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溪高烏樓


《中華新韻》的應運出世,結束了《平水韻》單軌獨行的現狀,一是順時代潮流,跟普通話接軌,二是要打開另一扇創作的大門,喚回與古詩詞漸行漸遠的青少年群體,能順利邁進嶄新的創作軌道,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搖頭晃腦的口頭背誦階段。這必然要觸動一些《平水韻》唯美論者的權威地位。想想,若今天的青少年都一個個自帶韻書,無師自通地用“普通話”創作律絕了,這會讓個別,聲韻音律的獨家權威,平水韻的大師們,感覺有點落寞······

不過,詩詞韻律如不進行改革的話,只管把當代讀者當做古人,拿平水韻入聲字考古,就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反過來看,就像當代人穿越到《清明上河圖》的宋代都市裡去趕集一樣,普通話也會給宋人制造閱讀障礙。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上,主持人董卿和評委專家們,誦讀古詩詞時,根本就不讀平水韻的原因。若用平水韻,普通話中李白的“白”(普通話音bai,平聲),就得讀作bo(平水韻音播,去聲)。現場選手和電視機觀眾肯定會被一頭霧水搞蒙的。而且,若是要求用平水韻復古朗誦,《中華詩詞大會》爆冷勝出的外賣小哥,肯定會無緣冠軍了。

但是,中華詩詞的聲韻改革,是不棄古韻愛新聲,知古倡今雙軌行。這就較好地解決了守舊與創新的矛盾。說較好,是因為實踐中,還存在有不和諧的爭論。平水韻的忠粉仍然堅決反對《中華新韻》,這給實踐新韻的習作者造成了恨不愉快的體驗。比如說吧,誰用新韻寫律絕,他們就硬拿用平水韻做度量衡,對誰冷嘲熱諷,說三道四,刁難責備。我看了看問題下的一些回答,反對者大致說法有二:

一 · 平水韻創作的詩歌稿件,要佔詞刊投稿總數的90%,這個能說明青少年詩友不愛中華新韻嗎?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此狀況恰恰相反,正危機地反證了,被平水韻掌控的專業紙刊,詩詞網站出現了青年作者的青黃不接, 嚴重缺少青少年群體參與創作投稿,缺乏用中華新韻創作的主力軍的人氣。比如有一次,因對某詩詞對聯網站的徵對感興趣,進去瞧瞧,結果瞧見人家公開聲明,只接受平水韻稿件,中華新韻那邊玩去。又有一次,我突然心動,想註冊某個詩詞網站,結果探視瞭解到,不好玩。除了是平水韻小編把關外,其網站內竟然掛出了一連串(大概有兩三百個)會費欠費催繳名單,我趕緊三十六計走為上了,你們自己玩吧。我相信,在悟空問答的大眾平臺,恐怕年輕人沒有多少,是專業詩詞協會的會員。當年輕人都奔著口語新詩去了,古詩詞創作就會日漸後繼無人。推廣新韻,這還僅僅是詩詞改革的第一步。

二 · 平水韻唯美論。個別專家愛拿古人詩詞比方,可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有沒有搞錯?一個是說誦讀,古詩用平水韻復古,可以;一個是說創作,用普通話創作新詞,就不能調好平仄嗎?新詞用平水韻創作後,你在大眾平臺發表看看(不要標籤),準會對詩詞愛好者造成閱讀障礙。古人詩詞用普通話讀,只是極其少數的地方才會覺得拗口,根本就不影響文學欣賞。但若是繼續用古人的發音創作新詞,就會邁不出圈子,拉不攏大眾。我想,即便能熟讀《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等韻譜,寫不出膾炙人口的好內容,人們是絕不會單單去欣賞你優美的聲調的。因為,即便是抽象的音樂演奏,也必須有意境形象和主題內容。

其實,毛主席的詩詞創作,就可稱之為今人的典範。我們朗讀毛澤東詩詞,都是用的普通話,誰會覺得音韻不美嗎?我以為,中華新韻在今後的推廣中,會逐漸成為青少年詩友創作的主流,但《中華新韻》不是要將古韻格殺勿論,而是共榮共存,永遠也不會將《平水韻》《詞林正韻》等古韻“抄斬滿門”的。但是,很久,很久以後,平水韻會成為詩詞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只供文學院校等做古詩詞聲韻的專業研究保留。


