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麗江市區以北兩百公里開外的崇山之中,萬里長江第二彎的陡峭江岸,一座臨江的巨石突兀而立。巨石之上,城門威嚴,房舍儼然,高不可攀。這裡,是納西族至今尚未被商業化的淨土,更是麗江納西族的發源地。它便是麗江市寶山鄉石頭城。

石頭城東臨滾滾金沙江,北望雄險太子關,西倚逶迤犛牛嶺,南眺嶙峋岩石渡。它的地理位置獨特罕見,荒僻偏遠。弱小的納西族選擇了它,既是明智之舉也是無奈之舉。由於至今交通不便,納西族悠久的民族文化發展史,這裡仍有跡可尋。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從金沙江邊仰望寶山鄉石頭城

挺進石城

早春二月,麗江壩子已是豔陽高照,氣候宜人。我在客棧裡點開手機,再次選擇並確認去石頭城的路線。屏幕上的顯示的里程和耗時,雖然令我並不感到意外,但仍感忐忑:160多公里路程,7個半小時到達!稍為有點長途自駕經歷的人都清楚,平均時速20餘公里,一定是一條既爛且險之路,若有意外,可能披星戴月、夜宿荒嶺。

但此次滇西北之行,我是一定要去石頭城的。唯一能選擇的,便是一大早出發,即便不順,也可減少夜行的可能性。

一路翻山越嶺,坡陡彎急。人們常說風景在路上,只見南北走向的哈巴雪山,毫無遮掩地在我左邊車窗外橫亙連綿,完整地一展如蛟龍騰空的雄姿。納西人的先祖開墾的千年梯田一片蔥綠,從山巔向谷地鋪展,蔚為壯觀。藍天、雪山、麥田、綠樹,不但交織出一幅幅斑斕的錦緞,也展示著地處滇西北的麗江地區的富饒。

無怪乎當年忽必烈向蒙哥汗請求出兵雲南的理由之一,便這裡既產良馬,又盛產米麥。13世紀末到中國遊歷的馬可.波羅,對這一帶有如此描述:“西向行五日,見有環牆之城村甚眾,是一出產良馬之地;人民以畜牧耕種為生…..頗有米麥”。

進入寶山鄉地界,令人驚詫的是,在21世紀的第19個年頭,那條通往鄉政府的20多公里盤山道僅是碎石路面不說,居然還窄到無法錯車。而從鄉政府所在地通往石頭城還有20多公里路程,其車道僅僅是在山體的地表剷平而成,基本上無路基,若遇雨雪則難以通行。在這一段路上,金沙江不時在峽谷的遠方露出碧綠的倩影,它那半遮半掩的誘人的風姿,不由得令人更為嚮往。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石頭城馬幫

不過,不知是我的駕車技術尚可,還是地圖更新滯後,4個小時後,我便抵達石頭城停車場。這停車場為石頭城所有村民共用,通村公路也就到此為止。要進入城內必須步行好幾百米,先下一個坐落著納西新居的較陡的大坡,再拾級而上一個緩坡,才到達石頭城西城門。它一側臨懸崖,一側倚絕壁,以青灰色的天然岩石壘砌而成,形制獨特且古樸。

探秘尋幽

進入西城門,便身處這一塊麵積僅僅0.5平方公里的天然巨石之上了。沿小道繼續拾級而上,腳下的感覺便與麗江古城、束河古鎮、白沙古鎮迥異。遠看那山頂的石頭城貌似坦平如砥,置身城內才發現其高低不平。其起伏蜿蜒的巷道,是直接從天然岩石上鑿出的石路,在坡度較大的街口,鑿有一級級粗糙的臺階,臺階上,散佈著千百年來人踩馬踏形成的窩坑。雖然城內地形逼仄,其狹窄的街巷卻四通八達,令人如置身於迷宮之中。近百戶原住民宅院相鄰,全部隨巖就勢而建,前屋是一樓一底,後屋卻在坡上。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西城門內景

我住宿的那家客棧,是一座在石頭城裡為數甚少的,一樓一底的半四合院,樓上有視野開闊的觀景飯廳,可俯視城下奔流的金沙江,可眺望險峻的太子關。

客棧主人叫和國軍,50歲左右,典型的納西漢子。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卻是石頭城以及方圓幾十公里地區的多面手,為村民修船、閹豬、建房、安裝水電等,忙得不亦樂乎。

在和國軍的陪同下,我登上了石頭城內的制高點烽火臺。佇立於此,全城及周邊地形地貌盡收眼底。作為城址的這塊巨巖,三面都是絕壁深谷,唯有西南方向有一條羊腸險道外通。因為有天設之險,所以石頭城沒有令人望而卻步的高峻城牆,但為了保險,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其城南的絕壁邊沿,建有厚約0.5米、高2米夯土城牆,牆上開有瞭望窗;其城東用岩石砌成長近400米、高3米的城牆,並開設了一座當地人稱的東城門;其城西下臨深淵,築有用獨木橋相連烽火臺和炮臺,監視並守護下方那條進城的要道和不遠處的西城門;在城中,還曾經築有一座三層炮樓。

