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这个社会本来就没有存在所谓的公平,

有的人生来就是含着金汤匙的富家子弟,

一创业就可以拿出老爸给的五个亿,

有的人却出生贫困,打拼只靠一双手,从黑发熬到白头,

17岁搬砖,从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到坐拥酒店4000余家的“酒店大亨”,

尚美生活集团的创始人马英尧,他的故事,书写着怎样的奋斗人生?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尚美生活集团创始人马英尧

从打工仔到设计师

1980年,马英尧于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遮山镇马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穷,小时候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拍过。

1997年,本该是在上学的年纪,17岁的马英尧却偷偷跑到附近的一家砖厂,搬了20天的砖,满手血泡赚回了300块钱,只是为了凑足去东莞打工的路费。

花100元置办了一身行头,给了200块的中介费。再加上后来跟亲戚借200元,同7个老乡一同踏上去东莞的大巴。

据马英尧回忆,与其说坐,倒不如说那时候是“趴”着去的。中介为了能多赚点钱,在那辆大巴车座位间隙塞满了黄豆,马英尧只能趴在那些黄豆上,一路颠簸,整整三天两夜才到达东莞。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每年都有数以亿的人外出谋生,他们或趴在满载货物的汽车顶,或拥挤在绿皮车厢的每个角落,马英尧只是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的沧海一粟。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务工人员返乡,怕别人插队,紧拉着前面人的衣袖,拍摄于1993年-1997年广州火车站【摄影:Hiroji Kubota】

一到制鞋厂,管理人员就要求每人先上交100块押金,本来就很拮据的八个老乡,满打满算凑足800块钱,余下的平均下来每人只够50元的生活费,就这些还要一直熬到第一次发工资的那天。

工厂的生活完全是军事化的,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意味着着金钱,但对那时的个体而言,则意味着无情。

吃饭、洗澡、睡觉全部都是集体化,没有周六日,只有每月1号可以休息一天。早上每天早上7:20起床做操,8:00上工,5:30下班;加班时长从6:30到10:00,10:00-12:00两个时段,1小时才1块钱。

唯一庆幸的是这家工厂每天从5:30-6:30能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出厂转转。正是这一小时,让年轻的小马能抽空见见外面的繁华的街道。这短短的1小时,也成为他日后通往世界的窗口。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90年代广东街道

那时候珠三角的工厂遍地开花,但最不缺的就是人,所有的“打工仔”、“外来妹”只能靠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来工资。可是在流水线上工作,每个人只能负责自己那一道工序,可能做十年工,还是无法自己完整做出一双鞋,学不到一技之长。

随着年轻的增长,当年与马英尧一同来的几位老乡,慢慢离开了工厂,回到老家,这也是大部分打工者的人生轨迹。

马英尧当初却有目标,但也并没有那么远,他只想尽快从杂工升级成技术工,因为技术工每个月有40-60元不等的技术津贴,还能享受干部待遇,穿干部衣服,有办公桌,有空调。

他在本来就严重不足的休息时间,学习其他重要技术工种的技术,申请半年换一次岗,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掌握了制鞋厂流水线上的所有技能。马英尧也如愿成为最年轻的的制版师,工资也从480元升到了1000多。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之后他又曾到广州小厂历练,2002年再次回到东莞,22岁的马英尧从“小马”变成了别人口中的“马师傅”。顺利进入到温州老板虞争鸣开在东莞的贸易公司,成为了一名鞋底设计师。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准,和异常努力的态度,马英尧引起了老板的注意。

有一天,老板虞争鸣叫来马英尧说:“小马师傅,你这么能干,为什么不自己干?”

小马以为老板在开玩笑,随口回答:“我没有钱”。

虞老板说:“你要是创业,我可以给你订单,也可以先给你订金。”

2003年,马英尧考虑再三,离开了这份他多年努力才换来的稳定工作,再次不顾家人的反对,拿着26000元启动资金,招了两三个人,第一次踏上了他的创业旅途。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打开新世界,从小商人到企业家

与其说是创业,倒不如说是开了个小作坊,一台电锯,一台打磨机,马英尧做起了木头鞋跟的生意。

当时这样的作坊在东莞遍地都是,工人在简陋的环境下干活,老板负责骑摩托送货,每天来来回回动则一两百公里,努力点,起初一个月也能赚几万块。

机遇来的很快,木头鞋底逐渐被人追捧,引起众多公司不断跟进模仿,马英尧靠着原老板虞先生公司开发的彩色木头鞋获得了大量订单,做都做不完,还得到处外包,光那一年,他就赚了几百万。

2007年,马英尧的工厂已将迅速扩张到200多号人。但让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是,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国外订单萎靡,珠三角低端制造业出现大规模倒闭,马老板也无法幸免,十年奋斗,在此毁于一旦。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2008年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当浪潮退去时,方知谁在裸泳。其实第一次的创业失败,与他本人的管理方法和盲目扩张也有很大的关系。

