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說清朝“康乾盛世”是虛假盛世,那麼有沒有相關史料證明呢?

東坡文史苑


盛世的幾個基本準則,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經濟發達,軍事強盛,科技進步,這幾個標準康乾盛世做到了幾個,和以為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相比怎麼樣呢,這麼一比是不是心理就有數了,康乾盛世除了軍事達標以外,其他無一符合啊,這還能腆著臉高喊盛世麼,康乾盛世人口激增,客觀來說也並不是清朝的功勞,因為此時全世界都在經歷人口大爆炸,得益於大航海時代的發現。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何謂盛世?是指一個政權內政外交均有諸多建樹,內政方面必為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必為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威名遠揚。中華歷史上公認的三大盛世,即漢之漢武盛世、唐之開元盛世、明之永樂盛世。然而有一所謂“盛世”被某些專家在百家講壇上吹得震天響,被近年來的影視劇一再粉飾、長期霸屏,但卻經不起任何歷史檢驗,更是早已被西方史學界揭穿真相,這便是所謂的滿清“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這一提法,出自民國初年滿清遺老編篡的《清史稿》。《清史稿》由於極力為滿清歌功頌德、仇視辛亥革命,被民國政府列為禁書,歷屆民國政府都不予承認其正史地位,因稱之為“稿”。自民國以來,學者對滿清都持猛烈批評態度,且史學界普遍認為“康乾盛世”不過是滿清御用文人和滿清遺老叫出來的。這個“封建時代最後的盛世”得不到後世史學家的公認。

在這裡,有必要追根溯源下滿清統治者與明朝的關係。清太祖努爾哈赤原系建州女真,其先祖猛哥帖木兒、董山等被大明封為都督僉事和都督。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八年(1375年),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末年,明政府三次向東北地區進軍,建立了對斡難河域的管轄。永樂七年,明朝在斡難河、黑龍江,嫩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格林河、松花江、享滾河等流域共設一百三十個衛所,任命了大批女真頭人為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和鎮撫。永樂七年,又在黑龍江口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正統十二年(1447年),共有一百八十四衛和二十個所及五十八個地面(城、站)。萬曆時期,女真衛所增至三百八十一衛及三十九個千戶所(地面、站、寨),分設在西起鄂嫩河,東轄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有力地加強了明朝政府對東北地區的統治。由此可知,滿清先祖努爾哈赤,並非是什麼獨立政權的君主,而是明朝遼東巡撫轄束的“建州左衛都督”和“龍虎將軍”,是明朝政府的地方官員。《明實錄》關於女真衛所的記載,在《滿文老檔》裡有著詳細的敘述,充分證實了所謂東北為滿清嫁妝論的荒謬無知,也顛覆了所謂滿清奠定現代中國版圖的荒謬無知論。現代中國的版圖是中華歷朝歷代打下的堅實基礎,是黨領導人民解放軍一槍一彈打出來的。

起源於西伯利亞的滿清統治者,被沙俄驅趕遷至明朝東北地區,被明朝政府收留,明末趁內亂入關,佔據華夏河山。入關後,為維護對華夏民族的統治和奴役,在政治上高壓、思想上奴化、經濟上閉關鎖國,資本主義工商業遭受嚴重打壓,明朝“隆慶開關”以後近百年的對外開放格局被徹底破壞,明朝中後期出現的思想啟蒙運動和西學東漸被徹底打斷,明朝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徹底扼殺。

滿清康乾時期雖然社會經濟有一定恢復,人口數倍於明朝,然其人口猛增的根本因素是得益於明末引進的番薯等農作物被推廣種植。實際上,在滿清康乾統治頂峰時期,依然與明末有巨大差距。明萬曆末,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滿清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直到乾隆31年,中國耕地總數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水平。至於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20年所謂“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所謂“康乾盛世”都遠遜明朝末年,更別提明朝中前期了,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度的文化壓制,大興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時文字獄30多起,雍正時文字獄20多起,乾隆時文字獄更是高達150多起。文字獄是滿清統治者為了禁錮思想、鞏固統治所犯下的泯滅人性的罪惡,在士人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他們不敢發表任何論述,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文字獄的深淵,被砍頭和株連九族。在滿清殘暴的文化壓迫下,中華文化遭到了空前殘酷的催殘與扭曲。

