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桑太太


三姓家奴王輔臣實在是一個左右逢源,鼠首兩端的小人。他早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反明,明亡後又隨山西大同總兵姜瓖反清。反清失敗後又入清得到清朝重用升任陝西提督,三藩之亂王輔臣再一次反清,結果堅持沒多久又遭失敗復而降清,康熙既往不咎王輔臣卻心有愧疚,最終飲毒酒自盡。




王輔臣就是翻版的吳三桂、金聲桓,但是他翻臉翻的比誰都快。王輔臣早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流竄到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被姜瓖部將王進朝認做乾兒子,並跟著改姓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順軍進入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同年山海關大戰李自成遭到慘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聲勢浩大士氣高漲,大順軍一潰千里撤出北京退往陝西。姜瓖看到清軍如此勢大,遂殺掉大順將領張天琳,又舉城投靠清兵,王輔臣亦隨之降清。




但姜瓖降清後不久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封賞,心裡越想越憋屈,於是又自稱興漢大將軍,聯合三省反清地方勢力又扯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王輔臣始終鞍前馬後殺敵以快,連攝政王多爾袞兩次親征都未能收服他,王輔臣也漸漸在清軍那裡贏得了聲譽。後來王輔臣看清形勢果斷站隊清朝選擇了投降,沒入辛者庫為奴。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帝親政,愛惜王輔臣的才幹,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王輔臣至此開始在清朝平步青雲展露頭角。




同為前明降臣的平西王吳三桂此時是極力拉攏王輔臣,經過一番運作,王輔臣被任命為援剿右鎮總兵官隸屬於自己的部下。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輔臣與吳三桂同入緬甸擒拿永曆帝朱由榔,二人關係越發密切。但王輔臣不甘居人下,自己也在想辦法出鎮一方。不久朝廷下旨將王輔臣調離雲南出鎮平涼提督,吳三桂萬般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還慷慨的贈送白銀二萬兩以作川資。王輔臣入京拜見康熙帝,康熙叫他過了上元節再走,並把世祖章皇帝用過的一把槍送給他,勉勵他精忠報國,王輔臣大受感動,哭拜而去,至此終於擺脫了寄人籬下的困境,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寫信給王輔臣叫他在陝甘舉兵起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輔臣響應吳三桂舉兵反清,率大軍進駐平涼,以平涼為根據地,北控寧夏,南接巴蜀東拒清軍。王輔臣以興兵之威大掠各地,攻破蘭州,陝甘危殆。康熙帝讓王吉貞回去給他父親說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輔臣迷途知返。但王輔臣兵既已出兵事難收回。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用兵無方,攻平涼八個月不下,康熙後請圖海出任平遠大將軍前往陝西平叛。圖海到達平涼城下,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曉以利害,匡以大義,城中軍民聽說後,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動搖。平涼城被圍數月,糧草用盡,殺馬果腹,城中人心惶惶。由於圖海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就力勸他開城投降。在彈盡援絕萬般無奈之下,王輔臣只得開城投降。


康熙帝愛惜人才,王輔臣雖降而復叛,叛而復降,反覆無常、鼠首兩端,但康熙仍既往不咎,以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銜。隨同平遠大將軍圖海一起鎮守漢中。王輔臣心自不安,深感愧疚,害怕康熙日後追究罪責會連累到家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輔臣飲下毒酒自盡。康熙帝聞知死訊,默然無語,罪止王輔臣一人,沒有牽連他的家人。


大國布衣


《康熙王朝》中,康熙並沒有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和正史上一樣,都是自殺。但王輔臣之死的確和康熙有關。

在劇中,康熙第一次見到王輔臣的時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對王輔臣的履歷是精心研究過的。

當時吳三桂即將反叛,而王輔臣卻在家候補了十幾年。雖然此前他曾經是吳三桂的親信。用王輔臣的話說,“吳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則同車,寢則同衾。”

