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史事春秋


古代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权,在权利的巅峰总会有点飘飘然,很多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也犯过错误,“自毁长城”的事并不少见,屈原、文天祥、岳飞这些忠臣名将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自毁长城”的典故,正好映证了封建统治的昏庸。

一、自毁长城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把他骗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

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人们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称为自毁长城。自毁长城是一个成语,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也是起源于南京的,跟自毁长城同时同地产生的,还有目光如炬这个成语。

这就是“自毁长城”的来历,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应该拨开迷雾,看看檀道济的悲剧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或者能从“自毁长城”这个典故里看到更多的历史内涵,也使得人们能对这位名将有更多的了解。

二、檀道济所处的时代

时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檀道济也是一样。

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日渐腐败,甚至是深入骨髓,像跗骨之蛆一样咬噬着封建政治体系,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这样人心思乱的时代,结果导致了孙恩、陆循的武装反抗,在镇压这场暴乱之时,一些出生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将军掌握了实际权利,而其中的佼佼者刘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借助东晋第一王牌军“北府军”的力量,一举成事,把东晋王朝打入深渊,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刘宋新王朝。

刘宋王朝的建立削弱了东晋门阀士族的优势,专制的皇权开始重新燃起了火苗,当然这是符合社会的发展的,然而皇权的专制,必然导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爆发。

宋武帝驾崩后,他的后代子孙的内部矛盾更加激烈,而他更没有把这些矛盾处理清楚,而他的后代继承者多是贪婪而不满足的之辈,而且杀戮昏庸。

为了争夺皇帝宝座,他们互相攻击,互相伤害,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本身这个皇位就带着血腥,所以这个“长城”有一天确实会被自己毁掉。

在封建统治疯狂内斗之时,刘宋王朝的文武发大臣也被卷入其中,特别是功勋高著的老臣,都遭到了莫名的屠戮。正因为这样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离心离德,内部混乱,军事力量孱弱,根本无法抵御来自来自北魏政权的强势进攻,内部的互相攻击,矛盾重重,也为后来的野心家萧道成创造了契机。

檀道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人生路程的艰难跋涉,而他最终的被冤杀的结局,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是这个腐朽王朝的牺牲者,也是“自毁长城”的统治者愚蠢体现。

三、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出生寒门,高平金乡人,他是刘裕最早的追随者,和他一起开疆拓土,直到建立王朝,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本该受到重用,可是却被无情的诛杀了。

他是刘宋王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南征北战,历任武扬将军、宁朔将军等职位,可谓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

他擒桓振,讨鲁山能征贯战,破徐道复,辅佐刘裕北伐后秦,连连攻克许昌、洛阳等等军事重地,长期担任北方大门的“门神”,与强敌北魏大军屡次作战,屡建奇功,可以说北魏军中无人不忌惮他三分,有这样一个猛人在,等于在北大门上了一把大铁锁。

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无可匹敌,在治军管理上也是颇有建树,三军上下莫有不从之人。后世兵书最后一计都要加上一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檀道济虽然久驰沙场,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战俘,因此受到了将士与对手的尊敬。

檀道济拥有如此重的兵权,众人的信任,可是他从来没有野心,而是忠心耿耿的服务于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是非常相信他,并器重他。甚至在他临终前还嘱咐未来的继承人刘义符说,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才能卓越,可是在政治上并没有野心,你控制他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还是没有逃过新任统治的屠刀,他被宋文帝刘义隆送上了黄泉路。

檀道济没有想到,他走上断头台的原因就是他参加了拥立宋文帝的活动,宋文帝在上台之后,对于拥立他的功臣全部都实行了清理,他杀掉了徐羡之、傅亮等人,当然檀道济也没有躲过这场杀戮。虽然檀道济一再给宋文帝表示忠心,但是宋文帝终于还是因为他的功劳过大,没有放过他。

宋文帝天生疑心甚重,留下檀道济本身就是利用于他,等用完之后,必然是要杀掉的,也许宋文帝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杀掉他,而这时正好有小人进了谗言,于是宋文帝找了一个理由,把檀道济送入大牢。

檀道济在被捕入狱之时,曾愤怒到“目光如炬”,他摘下帽子,狠狠的往地上一摔,恨恨的说,“汝乃自毁长城”!