康熙時,下令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曆法研究。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滿清社會無知無能和愚昧的種子,就是所謂“千古一帝”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之一。乾隆38年開《四庫全書》館,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繳"詆譭本朝"之書,盡行銷燬。乾隆四十年令四庫館臣對所收書籍“務須詳慎決擇,使群言悉歸雅正”。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各地查繳禁書更高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燬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再看看西方人印象中的所謂“康乾盛世”。乾隆59年,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記載滿清中國: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極度貧困落後的景象。”

“清初蜀中三傑”之一的唐甄,在康熙40年記載:“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是四空也。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由此可知,“康乾盛世”根本是子虛烏有,實則是中華文明在滿清時期陷入歷史最低谷。所謂“康乾盛世”根本不存在,反而應稱之為“飢餓之世”“奴化之世”“沒落之世”。









聊齋書生


所謂的"康乾盛世",本人認為,只是虛假的太平和繁華,這也就是清朝自乾隆之後,節節衰落的原因。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的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的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當時的經濟生產總量仍高於西方,但是生產技術卻相對落後)、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這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沒有出現的情況。

"盛世"下的清朝至少有四個弊端:

1、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商業資本的發展,清政府採取“重農抑商”政策,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壓制。

2、大興文字獄,殘害大量文人學士,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學的創作、禁錮了人民的思想,被歐洲人稱為“中國的中世紀”。

3、“閉關鎖國”使中國與世界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

4、對漢人採取強制征服政策,如“圈地運動”強奪漢人的土地;“逃人法”強迫漢人充當清貴族的莊丁;“剃法令”等等。這系列的民族統治的高壓政策,激起了全國漢族人們的激烈反抗鬥爭。

當清朝吹噓所謂“康乾盛世”之時,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歐洲世界卻爆發了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大清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這也就在1840年以後,給中國造成了“百年恥辱”,讓國人至今還膽戰心驚。


誠者無憂1234567890


🌹清朝是腐朽王朝,由始至終“閉關鎖國”;後又“喪權辱國”。根本不存在什麼“盛世”!以前的“康乾盛世”之說,中外史學家不予認同,此說早已被推翻。

📒1644年清軍入關後,先後有10位皇帝。以前的“康乾盛世”之說,包括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時期,共計133年。影視劇大為吹捧:什麼“私訪”,“雍正王朝”,什麼“下江南”,塵囂甚上。什麼“再多活500年”!懂史的國民,馬上去看《動物世界》或去“逗貓蹓狗”。

📔他們當政為1662年—1795年。而英國早在1640年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接著歐洲和美洲相繼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1760年左右,英國出現了“珍妮機”,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出現了更多的紡織機器。接著,冶金、採礦等部門發明層出,製造機器,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史稱“工業革命”。這時期正是清朝的:“康雍乾”的“老牛破車”時期。

📒1785年始,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廣泛使用,極大的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而同期的雍正皇帝還在想“再活500年”;乾隆皇帝→還在“風流下江南”。

📔人類已經進入“蒸汽時代”,而康雍乾時期依然“閉關鎖國”;繼續壓制知識群體,大施“文字獄”;熱衷於女真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意識。

📒康雍乾時期,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飛速變化,也末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原本先進的中國,在世界上開始落伍了。

📔朋友們!史實驗證: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康乾盛世”!原有之說→經不住實踐檢驗→早在“改革開放”後被中外史學家否定推翻!


笑看東籬


康乾盛世,即中國帝王制史上最後一次盛世。

不過這次盛世飽受爭議,因為盛世的餘暉面對西方列強,被敵人萬里遠征 輕而易舉被人攻破了防禦,而且是海軍登陸戰。這場較量是工業的較量,體現了康乾盛世的餘暉遠遠遜色於同時期的歐洲列強發達的工業。

相比貞觀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是世界級的盛世,對世界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康乾盛世更像是國內的盛世。

因素 : 滿清將統治階級的重農抑商政策,發揮到了歷朝之最,嚴重扼殺了資本的崛起,但是清朝的人口卻猛增數倍,讓人誤以為康乾盛世十分發達。但是究其原因,清朝人口增長創造了歷朝之最,完全是土豆 玉米 地瓜,這三個高產的農作物所創造的結果。由明朝中後期引進我國,到了清朝被農業發揚推廣到了全國。使得人口暴漲。

