。或者說,整座城池其實並未形成明顯中軸線,即使朱元璋想要凸顯皇城的地位,也無從下手。但就是這種打破定式的城市佈局,使得應天府形成山、水、城相融合的明朝風格。而反觀北京的格局,我們看得到歷朝延續的佈局模式,卻缺少一份大明獨有的特色。

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帶著皇親國戚、文武百官,把大明的政治中心遷往北京。但南京並非從此被廢除,而是成為留都,雖然少了一絲政治意味,但依舊延續著往日的繁榮與風姿。

我們北有北京,南有南京。雖然今天南京只是一座繁榮的城市,但在明朝,它的地位依然十分突出。雖然京畿的地位被北京奪去,南京還是混到了一個陪都的名號。作為陪都,南京還是大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樞紐,依然深刻展現著這個王朝的風格。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清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四月正是北方春意正濃的時候。崇禎皇帝朱由檢卻吊死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大明沒落,北京作為明京畿的歷史也就此結束。而隨後接手北京的,正是從草原和山林奔來的滿清。

我們常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朝代一個首都,也有著類似的意義。

滿清統治下的北京,註定了不會繼續保留過多的大明氣息。雖然自永樂十八年(1420)後,北京就開始了它一百七十一年的大明京畿的歷史,但它後來還做了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皇都。

別說兩百多年,就是六十八年,都足夠大清把北京變成大清的北京。雖然紫禁城的建築有對大明南京城皇宮的仿製,但在清兵入關後,之前佔領北京的李自成一把火將大明辛辛苦苦建造的故宮化為灰燼,只有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逃過一劫。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焚燬的故宮才開始重新建造。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6),這座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才恢復往日光輝。而這時候的故宮,早已不見了大明的風采,取而代之的,是大清的絢爛。一葉知秋,整個北京城,很快就換上了清朝的色彩,大明風範式微。

而南京,在清朝不過是一個重要些的地方首府,不是陪都,更不是首都。天高皇帝遠的,南京也不必像北京一樣,不用必須長成清朝上層喜歡的樣子。這樣一任性,南京也就保留下來了更多的明朝韻味。

南京、北京,一南一北兩相望。大明、大清,一漢一滿兩風格。南京是南京,自有不同於北京的風采,這風采有大明味,更有南京味。


鄧海春


明朝276年間,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說特殊,因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坐鎮南京四十年(含稱帝前),統一天下。但因為北元威脅太大,明成祖朱棣把國都遷到北京。

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麼得人心。所以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升北平為北京,為遷都做準備。此時的北京還不是正式國都,只稱“行在”,畢竟北京還要大規模修建皇宮。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這才正式定北京為國都(京師),原國都南京降為留都。

留都的級別要比陪都高,打個不那麼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歡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親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還在。這一點,決定了南京不再是國都,政治地位也不會低。原國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機構,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書、侍郎一個不少。當然,南京六部尚書是沒什麼權力的,要麼是從北京六部退下來養老的,要麼是權鬥失敗下放的。當時有個說法,說南京六部衙門,戶部收不到錢,兵部調不動兵,禮部管不了考生。很多官員上班,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泡茶吹牛,無所事事。不過在政治上,南京應天府的地位和北京順天府是平級的,合稱為二京府。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不太喜歡北京,而且從南京到北京的糧食供應成本太高。朱高熾決定把國都遷回南京,下詔北京各衙門全部複稱行在,南京再次成為國都。朱高熾在位10個月就稀裡糊塗駕崩了,英武的明宣宗朱瞻即位後,因要對付北元,所以留在北京。只是在名義上,宣宗時的北京其實只是行在,正式國都還在南京。

直到明英宗正德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朝廷才正式廢除南京有名無實的國都地位,復升北京為京師。此後,南京的留都再沒變過。

南京的政治地位是降低了,但要說經濟地位,南京要高過北京。首先,北京處在“苦寒之地”,糧食供應要通過南直隸運糧北上。江南是明朝的錢袋子、米袋子,沒有江南錢糧,京師就要斷炊。南京作為留都以及祖宗靈寢所在,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過在南京的政治、軍事存在,控制著江南錢糧。明朝遷都後,還在南京留下十萬兵馬。只是到了萬曆年間,由於各種原因,南京的兵力只剩下4萬了。

