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北海非遺

日前,北海市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7項,並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保護理念,制定規劃,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工作。

為了更好地保護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太極拳等7個項目被確定列入北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批項目包括有楊氏太極拳、合浦大月餅製作技藝、南康水籺製作技藝、南珠傳統養殖技藝、利家艾灸療法、僑港開海節、僑港端午龍舟文化節。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

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目前在合浦縣廣泛流傳。它由第一代宗師楊露禪及其子楊健候、其孫楊澄甫三代人苦心鑽研發展創編的,它緩慢柔和、式式均勻、姿勢舒展,勁在內涵、動作樸實優美,又保留了技擊與攻防內容。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1935年,楊澄甫先生應廣東軍政要人陳濟棠之邀南下廣州授拳,另設班於法科學院,金承珍任班長,得楊澄甫先生親自教授,遂得楊氏拳藝真傳。1936年,金不幸患左丘之疾,從日本輟學返祖籍合浦,潛心研習拳藝數十年,在合浦先行推廣傳播楊氏太極拳技藝。金弟子馮維華先生,合浦人,1970年帶藝投師拜於金師門下,練習楊氏太極拳系列技藝。1988年金駕鶴仙逝,馮遵照師囑,正式拜楊振基、楊振鐸為師,成為正宗親傳入室弟子,遂得楊氏家傳精髓。學成回鄉後,在合浦推廣楊式太極拳,至今已在合浦建立了合浦東山寺、廉州廣場、還珠廣場、漢閭文化園四個訓練基地,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基礎。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現演練較普遍的為85式楊氏太極拳和傳統28式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展示了人體文化的藝術性,老少皆宜習練。它有益於增強人民體質,習練者按其要求秉持講義重德的中華傳統武術精神,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積極的作用。

傳統技藝類

合浦大月餅製作技藝

合浦大月餅由宋代“豬仔餅”逐漸發展而成,歷史已有900多年,是享譽廣西、聞名全國的中秋節慶傳統名點。在食品分類中屬於烘烤類糕點,在月餅的分類中屬於廣式月餅,其製作步驟主要有14道工序,從糖漿的熬製、存放,叉燒的醃製、炒制,到餅皮的製作,再到包餡、成型、烘烤等,每一道工序都融合了歷代傳承人的智慧結晶,以“皮薄餡足、鬆軟香甜、色澤澄黃,油而不膩”的特點深受顧客的喜愛。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從食用價值來看,合浦大月餅營養均衡,搭配合理,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其五仁餡料含量高,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含量相對豐富,對血脂膽固醇的降解、脂肪的吸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商業價值來看,合浦大月餅產量居廣西第一,年產2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全縣共有公館黃記等100多家知名月餅企業,給當地的稅收和就業做出重大貢獻。從文化價值來看,合浦大月餅見證了合浦從古至今的發展,是合浦文化的縮影,過中秋吃月餅意味著團圓。合浦以客家人居多,客家人有大家族共居的習俗,在中秋節時特別希望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從同一個月餅裡分享同一種團圓情懷,因此常把月餅製作得非常大,寓意“大團圓”的好兆頭,大月餅就是在這樣守望相助中世世代代傳續下去。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合浦大月餅在2017年12月獲得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7年第117號),此外還獲得中國食品認證委員會“中國名餅”及“南寧•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名點金獎”等眾多榮譽,從2012年至今,連續多次獲得南寧市民最喜愛的月餅,在區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南康水籺製作技藝

南康水籺以“不添加防腐劑和添加劑,幼滑可口,配料香甜味好,是綠色健康食品”的特點在北海市一縣三區頗負盛名,其中又以南康鎮上的“葉氏水籺”製作技藝最具代表性。近幾年來,南康水籺銷量增大,南寧、浦北、靈山、欽州、博白以及周邊十里八鄉的人都來購買,成為北海的一道知名小吃。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南康水籺製作技藝主要分為以下四步工序:一是要選好優質大米,必須是南康本地優質大米,否則做不出口感好的水籺。二是配料品種要足,熬製時間掌握好。三是要嚴格掌握火候。四是每道工序操作準確。首先是浸米,所選大米用水浸泡至手可擰碎,撈起涼幹,用磨漿機磨成米漿。其次是炊蒸,將磨好的米漿放入圓鋁盤,將圓鋁盤放進蒸屜,在炊蒸的過程中,約15分鐘蒸熟一層,每隔15分鐘再放進水粉,待米漿凝固至熟,這樣反覆6次,即6層,用手壓有一定的彈性感覺,每蒸屜最多可炊蒸12個水籺,蒸完成時約110分鐘。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