吳三桂當初之所以對王輔臣這麼好,是因為王輔臣人稱“馬鷂子”,當初吳三桂入關,連續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輔臣拿下的。所以這是當初吳三桂對待王輔臣如此禮遇的重要原因。但是功成之後,王輔臣入朝當官,但是混不靈了,因為得罪人,犯了官場大忌,被順治罷了官,在家候補了十幾年,而此期間,吳三桂並沒有伸以援手。

吳三桂要反,連周雲龍這樣的角色都已經躍躍欲試。康熙微服私訪的時候,實際上一來打探虛實,二來也是為了暗中爭取人才。結果看走眼還封賞了周雲龍,周雲龍可謂是吳三桂的鐵桿死黨。

所以這樣一來,康熙實際上就被打了臉,這說明此刻的康熙在識人上還差那麼一點火候。但是在王輔臣的問題上,康熙其實就是在賭的這些年王輔臣落魄,吳三桂沒有施以援手。

於是康熙說吳三桂對你大方,我要比吳三桂還要大方。於是起用了王輔臣為甘陝將軍,統領甘陝的八萬兵馬,駐守平涼。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給了王輔臣。因為甘陝的部隊原本也是王輔臣的兵馬。

康熙有一點賭對了,那就是的確王輔臣不可能再和吳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吳三桂一條心來對付康熙。但是康熙還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不妨礙王輔臣擁兵自重,作壁上觀,誰贏了傾向誰,誰輸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後的三藩形勢一路勢如破竹的時候,為了防止王輔臣傾向吳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予安撫。

甚至將王輔臣的兒子放歸王輔臣處,以兌現當初自己對王輔臣的承諾,處處體現對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時候,甚至康熙更王輔臣稱兄道弟。康熙能把架子放到這個地步,不單單說明了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更說明了和三藩之戰的勝利必然屬於他。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王輔臣實際上,還是決策失誤了至少兩次以上。在形勢對康熙最不利的時候,自己婦人之仁,並沒有聯合吳三桂對康熙動手。但是同時也沒有對吳三桂出兵,去表現一下自己對康熙的忠心,和堅持。

在三藩和康熙較量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最佔有優勢的王輔臣,結果兩邊的好都沒討到。對於王輔臣而言,無論是吳三桂贏了,還是康熙贏了,他的結局實際上已經註定是個悲劇了。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別看王輔臣曾經打仗說起來厲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無論比起比自己大的吳三桂,還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簡直就是一個嬰兒。在最關鍵的點上,最該站隊的時候,他卻搞了個兩不靠。白白錯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條件。

所以當三藩局勢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圖海轉身兵臨平涼城的時候,實際上那一刻,對於王輔臣而言,戰就是帶著平涼城30萬百姓跟自己陪葬;不戰就是自己要給康熙一個交代。

當時實際上週培公已經對王輔臣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紅夷大炮都駕到了平涼城對面的山頭,王輔臣只要反抗,實際上也就是個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論斷,實在是驚為天人。因為他考慮到的不只是平涼的30萬百姓,更考慮到的是多年以後,炮轟平涼城,對自己和圖海將來的處境會產生什麼影響?

所以周培公執意要去平涼城勸降,此舉的確很危險。因為就王輔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若不是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昨天沒被炮轟死,及時出現,結局也許有兩種走向。

在劇中,對於王輔臣的結局描寫很淡,只是圖海一句帶過王輔臣自殺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責備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裡,王輔臣用一人之命,換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輔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階段的騎牆態度,實際上已經註定了他必死的結局。任憑康熙再大度,也絕不會再容忍王輔臣的,這是必然。相反吳三桂若是贏了,王輔臣的結局應該也是一樣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卻反而封他為太子太保。這就是在折磨他,因為大營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要清算王輔臣,隨時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輔臣就生活在這種刀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下的恐懼中。

康熙20年,王輔臣故意什麼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後在家中將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頓,找理由趕出家門;請自己曾經的心腹喝酒,把家財都分了,最後飲毒酒而亡。用自己裝瘋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經的部下。康熙得知後,並未清算王輔臣的家人,而只是將他兒子革職了事。




