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为啥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敢 而是有三原因

(说历史的女人——第165期)

在中国古代史上,再没有哪个身份能比皇帝更吸引人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之后,皇帝这个身份就成了一个高高在上、拥有万里江山和全部臣民的人物。他大权在握,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他富贾无比,天下的财宝都是他的。所以很多人为了做皇帝,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比如李世民杀哥哥,比如武则天害自己的儿子,等等。

在三国时期,有三个枭雄,他们东征西伐,建立了很强大的功业,但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功业最大的曹操至死都没称帝,反而是事业做得次之的刘备和孙权却都先后做了皇帝。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究竟为什么曹操实力最强,却没有称帝呢?

今天“说历史的女人”就根据史载、以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竟然发现曹操至死不称帝是有原因的,而且他不称帝的理由也非常符合历史实情,作为今天的我们来看,也很有道理。3条理由如下:

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为啥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敢 而是有三原因

第1条理由是名声问题——曹操不愿背乱臣贼子之骂名。

我们要知道,儒家文化的兴盛始于汉朝,而且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汉朝朝廷的最为看重的一种文化,而儒家文化最讲究的就是忠孝礼义、伦理纲常等道德规范。所以说当时虽然是东汉末期,但这种经过数百年渗透的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认识里。所以,忠孝等品质还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尽管血雨腥风、战乱四起,但是各地势力还是要打着皇帝的旗帜才行。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里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废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国贼,甚至死的时候被点天灯,也没有人管。更别说废帝自立,恐怕要被万夫所指,光是舆论唾沫都能把你淹死。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曹操是背不起这个骂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强调,他只想做一个周公那样的能臣。正如他诗中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2条理由是现实问题——曹操不愿做袁术那样的笨蛋被群殴。

东汉末年,割地自立的诸侯很多,比如袁绍、刘表、袁术等。虽然后来曹操通过多年的努力,击败了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腾等势力,逐步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地区。但是在东南还有孙权、西南还有刘备,这二人都非等闲之辈。本来曹操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让刘备和孙权在表面上还不敢再嚣张,至少刘备孙权在表面上还得承认汉献帝,这样曹操的优势就依然存在。但若曹操一旦称帝,那么不仅让刘备和孙权立即成为没有缰绳的猛虎,还会引发自己内部大批忠于汉室的朝臣的围攻,如此以来,曹操的处境就和袁术当年差不多了,被群殴的结果大约都不太好。所以孙权在劝曹操称帝的时候,曹操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由此看来,这种幼稚的错误,曹操是不会犯的。另外曹操也深知,三国鼎立才是最好的状态,至少当时是。

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为啥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敢 而是有三原因

第3条理由是对虚实认识的问题——曹操不求虚名重实际。

在曹操一生的许多言谈以及举措中,都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其讲究实际的领导,而非喜欢搞虚头巴脑那类东西的领导。比如曹操在人才上,他讲究的是“唯才是举”,不管你是什么来路,我都能择优而用。再比如曹操搞的屯田制,都是他干实事的具体表现。

曹操很清楚,他的地盘那是在刀子上杀出来的,在乱世争雄,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虚名是没有用的,想做老大,你得拿实力说话。而如果有了实力,做不做皇帝都不过是一个程序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实力,就去触碰皇帝这个身份,那就是要掉脑袋的,袁术可是三国做皇帝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最突出的教训。

所以讲究实际的曹操最终选择的不是虚名的皇帝,而是实权的丞相或魏王。但是他这个丞相做的比皇帝爽多了,不用担皇帝的风险,却有皇帝的权力,想封赏谁就封赏谁,想处罚谁就处罚谁,全由自个儿说了算。所以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既然皇帝这个称号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和灾难,那么他又何必去称帝呢?要它又有何用呢?

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为啥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敢 而是有三原因

结语:纵观曹操一生,他的为人处事,都是从两个字出发:实际。所以,最终在选择到底称帝不称帝的时候,因为以上所说的3条理由,他选择了更实在的丞相。不过曹操也曾说过一句话,叫:“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曹操内心的最真实想法,那就是就算天命在我,我也不会选择做皇帝,而宁愿选择做周文王。足见曹操宁愿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也不愿做皇帝的决心。而曹操也最终说到做到,他没有称帝,但他建立的功业事业却比称帝的刘备和孙权要更大,从这一点也足见曹操雄才和远见卓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