士兵少了,但百姓多了。萬曆末年的南京人口,已突破百萬,號稱神宗萬曆年間,天下大治,留都城內戶口百萬家。武宗正德時,有官員評價南京的地位,說太宗皇帝(朱棣之前的廟號)遷都北京,但北京所倚仗的錢糧器物,無不取自於南京(為中心的江南)。

南京,可以說是西部、南部物資進入北京的中轉站。南京佔長江地利,比如四川、湖廣、江西的物資會先順江東下到南京,然後再走運河進北京。

南京在經濟上也有一段失落時期,就是朱棣初遷北京時,帶走了南京城大量民戶工匠。但南京特殊的政治、歷史和地緣,決定了南京很快就能恢復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朱棣帶走的是官方手工業者,而民間手工業者則填補了官方手工業者離開後留下的空白。包括紡織業、印刷業、銅鐵木器,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在嘉靖、萬曆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飛躍式的發展,南京成了全國重要的娛樂中心。

別的不說,秦淮八豔,你再熟悉不過了。

萬曆四十一年,有個叫奧伐羅-塞默多的葡萄牙傳教士,到南京進行傳教活動,起漢名為曾德昭。曾德昭在明朝呆了23年,1636年回到葡萄牙。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大中國志》,詳細介紹了明朝,尤其是南京的經濟發展狀況,史料價值非常高。

對南京的評價,曾德昭說南京是明朝最大、最好的城市,街道非常寬闊、乾淨,老百姓彬彬有禮。最讓人吃驚的是,南京有大量的娛樂場所,每天人來人往,多到數不過來。有人問曾德昭,北京不是明朝的國都嗎?難道沒有南京大嗎?曾德昭搖頭說:沒有,北京只是政治上的首都,經濟上的首都,還是在南京。

或者換個角度講,北京是國都,南京是留都,也是備用國都。一旦北京有什麼事情,國都隨時可以遷回南京。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俘,就有官員主張遷都南京,幸好被于謙制止。當時遷都肯定不行,但明末大亂,再加上後金威脅,遷都南京成了必然選擇。只不過福王朱由崧等人昏庸無道,白白浪費了南京大好資源。清朝統一後,南京的留都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降為江寧府,但依然是江南大城之一。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長安 洛陽 燕京 金陵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長安 洛陽尤其是長安是一千年前的中心,北京是近八百年的中心。

而南京呢,這個唯一的長江以南的城市(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不南不北)在政治中心常在北方的中國 有何獨特地歷史意義?有的人居然調侃南京是難京,簡直是因果顛倒,居心叵測,中國往往是因為華夏危難才遷都南京,而不是因為遷都南京才華夏危難,一味地詆譭南京。

在北方可以定都的地方很多,所以都分散開了,而南方呢,適合定都的地方屈指可數,所以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如果將定都北方所有歷時不長的朝代做個統計,簡直是南京的無數倍。還有南方的政權為啥只要統一了南方就一直定都南京,這已經充分說明定都南京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南京是華夏危難的臨時政治中心和首都,是華夏避禍圖存之地,是華夏復起還北方之都,可以這麼說,在歷史的任何時期,定都南京都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南京多亡於國家內戰,南方本來做首都是危難時刻,而在抗爭異族侵略這方面南京是人心所向,絕不是偶然。晉抗五胡的首都建康 ,南宋抗金的行都建康,明朝滅蒙元的首都應天,民國滅清的首都南京。怎能說不成功呢,只是在國家恢復大一統時,華夏文明,再一次交還給北方時,南京只能讓賢,譬如明朝就做的比較好,實行南北雙京制,在北京包衛京師的武裝力量複用更好地抵禦侵略,同時促進民族融合,處理民族問題。

南京也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經常成為戰場。作為我國跨度時間最長的古都,一千七八百年前是重要首都,乃至近代仍是重大事件策源地的首都,不難看出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洛陽 長安 北京當時的朝廷,好比是中國大家庭的老大,當家道中落時,然後南京小老弟莫名其妙升為老大當家長,由於家道中落,然後沒有完全止住頹勢,但好歹每次都保住了家,致使華夏五千年文化明沒有大的裂痕,更沒有斷絕,世上絕無僅有,獨中國此一家,其他如印度此一波與彼一波完全不是一波,連佛教都都快沒有了。大家都把氣都撒在南京這個厚道仔身上。南京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市,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京就這樣被好多麻木地中國人誤解。 好多人是因果顛倒,有本事你在當時,在長安 洛陽 北京建個都試試,我發現中國這樣的無歷史觀和常識的人真是太多了。北方的都城 長安 洛陽 北京都淪陷了,建個啥啊,南方矮子中選將軍,只能南京,南京在長江最靠北邊,最有利於進取中原,選其他只會遲早覆滅。

