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房屋遗产继承法怎么分配?

等是什么


一、继承梗概

1、房屋继承要区分房屋所有权,确认房屋是否为继承人一人所有,如果房屋为家庭财产、夫妻共同财产或与他人共有的财产等,则对房屋的继承只能针对被继承人所享有的房屋份额进行继承。

2、房屋继承要确定被继承人是否留有遗嘱,如果留有遗嘱则按遗嘱进行继承;如果未留遗嘱,则依照法定继承规定进行。

3、房屋继承过程中所有继承人可自由协商确定继承方案,可放弃自身继承权,各方协商达成一致的可形成书面协议,协议自签订之时生效。

4、法定继承情形中除特殊情形外,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房屋的份额一般均等。

5、作为遗产的房屋若需过户至他人名下,则过户时需所有继承人到场,有公证委托时则需要该受托人到场。

6、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发生继承只能继承房屋使用权,不得过户。

二、继承人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除遗嘱继承或遗赠情形外,法定继承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特别提醒:

1、继承的事由发生后,先由第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再由第二顺序的继承人继承,若存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则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不再继承。

2、上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3、上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4、上述兄弟姐妹也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三、特殊情形

法定继承情形下,以下人员享有继承权或享有多分的权利或者应当少分:

1、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进行继承;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房产时,可以要求多分;

3、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配给他们适当的房产份额或房产;

4、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房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四、分配方式

实践中,如果继承人未对房产继承方式协商达成一致,则只能先确定各继承人所占房屋份额,对房屋进行按份共有;确定各自份额后,如若三分之二以上所有权人需要处分该房屋,则可另行主张。


似寒光遇骄阳


遗产具有公民个人的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的法律特征。有一些权利、义务在被继承人死之后不能作为遗产,有关房屋遗产继承法详细内容请阅读下文。

房屋遗产继承法的解读

遗产是继承人继承的标的或对象,是继承法律关系的客体,不仅包括财产权利(积极财产),也包括财产义务(消极财产)。

遗产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公民活着时,其财产不是遗产。

2。 遗产是公民个人的财产。公民个人财产包括公民个人单独所有的财产,也包括公民与他人共有财产中应属该公民所有的份额。

3。 遗产是公民的合法财产。非法侵占的国家的、集体的或者其他公民的财产,以及依照法律规定不允许公民所有的财产,不能成为遗产。

哪些财产属于遗产的范围

我国《继承法》第三条以列举式的方法指出了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 公民的收入;

(二) 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 公民的林木、牲蓄和家禽;

(四) 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 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 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 公民的其它合法财产。

哪些财产不属于遗产的范围

下列权利、义务在被继承人死之后不能作为遗产:

1。 与被继承人的人身密不可分的人身权。如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

2。 与公民的人身有关的债权、债务。这

类债权债务是以特定人的行为为客体的,与债务人、债权人的人身有密切联系。

这些权利义务在债权人死亡时,不能作为遗产。

3。 国有资源使用权。在我国,采矿权、狩猎权、渔业权等国有资源使用权都是经特定程序授予特定人享有的,这些权利不能作为遗产,继承人欲从事被继承人原来的事业,须自行申请,经核准取得相应的国有资源使用权。

4。 承包经营权。我国《继承法》第4条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个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办理。"在这里,被继承人在承包经营中投入的财产,应得的个人收益属于遗产,应按继承法由继承人继承。

被继承人生前享有的承包经营权,都不是遗产。如果法律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可以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由继承人承包。

5。 宅基地使用权。公民所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只能与房屋所有权一同转移,但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夫妻之间如何继承遗产

夫妻之间的继承权是基于相互之间的婚姻关系,因此,只有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才有继承权。

相反,如果继承开始前,双方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则他方无继承权。

我国婚姻法对配偶的继承顺序和份额无明文规定,适用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继承法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都是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三者无先后之分。当配偶一方死亡后,首先应当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因为,遗产是由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被继承人的部分构成的。此项遗产,原则上应当由被继承的配偶、子女、父母平等分配,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考虑继承人的实际需要和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扶养、抚养和赡养关系,照顾未成年的、无劳动能力的或者生活困难的继承人的利益。

法律怎样规定遗产继承顺序

《继承法》第10条和第12条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作了规定:?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其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也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和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

房屋遗产继承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如果被继承人(去世者)没有遗嘱就启动法定继承,而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

同一顺序继承人平均分配被继承人的遗产。

你老公的父母虽然离婚,但是,不影响父母的血亲身份,只有配偶离婚后才导致失去姻亲身份而无法继承原配偶的遗产。

也就是说,你婆婆去世后,由于你公公婆婆已经离婚,两者之间的姻亲关系不复存在,因此,你公公不能继承其原配偶的遗产。

但是,你公公和你老公之间是父子血亲关系,并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导致血亲关系的终结。不论你老公归谁抚养均不能改变其血亲的法律关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