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深度剖析小龍蝦五月瘟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較前幾年發病情況明顯提前了10天左右,每年的這個時候,剛好是成品蝦大量上市的時候,然而也是養殖戶最提心吊膽的一個月,當地的老蝦農稱之為“黑色五月”、“五月瘟”,走訪發現目前已經有不少的田裡發現死蝦,且一直持續死亡。

新養殖戶經常說:“小龍蝦不是經常在臭水溝裡面就能看到嗎,有必要花這麼多精力去防病嗎?市面上很髒的小龍蝦能吃嗎?”

其實小龍蝦能夠適應各種汙染環境,得益於它良好的排毒減毒機制,所以它的體內汙染物含量並不一定超標。小龍蝦能把重金屬轉移到外殼,然後通過不斷蛻皮把毒素轉移出體內,這正是它可以耐受重金屬汙染的原因之一。目前研究顯示,重金屬大多集中在我們不愛吃的蝦鰓、內臟和蝦殼中,對於吃蝦肉的我們來說,不存在安全隱患。

深度剖析小龙虾五月瘟

自2006年以來,全國的小龍蝦各種形式的消費熱度已經開始突顯,小龍蝦的養殖熱潮逐漸推向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養殖面積迅速增長,養殖密度也在不斷加大,投餌量增多,人工養殖技術的參差不齊,水質環境變差,養殖中的多種病害也就日漸突出。小龍蝦病毒病近十年來爆發流行於湖北、江浙、安徽等主產區域,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目前,各種病害對小龍蝦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但是關於小龍蝦疾病的研究比較少,並且進展很慢。現場的技術員以及技術推廣人員、業務員也是僅憑一些長期的現場實戰經驗來推斷如何進行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對策還是很有限的。

很多情況下,小龍蝦的病毒是潛伏感染的狀態,即使小蝦苗期間就能檢測到白斑病毒病原的蝦,養殖過程中注重管理照樣能養殖成功,不會使寄主治病或死亡,甚至沒有病變跡象。但是在捕撈、運輸和溫度等環境條件突然產生急劇變化時,使小龍蝦產生應激性,爆發性死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日常管理和處理中,一定要保證水環境的穩定性;各類池塘操作,不要過分影響小龍蝦的正常活動,更不要刻意尋找各種疾病,一會兒是弧菌暴發,一會兒是紅水、黑水,一會又是底質較差,還有的甚至不遺餘力地給養殖戶解剖小龍蝦,刻意尋找小龍蝦的腸炎(正常情況下龍蝦都是一直進食的動物,所以胃和腸道里面一直有食物充盈)等。

溫度和很多病害都有關聯,有些病害在不適合的溫度下不可能發生,但是有些病害一到相應溫度就很容易發生,白斑病毒病就是在溫度上升過程中,水溫達到20℃-30℃的時候高發。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大多由原來清澈的水質變化為低透明度或者渾濁,透明度前期很高的塘口,水中自然生長的沉水植物死亡在水底腐敗,引起的底壞、耗氧,或者栽種的伊樂草等植物出現爆塘、爛根、持續耗氧,作為一個技術員做相應診斷時,首先應該考慮水溫、缺氧2個條件。

深度剖析小龙虾五月瘟

改善養殖環境、生石灰和氯製劑消毒及內服抗生素,發現這種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許多新養殖戶不明白,說該用的藥我都用過了,該做的工作我都認真做到位了,為什麼我的蝦還會死呢?仔細一想其中自然有問題的答案。

舉個例子:在我們常規的人工養殖的草魚來說,能有誰說自己從放苗到賣魚的整個流程中一條魚不死呢?小龍蝦也是類似的道理,筆者理解為“五月瘟”,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症的一個死法,各種外界的刺激對小龍蝦都有一定的刺激,一旦小龍蝦出現問題就會開始閉口,在體質下降的前提下,給各種細菌入侵提供了機會,長期亞健康的蝦在面對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就會出現忽然的死蝦,且由於蝦本身含有相當高的蛋白質,在死亡後的很短時間內就會腐敗,一旦健康的蝦吃入其中的病蝦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麼治不好且一直持續的元兇。

深度剖析小龙虾五月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