南珠就是產於中國南部合浦的珍珠,歷史上俗稱白龍珠,又稱合浦珠、廉珠;南珠養殖技藝,分佈於廣東、廣西沿海地區,在廣西主要分佈於北海。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自然與科技的結合,保護了瀕臨滅絕的南珠資源。南珠文化作為中國珍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已經深刻融入當地經濟社會,對北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對北海市打造向海經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主要有以下幾個工序:

1.種苗繁育:每年春季和秋季,選用優質成熟的天然合浦珠母貝進行誘導催產、受精、孵化、幼蟲培育、出苗下海。

2.珠母貝養成:先將貝苗放入80目或60目網袋中,放置母貝養殖海區養殖,一般採用浮筏或打樁吊養,養殖週期1-2年左右,期間要清洗、更換網袋和籠具,一直至母貝養殖6CM大;

3.珠母貝插核:選擇1年至2年齡、殼高6釐米以上,殼寬2.3釐米以上健康優質珠母貝,進行術前處理,處理好後,經過排貝、栓口、植入珠核和細胞小片,放入專用網籠下海休養。

4.育珠珠母貝管理:插核後的母貝經過20至30天休養後,進行清洗和清理,選擇含有珠核的育珠貝放到育珠專用場地進行珍珠培育,每月分籠、換籠,做到合理疏養,還要適時清洗,經過一年左右育珠管理後,便培育出優質南珠。

5.南珠採收:經抽樣測定珍珠層厚度達到200微米以上即可採收,將育珠貝運上岸,剖開珠母貝取出珍珠,最後清洗存儲。

傳統醫藥類

利家艾灸療法

“利家艾灸療法”是由合浦縣利氏家族三代人相傳下來的一套民間中醫外治艾灸療法,結合古今名醫之法和利氏家族近百年利用艾灸治療各種頑病痼疾積累的臨床經驗形成,主要採取麥粒重灸、艾柱燙灸、隔藥熱灸、隔姜溫灸的手法,依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理,依病取法,依症取穴,通過對人體經絡和腧穴的刺激,起到溫經活絡、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拔毒洩熱的效果,在合浦縣存續百年。其技術手法巧妙靈活、取材簡易方便,技術上已突破一般艾灸保健方法,能夠在不服藥、不打針條件下,治癒普通疾病和產後風、風溼關節炎等各種疑難雜症,並以家庭式治療方式流傳下來,具有一定的群眾口碑,能滿足群眾日常疾病治療,起到惠民濟世的作用,對當地傳統醫藥文化有積極的影響,對研究本市縣傳統醫藥有著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民俗類

僑港開海節

一直以來,在北海市僑港鎮的海洋傳統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舉行開漁儀式、向“海龍王”祈福等祈求一帆風順、人船平安、漁蝦滿倉的傳統習俗。以前,是有漁船出海捕魚為生的漁民在各自的漁船上或幾條親友的漁船上進行;現代以來,多由漁業公司組織本公司的漁船、漁民統一進行,規模稍為擴大。舉行時間一般在漁汛的旺季開始前。自1999年中國實行南海伏季休漁以來,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漁業重鎮,大力發展向海經濟,每年均舉行全鎮性、全市性的開海節(之前稱為儀式)。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活動規模宏大,主要包括盛大開海儀式、頭網生猛海鮮交易品嚐會(簡稱“頭魚拍賣”)、海灘美食音樂狂歡節(也叫“生猛海鮮美食季”)等內容。其在遵循傳統習俗的基礎上進行有限度的創新,加上符合現代生活發展的活動內容並昇華為對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祈禱,同時倡導保護海洋環境、護魚、守法捕魚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僑港端午龍舟文化節

在北海市的海洋傳統民俗文化中,一直保持著端午節舉辦海上賽龍舟(又稱扒龍船)的活動,主要分佈在僑港鎮、外沙、地角、南氵萬、潿洲島、高德、沙田等濱海沿岸有漁港的地方,主要由當地漁民自發組織或當地政府、相關漁業公司或協會等組織。目前,僅僑港鎮能維持每年組織海上賽龍舟活動,且隨著時代發展,逐步增加了起龍、龍舟祭港、龍舟遊街、百桌千人龍舟飯、回龍等特色環節,形成了獨特、完整的“僑港端午龍舟文化節”民俗活動。龍舟賽是僑港鎮人民團結、不畏艱辛精神的體現;龍舟祭港是漁民們期盼人船平安、魚蝦滿倉的儀式,在僑港鎮有著多年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活動規模宏大,極具觀賞性、宣傳效果和現實意義。

好消息,北海7個項目入圍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

點擊左下角瞭解更多可查看北海樓盤最新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