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太祖重文轻武有什么影响?

暮雨打梨花


一、利:

1、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朝廷集权,从而利于社会稳定;

2、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参政热情高涨;

3、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二、弊:

1、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备受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对辽、金、蒙古战争败多胜少,以致亡国。

2、大量招收文人担任官员,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综合来看弊大于利,宋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朝代之一。


而山说


宋朝出名的重文轻武,不过不能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算,宋朝的重文轻武是从赵匡胤那个不成器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的。

赵匡胤是杰出武人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武人皇帝之一,如果论单挑,估计没几个皇帝能打过他。他曾经两军阵前重伤悍将皇甫晖,生擒姚凤。

能产生这样的武人皇帝,有其社会背景。自中唐安史之乱后,唐朝很多藩镇获得了自治半自治的地位。这些藩镇的统治阶层,就是武士。简单来说,你能打,你就能服众,就能获得晋升。所以形成了大量的军人世家,这些家族的男性自小习武,长大以从军为业。

唐末沙陀人崛起,沙陀人是典型的军事兄弟会,内部以收义子的拟血缘关系形成了军人集团。赵匡胤家族就是唐末大环境下的武士家族,所以自小习武打仗。

赵匡胤削军权但不重文

沙陀人在契丹人打击下衰落了,接收了沙陀人遗产的是郭威,也是个武人。郭威很快死了,传给了柴荣,柴荣实际上不是个传统军人,不见得能hold场面,不过死的早,得了个一代明君的赞誉。反倒是篡位的赵匡胤是个比较典型的五代军人。

赵匡胤篡位后,削了不少原先军头的军权,加强了武力上的集权。不过请注意,赵匡胤虽然削了军头军权,但不代表他能看得上文人。文人在宋代之前的角色就是个管家甚至帮闲,哪怕到了唐朝,皇帝真正依赖的依然是能打仗的人,文人只是起装饰性作用。赵匡胤作为五代军人自然不可能看得起这些文人,有个赵普的事儿就表现了赵匡胤对文人的鄙视。“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赵光义不得不重用文人

宋朝真正重用文人打击武人,是从赵光义开始的。


赵匡胤还在的时候,赵光义就在打造自身的班底。赵光义虽然一直跟着哥哥混,但他不算武士,不像赵匡胤那样能在武人中获得巨大的威望。他就换个路子走,聚集了一帮喜欢阴谋诡计的文人,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由于赵光义有了自己的班底,加上赵匡胤对自家人心软,所以赵匡胤一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好弟弟居然能对他下手,就是著名的烛影斧声。

赵光义能靠这种手段就上位,其实主要怪赵匡胤的削权。假如他没有持续的打击军人,还是五代的格局,那么赵光义杀了他也没用,其他军头很快就会把赵光义干掉。

赵光义篡位成功后,他哥哥的老班底自然不能用,这些老班底基本都是世家军人。于是赵光义就开科举,提拔文人,用这些文人来取代世家军人。之后就在宋朝形成了传统。

不过由于文人扯淡打屁厉害但打仗不行,赵家对内可以用文人,外面的蛮族可不鸟你这些文人。所以实际上赵家皇帝一直小心的保持一部分军人世家,以对抗边疆蛮族。不过这点玩意儿衰落的也快,赵匡胤赵光义时候可以主动进攻强大的契丹人,到了西夏时候就已经难以战胜小小的党项人,到女真人杀进来的时候,基本就砍瓜切菜了。

赵宋重文轻武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阉割了自己,真的需要卵蛋的时候没法勃起了。


加密货币百晓生


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数十年之功徐徐图之,终于解决了从唐朝中期藩镇割据以后,持续数百年、困扰无数明君良臣的藩镇骄兵难题,并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政府体制。

兵者凶器也,因此作为执凶器的武人,必须严格控制。文官政府提防与限制武人参政,本是天经地义。现代各个主要强国,不论实行何种制度,皆不约而同以文官政府执政,现役军队将领被限制不能参与政务。这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军队这头怪兽的能量太过强大和恐怖,必须牢牢关在笼子里,施以各方制约。

如果放出这头怪兽,让军事将领能够自主参与甚至决断国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军国主义政权,死伤数以亿计、几乎毁灭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惨痛教训。

而宋朝历代帝王通过身体力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僚士大夫主导舆论时评,称唯有「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以广泛科举制来收揽天下精英,终于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虽然这种以文驭武体制,必然导致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但从来矫枉必须过正,令国家再无武将割据反逆之祸,中原百年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亦为功德无量。

事实上, 两宋三百年历史上,除了宋高宗赵构,在金国方面“必杀飞,始言和”的压力下,为了与金人缔结他自以为能得到长久安全保障的和约,才昧着良心杀害了岳飞,纯粹是君主个人怯懦无耻的个例。宋朝除了不许武将参与内政事务外,对武将的待遇并不算差。