檀道济一句话道出他的辛酸,也创造了一个后世还被运用的成语“自毁长城”。

三、檀道济的悲剧缘由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造成,也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当然也是封建统治者愚蠢的体现。

檀道济被诛杀后,北魏群臣欢喜雀跃,认为再也没有对手了,这时候宋文帝才感觉到深深的后悔,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后悔药卖的,只能在忏悔中接受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悲剧说明,在宫廷斗争中,功臣名将往往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奸相的对手,他们习惯于常人的思维去进行人际关系的斗争,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而于此相反的奸臣小人往往生活得如鱼得水,在扳倒绊脚石的同时,还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给他带来的东西,也是他个人逃不掉的结局,封建统治者腐朽的思想,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檀道济命运悲剧的原因。


逆风解语


历朝历代皇帝冤杀大臣比比皆是,如岳飞因莫须有之名被宋高宗赵构所杀,明末辽东督师遭明崇祯帝猜忌而死,等等

起因:檀道济在宋武帝刘裕一朝,履历战功,威望剩隆,又是两朝元老,此时宋文帝多病,彭城王刘义隆怕宋文帝驾崩之后,无人能控制,因而借宋文帝之手娇诏在檀道济践行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由廷尉将其处死,与他一起的还有他得八个儿子,而宋文帝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视兄弟如豺狼,视大臣如仇敌。登基之后,对拥护他的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毫无情义,皆杀之。后来又杀名将檀道济、彭城王刘义康等,大失人心。

结果 正如辛弃疾所言“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固”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景粼玖序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宋文帝杀檀道济的原因:

当时以执政彭城王刘义康(刘义康是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刘裕第四子,母亲是美人王氏。)为首的朝廷很忌惮他。宋文帝刘义隆常常患病,更好几次病得很重,刘义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无法再驾驭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年),刘义隆又病重,适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边行动,在义康的建议下召了道济入朝,不过道济到后义隆病情又好转了。次年,道济将要还镇,连船也上了,但此时义隆又病发,刘义康于是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并在文帝的同意下,将之收付廷尉、宣称谋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将他和儿子们共八人都处死,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亦被诛杀。檀道济被捕时十分愤怒,双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饮酒一斛后将头上巾帻丢在地上,说:“这是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呀!”

檀道济画像


檀道济简介

檀道济(?-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南北朝刘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东晋末年及刘宋初年将领,曾参与讨伐卢循,灭后秦及元嘉北伐等战役,既是开国元勋,亦屡立功勋,却引来宰相刘义康与宋文帝的猜忌,最终被两人下令诛杀。


檀道济生平

宋武帝刘裕像


追随宋武帝刘裕

檀道济是檀韶最小的弟弟,由于父母早死,兄弟们都由堂叔檀凭之养育成人。元兴三年(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与檀韶、檀祗两位兄长都有参与,并参刘裕建武军事。随后檀道济随同刘道规等西上追击桓玄,虽不久桓玄败死,但桓振仍然占据江陵,并在夏口一带布防防止自江州西上的道规等军。檀道济就参与刘毅进攻孟山图所守的鲁山城的行动,并成功攻下,配合其余军队在偃月垒和江中的进攻,成功击退桓楚军。后檀道济进至江陵,协助击败桓振,收复江陵,遂任辅国将军刘道规参军、南阳太守,并因功封吴兴县五等侯。

卢循之乱时,盗贼乘乱而起,作唐县当时就有郭寄生等人作乱,檀道济获授扬武将军、天门太守,领兵将之消灭。其时因卢循占据江州,荆州与建康通讯断绝,刘道规遂命王镇之领道济等领三千兵入援建康,但为后秦所派将领苟林所败,不能前进。其时桓氏残余势力的桓谦亦乘机进攻荆州,刘道规领军提御,檀道济于枝江身先士卒,先陷其阵,协助道规击败桓谦,后亦参与消灭苟林。不久,卢循将徐道覆亲攻江陵,道济亦助刘道规击败他,成功保全荆州。卢循之乱期间,道济战功甚多,遂转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后转太尉刘裕参军、中书侍郎以及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等职,并以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后又曾任刘裕的太尉主簿和咨议参军。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以长子刘义符为兖州刺史,镇京口,让道济当他的司马,领临淮太守;次年义符转豫州,道济仍任其司马,领梁国内史,不久义符再转任徐兖二州刺史,道济继续当其司马,并加冠军将军。


北伐建功

刘裕于义熙十二年(416年)北伐后秦,以檀道济及王镇恶等为前锋,当时他们兵向许洛,各城都望风归降,先后攻克新蔡、许昌等城,檀道济在攻下洛阳时共俘了四千多人,当时有人建议檀道济杀光他们,将尸体堆起来,但檀道济却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将之全部释放,于是令众人归心,相继归降。檀道济及后和沈林子于陕北渡河,攻下襄邑堡,但无法攻下蒲阪,于是听从沈林子所言与王镇恶共攻潼关。守潼关的姚绍率兵出战,但在檀道济及沈林子奋力作战之下则大败,只好退屯定城,据险而守。不久大军攻下长安,灭后秦,道济转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刘裕获封宋公,建宋国,道济任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即位,道济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封永脩县公,食邑二千。后以护军将军转任丹阳尹。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刘裕患病,诏加道济班剑二十人,道济与太尉长沙王刘道邻、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入侍医药。后道济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五月,刘裕去世,道济与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同受顾命,辅助宋少帝刘义符。少帝即位,进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并加督青州及徐州五郡军事。