  • 夕陽逝去晚霞殘,

  • 鳥藏獸隱萬籟空。

  • 猛虎一聲山谷靜,

  • 明月慘照白巖松。



默金cc


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一、 兩種新韻和鄰韻通押的區別

1、鄰韻通押 不是新韻

詩人們創作格律詩詞的押韻採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建國前後出現了不少格律詩開始用鄰韻通押,但是依然以古韻(平水韻、詞林正韻)作為基礎,例如

紅軍不怕遠征難【 十四寒 】
萬水千山只等閒【十五刪】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十四寒】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顏:十五刪】 不押韻

這首詩用了兩個韻部,第二句【閒十五刪】、最後一句用鄰韻【顏:十五刪】(孤雁入群格)是“出律”。即使如此,平仄和韻字依然是以古韻為基礎,例如“金沙水拍雲崖暖”中的“拍”是仄聲,在平水韻的入聲部【入聲十一陌】。“烏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礴”也是用的古韻的入聲【入聲十藥】。而“礴、拍”這兩個字今天都是平聲了。

可見主席的這首詩仍然用的是平水韻,只不過不是太嚴格的格律詩罷了。(因為古人的規則,格律詩除了首句不能鄰韻通押)

2、中華新韻與中華通韻

2005年詩詞學會制訂了14個韻部的《中華新韻》,今年中華詩詞學會制訂了新的16個韻部的《中華通韻》,我以為這兩個韻書都有一個目的:推廣中華詩詞,改變只會背詩不會寫詩的尷尬。

兩種韻書的區別一個是14個韻部,一個是16個韻部,我看了一下《中華通韻》,基本上會說普通話就可以不用查書就知道一個字的平仄和韻部了,這就避免了古韻中入聲字和多音字、今古異音的麻煩,用古韻作詩不得不經常檢查字的平仄和韻部。例如:石、叔、急,上面舉例的“礴、拍”這些入聲字,在古代是仄,今天是平聲,給今天的人創作詩詞帶來了很多麻煩。而新韻就繞過了這種障礙。

3、 新、舊韻的使用

現代人寫舊體詩詞,用平水韻當然沒有問題,用新韻寫詩詞也可以,不過一般的刊物要求作者主動註明“新韻”即可。

用新韻或者平水韻唯一嚴格的標準是“不能新舊混用”,這在詩詞界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二、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這句話看要怎麼理解了,好比白話文能夠代替文言文嗎?

1、今天不實用

從實用角度看,白話文基本上說代替文言文了,比如我們寫公文、高考作文、寫說明書、電視電影的臺詞,基本都是白話文了。

從舊體詩詞創作來看,基本不存在實用的問題,例如高考不考、公務員不考、寫通知幾乎不寫詩、寫說明書也不能寫詩,寫劇本更不能用舊體詩詞的方式寫。

舊體詩詞作為實際工作生活中不實用的文學體裁,詩人用新韻和平水韻完全看自己。

2、 如果納入考試內容,新韻是主流

現在《中華通韻》已經開始在校園推廣了,我相信總有一天詩詞的創作會成為中小學的必學內容,如果考試考詩詞的話,必然會使用新韻。

這就像今天的白話文作文代替了文言文作文一樣,新韻在考試和課本必然是主流。而古韻從來沒有進入過中小學,所以不存在代替的問題。

3、詩詞界新韻會代替平水韻嗎?

這個,真的不知道。我覺得如果真得學習古詩詞的話,平水韻永遠不會被代替。如果是為了功利的話,在很大的範圍內平水韻是會被新韻代替的。

  • 從作品看

因為隋唐以後韻書一脈相承,幾乎沒有變化,延續到明國時期的優秀詩詞作品汗牛充棟,這種傳統的文化不可能被代替和抹殺掉。就如果文學再怎麼發展,四書五經我們也不會背棄。

  • 從創作看

用古韻作詩並不難,只是效率會慢一些,個別字需要查韻書。另外舊體詩詞的特點本身就是適合用古韻來創作,從古至今,語音無論怎麼變化,詩人們一直用古韻來做詩,並沒有人提出過什麼創新,更沒用任何一個朝代推倒重來制定過違背了隋唐以來統一規則的韻書。