炒米視角


王輔臣,本姓李,號“馬鷂子”,山西大同人,是明末清初的地方割據軍閥。康熙帝繼位後,招安為陝西提督,鎮守西涼。後來,在三藩之亂爆發時,王輔臣作壁上觀,首鼠兩端,妄圖坐收漁翁之利,最後被大將軍圖海和周昌所迫,在康熙二十年(1681),畏罪自殺。可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確是被凌遲處死的。那麼,電視劇版的《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

首先,王輔臣自身的本質就令康熙帝深深的不信任。“在其位,謀其職”這是對一個官員的底線要求。當一個官員在做事時,應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就是國家的利益。面對三藩之亂,王輔臣本身手握重兵卻為了自己考慮,遲遲不肯出兵救援。因為他的反水,三藩之亂的戰爭走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後來面對必敗的結局,他又果斷調轉矛頭,再次降清。這樣反覆無常,見風使舵的人,又怎麼能得到康熙的信任呢?

再次,王輔臣不善處理人際關係。一般來說,在清朝滿漢之爭的隱形背景之下,地方官員們都需要有較為敏銳聰慧的政治頭腦。駐地的官員們最重要的是學會“維穩”,也就是保持自己和當地滿族高官的有良好的關係,而在這一點上很明顯是不及格的。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時,王輔臣的副將邵苓芝就曾因糧餉問題與八旗軍營發生了較大的衝突,大大激發了滿漢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是令康熙帝感到十分不滿的。再加上王輔臣與其他官員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矛盾衝突,都令康熙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

最後,作為一個帝王,康熙是非常希望樹立一個寬仁的形象的。而王輔臣就可以作為這樣一個典範,一個三姓家奴,造反歸順後竟然可官至太子太保。這樣一個帝王是多麼難得的啊,已經寬仁至此,只要大家知錯能改,儘快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帝王不但既往不咎,還可以有高位厚祿,何樂而不為呢?可以說,王輔臣是康熙籠絡人心,歸順招安的一塊活招牌。遺憾的是,那句老話說的依然不錯“飛鳥盡,良弓藏”,當三藩之亂已被平定,局勢逐漸穩下來後,王輔臣這個典範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康熙並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帝王,清算王輔臣那是肯定的。王輔臣也機靈了一回,他明白自己的下場,十分上道地自殺了,康熙見他如此知情識趣,也難得的放過了他的親眷。其實我們也都清楚,歷史上的王輔臣實際上是自殺身亡的。然而不管是自殺而亡亦或是凌遲處死,王輔臣都是難逃死亡結局的。而電視劇版的《康熙王朝》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以更加血腥的方式結束了王輔臣的生命,也許其目的就在於突出封建社會帝王的殘暴性,批判封建社會的侷限吧。


鄧海春



真實歷史上王輔臣是自殺而死,是死於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之下。

到了康熙王朝電視劇之中,王輔臣卻是死於凌遲處死之下,這樣一來,只能理解為導演是想突出封建社會帝王的殘暴和侷限性。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王輔臣身為一個三姓家奴,說起來可能是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在順治年間,吳三桂這個大的三姓家奴曾將王輔臣爭取到自己賬下,兩人可謂是有著不錯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間,王輔臣升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到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之時,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嚴重威脅了清庭的統治。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才將王輔臣擊敗,使王輔臣再次降清,之後康熙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輔臣再次自殺,終於自殺成功,帶著恥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卻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為何兩者之間差別這麼大呢?

其實看看歷史,王輔臣的死可謂是將康熙的帝王心術展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看看王輔臣在三藩之亂時響應吳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給清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的影響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殺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後,康熙為什麼沒有將他千刀萬剮呢?

