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非遺”——二洪拳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武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武術之鄉”的美譽,尚武之風代代相傳。在當地民間,武術又被稱為“功夫”、“把式”。學藝要拜師,收徒弟有儀式,師傅要給徒弟寫拜師帖,規矩嚴格。逢年過節,徒弟抬著把斗子給師傅叩頭送禮,以示尊敬,並向師傅要兩招,請師傅教兩手。集中教練名為“安場子”,外出收徒練武名為“拉場子”。門戶流派各有規矩,各有特長。

曹縣“非遺”——二洪拳

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在曹縣流傳千年的“二洪拳”,又叫小洪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設私學,六藝之中的“射”術就流傳於本地境內。秦漢之後,武術的傳授主要與宗教、會黨及武舉考試緊密相連。民間會黨活動也是武術傳授的渠道之一。如:起源於宋代的白蓮教,滿清時期的義和拳、捻軍、大刀會等。他們都以設拳場、練習拳術為活動方式。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渠非常重視武術,此時曹縣設立“曹縣國術館”,定期舉行武術考試。

曹縣“非遺”——二洪拳

二洪拳傳人苑隨起演示拳法

當時社會比較混亂,時局動盪不安,由於曹縣位於魯西南邊陲,地處魯、豫兩省八縣交界處,群眾為安全起見也紛紛練武。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在武術最興盛時期,曹縣境內鄉間居民人人都會兩下子,在田間地頭,舉石擔、拿字石、耍樣刀,都得到觀眾的讚賞。在當時也就形成了“窮習武,強身健體,從軍參戰獲功名;富練功,看家護院,保家衛國防兵亂”的習俗。

又由於魯、豫兩省邊界居民為爭奪耕地紛爭不止,屢屢有械鬥,故民間群眾多愛習武。解放後由於生活條件的侷限性,當時民間娛樂項目不多,農閒時鄉間居民無事可做,每天吃過晚飯就去場子裡練把式。一般情況下,村子裡都是男的練把式,老師傅教年齡大些的徒弟,年齡大些的徒弟在教年齡小些的徒弟。 曹縣人性格豪爽,喜歡打抱不平,也好拔刀相助,這自然要求身懷絕技,有幾把刷子。所以自古以來曹縣都有崇文尚武之風,民間設場練拳授徒傳統延續不斷,為曹縣武術活動的廣泛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二洪拳”這一拳種,在曹縣境內南部民間流傳最廣,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曹縣的“二洪拳”這一流派,已成為山東省民間傳統競技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二洪拳”的始祖有多種說法:一說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傳下大洪拳,二祖宋太宗趙匡義(976年—997年)傳下二洪拳;二說少林初祖達摩大師,其徒惠可傳下的洪拳稱為二洪拳(見《老遊殘記》)等等,已不可考矣。但黃河兩岸,學習“二洪拳”者尤為眾多 。隨著此拳的傳播發展,在曹縣眾多的武術流派中也影響甚廣。解放前地處曹縣仵樓鄉的張樓村,為山東省的邊界村莊,經常受到流寇襲擾,為了保家護院,青年均有習武傳統。當時武功較好的劉文彬、劉廣善就請師傅李金樂(菏澤沙海人)來拉場子授徒。李金樂又請自己的師傅楊玉芳(河南人氏)來撐場子。楊玉芳為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武功超群。據現健在的老拳師講,一次兩派發生械鬥,楊玉芳使用輕易不顯露的“二洪拳”武功把對方打敗,高興之餘就有人問他所用拳名,楊玉芳隨口說出“二洪拳”,隨後楊玉芳在仵樓鄉的張樓村開始傳授二洪拳。

解放後,曹縣張樓村的二洪拳傳人曾走南闖北打把勢賣藝,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但即使這樣,村裡的年輕人也是每天吃過晚飯就去場子裡練,練到興頭有時練到雞叫時分才罷手。據老拳師回憶說:即使饑荒年代也沒放棄二洪拳的習練,餓了去地裡摘一些樹葉吃,也要到場子裡蹦上一蹦,新布鞋穿不上幾天就要蹦爛。和劉文彬、劉廣善是師兄弟的麻均成由於武功高強參軍,在濟南隨韓復渠當了保鏢,後退役回家“安場子”授徒,曹縣桃源鎮村民苑隨起隨他學習。苑隨起80年代開館收徒,現在他的徒弟有的是體院研究生,有的是山東省武術套路班一線隊員,還有的在全省武術館校拳術比賽中獲得冠軍。苑隨起使得這一民間拳術得到有序傳承和發展。

曹縣“非遺”——二洪拳

削跟掌虛步打虎

二洪拳屬長拳類別,據老拳師講:二洪拳套路短,難度小,風格古樸。二洪拳以實戰技法和功力訓練為主,套路只作為初學者練習身法、步法、勁力、協調性的訓練,同時套路也作為農村過會、擺場子表演的一種娛樂形式。二洪拳偏重身法高低,步之進退,掌肘膝之基本用法之訓練,為初學入門奠基之拳。

曹縣“非遺”——二洪拳

恨腳蹦錘

其拳勢小巧玲瓏,節奏嚴緊,技法剛健有力,樸實無花架,招含攻防,動作實戰。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步幅小,連繼上步返身顧後,平掌倒退皆嚴謹法度,著重實用。其習練之理如書法之永字八法,發力柔中含剛,出手皆帶身法,較緊密;其高、低、斜、正、束、放、轉、側等身法皆有重複出現,一筆一劃,如書法小楷娟秀雄厚。拳、掌、肘、膝等用法皆在套路中重複安排,且有的左右對稱,多次重複,使初學者無形中增長各項技能;其套路編排可謂獨具匠心,既淺顯易學易練,又深奧含難測之拳理,使練習者隨日久深有拳之體察見解,玩味無,盡畢生之精力也難盡得其奧妙。在二洪拳的習練時,技法訓練是以單勢技法,組合技法、左右互換練和兩人對抗練組成的。

曹縣“非遺”——二洪拳

乾坤日月圖

老拳師總是教誨: “拳打一氣連,出拳如崩山,著點如進鑽,拳出似放箭。拳隨龍虎身,鐵錘砸碎山。”“練掌光運氣,氣由丹田起,精沛猛發功”“步為人之馬,步不到手則不濟,腳不到手難近敵,步亂手則亂”“擊單掌推力要猛,擊雙掌推力要齊,撩掌內外滑,劈掌如斧下,崩掌如開花,切掌似發切向,護掌如蓋頂,搶掌如箭發。出掌快如風,著穴如扎釘,收掌如閃電,打人不見形”“手不離胸,肘不離肋,打前顧後變換方向轉身多,多一手連三手。”“二洪拳恨腳少,皆是單恨腳,恨腳聚力。”

二洪拳充分體現了傳統拳法的習練要求,它剛柔相濟、體察內外相合,實為初學者入門奠基之拳。然而,由於各代拳師有的以自己愛好,添頭去尾迎合觀眾表演,或發展個人風格,現在已有些原貌皆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