  • 從功利角度看

一旦新韻進入課本,納入了考試系統,新韻自然會成為主流。


三、新韻是入門,古韻是提高

至於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會不會被新韻所替代,我認為這是個杞人憂天的問題。新韻會增加無數的詩詞創作者,這是古韻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不要低估了這些新人,他們不可能都是古韻的反對者。

還是那句話,實際上反對古韻的人大部分是反對格律,而不是反對古韻。我沒見過學會格律的人去反對平水韻,真沒見過。

用新韻入門,學會格律後會有更多的人開始學習古韻,真正領悟到古典詩詞的妙處與精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的看法是:新韻,取代不了平水韻。

近體詩寫作,用平水韻好,還是新韻好,我個人而言,不力挺平水韻,也不抑制新韻。

新韻的誕生,是要解決消失在三聲中有關入聲字及平水韻較窄的問題,容易上升,因此為現在一些躍躍欲試的詩詞愛好者喜歡。

可當你掌握了新韻,回頭讀古詩詞(包括近體詩)時,就有點摻了水的感覺,原滋原味感弱了許多,這時候再學平水韻,可能事倍功半。

我建議大家先學平水韻,英語那麼費勁,都還能過四、六級,平水韻再難,也是咱母語呀,用點心,還是不難,學了平水韻,才會懂古詩詞之奧妙,回頭再看新韻,就容易許多。

我喜歡用平水韻,但不嚴格遵照,有興趣的明友可關注我,頭條號裡有一些古詩,我的原則是選韻遵守平水韻106部,而行文按普通話平仄,不知可否?

其實,大家用一段時間新韻後,也許會自覺愛上平水韻,這兩種都不會被彼此取代,要靈活運用,表達出古詩抒情性物我一體、詩畫俱佳的神韻來。


非詩


在近體詩詞創作中,目前採用的是雙軌並行,一軌是採用《水平韻》和《詞林正韻》;另一軌就是採用《中華新韻》(十四韻)。

採用新韻創作近體詩詞,很早就有人倡議,並於1941年公佈 了《詩韻新編》(十八韻),但詩詞創作者採用率極少。直到2000年新韻又再被提起,並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今韻》(十九韻)。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正式公佈首版《中華新韻》。並擬作為詩詞創作標準推行,最後提出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政策。



倡今十幾年後,按學會收到稿件的數據,詩詞創作者採用《平水韻》、《詞林正韻》的比率,至今依然超過90%,而採用《中華新韻》的創作者歷十幾年後,比例基本上沒有增長。

說來,1941年《詩韻新編》出版時,就有人說其很快就可以替代《平水韻》,至今也走過70多年了,結果無需多說。

我認為,即使再倡導70年,使用新韻創作詩詞的人口比例,也增長不了多少,甚至會愈來愈少。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平水韻》、《詞林正韻》的後臺太強大了,強大到誰也抹殺不了。

這後臺就是自唐詩算起至今,超過十萬首的傳世作品。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創作,而且按目前狀況,時間愈長,積累愈多,底蘊愈厚。而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通過學習鑽研這些作品,以提高創作水平。學習中,誰也不想被這韻那韻的搞亂自己。而且,我相信,對前人作品研讀越多,越會感到傳承的重要性。



最後說說今人讀不出中古音,使用《平水韻》創作,讀起來怪怪的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事實,我們經常都可看到一些幾歲大的小孩,背誦唐詩時朗朗上口。而鮮見到有小孩能背出一首用新韻寫的詩。

無可否認,確實有些韻字,讀音已產生變化,顯得不押韻,我和很多詩友的辦法就是儘量不用那個字做韻腳,這也不覺得有什麼影響。


詩詞書院


誠然有問社會大眾“新韻”是否會替代“平水韻”成為大勢所趨嗎?那麼既然有問、又有何不敢答。做為“新韻”自2005年中華詩詞協會正式推出《中華新韻》以來,就與“平水韻”共存,走到如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十三年。