反而是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並且還加太子太保頭銜,簡直是沒有懲罰,反而還有獎勵。

康熙為什麼這樣做呢,不是因為他寬仁。而是他需要樹立一個典型,需要以王輔臣來爭取人心。你王輔臣造反,現在又投降了,我對你既往不咎,還加你為太子太保頭銜,讓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寬仁,只要知錯就改,我是不會殺你們的,大家趕緊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對王輔臣既往不咎,但並非真正的對他放心,還命令圖海和王輔臣一起鎮守漢中,實際兵權自然是在圖海手上,王輔臣自然是被監視架空了。

王輔臣自然是心驚膽戰的,曾經自殺了一次,因為圖海派來監視王輔臣的人看的嚴,所以沒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輔臣卻再次自殺,而且輕輕鬆鬆的成功了,這次自殺可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首先是無故將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臉腫,然後趕出家門。然後天天不上班脫崗,再請心腹喝酒,遣散家財都分給了他們,最後飲毒酒而死。

王輔臣這麼明顯的自殺,為何這次卻沒有人阻止呢?

因為當時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已經被平,大局已定,沒有了三藩的威脅,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輔臣這個典型了,王輔臣也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輔臣。而王輔臣也清楚康熙是什麼人,所以知趣的自殺了事。


果然看見王輔臣如此上道,康熙後來也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僅僅將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

可見歷史上王輔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之下。看似對你寬仁,其實不過是需要你,當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卻反抗不得,只能識趣的自殺了事,免得禍及家人。

很多人都說康熙王朝電視劇沒有雍正王朝電視劇那般耐看,太過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打怪升級的劇情一般,將康熙的敵人給扮演的是一個比一個猥瑣,一個比一個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直接將王輔臣凌遲處死來看,他沒有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而是選擇了殘暴直接的方式,還真是有些太過個人英雄主義,而忽略了現實。

當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電視劇,是想借這個來表現封建社會皇帝的殘暴性,表現出封建社會的侷限性。

至於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王輔臣到底為什麼與現實結局差異那麼大,想必現在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宋安之


小說是設計,比較有戲劇特色。

王輔臣根本不是康熙小兒能打敗的,唯一能和王輔臣對抗的是鰲拜,此時已經脫離大清政壇。別說小小的周培公,當年多爾袞帶兵,阿濟格博洛碩塞尼堪等大將都服不了王輔臣,就憑周培公,差點。周培公那麼厲害,怎麼收復不了臺灣?

王輔臣是邊將,主要作用是守土護邊,吳三桂造反的時候,王輔臣宣佈獨立,目的是北上抵抗厄魯特蒙古,他和吳三桂康熙都不聯合。縱使厄魯特蒙古巴圖爾琿臺吉心向清朝,但是此時的他的兒子噶爾丹已有反心。不是王輔臣在那裡看著,噶爾丹就不會推遲時間,等待父親死後,殺掉即位的哥哥僧格,然後造反。

王輔臣最後是自殺的,康熙沒有追究他造反責任。因為王輔臣終其一生是為中華守邊大將,他的目的不是當皇帝或者自立為王,他是想守土安邊,中華名將。

只是他先歸順李自成,又歸順姜瓖,又歸順大清順治。若不是天下不穩,他有存在價值。一旦天下平穩,鳥盡弓藏,王輔臣只能死。和王輔臣類似的是三國張遼,一生守土安邊。他的一生是悲劇,王輔臣武藝高強,一生守土安邊,卻沒有地方來平安下葬。

要是真如小說中,大清殺了王輔臣,噶爾丹就會推翻巴圖爾琿臺吉,南下與吳三桂配合,聯合俄羅斯擊潰清朝。三藩之亂之所以沒有俄羅斯配合,王輔臣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的俄羅斯正在和奧斯曼土耳其鬥爭,軍隊離這不遠。


夢香寒冰


王輔臣並非被康熙凌遲處死,而是被康熙爺硬生生的“折磨死”,這裡說的折磨是指精神上,並不是身體上。王輔臣是呂布的翻版,唯一不同的一點是他最終選擇以自己的死來保全家人,並不是與呂布一樣將全家人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陪自己一起死。