而中國自古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威脅,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可分離,所以常常要定都北方,就不難理解後面明朝的遷都。明朝歷時276年,南京做了54年全國唯一首都,220多年的南北雙京之一,何等豪邁,這還不算成功嗎,從南京從全國政治中心轉為經濟中心和政治雙星之一。 全中國歷史上做過全國首都的就4個,長安(包括秦咸陽) 洛陽 南京 北京。

不敢想象,要是沒有東晉南朝350年(東晉南朝首都不變,疆域繼承自成一體)的抗擊,等來漢人主導漢化了的隋唐(由於遊牧民族長期無法滅南朝 ,還有可能被滅,尤其肥水之戰後,不得不改變了早期的野蠻方式,導致北方的漢人也跟著受到重用,最後不停迭代到隋唐),沒有岳飛擊敗金兵北逃的南宋行都建康,沒有大明王朝的絕地反擊的南方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民國滅清建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恐怕是大傢什麼樣人都不知道,華夏五千年文明絕對大拐彎或有斷點。 大宋的資治通鑑裡,可是以東晉南朝為正統,北朝無紀,這可是要給皇上治國看的東西。實話實說,任何大動亂的時代,南京一代還算是相對安穩的,五胡十六國 北朝 亂的跟一鍋粥一樣知道嗎,比南朝更要亂,亂的增加歷史考試的難度。所說的偽政權 割據勢力,就讓人哈哈大笑了。 漢族自古都是文化概念而非血緣概念,不管什麼民族,民族大融合,現在五十六個民族早已成為一家,和平共處,沒有壓迫,都是主人,歷朝歷代的華夏包括的範圍越來越廣。

南京的若干個政權裡,除了東吳和南唐是並列割據政權,其他都是當時的華夏唯一在世朝廷。其中東吳是三國中最後滅的,東晉比西晉長治,南朝比北朝(北朝更迭更快,一直到了唐朝,幾乎定都長安 洛陽全是短命王朝)安穩,南唐是五代十國中國祚較長和安定的(五代個個是短命王朝)。

明初54年復雲南 燕雲十六州 雲南,掃漠北和遼東, 踏安南,恢復晚唐前的魄力。明朝雖遷都只是出於抵禦北方的需要,明朝並未滅亡。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是因為當時的京師在南京,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叫北京,整個明朝南京保有大部分首都職能。 太平天國使得漢族將領掌握兵權,清庭不得不大量起用漢將,為清的覆亡留下伏筆。 中華民國結束帝制,將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把,啟民智,保住了沒滅亡,進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故曰,南京是華夏危難時的臨時政治中心和首都,無論是避禍圖存還是重新恢復華夏,南京都是繞不開的城市,無愧於華夏。

古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南京作為中國古代一個可以稱帝建權之地,同時也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南京在中國歷史毀城多次,死難無數。南京一次又一次地在廢墟里浴火重生,生命力堪稱頑強。

當今的南京,在全國的城市格局中有所落寞,也受到不少人的無情調侃,但作為歷史上有過大起大落的首都,還是會有復興的那一天。


無限風光在險峰666666





確實,南京更有漢族風範。南京作為明朝的都城氣息更濃。明朝最初的都城只有南京,從1356年朱元璋佔領南京開始,朱家的政治中心就在南京確立,後來,1417年朱棣遷往北京長期居住,1441年明英宗正式定都北京。



應該說,南京作為明朝的政治中心有61年時間,明朝16帝有6位皇帝在南京居住過: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




朱棣遷到北京後,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南北兩京都有六部、督察院等中央機構,北京有內閣,南京沒有。北京有皇帝,南京沒有。

但在南京設有留守,都是開國元勳徐達的後代擔任南京留守。南京有明太祖的明孝陵,北京有十三陵。


南京從此以後做過太平天國的首都、國民政府的首都,這些都是短暫的時光,但都是漢人的首都。而北京後來做過清朝的首都,268年。



清朝對北京進行了改建,進行了胡化,所以現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少數民族的氣息,很多地方的建築都不是漢族色彩。



也就是說,明朝滅亡後,清朝定都北京,對北京的影響很大;而南京在明朝滅亡之後,沒有做過少數民族的都城,保留了很多明朝的氣息。這是有道理的。比如南京城牆就是明朝的,比如明孝陵,孝陵衛,等等。