但是“新韻”並沒有出現任何大勢所趨的社會主流動向,反而“新韻”實際上處在相當尷尬於“平水韻”的窘境之中。當然之所以造成“新韻”如此境地,首先並不是因為“新韻”存在有什麼缺失。起碼“新韻”的正式推出,至少就可以說明“新韻”必然有做為當代更要全面優勢於“平水韻”的特點性。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要求應該認知“新韻”最基本的價值原則。“新韻”的推出本身,顯然並不存在會與“平水韻”之間發生什麼可能衝突競爭,畢竟都是源至一箇中華文化的動脈傳承,衝突與競爭只會存在不同文化要求的意識之間。

當然做為思想在同一文化間肯定存在有衝突矛盾,不過思想卻不能說明文化,但是思想就是來自文化本身,因此衝突競爭不代表有關文化。做為同一文化根本,要是認為“新韻”與“平水韻”不可避免存在自然排斥性。

這就是在根本無視、或還根本沒有明白何謂文化的要求認知,以及所謂文化的傳承意識。文化的要求認知不僅僅就是歷史本身,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同時代表文明的完全標誌,而文字就是直接證明文化的符號。

歷史不一定說明文化,可文化卻一定代表歷史。對於文化的傳承意識,代表的也就是文明的可在持續進步性。所以文化的能夠傳承意識完全來自疊加堆積,而不是衝突競爭的優勝淘汰法則,這就是為什麼說在同一組成文化間不可能存在相互排斥性。

那麼既然說到同一組成文化間不存在有相互排斥性,可為什麼“新韻”自2005年正式推出至今卻與“平水韻”之間明顯出現不協調性?這難道不就是自相矛盾說辭嗎?請打住!做為文化無疑屬於非自然性,也就是完全來自人類主動要求認知產生的需要意識性。

因此文化並不是自然性特質,而“新韻”的正式推出本身就是通過中華詩詞協會,代表的也就是非自然性,而不是自然性。可是“新韻”自從正式推出之際,同時又被刻意放於自然性,顯然修飾的陽光理論無非就是來自“新韻”不能影響“平水韻”要求的任何繼續發揮。

那怎麼要說“新韻”是被刻意放於自然性?我們可以從社會舉辦的各類詩詞大賽主流活動當中不難發現,舉辦方基本上只傾向“平水韻”,對於“新韻”而是基本持排斥性。如此“新韻”不走向被徹底邊緣化,反道還真奇怪了,可又為什麼會不待見“新韻”?

也只有“新韻”具有的作用效應已經危機到了那些始終霸住詩詞做為金飯碗的水平忽悠發揮渠道,這就是“新韻”已經完全要求不能按照“平水韻”的原有格式繼續套用,因為“新韻”除了更加完善和嚴謹以外,就在無形之中更是增加了拿來主義要求的集中翻新拼湊難度。

可以看出“新韻”對於“平水韻”而言,就在不但徹底打破“平水韻”(近體詩)原無任何詞性理念要求的對仗模式可能,完全需要遵循現代對於詞性更精準嚴格類別的對仗要求,基本上那些由無數前人在“平水韻”基礎上創作的大量優秀詩詞只能成為歷史文化優秀豐碑,就是再也不能為我所用。

很明顯“新韻”是中國詩詞文化要求歷史傳承的一次具有現代里程碑意義的革新進步,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要求完善進步當中,“新韻”的正式推出不代表就是否定“平水韻”具有的歷史文化優秀性。

反而卻是在證明“平水韻”具有的歷史文化優秀性!因為只有那些屬於歷史文化優秀性的,才可能得到原有基礎上更加完善要求繼續的發揚光大,就像本文前段所說歷史成為文化更重要的就是代表文明的完全標誌。

然而文明的傳承意識不是原地踏步踏,更不是利用工具,特別是文化!文明的傳承意識實現就在更加文化進步的曲尺間,“新韻”的推出意義可以說完全價值代表了今天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優秀性的傳承進步標識,是為了讓世界的今天能夠真實傾聽得到,而不僅僅就是一個再編“新韻”這麼勢利簡單。

這只是一個意識,本身又是無形。除了響應大我,就是無利小我。這就是“新韻”正式推出的同時,為什麼隨即會被刻意放於自然性的原因所在。頑固還是進步,無視還是意識,對於文化完全取決於社會,沒有對錯,雖然這只是來自一個普通詩詞愛好者的看法,不過任何文化的能夠傳承進步都是來自社會有意識要求的全面保障性推動。


東都有湘



關於《平水韻》與新韻水火不容(實際上是珠算與筆算的區別,方法不同而已),討論快百年了,沒有一個能說得清楚的,為什麼?