重點強調下: 古代人口增長是很難的,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力低下,口糧田難以徵集商品糧,稍有欠收就會出現餓死人的狀況。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在史詩軍爭片裡總會看到的一句“大軍糧草不足”!那個年代口糧田徵集出商品糧很難得。可是地瓜 土豆引進我國後,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驚人,比如你可以把它種植在樹林中,在雜草恆生見不到陽光的情況下,依然能高產量,這使得清朝人口暴漲!

清朝還是功勞重點體現在版圖貢獻上。

傳統的中原王朝喜歡奉行“長城觀”即是長城以外 化外之地。只實施宗主國與朝貢的關係,並非實際有效掌控。然而滿清的漢胡共治,打破了長城版圖侷限,征服化外之地。東北 蒙古 新疆 西藏,這些重工業資源產區,可全是滿清的版圖貢獻。曾幾何時,大明朝還守著長城跟蒙古對抗。滿清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版圖遺產,要知道沒有比疆土更重要的了。發展,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皆來自版圖,與之相反的是,島國日本為了發展而不斷的戰爭。

談論滿清,希望不要以過蓋功 以偏概全 斷章取義。合理論述,滿清的版圖貢獻,遠遠大於治理上的落後過失!


遼威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贊成和否定兩種觀點都有。

贊成康乾盛世說的,認為康乾盛世是漢唐盛世後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盛世。康乾時期經濟發展,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政治相對清明,社會穩定,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商業城市:北京、江寧、揚州、廣州、蘇州等,人口快速增長。同時,收回臺灣,鞏固邊疆,確立了清朝疆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從康雍乾三朝的文治武功來看,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否定康乾盛世說的。一般是把康乾盛世放在全球視野背景下,把康乾時期的中國和同一時期的歐洲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中國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當西歐已經開始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工業革命時,中國依然是自然經濟、閉關鎖國、君主專制強化、政治腐敗,軍備廢馳,八旗子弟遊手好閒,尚武精神蕩然無存。從這個角度上講,哪有什麼盛世。

綜上所述,從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說康乾盛世是一個盛世。但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看,康乾盛世時期已經蘊含著衰敗的因素,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閒時讀史


我個人認為,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中期到乾隆早中期這個時間段為康乾盛世,只是其中的一段時間,其他的時間,要不再打仗,要不就是鬧饑荒,何來盛世。比如康熙早期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打準格爾丹,在經過這些戰爭之後,沒有了戰爭就出現了一段太平盛世,而早期連年征戰,國家要用錢,百姓要交糧,國家到處戰火紛飛,肯定不可能在家獨享盛世,也不會是盛世,到了康熙晚期,各地天災不斷,官員腐敗嚴重,各黨派明爭暗鬥,國庫空虛,連賑災的錢都要去江南募捐,百姓餓死,病死無數,這期間就算不得盛世,到了雍正年間,因為國家百廢待興,吏治,制度等康熙皇帝沒有完成的任務,都交給了雍正,所以雍正只當了十三年皇帝就駕崩了,說來,雍正只起到了橋樑的作用,盛世和他當政時是無關的。而到了乾隆的時候,經過雍正給他贊下的八千萬兩銀子,早期可以說勉強可以成為盛世,最起碼沒有什麼大災,國家還富裕,雖然有戰爭,但只是小規模的,到了乾隆中期,盛世達到了最頂端,人民安居樂業,國庫富裕,邊關也相對太平,文治武功方面也到了鼎盛期,到了乾隆後期,由於和珅主政,加劇了各官員的貪汙腐敗,加上乾隆晚年懶於政事,好大喜功,把很多事情都交於和珅,使得和珅位高權重,買官賣官盛行,各地官員都巴結和珅,導致和珅的錢比國家還多,百姓的生活出現了很多不公平,比如科考,做官,種田等關乎民生的,都出現了傾斜。加上乾隆也沒有察覺和阻止,使乾隆後期的大清走了下坡路,直到嘉慶繼位。雖然嘉慶繼位抄了和珅的家獲得了很多錢,但大清積重難返,已經無力迴天,以至於後來走向了滅亡,說康乾盛世,還不如說成康乾時期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可能不光是太平或許包含很多才能叫盛世,而太平盛世,就是不打仗,不鬧災就可以,所以康乾盛世是假盛世是有道理的,說太平盛世就沒問題。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這應該是史上最可笑的的笑話,我想起來了幾年前在歷史圈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寧吃大明觀音土,不吃大清烤白薯。當然,這是大家調侃明吹的。
從目前我接觸到的歷史資料,這個歷史資料
包括王朝檔案、時人筆記、論文專著等,我還沒找到能夠否定康乾盛世的記錄。

