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视频制作:新华社记者温美良、马晓冬、王健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王健 白玛央措)一个75岁的美国人,一个生活在1600多年前的中国诗人,他们会有什么关联?

五月,春离夏至,芳菲渐尽,比尔·波特携新书《一念桃花源》来到中国,致意陶渊明——一位让他深深着迷的归田园居、超然世外的中国诗人。

封面如梦似幻的粉嫩桃花水彩画,与这位大胡子作者的形象对比鲜明。

“陶渊明是我的最爱,他倡导的人生境界一直是我所向往的。”他说。

正如陶渊明,热爱中国文化的波特终其一生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雪白浓密的络腮胡、微红的脸上洋溢着随和的笑,这位有着圣诞老人般欢乐外表的美国人说,其实自己内心敏感,从小喜欢独自静静躺在草地上,盯着树叶、花草,“感受大自然寂静的声”。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尔·波特在中国。(采访对象供图)

波特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时学习人类学,“希望通过了解‘人’,来确定自己该怎样生活”。

197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并兼修中文的波特在纽约唐人街结识了一名来自中国的法师,跟他学打坐,听他讲佛经。

“我发现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做一个修行者!”波特在佛法中找到了心之所向。

不顾父母的反对,波特退学后揣着仅有的两百美元来到台湾,开始了20多年的修行隐居人生。

最初被佛教吸引的波特,逐渐了解了中国的古诗以及儒家和道家文化,如获至宝,“感觉就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一片无人宝藏,所有金银珠宝随便我拿”。

第一次与陶渊明相遇,是1975年。在台北一家书店,波特看到一本线装的书法影印本《陶渊明诗》,立即被它的古色古香所吸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些清新朴素、恬淡高远的诗句让波特一见倾心。

“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这正是我一直寻找的感觉!”

波特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诗,那些关于隐逸生活的描写总令他心驰神往。为了分享他的发现,他将1600多首中国古诗译成英文,其中部分在美国出版,得到学界的认可。

然而,他的作品在美国卖得并不好。“每本书大概一年只能卖出几百本。”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他,有时打打零工,有时借债生活。

“只要能糊口就行了。”波特用熟练的中文说,自己正如陶渊明一样,不向往物质生活的丰裕,简朴宁静、从心所欲,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吧。

并且,他决定到中国的深山里寻找当代的“陶渊明”们。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尔·波特和中国读者。新华社记者 王健摄

终南山,这个中国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名字并不是一座山,而是指秦岭山脉的一部分,以道教文化发祥地著称,相传有隐士藏匿其中。

1989年,波特与一名美国摄影师好友结伴,踏上了终南山探秘之旅。

风餐露宿、鞋靴踏破,预算拮据的他们在茫茫大山里遍寻高士。据波特说,那里当时约有200名隐士,他们拜访了30人,多是佛教、道教的修行者。

这次旅行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空谷幽兰》。中文译本在中国出版后,据称已卖出20多万本。一些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对终南山趋之若鹜。

“出版社突然给我寄了一大笔钱,没想到中国人会这样喜欢我的书。”波特仍记得自己当时的激动,从此他不用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从那以后,波特如同虔诚的朝圣者,多次来中国,踏访山川河流,并将自己的文化之旅写成一本本书。

一件鲜艳的T恤、一个形似居士包的黄色布包以及系在脖子上的红色领巾,是他的标配。

“大家说我系着一条中国小学生的红领巾。”波特笑言,因为自己比较胖,旅行很辛苦,经常出汗的他需要这条“红领巾”来擦汗。

去年,波特拜访了心心念念的陶渊明墓。这次旅行也促成了《一念桃花源》的写作。

他沿着陶渊明和苏东坡的足迹,经江苏、扬州一路向南至广东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琼州,再回到陶渊明的故里江西庐山。

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墓前,波特敬上三杯桂花酒,这也是同为陶渊明“粉丝”的中国诗人苏东坡最喜欢的酒。

“那一刻我快要哭出来了。我感觉陶渊明穿过了遥远的时空,活生生地走到了我面前,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他。”

这不是波特第一次“邀”中国诗人喝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尔·波特在中国(采访对象供图)

在2012年的一次旅行中,他带着两瓶威士忌,拜访了36位中国古代诗人的墓。

“一瓶是72度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一瓶是68度的大米威士忌,每瓶都500多美元。”他说。

“虽然我没有很多钱,但想送他们最好的礼物。”他说,“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爱酒。我要用酒精把他们叫醒,然后说一声‘嘿,老兄,我看你来了’。”

波特爱喝酒,但每次只喝一点。在翻译古诗、需要找灵感时,他就抿一口70多度的威士忌,顿时文思泉涌。

波特说,自己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一念桃花源》也许是他写的最后一本游记。

“人们需要时不时从忙碌的生活中抽出身,寻找让世界静止的感觉。”他说,自己很幸运,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精神家园。

“希望我能帮助更多人构建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