跟很多小老板一样,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小聪明,借着行业红利带来的东风,以及多年辛苦打拼积累下的经验,短时间内确实能取得不小的收获,却经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

加上对制造业本身已经有些厌倦了,他选择休息一段时间。之前报名参加了央视的《赢在中国》,也给他长了不少见识。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战略方向?融资、股权这些名词开始在他脑中盘旋,他开始意识到,再创业一定要有一个更完善商业模式,不只是做生意,一定要做出品牌。

由于经常出差的缘故,他要经常住酒店,但是三四线的酒店环境真的不敢恭维。他发现,许多县级城市往往只有一家像样的酒店——县委招待所,服务还行但设施陈旧。剩下的就是私人小旅馆,价格便宜,但设施和服务都很低端。

或许谁可以来改变这些呢?隐约中他感觉,这可能是个巨大的商机。

2009年1月,马英尧正式注册尚客优品牌(现更名为尚美生活集团),入驻酒店行业。

彼时,一二线城市的酒店行业早已是巨头林立,七天、如家、汉庭占据了主要市场。马英尧一没资金二没名头,一个“外行人”凭什么能杀出重围?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上限是一万家,在这场游戏中,如家、汉庭已经赢了;但如果上限是五万家甚至更大,那么游戏才刚刚开始。”

当时还没有“下沉市场”的概念,但马英尧却早早把目标瞄准了这块领域,“下沉市场不是过去不存在,而是一直都存在。现在唯一的变化是,竞争更加激烈了。”马英尧说。

对比已经成熟的连锁酒店,尚客优有很明显的优势:

市场空白:所有的经济型酒店在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是空白的,

三四线城市是连锁酒店业的蓝海市场。

消费群体:一二线市场的客户大多数是学生和白领。而尚客优的客户群主要是一些小老板、小企业主和出差的业务员,他们同样需要更好的经济型酒店。

商业模式:采用加盟连锁的模式,一二线城市连锁酒店的管理,多以委派店长管理15家店为主,但在三四五线城市,这些15家酒店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县市,方圆几百公里,派店长根本行不通。员工不愿去,同时业主也受不了高额的管理费,但加盟连锁的模式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与已有的连锁酒店不同,尚客优其实是一个To B的公司,主要是服务加盟商,而非顾客。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图源:尚美生活CLUB 微博

只不过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异常困难。

首先,自己人就不同意。因为团队所有的人都觉得既然做酒店就应该有自己的物业,加盟模式根本行不通。

其次,资金是个大问题。当时他兜里只剩下二三十万元,想好好开个店都难,何况是搞连锁酒店。当时资本市场对于三四线城市连锁酒店、加盟模式的定位同样较为质疑。马英尧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拜访了超过20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均被拒绝。

但对于死磕到底的马英尧来说,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上。

他花了三个月,拜访了十几次,终于说服了青岛四方区的一个旅馆田老板。同意把招牌换成马老板的“尚客优”(英文是Thank You),但代价是,这第一家店是需要免费服务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第一家尚客优酒店

考虑到三四线城市业主的经济承受能力,尚美生活从供应链到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节约,让成本下降25%,“这样就会让相同的房间少花2万的投资,加盟商一定会欢迎我们。”马英尧说。

细到什么程度呢?马英尧算了一笔账:“一张桌子,5万的订单,材料自己选,造型设计,一张木板买回来1.2米×2.4米,放几块,尺寸多少,我们都算过的,材料算得很细的,做出来之后,99元一张,在别处可能390元也买不着。”

从节约投资成本、到精确选址、再到高效运营等等一系列措施,马英尧还真从石头缝里扣出不少钱来,酒店品质甚至更好,并力争缩短了加盟商的投资回报周期。

“因为只有加盟商赚钱了,他才能更加心甘情愿地去为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核心的竞争力。”马英尧说。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图源:尚美生活CLUB 微博

明确了商业模式,明确了消费群体,解决了供应两端,缩短了回报周期,从第一家店开始“尚客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仅2009年,就有100家尚客优在全国陆续开业,

5年千店,7年跻身五强酒店集团,8年开到3000店,

截止2019年11月尚美生活已经突破4490家酒店,成为遍布全国325座城市、1463个县城的超级巨无霸酒店集团。

又一个创业十年,马英尧完成了从小商人到行业巨头的华丽转身。

或许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公平,但可以有搏出的平等。

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即使是今天,马英尧依然是一年里半年在全国县城跑。同时他也经常出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交流现场,包括“长江”、“五道口”等等。

艰苦奋斗,死磕到底,能让人生充满更多元的可能,但思想的改变,无疑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从马英尧身上,我们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昔日搬砖打工仔,如今坐拥酒店4000家,最励志的80后是怎么练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