在這裡我們可以定義一下什麼叫盛世。在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時期,這段時間內由於社會安定,再加上統治者沒有過多的折騰老百姓,所以這段時間內社會經濟、人口發展向好。但這不是盛世,這叫治世。盛世除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以及人口增加之外,還需要滿足武功的需求,尤其是開疆拓土,這是無可爭議的武功。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清朝的康乾盛世無疑是貨真價實的。從社會穩定來看,清朝內部自從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亂,即便是有各別暴亂也是規模較小,不會糜爛全國。

從經濟發展來看,清朝將沒收的明朝王莊官田分給老百姓耕種,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為了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清朝還規定新開墾的土地用不升科。而且,清朝還解放了明朝的依附農(農奴),令其改僕為佃,雍正年間該對明朝的賤民開豁為良,這等於增加勞動力,因為古典中國是以小農經濟作為經濟生產方式,在技術上沒有優勢,只能以增加勞動力的方式來提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清朝重農但並不抑商,因為如果商人賺取利益,政府可以通過收稅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清朝對於商業發展是支持的,尤其是收益巨大的海外貿易,所以清朝敢給田賦的稅率維持在2%到4%之間,因為商業稅以及海外貿易的關稅可以填補空缺。

另一個方面,清朝廢除了人頭稅,並且廢除了官紳勳貴不上稅納糧的特權,也就是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通過廢除人頭稅的方式標誌著朝廷不再像歷朝歷代那樣,通過收取人頭稅的方式控制人口流動;官紳一體納糧就是誰有錢誰多繳稅。這樣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社會矛盾得到了緩解,更重要的是這兩項改革使得土地兼併對社會的形象降到了最低。與此同時,這也是鼓勵老百姓消費,因為老百姓只有收入增加、有了積蓄才會消費,只有消費才會促進商品的流通,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馬嘎爾尼的隨員安德遜會在日記中描述,說市集上有多重多樣的商品,人民富足且具有朝氣。

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髮展是相輔相成的。說道民生這方面,其實有的是證據來證明康乾盛世的真實性。康乾盛世百年間,中國人口突破了一億並且達到了三億,曾經有個傻叉說什麼這是滿洲韃子的數字魔法,真特麼的是臭不要臉。當然人口突破三億還不夠佐證,長壽老人數量大大增加,康熙二十五年,全國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就達到了17萬人,近萬人達到了九十歲以上,更有21人達到了百歲高齡。到了雍正四年,全國七十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已經達到142萬人。所以早在清朝中國就經歷了一次人口老齡化,當時不滿八十歲的老人已經不被視做長壽。而且這只是不完全統計,因為古代沒有無線電,沒有互聯網郵箱,所以存在漏報的現象,實際數據要比這個數據多的多。

另一點,根據李伯重先生得著作《江南的早期工業化》一書,清代江南地區主糧已經成為稻米,北方地區主糧也從黍麥混合變成小麥,同時清代比較富裕的江南地區,老百姓寧願花更多的錢去買從湖廣、四川運來的稻米也不會買所謂的高產作物。根據蒲松齡的記錄,清朝乾隆年間山東地區是一副家給人足的景象,家家戶戶都有存糧,過年過節還有酒有肉,這不是指富戶,而是指普通百姓。當然有人會用蒲松齡是寫小說的來反駁,但是如果蒲松齡沒有親眼見過這番景象他如何能寫的出來?