御前带刀侍卫


宋太祖施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对宋朝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利有弊的。

先来说说这重文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制度,让自从唐末以来群雄争霸,武将拥兵自重,抢地盘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让长期处于战火煎熬的黎民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对已经满目疮痍的中国来说是很好的和平时段。宋朝期间,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巨大的发展,国力水平直线上升,是一段难得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

另外,重文制度也是让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宋词这一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可以说是恢复了唐诗时的风采甚至于超越。让读书人乃至百姓都有了不错的思想提高,社会风气儒雅和谐。也算是百姓幸福度非常高的朝代。

再来说说轻武的影响

虽说重文让国民安居乐业了,可以轻武的弊端也是逐渐地显现出来,宋朝发展到后来虽然经济发达,国民快乐安定,但是,这宋朝的边防实力因为轻视武将的原因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宋后期,这种弊端尤为明显,面对金等外敌的侵略,宋朝基本上都是以被动防守和挨打为主。而重文也是导致了统治阶层沉迷享乐,缺乏进取之心,让宋朝的外交事业也是屡屡受挫。最终,也是让宋朝走向的灭亡。

总结

宋朝的重文轻武思想可以说是又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同时,纵观历史,宋朝的国民应该是最幸福的。手里有钱花,家里有余粮,基本都能奔小康。但是,正应了那句老话,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面对外敌时,由于军事实力的不足,靠嘴皮子是没有办法让敌人退却的。最终,也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实力偏弱从而加快的了它的灭亡。


浪里白条不再白


宋朝的重文轻武的影响深远,有利同样也有弊。

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通过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从手握兵权的节度使,摇身一变,成为了宋朝的开国之君。宋朝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中建立的,所以赵匡胤特别注意对军事力量的防范。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开国功臣手中的兵权,而且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军队长官更换频繁,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外政治上,重用文官,轻视武官。当时的郡县长官都是文官,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重,拥兵自重,威胁京都。

但是,这样重文轻武必然会造成很多影响。有有利的方面。限制了武将乃至整个官僚体系的整体权力,在军事上分禁军、厢军强干弱枝,使得中央政府保持绝对的军力优势,维护了皇权;设立枢密院、三衙,枢密院管理军籍、文书和名单,三衙管着军队的训练与统领,而调兵权在皇帝的兵符上;地方官制上司法、行政、财政、军事分开司法有推官判官提刑、行政有县令知府、财政有三司,分权细致明确,想造反难度非常大,腐败程度浅。这就使得两宋在内部上一直都很稳定,国家没有动荡,才保证了宋朝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

当然还有很大的弊端。闲置无用吃干饭的官员变多,吃干饭的兵员更是很多;这就导致军队数量庞大,但是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宋朝为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局面,将领经常调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就使得将领不了解军队情况,指挥能力也得不到发挥,就缺乏有效的指挥。宋朝繁琐的制度导致将领在遇到战事时,不敢私自做主,从而以致经常贻误战机。更主要的是重文轻武直接导致国家缺少军事将才,金打过来的时候没有可用武将。

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自己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他不会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才会有重文轻武这样的政策,才产生了这么多影响,


烟雨笑春风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夺权建立了宋朝。为了防止以后出现武将势大,产生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成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始。

宋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军事改革削弱武将的权力,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使农民的依附关系相对减轻,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文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激活了北宋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从著名的《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汴京,商业贸易、商品物流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全国各地的货物和粮食通过络绎不绝的马队和船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汴京。而汴京也因此发展成一座人口超过一百万人的超级都市!

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大面积的推广占城稻,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让肥沃的南方土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这就使北宋的粮食产量得到活跃性的发展。伴随着粮食的增量,宋的人口也得以快速增长。

宋朝商业巨镇开始出现并崛起。货币上也不再仅局限在贵金属,开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些都是北宋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北宋文化的繁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来之北宋,他们分别是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北宋在唐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宋词。北宋统治者自立国起,便大力主张以文治国,使得宋代文人享有更高的政治待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优的发展空间。涌现了沈括和苏颂等一批著名的科技大家,以及他们的科学巨作。此外,活字印刷术、航海术、转轮藏、纺织机等技术和发明的发展、应用,也都反映出宋代科技的繁荣。

可以说,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是最为繁荣的时期!可是宋朝也因“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国家武力一直贫弱,导致一直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欺辱,为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






