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堪稱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為什麼卻沒有被稱為“盛世”呢?

王平


中國古代大一統封建王朝始於秦朝,歷經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其中漢、唐、宋、明、清更是享國百年。可相比於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的洪武之治、永樂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雖然宋朝的享國時間不輸於明清、經濟更是力壓其他朝代,但似乎只有宋朝沒有盛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宋朝也是有盛世的,北宋有鹹平之治、仁宗盛世。
宋朝的經濟十分發達,甚至達到了歷史的巔峰,農業、手工業各有建樹,造船、航海業更是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商業繁榮。不僅如此,宋朝更是文人墨客輩出的朝代,統治者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社會上理學盛行、文學發達、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評價宋朝文學藝術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其實,要只從宋朝內部來說,大部分時間裡宋朝都處在一個盛世的環境中,經濟、政治、文化都可以說達到了頂峰。宋朝不僅商品經濟發達,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還出現了專供大眾娛樂的瓦舍,百姓吃穿不愁、安居樂業。社會上學術氣息濃厚,就連宋朝的皇帝幾乎個個擅長咬文嚼字,都是稱職的書法家、書畫家等。所以說單從宋朝自身來看,確實可以說處在盛世之中,政治、經濟、文化,宋朝在各個王朝的排名上均可謂是名列前茅,人民無論從精神文化上,還是從個人溫飽上來看其實都超越了歷史上的一些盛世,但相比於其他朝代,宋朝輸在哪呢?答案就是:軍事。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建立,初生的北宋政權也只是滄海一粟,那時的中國四分五裂,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政權更替十分頻繁,而唐王朝滅亡、社會動盪、政權更替的根源便是:節度使制度。趙匡胤也是節度使出身,知道節度使手握重兵的危害,所以宋朝建立之初便是極其“重文輕武”,儘管也有不少像岳飛、狄青這樣的當世名將,卻也受到排擠猜忌,最後憤懣而亡。宋朝外患不斷,遼國、西夏虎視眈眈,而宋朝不僅不在邊境派遣重兵駐守,甚至每年還會抽調地方精兵填充中央禁軍,本意是拱衛王室,但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削弱,怎麼對抗敵人?而且中央禁軍的數量過於龐大,偌大的開銷是宋朝極大的負擔,“養兵千日,用兵何時?”沒有賢臣良將、沒有守邊戰士,宋朝拿什麼自保?

宋王朝雖然經濟文化實力空前繁榮,但軍事實力不是別人的對手,沒有外御強敵的實力,不能保百姓安寧,連自己的家門都守不住,澶淵之盟、靖康之恥,哪次不是宋朝賠錢送絹,何來盛世之言?


鄧海春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說到宋朝,基本上是中國帝國時代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直到清朝末期,經濟實力才超過了宋朝。同時,宋朝的文治也是歷朝最好的,輿論環境也是非常寬鬆的,唯獨在軍事上確實差強人意,始終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使得宋朝沒有實現盛世的局面。下面就分析一下宋朝的體制。

唐朝是亡於藩鎮割據,在“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政府和藩鎮之間維持了百年的對峙,最後中央和地方藩鎮的平衡體系被黃巢起義打破,最終走向了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時代,主要坐鎮中原的五代:梁、唐、晉、漢、周都是由於武將奪權而導致王朝更替。

所以在宋太祖趙匡胤上臺之後,就著手解決武將奪權的問題了,他先是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幾員大將的兵權,隨後對軍隊進行了改革,而這種改革使得宋朝軍隊戰鬥力相對於漢朝和唐朝來說大打折扣,也是這種變革,造成了後來明朝實際上也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

決定軍隊戰鬥力的,平時在於訓練和裝備,宋朝這方面做得很差

決定軍隊戰鬥力的,平時是訓練和裝備情況。而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奪權,採取了頻繁調動武將的制度,同時把軍隊編制打亂,部隊之間也調動頻繁,這樣就造成了宋軍在平時的時候訓練不夠系統,裝備更新不夠完備,從而戰鬥力下降。