說到底,就是康乾盛世期間民生總體還是不錯的。如果經濟不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就不會提高,生活水平不提高就不會帶來人口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

當然有人會用所謂的飢餓的盛世來否定康乾盛世,但是問題是如果拿幾個孤證就可以否定一個歷史時期,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拿今天貧困地區的照片來否定改革以來的成果。
另一點,康乾盛世之所以是盛世,除了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之外,再就是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可謂是武功赫赫。


畢竟這麼大的地盤在古典時代,還真只有大清能打下來。當然,我沒有否定別的王朝沒有建立過武功、沒有開疆拓土,但是誰能做到向大清這樣開疆拓土的。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清朝之所以開疆拓土,是因為清朝在軍事征服之後還利用自身巨大的國力優勢對被征服的邊疆區進行實際控制,比如說派遣各級行政官吏、駐軍、發行貨幣、稅收以及辦理刑事案件等,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如果清朝沒有進行這一系列征服運動,那麼中國早就四分五裂了。

今日中國的版圖疆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數奠定於清朝,即使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面問題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來的。這還是新修清史的立意,清史權威戴逸說: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

《清史鏡鑑:部級領導幹部的清史讀本》,說白了,就是清朝打下了廣袤的疆域,重新定義了中國的大一統,才有了今日之中國。

再者,康乾盛世期間可謂是文化繁榮,梁啟超曾經在其著作《清代學術概論》中盛讚清朝是中國文藝復興時期。而且清代出了一堆思想家和哲學家,其中不乏諸如袁枚、戴震、崔述等被當時學術界視為異端的人物。這就牽扯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清朝社會寬鬆,否則的話學術不會這麼發達,也不會有這些異端。因為清朝只是清理反清思想以及黨爭,你只要不反清不捲入政治鬥爭就沒什麼事,罵皇帝也沒事。清初三先生把康熙當畜生寫,孫嘉淦痛罵雍正迫害兄弟,錢大均寫詩罵乾隆,都沒被迫害。否則的話他們不可能活的好好的,清初三先生出了王夫之死的早之外,黃宗羲和顧炎武態度都相繼軟化,黃宗羲更是高呼康熙是今聖天子無幽不燭,還稱讚康熙的治下是五百年名世,還說要拭目以觀太平。錢大均罵完乾隆,轉頭就高呼自己是天之幸民,因為他認為活在乾隆時代是大幸。當然,這也是和清代生活水平提高有關,畢竟你窮的連飯都吃不飽還有什麼精力去發展文化。

總結:17到18世界這一百年的時間,當時的古典中國沒有比康乾盛世更好的選擇。因為如果覆盤明清歷史的話,就是這一時期的古典中國又從明朝的內斂轉為開拓,因為明朝是一個典型的內斂性王朝,而明朝的內斂已經把古典中國發展到頭了,因為古典中國簡單概括就是君主專制加小農經濟,這種政治經濟的結合不會再有新的突破。而清朝則憑藉一個康乾盛世把古典中國從內斂拉回了開拓,硬是給古典中國續了一波命,並把古典中國推向巔峰。但是這個巔峰是滿洲人輸血帶來的迴光返照,在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後,太陽也該落山了。記得以前看《中國通史》,書裡把清朝稱作落日餘暉,畢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正確答案:

中國歷史只有兩個盛世,一個是開元盛世,一個是康乾盛世,其他只能叫"治"。





如果用中國古代的標準,“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的頂峰。中國的領土、人口,經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 當然以現在的標準來說,“康乾盛世”是個飢餓的盛世,可是對於一個20世紀90年代才解決全民溫飽的國家,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幾百年前,這就是笑話。 “文景之治”內有皇族之亂,外有匈奴橫行;“貞觀之治”動不動天下大災,出了長安就有餓殍;再看看康乾時期,整個中原地區一百多年未見刀兵,國家與準噶爾一百年間對賭國運,期間居然未曾加賦。 由此可見康乾盛世比之前盛世之治不知強多少倍。