王輔臣被殺的原因

王輔臣與吳三桂相交甚好,並且與兄弟一樣親,不過王輔臣得罪了順治爺被下野十餘年,此時的吳三桂並沒有幫助王輔臣,因此導致二人關係破裂,並且王輔臣當著康熙爺的面曾經說過:吳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則同車,寢則同衾。


王輔臣的功勞非常大,是吳三桂入關後的心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吳三桂攻城略地無人能擋,可惜他只有軍事頭腦,並沒有政治頭腦,打下江山後,囂張跋扈,可順治帝不管你曾經立了多大的功勞,我只認吳三桂,誰認識你王輔臣。


王輔臣下野後,在家十幾年,此期間王輔臣從沒有受到過吳三桂的援助,成為後補的他在沒有機會上位,要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順治帝出家後,康熙爺執政,康熙上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平三藩,除鰲拜,正是用人之際,因此表現活躍,屢屢在康熙爺面前敬獻忠言,由於是用人之際康熙自然是選擇了重新啟用王輔臣,賜其甘陝八萬兵馬,並封甘陝將軍,可謂隆恩浩蕩。


可見康熙爺把西北的咽喉部位都交給了王輔臣,可王輔臣在吳三桂謀反後猶豫不決,一會幫吳三桂一會幫康熙,最後兩頭不討好,他的結局已然成為定局,不論吳三桂是成功,還是康熙爺成功,他的結局都是死。

王輔臣的死與其簡單的政治頭腦脫不了干係

康熙爺成功平定三藩後,對這位大戰之時猶豫不決的甘陝將軍進行清算,反而將其封為太子太保,頭腦簡單的王輔臣認為康熙帝原諒了自己在大戰中的猶豫不決,最終才知道這是康熙爺在羞辱自己,是在殺自己前夕給自己的信號。


公元1681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王輔臣為了保全全家的性命,選擇了自殺,王輔臣自知不久後康熙爺就會對自己下手,由於當時三藩已定,鰲拜已經剷除,康熙隨時隨地都能收拾王輔臣。


王輔臣在這種陰影下活了將近十年,十年的恐懼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不過這是對他最好的結局,畢竟鰲拜的下場他也看到了,康熙動手王家可能被誅殺九族,還不如用自己的生命來救了全家的性命。


如果當初他不交權,反康熙是有勝算的,可惜他的政治頭腦太簡單的,交出軍權,相當於被囚禁在京城。大權在握之時,不談條件,兵權交了之後,才想自己不應該交出,這時等待的只有康熙的屠刀。

強調一點王輔臣並非被凌遲處死,而是自己自殺。王輔臣的結果不論是歸降吳三桂還是康熙爺,不論康熙爺勝利還是吳三桂勝利,他的結局只有死。


歷史紅塵


在《康熙王朝》,為什麼要對王輔臣凌遲處死。為了解恨。王輔臣該死,三姓家奴該千刀萬剮。拿現在話說槍斃一萬次都不過分。原因很簡單,王輔臣最早是農民軍,後來和明末的山西太守姜瓖一起打清軍。打不過投降了阿濟格。多爾袞攝政期間沒有用他。死後順治啟用王輔臣做了洪承疇的貼身侍衛。伺候的洪承疇很好,經洪承疇推薦當了總兵。吳三桂當時已經是平西王了,喜歡武將將王輔臣給自己當下屬。歷史上圖海圍住了王輔臣,王沒辦法又投降了。電視劇周培公都打敗了王輔臣。王最後被凌遲。