軍隊要保持戰鬥力,平時要有一定的訓練,而一個宋朝將領在一支部隊的時間往往過短,首先下屬都還沒有熟悉過來,就被調走了,可以說士兵的訓練還沒有進行多少,或者進行了一半,就換了一個將領,而新換上的將領又要重新熟悉部隊,還要重新編排訓練項目,所以宋朝軍隊很少能夠有系統性的訓練。對於裝備來說,因為將領對部隊熟悉情況還需要時間和過程,在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對於裝備情況也往往無從下手。

對於士兵來說,因為經常打亂編制,這個月在一個部隊,下個月就去了另一支部隊,和戰友之間的訓練以及默契都沒有達成就換了地方,所以也很難得到系統的訓練。至於戰術方面的訓練就更難系統化了。

在這種情況下,部隊雖然人數眾多,但往往難以形成具體的戰鬥力,在宋朝前期還好,畢竟經過長年的戰爭,宋軍中能戰的士兵還是不少的,但是在顫淵之盟後,長期的和平年代不打仗,士兵的訓練就自然鬆懈了下來,再加上將領也越來越不上心,所以到了北宋末期,軍隊的戰鬥力一般都是非常弱的。

比如當時宋朝和金朝約定一起進攻遼國,在金軍擊敗了遼軍主力後,宋軍兩次出動十萬以上的部隊進攻遼國,都被遼國一兩萬人馬打的丟盔棄甲,可見那時宋軍戰鬥力之弱。

在交戰時候,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在於戰略決策和臨場指揮,這方面宋朝也做得很差

首先戰略決策是由中央樞密院決策的,而樞密院都是文官,極少有武將能夠進入到樞密院,一群沒有作戰經驗的文人制定作戰計劃,那麼作戰計劃的可行性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作戰的時候,也往往是文官為主將,武將做副將,而作為主將的文官往往沒有作戰經驗,臨場經常出現指揮上的失誤。比如在北宋與西夏的戰役中,就有很多文官擔任主帥而武將擔任副帥,在面對李元昊這樣的悍將的時候經常出現指揮失誤,以至於宋軍與西夏三場大戰三次敗北。


再比如說當金朝崛起於東北的時候,宋朝就與金朝取得了聯繫約定南北夾擊遼國。而宋朝的戰略制定機構,樞密院竟然對宋軍戰鬥力一無所知,以至於與遼軍開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戰鬥力差距如此巨大,十多萬人對戰一兩萬人還是慘敗。

所以,從平時的訓練和裝備以及戰略的制定和臨場指揮,宋朝都存在巨大缺陷,這才導致了宋朝始終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

造成宋朝實行這樣的軍隊制度的原因在於加強皇權,我們可以看出,在宋朝,沒有出現權臣當權、宦官當權、外戚當權以及軍人奪權的情況,也沒有出現較長的割據情況。要保證皇權不被架空,實際上就是要防止別人造反,而要造反的人,就一定要有軍權,沒有軍權,自然就無法造反了。所以只要控制了軍權,就可以防止別人造反,這一點在後來的明朝和清朝也沿用了宋朝的方法,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皇權旁落的問題。

但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又來了另一個問題,過於集權所犧牲的就是效率,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宋朝在軍事上的不足,導致宋朝沒有開創一個盛世,而在宋朝實際上也有戰鬥力強悍的部隊。

比如宋朝中期時候,這是當時的禁軍分佈圖,當時宋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陝西路,因為常年和西夏作戰,所以部隊的戰鬥力也就打出來了。

除此之外,南宋時期的岳家軍也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但那是岳飛從招兵開始,到將官都是長時間慢慢培養起來的。所以宋朝的士兵並不是戰鬥力不強,而是宋朝的體制造成了宋軍戰鬥力弱的結果,只要宋朝不用這種頻繁調動將領的制度,讓將領能夠好好帶兵,實際上宋朝是可以實現軍事上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的王朝。

所以,因為宋朝的制度問題,造成了宋朝軍隊戰鬥力弱,而這種戰鬥力弱就造成了宋朝始終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並且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滅亡,所以宋朝就不能開創一個盛世了。


老威觀史


宋朝經濟強是謊言

隨便翻翻宋朝人的詩詞,你就大致能看到宋朝實際的生活狀況。

王安石《河北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劉攽《江南田家》:“官家不愛農,農貧彌自忙。盡力泥水間,膚甲皆疥瘡。未知秋成期,尚足輸太倉。不如逐商賈,遊閒事車航。”

徐照《促促詞》:“東家歡欲歌,西家悲欲哭。丈伕力耕長忍飢,老婦勤織長無衣。”

戴復古《庚子荐饑》:“餓走拋家舍,縱橫死路歧。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劫數慘如此,吾曹忍見之。官司行賑恤,不過是文移!”