但是用21世紀的觀點來說,康乾盛世又什麼都不是,沒有原子彈、沒有航空母艦,坦克飛機核潛艇更是一無所有。


秦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結果怎麼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漢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的,結果怎麼樣?一個黃巾起義,就使它焦頭爛額;一個董卓之亂,就讓它命若遊絲。然而大清帝國即便在遭受重創、國勢衰微之際,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復伊犁,鎮壓太平天國。至於前期平三藩、收臺灣、對付教門會黨,更是攻無不克。清王朝並不是“紙老虎”。 唐與清相比也相形見絀。唐徵高麗,數徵數敗;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朝鮮。唐徵突厥,斷斷續續,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諸部,人關後數次討伐準葛爾,皆大獲全勝;蒙古族幾乎全部成為大清臣民。唐徵西域,勝敗無常,清出兵必勝,平定回疆,將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唐徵吐蕃,負多勝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獲全勝。




清朝作為亞洲乃至東半球的霸主,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至於科技制度什麼的,東半球並無這種土壤,屎盆子沒必要扣到皇帝頭上,中國人受儒家封建思想統治幾千年,做到極致已是大成。如果北京和莫斯科位置互換,我相信固步自封的應該是彼得,就像你身處封建農耕思想中,你永遠不可能有科技自由的思維,東半球農耕的生產力,根本無法產生促進科技思想的變革。



大清三百年,修鐵路,辦洋務,創建北洋水師,廢科舉,興學堂,外派留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接受西方思想,組建近代經濟體系,開啟國人近代意識,讓中國從幾千年來的農耕社會轉型為現代工業社會,雖然很多是被迫的無奈之舉,可哪一樣不是利國利民,寓意深遠?更別說大清初年,一統天下,民族融合,安居樂業,國家安定,開疆拓土,推廣高產農作物,人口翻了幾番,領土比明朝擴張了好幾倍。



ID笑似花解語


顧名思義,康乾是兩個年代。二者相差大半個世紀,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很難放到一塊兒評價。要說盛世真假,普遍歷史學者包括我個人是傾向於康熙盛世為真盛世的,至於乾隆盛世,放到最後面點題。

康熙盛世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我們對一個時代冠以盛世的頭銜有如下標準:

1、大一統國家。2、民族大融合。3、文化大融合。4、人口基數龐大。5、經濟繁榮。6、社會安定和諧。7、疆域廣闊。8、萬國來朝。

康熙1654年登基,14歲親政,是滿清第二個入關後的皇帝。他的前一位順治,雖說在位18年,但親政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十年時間,年方二十四便撒手人寰。所以實際上,康熙接手的並不是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同治年間,明朝舊部,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之子耿繼茂各佔雲南、廣東、福建三地。三人三地擁兵自重,表面屬於清朝統治,但所屬區域的官員任命、賦稅、貨幣,都是自己說了算。藩王的權利衝擊皇權,平西王吳三桂連年肆意征戰,民不聊生。康熙平定三藩後,中原地區開始和平穩健發展。滿清至此走上了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的道路。符合條件1、6。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復臺灣,設臺灣府。康熙二十八年,滿清與俄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交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加強了對黑龍江的管轄。滿漢混血康熙三徵葛爾丹,穩定漠南蒙古。進兵西藏,設駐藏大臣。民族融合歸一國管理,疆域擴大。符合條件2、7。

大興儒學,引進西學,西方傳教士來華。修《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數理精蘊》等科學書籍。外交方面,允許朝鮮、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朝貢,俄國留學生進國子監。又與德國、比利時、法國、荷蘭、葡萄牙等西方國家建立多國外交關係。符合條件3、8。

清史稿記載:“是歲,人丁戶口二千五百三十萬九千一百七十八,又永不加賦滋生人丁四十五萬四千三百二十。”前後相加,換成數字為25763498戶。古代沒有計劃生育,一戶不止三個人,最少四人。戶數乘四,康熙年間的總人口,遠超一億。符合條件4。

康熙奉行藏富於民,六十年間,減免天下賦稅545次,全免三次,共計1.5億兩白銀。簡單的道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符合條件5。

八個條件,康熙時代全部滿足,盛世輝煌,名副其實。

再說乾隆盛世

乍一看,乾隆年間的國家實力好像也不次於康熙年間。但值得商榷的是,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大起。滿清卻全面開始閉關鎖國政策,只一口通商不算,奉行的還是特定群體壟斷貿易的手段,不讓商人們自主市場交易。別國興興向榮,本國關上大門沾沾自喜。哪是盛世王朝該有的局面。

康乾盛世,兩代能當盛世之名的,唯康熙不乾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