我極目環顧,北面一列直插雲天、草木不生的青灰色高峰,是當年忽必烈率數萬蒙軍革囊渡江、南征大理翻越的太子關(原名雪山關門,因當年身為皇弟的忽必烈翻越此山而更名);東面是一堵狀若萬仞高牆的黃褐色山岡,其陡峭的山腰,還坐落著星星點點的人家;西面是蒼茫橫亙的海拔三千米的犛牛嶺,這是寶山鄉納西人躲避來自雪域高原的部落浸襲的天然屏障;南面是臨金沙江的緩坡,坡上散佈著納西人的先祖饋贈給子孫後代的寶貴遺產-----近千畝肥沃的梯田。在石頭城東城門坡下與對面那黃褐色山岡之間,便是看似波平浪靜、其實暗流洶湧的金沙江。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寶山鄉梯田

俯視城內,瓦屋鱗次櫛比,街巷縱橫曲折。椐當地人介紹,現在石頭城有住戶108家,全為納西族。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別小看石頭城這一處彈丸之地,在歷史上,它還真的曾經是州府駐地。據查,寶山石頭城在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設為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升為州,管轄今麗江市的大具、大東、寶山、鳴音、奉科等鄉鎮以及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白地、哈巴、東壩等地,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個州之一,是納西古王國的歷史重鎮。

正因為有這樣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小小石頭城的建築交通佈局仍十分嚴謹。其三橫五縱的街巷設置,使整座城交通暢達。城內民居建築基本上是青瓦坡頂的兩層木結構樓,穿鬥式樑架,壘土坯為牆,設有外廊和騎樓。並有專門儲藏食物的地窖或獨立房間,用以掛放醃製的肉食或存放小麥、玉米等糧食。村民屋內的傢什、用具,更令人感覺新奇。除了民居就巖隨勢而築,有的家庭用具也是利用固有岩石加以掏鑿而成:有的屋內院裡鑿石為桌凳,有的在廚房中鑿石為灶,有的在庭院裡鑿石為水缸,甚至還有的將房中巨石俢鑿成睡床。

民俗誘惑

當晚,和國軍為我準備了地方風味濃郁的晚餐:一大盤用滇西北聞名的“寶山豬”豬肉自制的火腿,色如玫瑰、香鹹略甜、入口化渣;一大碗石頭城周邊高山上採擷的野生菌炒豬裡脊,唇齒留香、山味十足;一大盆自種的時令蔬菜湯,散發著原野的芬芳。所飲之酒,直接擰開柴灶上蒸酒竹籠的龍頭放出來,轉身便送到桌上。這是最純正的糧食酒,柔和爽口、回味悠長。主食是納西粑粑,其做法類似20世紀60年代四川人愛做的軟麵餅,但石頭城的納西粑粑是小麥粉摻和糯米粉的,嚼在嘴裡韌勁足、口感更好。

說到吃,自然離不開豬。在石頭城有一個世所罕見的節日,這便是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的殺豬祭祖的節日。在這一天,全城村民同時殺豬,全城淒厲的豬嚎聲響成一片,家家戶戶歡樂得像過春節一樣,外出的遊子也儘可能趕回故鄉,拜祭祖先。近幾年雖然有一些變化,不一定全城統一殺豬,但節日這天的熱鬧氣氛還是堪比春節的。當然,石頭城村民所養的豬是原生態的,當我漫步於城內街巷和城外的田疇,不時可見身背滿背兜豬草的婦女。向她們打聽豬食,她們都興致勃勃地告訴我,石頭城的豬是以豬草、南瓜、玉米、蠶豆葉為飼料的,由於肉質好,在外打工的兒女回來,要帶好多回打工地慢熳吃哩!

納西發源地,麗江石頭城

寶山石頭城納西族老人與回家探親的子女

納西族的三多節,則是包括石頭城在內的整個民族的節日。這個節日分為前三多和後三多,為納西人祭祀三朵神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八是前三多,這天,石頭城的居民背上銅鍋,帶上自家的食材,齊聚城下的金沙江邊野炊。期間,人們不受傳統禮節的束縛,隨性起舞,瀟灑打跳,放聲高歌。對姑娘們來講,這一天的重頭戲是吃完飯之後用雞蛋洗臉。這一習俗源於多年前,那時由於貧窮買不起護膚品,於是用蛋殼洗臉以滋潤皮膚、祛除穢氣,讓皮膚像蛋殼一樣乾淨光滑。

大概是因為山高水長、交通不便,基本生活物資自給自足的情況,在石頭城普遍存在。隨意走進一戶村民家,便可聞到淡淡的酒香。再走進廚房,揭開灶臺上的一個大蒸籠便有了答案:裡面全是小麥、玉米、高粱等五穀雜糧,幾乎家家都是一個小小的酒作坊。這些自產酒一部分自家飲用,一部分用騾馬馱往周邊鄉場售賣。一問價格,大多僅15元左右一斤。

因為石頭城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2012年,石頭城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我看來,的確是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