至於梅堯臣的《汝墳貧女》、蘇舜欽的《城南感懷呈永叔》、張舜民的《打麥》和范成大的前後《催租行》,更是描述宋代農民苦難生活的名篇。

張詠《愍農》詩:“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

梅堯臣《田家語》:“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

宋詩中這類抨擊官府壓榨、盤剝農民的篇章為數不少。北宋李覯浩嘆:“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產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朱熹指出:“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宋孝宗也承認:“稅賦太重。”

宋代的實情是“民間苦賦重”,宋朝人並沒有感受到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幸運和幸福,而是一再嘆息:“開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人賤不如泥,三嘆而已矣。”

宋朝算哪門子盛世

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但連實現國家基本統一都沒有做到。不說東北到西域,就連燕雲十六州都收復不了,還談什麼盛世?

公元993年,宋太宗趙光義正式冊封安南首領黎桓為靜海軍節度使、交趾郡王,越南名正言順的從中國獨立。

公元1038年,就在被吹噓的最好的時代,宋仁宗時期,西夏獨立了,宋仁宗下了血本連年開戰,最後也只能承認了西夏的獨立現狀,這使得宋朝的盛世說變得滑稽可笑。

宋朝財政大部分用於維持百萬軍隊和龐大的官僚機構,從宋仁宗時期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三冗問題日益突出,土地兼併已達到空前嚴重的地步,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天章閣侍讀賈昌朝就說過:“江淮一年運糧六百餘萬石,只能夠財政用一個月,三分二在軍旅,一在冗食,財政收入已經幾年出現赤字。天下久無事,而財不藏於國,又不在民,如果有水旱戰爭急用,國家從哪裡出錢?”這是因為此,迫使宋仁宗開啟慶曆新政,才有了范仲淹的改革。所以說宋仁宗是盛世,讚美宋仁宗是超越唐太宗的明君,簡直是一派胡言。

到了宋英宗時期,財政已經入不敷出陷入了財政赤字。這些經濟上的困窘局面,才迫使宋神宗下決心開啟了王安石變法改革。這都是宋朝的歷史事實,我實在看不出宋朝哪一點像盛世的樣子。

在兩宋300年曆史中,農民起義爆發超過400次,宋朝的農民起義是歷代王朝中數量最多的朝代,號稱國富民安的宋朝,出現如此之多的農民起義,不知道又打了那些人的臉。

這麼多歷史事實擺在那裡,竟然還有人高唱宋朝是盛世,真的懷疑這些人居心何在。


謝峰聊影視


這是個讓宋朝無比尷尬的問題。

明明是幾千年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卻連一個盛世都沒有。莫非宋朝是某些人說的“天天盛世”?畢竟高曉松也不知道從哪裡得出宋朝GDP佔同時期全球的80%的可怕數據,足以證明宋朝是民眾天天過大年,人人奔小康的盛世王朝。

但歷史並不是這樣的,數千年曆史中,我國公認的盛世只有三個,即“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而被吹上天的宋朝,卻被徹底地忽略了。

為什麼?難道盛世不就是政治清明,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嗎?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是。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底層的廣大民眾何時成為社會的主角了?說難聽點兒,他們的死活有那麼重要嗎?

自戰國以來,小農經濟就成為我國社會的主流生產力形式,這種男耕女織的模式門檻更低,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更強,且自給自足的模式更加封閉。

在這樣的背景下,統治者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只需要保持社會環境的安定,不過分剝削底層民眾,便可以讓小農經濟蓬勃發展起來,提高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

以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盛世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標準,是極其可笑的。

而且最諷刺的是,即便以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盛世的評判標準,宋朝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也並沒有那麼幸福。

一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末年汴梁城在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後人看到了宋朝社會的繁榮。但當時的汴梁城是北宋的都城,相當於今天的北京,你能通過北京的繁華得出我國已經大城市遍地,GDP遠超美國了嗎?顯然不能。