王輔臣和吳三桂聯繫在一起,王輔臣倒黴的日子就不遠了。吳三桂會造反的。王就首鼠兩端。牆頭草。

吳三桂在緬甸抓拿南明皇帝時,王一直在身邊,親如兄弟。康熙皇帝任命王輔臣山西提督,鎮守西涼。後來吳三桂造反,王輔臣就很有意思了。吳三桂起兵時,就拉攏王當大將軍。當時康熙帝讓王輔臣和張勇統領陝西軍務。王輔臣把招降書和送書的吳三桂的人汪世榮一起送給了康熙皇帝表忠心。康熙很高興封賞了王輔臣的兒子。張勇不高興了。後來康熙皇帝又派來了莫洛。莫洛和張勇關係好,就處處和王輔臣作對。后王輔臣在一次糧餉問題上和莫洛發生衝突,王的副將殺了莫洛。王輔臣具此又投了吳三桂與康熙為敵。


王輔臣決定以自己大本營平涼為根據地,北出寧夏,南到四川巴蜀,抵抗清軍。吳三桂敕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也打下了不少城池。康熙派王輔成的兒子去勸降王輔臣。王輔臣也不從。後康熙派圖海出馬,出兵平涼。圖海也是招降王輔臣,並圍困平涼。等平涼城糧草不濟自然就投降了。果然圖海困死了王輔臣,王輔臣只好在投降給圖海。電視劇中周培公打敗了王,王的下場就有了。



來來去去的王輔臣,三姓家奴、首鼠兩端、牆頭草打不過就投降。歷史上王輔臣最後在圖海的看管之下,寢食難安,曾自殺一次沒成功。後又自殺一次死了。電視劇裡就沒這麼幸運了,果斷凌遲處死。不千刀萬剮了他怎麼能符合康熙帝王的氣勢。


喜怒無償


糾正一下,陝甘總督王輔臣並沒有被凌遲處死,而是飲毒酒自殺;關於王輔臣的故事,鄙人有自己的一些觀點,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其實王輔臣和吳三桂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倆都是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有人說,這樣的人天生背生反骨,一直就是個反叛的主,我覺得不應該過早下結論,我們要細究一下這個人每次反叛的原因和目的,再結合人物性格和所處環境來分析。

王輔臣一反:王輔臣剛出道時,是跟著他姐夫參加農民軍,明末由於多年戰爭,賦稅過重,很多農民都開始反叛,王輔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有個毛病,就是好賭,有一次輸了好幾百兩,估計這錢是他姐夫辛辛苦苦賺的,當時氣得不行就要殺了他,沒成想,沒打過王輔臣,被反殺了;殺了他姐夫的王輔臣第一次走上了反叛的生涯;

總結下一反:標準的正當防衛行為,撐死也就是個防衛過當

王輔臣二反:防衛過當的王輔臣,跑到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手底下,拜了姜瓖的手下王進朝為乾爹,從此改姓王;(他之前姓李)結果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姜瓖就投靠了農民軍大順政權,王輔臣也就跟著一起投降了;

總結二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領導反了,所以他也就跟著反了;理由很充分!


王輔臣三反:李自成在北京還沒活動兩天,吳三桂就領著清軍殺進來了,姜瓖一看形勢不好於是殺了大順將領張天琳,投降了大清,王輔臣也跟著投降了大清;

總結三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沒毛病!


王輔臣四反:姜瓖投靠了大清但是備受猜忌,加上他自恃居功至偉,結果一個沒忍住有打起來反清復明的旗幟,王輔臣一直鞍前馬後;

總結四反:姜瓖一定是跟王輔臣有一腿,不然王輔臣不能這麼玩命跟他幹,這是真愛啊!


王輔臣五反:也就是在反清復明的戰役中,由於王輔臣作戰勇猛,逐漸打出了名稱,在清軍中人送外號:馬鷂子;也就是這一戰,為他後來的地位打下了基礎;再後來姜瓖戰死了,王輔臣就像一個沒孃的孩子一樣,沒辦法又投靠了清朝。

總結五反:看來王輔臣跟姜瓖關係也一般,不然王輔臣應該跟姜瓖一起戰死啊!