為什麼?

南宋末張炎《詞源》關於詞調與樂調問題,在宏觀上有論述,沒有細說平仄、押韻等與樂調的對應關係,也就是沒有作些例題,更沒有留習題讓人做作業。原因大致是這個問題太平常化了,就像今天唱最熟悉的歌一樣,只要動一動樂譜任何一個標號,唱起來絕對跑調,想也不能動。誰知700年過了,800年不到,因為沒有留下作業題,致使有些子孫後代們還真不懂了,還真敢動。

敢動樂譜標號的事快100年了,因為留過長辮的老學究尚在,誰不聽話就用柺杖敲誰,所以沒改成,做了折衷處理,古詩古韻,新詩新韻。但還是想改,又因為留過長辮子的兒子受薰陶太深,而且有座位,還是折衷處理。現在那些人都管不了當今事了,沒有了顧忌,一心想討個科題,弄個科研經費,一則有學術了,二則有名頭了,所以下決心改。能改的原因:一是滿腦際裡只知有韻,形成的定勢是隻要有靈感,押韻算問題嗎,只要朗朗上口就行;

二是,音韻,系語言學,凡門口掛著研究中心的牌子,坐在其中者當然是中心;

三是大體上處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待得太久,因為在所訂的任何學報中,瀏覽不到任何信息(有金鋼鑽的發不了),故感嘆:天外吾邊,人外吾身。

持這種想法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意討好一些怕吃苦的人,通行的作法是藉口古典詩詞不能出意境,實際上舊韻寫不好的人,新韻照樣寫不好。如果靜下心找一本管用的書,用功3一5年時間,只要看懂了民間有入聲的實際,看明白了保證沒人敢再說,古典詩詞押新韻是可以的了。因為只要是談論這個問題的人,畢竟還是性情中人嘛,畢竟學術思想(相對社會法制意識)深入人心。

其實,沒有新舊之分,只有怎樣取捨。新韻針對普通話,平水韻根源於廣大南北民間語,具體說是某一地方語也不對,各地語言融合其中。這些僅僅是語言上之分,更重要的是樂律上有很大區別,唐宋詩詞是當時的語音與樂律一致,如果拿普通話與那時的樂律相諧肯定是不合適的。以此來講,普通話,即新韻與現代樂結合就沒有多少問題。如果拋開樂律來爭論用韻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用什麼韻的確是技術層面上的事,與腦子裡的觀念無關,與態度無關。


三上詞話作者


這其實是兩個方向的問題,就好比問方言會不會被普通話取代。平水韻是根據古代語言編寫的韻書,現在仍有少數方言保留了古韻的特徵,所以以方言入詩用平水韻,在朗誦時可以領會到其聲韻的美感。而用普通話入詩,則推薦用新韻。用平水韻還是新韻跟作品的好壞沒有直接關係,用韻主要考慮的是在朗誦時的體驗。


詩詞補習班


時代是發展的,任何東西都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前進。平水韻合理的部分可保留,不合理的要擯棄,語音也是不斷髮展的,現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這是肯定的。平仄規律可繼承,用新韻是時代的需要。活人不能被尿敝死。


李傑民57899735


清平樂。 野菊花 拋家傍路,香在無人處。見慣冷月共秋露,誰憐寒與暑。 山澗野陌瘠土,沐風櫛雨冷霧。不慕豔粉嬌紅,自是清麗雅素。 這個是什麼韻?


用戶5844201459


怎麼說呢,平水韻要求嚴格,新韻太寬,基本上用平水對不上的韻,新韻都可以對上,但是我覺著吧,平水韻不應該被廢除,畢竟新韻太寬 毫無壓力,而且詩詞的話,現在一般許多人都是平水韻詞林正韻,但也有力挺新韻的,而對聯嚴格要求古韻,我一般寫詩詞都是用的古韻,新韻鮮少用,所以我不認為平水韻會被新韻代替,也不希望平水韻從此流失,現在三韻,平水韻,詞林正韻,新韻,平水主詩,詞林主詞,新韻兩用,新韻有利也有弊,關鍵看自己怎麼想,而我的觀點則是不反對新,但慣用平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