北宋的汴梁城固然繁華,而且相信歷朝歷代的都城都很繁華,但在廣大的鄉村,底層民眾仍然掙扎在死亡線上。因為北宋和其他王朝不同,自開國以來,不抑兼併的國策,使土地兼併在宋朝中期便達到了頂峰,這意味著廣大民眾在宋朝中期開始就已經是貧者無立錐之地了。正因為失去了土地這一主要經濟來源,廣大民眾才被迫進城,促進了宋朝工商業的發展。

進城務工看似為失去土地的民眾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通道,但冗兵冗費冗官的存在,壓榨了民眾最後的剩餘價值。

宋朝的繁榮,是士大夫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繁榮。而宋朝的積貧積弱,是廣大底層民眾的真實寫照。

元曲大家張養浩的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非虛言。

那麼,盛世的真正標準是什麼?在靜夜史看來,盛世作為地主階級的盛世,至少要包含兩個因素:

一是人口的大量增加;

二是大一統局面的維持。

宋朝的人口雖然也有大量增加,但宋朝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大一統,南宋時期更是隻剩下半壁江山。

加上宋朝開國以來制定的重文輕武國策,使得宋朝軍隊雖多,但戰鬥力始終感人。宋朝財富雖多,但在周邊遼金夏蒙的眼中,只是一隻待宰的肥羊。

而兩宋也是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衝擊下走向滅亡的。

所以,一個時刻生活在膽戰心驚中的政權,不可能出現真正的盛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大家應該去看看宋朝自己的評論

宋朝的文人詩詞歌賦裡面宋朝經濟遠沒有後世吹那麼強大

為什麼?

實際上很長時間宋朝就是以弱和貧著稱,知道近現代,特別是近十幾年,中國經濟大發展導致了大漢思想盛行,所以吹噓宋朝的經濟才流行

實際上大言不慚發帖的人自己都不信自己吹噓宋朝經濟佔世界八成

宋朝不僅僅是一些民間人士吹噓,而是很多歷史學者教授也吹

到近幾年,歷史專家對於明朝吹噓有逆轉的趨勢,根源就是數據上胡編亂造,文章在國內外知名學刊發表後,詭異的是本來不要臉的這些專家學者要臉了,大多否認自己數據

中國人的意淫和韓國不一樣,韓國大家肯定以為國內挺不要臉,也吹,但是那是民間,韓國學者對外有時候吹噓自己,反而國內很多時候不吹噓,根源簡單,他們認為歷史真相必須要記載相對真實,國內對內胡吹,對外就慫了

假設你的兒子孫子都和你一樣以說謊話假話空話為榮和成為習慣,中國未來談不上歷史


風中小草59


宋朝雖然很富有,但是並不強大。

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宋朝的制度都是病態的,所以始終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稱為盛世顯然是沒有資格的。

先說說宋朝的富裕程度。

我們今天衡量哪個國家富裕或不富裕,主要的數據依據是GDP。當然,古代並沒有這種統計,只能依靠學者進行估算。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份估算是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對宋朝GDP的估計。

根據下面這份表格可知:公元1000年時,宋朝的GDP估計為26500M國際美元,世界的總GDP估計為116790M國際美元。

因此,宋朝的GDP佔世界的比例大約是23%。

由此可見,宋朝的財富是真實的。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份財富,沒有轉換成強大的國力呢?其次,當時的普通民眾到底又享受了多少財富呢?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以北宋時期面臨的問題為例。當時,朝廷因“三冗”(冗兵、冗官和冗費)而掣肘,國家始終無法強大起來。

冗官的意思就是官員過多。雖有王安石變法試圖改革,但卻終究被舊黨推翻。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尚書、吏部四選官共三萬四千餘人,入流名品幾七八十數”。由於宋朝厚待官員,隨機帶來的行政費用自然就越多。