王輔臣六反:投降清朝之後的王輔臣從此開始平步青雲,先是受到順治帝賞識,後結識洪承疇,通過洪承疇保舉做了總兵,再後來有認識了吳三桂,成為了吳三桂親信,再到後來又花錢找人推薦做了陝甘總督;成為了封疆大吏;就在這時,吳三桂反了,而且極力拉攏王輔臣;王輔臣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後來由於和兵部莫洛存在分歧,由於莫洛將錢糧馬匹分配不均,王輔臣一怒之下殺死了莫洛投降了吳三桂,值得一說的是,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此時還在北京當官呢;

總結六反:通過此事我們不難發現,王輔臣是個性情中人,而且時常管理不住自己情緒;


王輔臣七反:王輔臣降吳後,康熙爺命大將軍圖海出兵鎮壓,圖海使用圍而不攻,攻心為上的計策,加上康熙爺排了他兒子王吉貞來勸降,無奈王輔臣再次降清;

總結七反:估計所有人都看出來了,王輔臣反清投吳是一時氣憤,所以康熙帝、圖海包括他兒子王吉貞都沒過分逼迫他;


最終:再次降清的王輔臣受不住內心的煎熬,服毒自殺了;但是有幾個細節我們應該討論下,第一:王輔臣自殺前,無故毆打了剛娶的老婆,將他逐出了王家;第二:王輔臣散盡錢財給之前下屬,並密令他們不得說出曾經是他的屬下;第三:讓別人說他是暴斃不是自殺,以防連累看守他的圖海將軍;

通過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王輔臣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他反覆投降大順--清朝--明朝只是為了報答姜瓖的知遇之恩,他殺死莫洛也只是為了保護手下利益,最後另死之前也不忘了不要牽連別人!


大金Lance


相信《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大家在小的時候都一定看到過,而在其中一些劇情也讓我們感到十分的疑惑。最為讓人糾結的可能就是關於陝甘提督王輔臣最後的結局。一般情況下,如果在國家大事面前出現二心可能都會被凌遲處死,但是有些時候如果選擇歸順的話這時候結果就有可能變得不一樣。那麼在康熙王朝之中,王輔臣其實到最後已經想要投降歸順於康熙,可是他們還是選擇了凌遲處死這條道路,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提起王輔臣相信大家如果對於清朝這段歷史比較熟悉的話也能知道他所處的地位。正常情況下,在清朝有三位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而王輔臣也就是在他身邊比較有能力的一個人。大概是在吳三桂入關的時候,其實王輔臣就已經幫助了他很多。加上吳三桂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重情義的人,當王輔臣幫他拿下百城之後,他也就體現了對於王輔臣本身的幫助。最後王輔臣還入朝圍觀,成為大家都比較羨慕的人。實際上這就表現出了王輔臣本身的一些能力。可是本身有才能是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一旦犯了官場上的大忌,就有可能丟失掉性命。而王輔臣被凌遲處死的原因還是多方面的。

第1點、本人不懂得人際關係的處理,使得滿漢不和。

這種情況下,一些駐地的官員都比較懂得維穩,在這個過程之中或許和當地的一些勢力也會相處的比較好,但是王輔臣在三潘之亂初期還和當時的滿族高官相處比較差,那麼對於朝廷來說會出現更多的壓力,畢竟當本地的高官和當地的族人相處不融洽這種問題,就會更加明顯導致朝廷無法奮力的壓制。

第2點、王輔臣本人品質不行

實際上我們想象到當一個朝廷命官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顧忌自己國家的安危,但是在危難時刻,王輔臣可能想象並沒有這麼多,甚至考慮到的僅僅只是自己未來的發展以及事後。在關鍵的時候他本身也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去幫助。最重要的是因為它的反水導致戰爭當時的走向出現了很大的轉機。

第3點、王輔臣自身條件促使他必須死亡

實際上我們也都知道,王輔臣死亡的方式並不是凌遲處死,而是在一些壓力之下選擇死亡,當時他自己去世之後可能會保住自己所掌管的一些軍隊以及家庭裡面家屬的姓名,這對於他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歷史不斷前進的過程之中,會發生很多這樣的事情。而面臨選擇的時候,大家也會因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出現一些誤差,那麼王輔臣其實在選擇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最後會變成這樣,甚至對戰爭還有一定的影響。也就是因為自己內心猶猶豫豫,東倒西吹的方式使得這種情形更加的明顯。