坐看東南了


我不知你所謂的明朝氣息為何物,但就這個問題還是想談談我的一些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

北京和南京都為明代都城,南京原是唯一的都城,在朱棣起兵靖難後,北京被定為新都,南京雖仍為大明都城,但實際政治地位隨著朱棣遷都逐步下降。

北京的明代氣息和南京相比,我認為看不出誰的氣息重。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有問題。若一定要比,那我只能選南京。

首先,北京後來被清人繼續作為都城,清王朝統治中國時間不短,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那前朝的一切信息與痕跡清人必將之抹殺消除,何況是首都,這是政治考量。而南京則相對保存的好些。其次,北京的古都氣氛不如南京,北京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拆除城牆城樓牌樓以來,古都痕跡,消失殆盡,只剩下幾個皇家園林和紫禁城,你能說他是古都麼?南京則保留了大量明城牆,但就整體古城印象,一座蜿蜒幾十公里的繞城古城牆就足以讓北京相形見絀。

其次,北京作為新中國首都,大量建造了現代建築,高樓大廈在中國都排在前列,對於整個古都的氛圍破壞較多,而南京相對較好,再加上南京地處江南,南京周邊的江南古鎮為南京加分不少,周邊環境時空感也是重要因素。

以上是個人愚見,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正大光明1949


你如果買個二手房,會不會還保留你之前住戶的家庭印記?

北京是曾經的大明故都,但清朝的都城全面承襲了明故宮,怎麼可能還留下明朝的統治痕跡?

南京則不同!最初朱元璋曾建都南京,所以南京有皇朝應該俱有的一切設施,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就從南京遷都到了北京,將之前的明故都遺址都留在了南京,而南京則成為明朝的副都,一般北京的朝廷衙門在南京都設有附屬機構,所以南京的明朝都城遺址基本得以保存。

明清更替之間,明軍在揚州和清軍血戰一場,結果換來了“揚州十日”的屠城結果,而南京則安然無恙的落入清軍之手,所以南京的明都遺址沒有遭到大肆破壞。

此後南京的這些原皇宮設施被當成清朝的兩江總督府或者江寧都督府使用,均被保存下來。

可惜的是,爆發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南京作為民國的首都遭到日軍的炮火攻擊以及燒殺搶掠,即著名的“南京屠殺”事件,南京的明朝古都遺址遭到很大的破壞,現在僅存明故宮遺址、朝天宮、明孝陵等明朝遺蹟。

但不管怎樣還是比北京多一點明朝故都的氣息。


boulder1


朱棣做燕王時,北京叫“燕京”。朱棣做皇帝后,遷都燕京,改稱“北京”。南京原稱“應天”,朱棣遷都後,“應天”改稱“南京”。之所以覺得北京的明朝氣息沒有南京濃,那還是因為多種因素共同組成的:

1.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明朝故宮的藍本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在中國的傳統上,建築始建的地方更有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是首創。作為最初的“樣板間”,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明故宮已經頗有氣勢和歷史的厚重感,反映了當初明朝的氣勢所在。

它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等。以初始的為正統,這個故宮自然是明朝氣息更濃。

2.南京作為十朝古都的文化底蘊厚重

自公元229年起,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南京定都,有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本身就自帶文化“網紅”氣質。其中明皇宮在原本的各種文化底蘊的沿習或有所影響下誕生,自然就會氣息厚重。正如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效應,之前有那麼多朝代在南京這片土地上誕生,其中基本上又是比較連貫的,所以有這樣的傳統明朝氣息比較濃再正常不過。

而北京雖然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但建都朝代相隔較遠。例如,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建“燕都”後,要等到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設燕京為陪都、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建“元大都”之後,北京建都才比較多出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明朝氣息作為主軸線上的一環,其實沉澱的氣息不如南京厚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確實是實行的是南北兩京制,也就是在北京還有現在的南京,當時叫做應天這兩個地方分別設有都城,而皇帝呢?則是分時間段分別住在這兩個地方。


大清朝的統治

但是明朝終究還是隨著清朝的入關而滅亡了。但是此時,大清呢?則是單純的將北京作為自己的首都,那麼這個就有著不同的影響力了。

首先,我們這麼看北京作為大清朝的首都。無論是輿論控制,還是其他方面的關注都會比其他的地方更加的嚴格。而且,怎麼說呢?作為大清朝的首都,這裡幾乎是在每天都發生著自己的事情,各種風格也就產生了。