对抗北魏

同年冬,北魏乘刘裕去世的机会攻击宋河南诸郡,虎牢及东阳二城同被魏军攻击,遣使告急,朝廷遂命檀道济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檀道济至彭城时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分两路援救,决定先行支援距离较近、兵力较弱的东阳城。叔孙建等人所领的围城魏军虽然急攻,但在青州刺史竺夔及守将垣苗坚守下仍勉强守住,而得知檀道济将临后,魏军就烧毁攻城器具逃走,青州围解。不过,叔孙建接着就去增援攻虎牢的魏军,令虎牢形势更为严峻,檀道济想追,但军中乏粮,延误了行军时间,没能赶上,于是先停湖陆,装治水军。面对大量围攻虎牢的魏军,赶到附近的各路援军都不敢前进,故最终虎牢还是失守,道济亦只有回军。

景平二年(424年),徐羡之、傅亮及谢晦要以与少帝不睦为由废掉庐陵王刘义真,以免在废黜少帝后由义真继位,羡之也将图谋告诉檀道济,但道济并不同意,多次劝阻但都不果。义真被废后,羡之等人就准备废黜少帝,于是让道济及王弘入朝,并将计划告诉他们。将少帝废黜并囚于吴郡后,时傅亮到荆州迎宜都王刘义隆到建康即位,在其到达以前就由道济守卫朝堂。宋文帝刘义隆登位后进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鼓吹一部,增督青州徐州之五郡诸军事。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诛杀徐羡之及傅亮,并命到彦之为前锋讨伐谢晦,并由檀道济后继。檀道济一直和王弘交好,义隆即位后亦向王弘一派靠陇;不过在决定用檀道济参与讨伐谢晦时,义隆亲信王华一度反对,义隆却说:“道济是跟随别人的,当年都不是主谋者,只要任用时作出招抚,不会有事的。”到彦之军队本败予谢晦,被逼退守隐圻,但檀道济和他会合后军势甚盛,谢晦本以为檀道济已和羡之等一同被诛,亦以此在军中宣布,现在军士突然看见檀道济士气大降,其鼎盛的军队亦令谢晦军中再无斗志,谢晦对檀道济亲自领军前来亦无计可施,最终兵败被擒。战后,道济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又获增封千户。

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受命领导北伐,本来在北魏主动撤退下收复河南地,但在该年冬天就遭北魏反攻,洛阳、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台遭围攻。到彦之则见战事不利,军中有疾,自己眼疾又发,经已退兵,朝廷遂于元嘉八年(431年)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伐以图救援滑台。檀道济进军时正遇叔孙建等人干扰,直到攻至济上的二十多日间已打了三十多场战事,道济亦屡屡获胜,更杀了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不过,攻到历城时被叔孙建烧掉粮草,致令道济无法继续前进,终令滑台粮尽陷落。

道济遂自历阳还军,但就有逃兵叛归北魏并将军中缺粮的事实告知魏军,让魏军以大军追击。宋军见魏军来攻都十分恐惧,军中不稳,而道济则故意在夜间唱筹量沙,表面上是在数米粮,实质上袋子装的都是沙土,只有最表面一层盖上仅余的白米,不过却成功骗过了魏军,至明早,魏军认为宋军粮食充足,放弃继续追击,并杀了那告密的逃兵。不过,当时魏军兵势甚盛,四面都有魏军骑兵,相反檀道济所领宋军并不多,他就让所有士兵整齐步走,自己则白衣坐在车上,领军徐徐离开,让魏军以为宋军设有伏兵而不敢进逼,于是成功脱离魏军范围,全军而返。元嘉九年三月丁巳(432年4月28日),檀道济获进位司空,仍以原都督、刺史职还镇寻阳。


宋文帝刘义隆


自毁长城

檀道济作为开国功臣,亦屡建战功,威名很高,左右心腹亦是身经百战的人,儿子们又有才气,当时就有些人说:“怎知是不是司马仲达呀。”而当时以执政彭城王刘义康为首的朝廷也很忌惮他。其时宋文帝刘义隆常常患病,更好几次病得很重,义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无法再驾驭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年),刘义隆又病重,适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边行动,在义康的建议下召了道济入朝,不过道济到后义隆病情又好转了。次年,道济将要还镇,连船也上了,但此时义隆又病发,义康于是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并在文帝的同意下,将之收付廷尉、宣称谋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将他和儿子们共八人都处死,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亦被诛杀。道济被捕时十分愤怒,双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饮酒一斛后将头上巾帻丢在地上,说:“这是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呀!”