實際上在什麼課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時候一個選擇就有可能讓自己未來的方向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對於王輔臣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和吳三桂一起奮勇殺敵替他消滅,這就是他當時的選擇。

而入朝為官之後,又因為一些錯誤被罷官在家,這其實就是他在仕途上的表現,等到最後因為康熙的存在又回到了朝廷之上,而因為自己內心的猶豫不決或者說左右搖擺,就讓皇帝內心產生了一種不快。等到有能力將他清楚的時候別人會選擇比較殘忍的方式。只是實際上對於王輔臣來說,他還是比較聰明的,知道自己的趣事將給家庭家族以及其他的士兵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所以選擇自刎才是比較正確的,而他死後康熙確實沒有對任何人動手,這算得上是一種比較仁慈的處理方式。

貓眼觀史


如果說吳三桂是有名的三姓家奴,那麼王輔臣也是毫不遜色,歷史上王輔臣先是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又跟隨姜瓖降清,再反清,然後再度降清,可謂是反反覆覆之人。

王輔臣身為一個三姓家奴,說起來可能是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在順治年間,吳三桂這個大的三姓家奴曾將王輔臣爭取到自己賬下,兩人可謂是有著不錯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間,王輔臣升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到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之時,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嚴重威脅了清庭的統治。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才將王輔臣擊敗,使王輔臣再次降清,之後康熙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輔臣再次自殺,終於自殺成功,帶著恥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卻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為何兩者之間差別這麼大呢?

其實看看歷史,王輔臣的死可謂是將康熙的帝王心術展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看看王輔臣在三藩之亂時響應吳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給清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的影響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殺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後,康熙為什麼沒有將他千刀萬剮呢?

反而是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並且還加太子太保頭銜,簡直是沒有懲罰,反而還有獎勵。

康熙為什麼這樣做呢,不是因為他寬仁。而是他需要樹立一個典型,需要以王輔臣來爭取人心。你王輔臣造反,現在又投降了,我對你既往不咎,還加你為太子太保頭銜,讓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寬仁,只要知錯就改,我是不會殺你們的,大家趕緊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對王輔臣既往不咎,但並非真正的對他放心,還命令圖海和王輔臣一起鎮守漢中,實際兵權自然是在圖海手上,王輔臣自然是被監視架空了。

王輔臣自然是心驚膽戰的,曾經自殺了一次,因為圖海派來監視王輔臣的人看的嚴,所以沒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輔臣卻再次自殺,而且輕輕鬆鬆的成功了,這次自殺可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首先是無故將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臉腫,然後趕出家門。然後天天不上班脫崗,再請心腹喝酒,遣散家財都分給了他們,最後飲毒酒而死。

王輔臣這麼明顯的自殺,為何這次卻沒有人阻止呢?

因為當時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已經被平,大局已定,沒有了三藩的威脅,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輔臣這個典型了,王輔臣也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輔臣。而王輔臣也清楚康熙是什麼人,所以知趣的自殺了事。

果然看見王輔臣如此上道,康熙後來也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僅僅將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

可見歷史上王輔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之下。看似對你寬仁,其實不過是需要你,當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卻反抗不得,只能識趣的自殺了事,免得禍及家人。

很多人都說康熙王朝電視劇沒有雍正王朝電視劇那般耐看,太過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打怪升級的劇情一般,將康熙的敵人給扮演的是一個比一個猥瑣,一個比一個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直接將王輔臣凌遲處死來看,他沒有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而是選擇了殘暴直接的方式,還真是有些太過個人英雄主義,而忽略了現實。

當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電視劇,是想借這個來表現封建社會皇帝的殘暴性,表現出封建社會的侷限性。

至於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王輔臣到底為什麼與現實結局差異那麼大,想必現在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