總而言之,宋朝跟盛世這兩個字沒什麼關係。


HuiNanHistory


宋朝經濟和文化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軍事上確是一塌糊塗。趙匡胤開國後,杯酒釋兵權,兵不血刃收回軍隊控制權。為了防止出現龍袍加身的事件重演,他設計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由文官作為樞密院領導軍隊,皇帝直接掌握軍隊,上通下達的過程非常反鎖,文官不懂軍隊實際情況,大批的世族子弟通過樞密院下放軍隊作為基層領導,虛報編制吃空餉,軍隊採用輪防制,將無常兵,兵無常地。簡單的說軍區司令過一陣子就換到其他軍區任職,軍隊過一陣子也開拔換營地。所以隨號稱百萬之眾,卻無百萬之實,戰鬥力更是慘不忍睹。由於北宋開國之出,採用土地換兵權的策略,導致大量的土地私有化,大世族的影響力讓皇帝都難以駕馭。每逢遇到戰爭,大世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極力求和。王安石變法,本來是強國之路,但是嚴重損害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在皇帝嚐到甜頭後,最終還是頂不住壓力,變法不能徹底實施,最終導致綜合國力虛假的繁榮,一擊即潰。


洛囈羽


盛世的是什麼?國泰民安,天朝盛世。所有我們可以從這二個方面入手去評定宋朝!

首先國泰民安,宋朝的經濟和文化的高速發展是現在公認的二點,經濟上有歷史學家曾經模擬推算國宋朝的GDP國民生產總值佔到了整個全世界的80%,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朝的工商業的蓬勃發展。

文化上有唐宋八大家宋佔一半多,醉翁歐陽修,變法的王安石,三蘇父子等著名學士

但是民安呢,宋朝的內鬥堪稱是中國各朝代之最,這個內鬥不僅是朝廷內部的黨爭文人相鬥,還有民間大大小小的造反起義,從宋初的“李順王小波”起義到“宋江、方臘起義”兩宋統治了三百年,但是起義卻有400多次,這平均是一年就有一次還多。

再來說天朝,中華自古有一句話天朝上邦,諸夷來賀,萬方拜服。

漢朝有霍去病封狼居胥,登臺祭天。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唐朝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麾下蘇定方橫掃突厥,日本派遣唐使不遠萬里拜見。

可是宋朝,宋朝被很多人叫“慫朝”,開國之初在趙匡胤在位時還有漢唐遺風,可是燭影斧聲後趙光義雍熙北伐,開國第一名將滅南唐,伐蜀國的曹彬主力十萬大軍一舉被滅,被遼國稱作“楊無敵”的楊家將楊繼業被活捉,絕食而死。從此宋朝趙匡胤留下的軍方精銳被一掃而空。

到後面的澶淵之盟,西夏獨立,宋夏三次大戰,宋軍慘敗,都是年年歲貢,花錢買太平,讓人不勝唏噓。


南小樓


首先我們要打破一個看法,認為宋朝只是經濟上的發達,卻沒有軍事上的力量,所以只是以富裕的朝代來形容宋朝,但是隻要好好從反向來看看宋朝周邊的遼,夏的一個基本實力,就能明白宋朝他到底軍事實力如何!

先來看看遼國,982年,遼聖宗即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和宋朝簽訂檀淵之盟的蕭太后),繼續尊行遼漢南北面制度,國內則重視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

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

由此可見遼國已經不再是馬背上的流浪民族,已經和宋朝這樣漢族王朝極為相近,不僅重視農田水利,還在文化教育方面極為上心,與文以制天下的大宋相差不遠!

那麼再捋捋唐朝時期的北方突厥和回紇,有哪一個是已經脫離馬背,坐殿上朝,克農桑,興水利的呢,一個沒有,所以他們的實力對於有強大的後盾支撐的漢民族王朝是根本沒有可比性的:持續的賦稅,人口供給,多樣的食物供應!

對此之後可以發現,宋朝所面對的敵人也就是遼國幾乎在文化,國家制度以及賦稅,人口這些方面差距都不會太大,就這樣宋朝和遼對峙上百年,宋朝還未被遼朝吞併,並且幾度被宋朝擊敗。

而與夏朝的對比也大概如此,在這也不贅餘,所得出的是宋朝不僅富裕而且可以說軍事方面並不弱於任何領國!




不空色


宋朝(960年—1279年) 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說起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經濟繁榮強盛,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


這樣說比較籠統,那就上一些具體點的數據吧。宋朝人口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宋朝經濟之繁榮強盛,可見一斑!


那麼,如此經濟強盛的宋朝怎麼會沒有盛世呢?其實是有的,北宋盛世,約970—1100,從基本平定南方開始,到宋徽宗繼位結束,連續約130年,主要君主有: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主要涉及鹹平之治、仁宗之治、熙寧變法。即太宗死後,真宗趙恆即位,宋朝開始進入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