長時間的發展,大清朝的風格必然會對明朝的東西進行覆蓋,這個也就形成了新的風格。

天高皇帝遠

但是南京卻是不一樣的。這裡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他們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管的上,於是自己的一些東西就流傳了下來。但是經過時間的消磨,終歸,慢慢的還將失去他們原本的風氣。


當然,這種現象在今天可以說更加的明顯,因為信息的高速傳遞,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快馬加鞭也要好幾天,影響力自然就小了。所以南京就能夠更好的保持原來的氣息。


眾森淼


北京作為明朝的又一個首都,明朝的氣息卻沒有南京濃厚,至少有以下三點:

首先,明朝開國定都,就是在南京,當時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的策略,首先消滅了割據勢力,然後又北伐,滅亡了元朝統一中華,最後將南京城建成天下第一都城。所以說南京城見證了大明王朝建立全過程。同時,明朝政府及軍隊將領及士兵多數是江淮人子弟,而江淮地區離南京很近,所以歷史上江淮人士對南京的認同感很強。

其次,歷史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因得不到認可,遂遷都北京,營建北京城。但仍然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全套的三省六部機構,處理南方事務,形成了南北兩京制度,而後來明宣宗,明武宗在處理叛亂事件時就曾移駕南京,受到南京百姓的歡迎,說明當時人們並不太認可北京都城的地位,一旦出現大的變故,官員都要求回南京。

其三,滿清入關後,對明朝室成員幾乎趕盡殺絕,並將北京城原來的居民趕到南城,原居住地全部給清室成員居住,形成了後來北京城“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狀態。同時剃髮改衣冠,大興文字獄,甚至連“江淮官話”都改成了“京腔”。就這樣一步一步抹殺去了大明王朝在北京城的一切印記。

再次,明亡後,南京又成為了南明的都城,及恢復明朝的希望。清軍南下過程中,因瘋狂殺戮及推行剃髮易服之舉,遭到了江南及南方地區人民的殊死抵抗。嚴酷的現實逼的清朝統治者不得不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多爾袞親率十幾人不帶武器進入南京城進行談判,在得到不屠城,不駐兵的承諾後,錢謙益親率南京軍民投降清朝,使南京城未遭到清兵的屠戮,客觀上保留了明朝的遺風遺俗。

最後,明清時期很多文人墨客常來到南京並居住,並以為背景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使得南京城在文學作品中時期出現。同時康熙皇帝為籠絡人心,多次下江南,到南京祭拜明孝陵,客觀上也使明朝的風俗習慣在南京得到了保留。

以上幾點,足以說明了南京城的明朝氣息遺風的確多於北京城。


車騎校尉


明朝在朱棣靖難之役後,都城從南京遷往了北京,但是,南京是朱元璋定鼎之地,又有明孝陵,所以朱棣即使遷都北京,也不得不將南京作為明朝的第二都城。因此,明朝從行政上劃出了南北直隸二省,又劃分了應天府與順天府二都府。



與此同時,南京作為第二都城,除了沒有皇帝與內閣之外,其他職能部門依舊保留,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從屬官員一個都不少。其中南京兵部尚書地位最高,相當於明朝南京的最高長官。南京戶部雖然不直接管理明朝的庫銀,但是江南的稅收、糧食漕運以及江南太倉都由南京戶部在管理。

中國從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經濟重心就已經南移,而南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南方的中心。這裡不僅人民生活水平高,文明程度也高。到了明朝時期,南京已經形成了一個“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再加上江南雨水豐富,風景秀美,人又有錢有才,自然而然就保留下了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



這一點,北京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北京之所以成為明朝的京師,主要是為了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所謂“天子守國門”。可是,在明朝的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最多的卻是南方人。甚至有一年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而群體上訪。明朝政府不得已將試卷分為南北卷,放榜也分南北榜。

從一定程度上說,北京從朱棣遷都開始就是一個北漂的城市。南方官員大多都在北京租房住,很少有在北京置辦宅院的,明朝皇帝也摳門兒,一般也不會賜宅院給大臣,除非是公侯一類的勳貴。因此,北京就是一個工作的場所,等到自己致仕之後,還是得回到南方置辦庭院來養老。



等到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滿人又在北京推行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北京除了皇宮幾乎不剩下什麼明朝的氣息。相反,南京長期的文化積澱和生活傳統並未改變,依然是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引得清朝皇帝也對它流連忘返。所以,一種文化氣息的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