陈小二do


本人对五代史与宋史皆有研究。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导致这一事件的发生,原因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柴荣乃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第二任皇帝,此人有雄韬伟略,后周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综合实力与日俱增,特别是重整的禁军,战斗力非常强悍,一度南征北讨、势如破竹!就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一病不起、英年早逝、非常令人惋惜。随后,其只有几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随即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大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继续“兵变”的隐患,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措施,并实施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整个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GDP一度占到世界的60%,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也是个令人向往的时代。但是,这一国策也沉重打击了宋代的军事力量,使得周世宗柴荣留下的老本被挥霍殆尽,也直接导致了从宋高宗赵构即位起,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大宋版图比较小,由于燕云十六州尚未收复(实际上也不可能收回来了),边疆百姓常常遭受周边少数民族军事劫掠,更是签订了耻辱的止战条约,也为北宋后期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甚至要算到南宋的败亡(有人说:南宋靠一己之力抵挡了蒙古半个世纪,还能说南宋军事力量弱吗?那么我想说:灭亡了,不怪自己弱,反而怪别人太强,算什么道理?)。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大宋失去了强大军事力量的庇佑,其灭亡,更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导致蒙元对中华文化伟大的历史进程一刀切断,以至于明清两代都无法恢复,也导致中国在各个方面开始逐渐落户于西方世界,直至春秋大梦被一炮轰醒。总之,宋太祖重文轻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度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不论这是不是日本的歪论,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南宋灭亡之后,日本对于我国的认识态度就逐渐产生了变化,古时我国乃是日本人的“老师”,“老师”被蒙元灭掉了,忽必烈三征“学生”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学生”便会自命不凡。自此之后,我们可以想一下,包括明代的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倭寇之患、清代的甲午战争、近代的抗日战争……我们不难理解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其中有没有关联值得我们深思!然而,如果可以重来,大宋其实可以活的更好,比如我们可以将宋仁宗换成汉武帝,一切的结果可能都会不同,无奈历史不容假设。关于燕云十六州,自从五代石敬瑭拱手送给契丹,整个两宋都被压制,军事实力孱弱导致无力收复,后契丹被蒙古灭亡,归于蒙元,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之时才重回中原王朝的怀抱!不得不说,宋太祖重文轻武对后世的影响是全面的、剧烈的、惨痛的、深远的……









天线宝宝169692012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最终结果就是打不过北方各国,打不过西夏国,打不过契丹过,打不过金国,被这些国家揍得向他们叫保护费[大笑][大笑]

在当时宋朝领域虽然在文化方面很发达,让宋人的脑力开发了出来,很多人都会能文经商,导致经济异常发达,所以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钱的一个朝代,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由于武力方面严重缺失,虽然宋代没有出现农民起义基本没有呢内忧,但是外患很严重,被别人打的不断南下,最后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跟皇室宗族八百余人和南宋三杰之一的陆秀夫投海自尽。

在另一个角度上讲,宋代的重文轻武,让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思想在宋代发挥到了一定程度,研究也是达到了一定程度,让儒家道家家等学派空前繁荣。比如像对太极图的研究也是有了很深的造诣代表人物有陈抟,周敦颐等等。

我的希望您满意哦[大笑][大笑]李小小湘敬上![呲牙]



李小小湘


“重文轻武”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

一方面,重文使得宋代文人地位提高,获得了荣誉利益的文人则竭诚尽忠为赵宋朝廷服务;发达而且体系严密的科举拓宽了社会流动的渠道,中下层读书人真正有了改变自身地位和命运的公平机会和公正平台;相对宽容轻松的文人政策使宋代精神文化得到发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等层出不穷,宋词更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璀璨的一笔。

另一方面,过度重文使得国家事权分化严重,官员设置过滥又造成冗官;过分抑制武将使国防军事体制不够灵活,处处受掣肘的武将无法发挥才能,宋朝军队在与辽、夏、金等民族政权交战中屡屡败北,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文培养的是儒家纲常伦理和对于统治者的忠贞顺从,“宋代文人的人生内容因此被压缩进了狭小的道德空间”。轻武致使军事上连连战败让宋代社会缺少一种阳刚自信和豪迈之气,通过宋词体现出来的社会精神总体走向了低沉、压抑和悲情。


历史学考研


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双面性。

重文轻武的根源在于从安史之乱到大宋朝建立这段历史时期,武人左右国家政权,关键是武人对于国家经济政治的短视给整个国家名族完成了深重的灾难。整个社会精英阶层都意识到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武人出身的赵大也不例外。

确实杯酒释兵权把武人的权利地位置于文官集团的管控之中,这为两宋的经济民生发展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重文轻武的代价是惨重的。武人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国家军事实力的直线下滑。宋朝是唯一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从头到尾被北方游牧民族轮流按在地方爆锤的。

应该这样说,重文轻武的政策是没错的,但是时机不对,如果赵大收回了燕云十六州,那么以大宋的国力就算是武人地位下降,有长城沿线雄关险隘为依托,中原王朝自保有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