檀道济与北魏作战屡有战功,令魏人亦十分畏惧他,更以他的画像驱鬼。而当他们知道檀道济被诛杀的消息后都十分高兴,说:“道济已经死了,南方人不足为惧了。”连南侵的频率也高了。而后来刘义隆问心腹殷景仁:“谁可以代替檀道济呀?”景仁答:“道济因为多有战功,故此就有威名,其他人只是没机会累积战功而已。”但义隆却说:“不是呀,昔日李广在,匈奴人都不敢南侵,他死后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军北伐前,老于军事的沈庆之于廷议时反对北伐,并举檀道济、到彦之与魏军作战失利作鉴诫,但执意北伐的刘义隆却故意说檀道济“养寇自重”,不理沈庆之的意见。之后魏军反攻,兵临江北瓜步,更声言渡江,逼得建康戒严,义隆登石头城望敌,忧心地叹道:“若果道济还在,怎会这样!”足见他深感后悔,同时也承认了道济的才干功勋,而刘宋在道济死后亦无力与北魏争衡。


中国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源自于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其生平事绩亦生出“唱筹量沙”、“目光如炬”、“自毁长城”等成语。唐朝诗人刘禹锡亦有《经檀道济故垒》诗。


历史的影像


檀道济卷入了臣子弑君的乱局之中,成了牺牲品。

422年,刘裕去世后,是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他继位时,只有16岁,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去世了,没来得及培养太子的势力,这样太子显然没办法坐稳皇位。

当初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

两年后,也就是424年,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抓了,收取了他的印玺,以萧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了他弟弟刘义真,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实际上是权臣造反拥立的皇帝,跟汉文帝刘恒一样,而拥立刘恒的周勃,下场也不好。

同样的,檀道济等人杀了皇帝,拥立刘义隆,刘义隆自然不可能放过他们了,他们有实力杀皇帝,能杀了刘义符,自然能杀了刘义隆了。

史书檀道济记载的是谢诲等人想废立皇帝,而檀道济并不知情,只是被骗去,裹挟着造反的。


南朝居士


在檀道济加封司空后,流言四起,说他是下一个司马懿,其实檀道济根本没有篡逆之心。历代皇帝接班人都有这个毛病,天天担心权臣起兵造反,自己难于节制,宋文帝也不例外。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卧病不起,他可能怕自己宾天以后没有人能制约檀道济,急诏驻守北方的檀道济入建康。檀夫人向氏劝他不要去,否则大祸临头,檀道济不听,一意前往。

面见皇帝后,宋文帝已经病情好转,对檀道济态度也温和,声言朝廷对他十分信任。可就在面君完毕,已经离开的时候,圣旨突然下来,以檀道济图谋不轨的罪名处以死刑,也真是南北朝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同时被处斩的还有檀道济的11个儿子,临刑前异常悲愤,大喊“汝乃自毁万里长城也。”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事实证明,檀道济讲得没错。




残月阁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古言事,认为檀道济是被冤杀的。

其实檀道济之死是必然的,因为他参与了废掉少帝刘义符的政变。

424年,年方十八的少帝刘义符被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在酣睡中抓了,被以废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拥护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

虽然被拥立为帝,但是晚上睡觉都怕,生怕哪天也会被抓了杀掉,所以刘义隆只有杀了这帮权臣才能安身,所以檀道济要么再次造反,要么被杀,他没有来的及造反,那就只能被杀了。

后来的史书中把檀道济描绘成忠臣,国之长城,那就不知道是谁出于何种目的给他洗白的了。

檀道济之死,让军人豪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一个军人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陆续上演,而且不再像刘裕代晋时那样不好意思了,一个个简单粗暴,杀人求安全。


