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周國平先生哲理格言30條,穿透人生迷霧的智慧

1、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2、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

周國平先生哲理格言30條,穿透人生迷霧的智慧

4、無聊感麻痺我們對於災難結局的注意力,阻斷我們的悲傷,驅使我們在眼前的過程中尋求消遣,從而疏通和保護了我們尚存的生命力。

5、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6、它燃燒,照耀,突然被一陣風吹滅;

7、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8、你愛的不是他這個人本身,而是戀愛的感覺,你需要有一種戀愛的味道戀愛的氣息戀愛的熱鬧充斥你年輕的生命過程,消耗你過剩的精力。

9、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相吸引。我設想,在一個絕對荒蕪、沒有生命的星球上,一個活人即使看見一隻蒼蠅,或一隻老虎,也會發生親切之感的。

10、我唯願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願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周國平先生哲理格言30條,穿透人生迷霧的智慧

11、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浸泡下發成一顆綠豆芽。

12、我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但我確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詞。梅特林克說得好、沉默的性質揭示了一個人的靈魂的性質。在不能共享沉默的兩個人之間,任何言辭都無法使他 們的靈魂發生溝通。對於未曾在沉默中面對過相同問題的人來說,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 套話。

13、愛情是靈魂的化學反應。真正相愛的兩人之間有一種“親和力”,不斷地分解,化合,更新。“親和力”愈大,反應愈激烈持久,愛情就愈熱烈鞏固。

14、佛又考問嫖客、“悟者不迷,你知道麼?”

15、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

16、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

17、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

18、當另一個生命,一個陌生得連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遠遠地卻又那麼親近地發現了你的生命,透過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觀,向你的生命發出了不求回報的呼應,這豈非人生中令人感動的幸遇?

19、忘掉你曾經擁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損失,就當你是赤裸裸的剛來到這個世界,你對自己說、“讓我從頭開始吧!”你不是坐在廢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來到一塊空地,動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東西,因為那樣你還惦記著你的損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廢墟上。你要帶著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雖破產卻仍是一個創業者,你雖失戀卻仍是一個初戀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當作了你人生的起點。

20、悲觀主義在理論上是駁不倒的,但生命的實踐能消除它的毒害。

周國平先生哲理格言30條,穿透人生迷霧的智慧

21、我相信,在理想主義普遍遭嘲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覺。

22、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於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只聽別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

23、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換句話說,人的使命就是盡好老天賦予的兩個主要職責,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萬物之靈。

24、智慧使人對苦難更清醒也更敏感。一個智者往往對常人所不知的苦難也睜開著眼睛,又比常人更深地體悟到日常苦難背後的深遂的悲劇含義。在這個意義上,智慧使人痛苦。

25、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實無華的,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之後,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

周國平先生哲理格言30條,穿透人生迷霧的智慧

26、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27、在回憶的引導下,我們尋訪舊友,重遊故地,企圖找回當年的感覺,然而徒勞。我們終於悵然發現,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28、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29、正是在告別幼稚的那個時刻,有的人同時也告別了青春,他的青春在那一天死去 ;有的人卻在那一天開始了他的一生一世的青春,從此能夠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堅韌的生長了。

30、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受到人生無常。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學、美學理論,發表譯著、專論多部;曾寫若干哲理散文。

其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他的作品《周國平文集》第二卷中《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