江涛涛历史


刘宋一朝内斗是主旋律

刘宋一朝宗室内斗,诛杀功臣的情况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严重的,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当时门阀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南方,东晋朝廷长期就是门阀和皇权两种力量在相互制衡借用,王瘐桓谢四大家族依次执政,控制了东晋一百年的国运,无论哪个门阀试图更进一步,必然会遭受其他家族的抵抗排斥,王敦、桓温多次让司马皇帝危机感爆棚,可都在各大家族的协助下消除了危机,可在淝水之战后,情况发生了些许变化,一是北府军的创建,这个派系里诞生了后来南朝宋、齐、梁的三位皇帝。二是五斗米教的起义,这场持续十二年的内乱,让东晋门阀伤筋动骨。北府军的崛起,长期的内乱,刘裕草根出身凭借平定内忧外患的军功,走到了权力的巅峰。这个变化破坏了长期以来的平衡,刘裕上台后,大肆提拔寒门,其中就包括檀道济,寒门的崛起,形成一股新势力,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结束。门阀政治结束,不代表它没有影响了,之所以刘宋内斗这么严重,多是因为寒门在和世家的权力斗争中的体现,这种局面一直到侯景之乱后,世家话语权被再一次削弱,才打破这种胶着。

檀道济势力单薄

寒门真正要形成影响,除了军功卓著,在当时是没有其他渠道的,因为经典的解释权在世家手里,特别是儒学、玄学的解释权,檀道济这样的武将出身,是寒门,根基太浅,又参与了废刘义符的军事活动,刘义隆猜忌心重,在元嘉中期,刘义隆身体不太好,刘义庆、谢灵运也曾被一贬再贬,对于这个军事大臣,是极其不放心的。这要是谢家或者王家有这样军功卓著的人,我估计刘义隆也不敢动他。但从后期南朝再也没有大门阀来看,南朝皇帝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严防死守的。

北魏强大又温柔

到了南北朝,北方在北魏三代雄主的统治下蒸蒸日上,拓跋焘横扫北方,更饮马长江,刘宋本应该更器重军人,但北魏并非穷兵黩武,泰山压顶点到为止,檀道济在和北魏的对抗中得不到优势,北魏又没有“狂轰滥炸”,檀道济自然会得到朝内轻视,要么怎么说是自毁长城呢!长城的作用来自于防御,而防御是经常被人忽视的。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保守防御被纸上谈兵的赵括顶替,才有了后来长平之战的惨败,所以说,檀道济是时运不好。

檀道济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檀道济的“长城”作用毋庸置疑,也仅限于此,在当时北方大洗牌,北魏统一北方,政局稳定的背景下,经历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这三次最有机会成功的北伐失败后,南方已经没有太多的反抗余地了,从宋末刘勔和宋明帝的一段对话可知这种局面的复杂性。

臣窃寻元嘉以来,伧荒远人,多干国议,负担归阙,皆劝讨虏,从来信纳,皆贻后悔。境上之人,唯视强弱:王师至彼,必壶浆候涂;裁见退军,便抄截蜂起。此前后所见,明验非一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总有北方汉民乞求王师北伐,南方也多次采取积极行动,王师到了就提壶携浆,王师退了就乘火打劫。所谓正统的概念已然悄然替换了,没有民心所向,南北对抗不再是收回故土,而是一种侵略,对檀道济的期望没有祖逖、桓温那么高了,何况檀道济并不是非常善于攻城掠地,真正厉害的是王镇恶和沈田子,可那两位在内斗中都死了,檀道济能成为一哥,也是矮子里拔高个。


三体的终极形态


三朝元老、功高震主、皇帝废立。檀道济一生的悲剧,都要从他参与的一场政变开始。

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太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年少无知,只会享乐,不理国政。受命辅政的四位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感到这位小皇帝没资格继续当领袖,因此密谋废昏立明。

刘裕有七个儿子,如果废掉长子刘义符,义符的儿子太小不能立,按长幼次序该立义符的长弟、老二刘义真。但刘义真举动轻佻,德轻于才,谢晦当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过刘义真,结论是义真不适合担当重任。徐、傅、谢三人取得共识,为避免废掉一个昏君又立一个昏君,便先找了个借口把义真杀死。当时檀道济在外镇带兵,徐、傅、谢三人遣使询问他意见如何,檀道济闻讯大惊,坚决反对。

为人臣者,随意废帝已是天大的罪过,又擅杀先帝的子孙,将来如何见容于刘姓皇族。檀道济屡屡致信反对,表示决不能先杀刘义真。但徐羡之三人计议已定,把檀道济的意见搁置起来,先杀了刘义真,又废掉刘义符。然后傅亮亲自率领台省贵官,到荆州迎接刘义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刘义隆是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错,故而徐、傅、谢三人选中了他。刘义隆虽然贵为皇帝,但大权都在辅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担惊受怕,唯恐表现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辙被杀掉,故而对几位辅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当年,马上封赏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羡之、傅亮二人继续在中央秉政,谢晦则出居外镇,执掌荆州,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率重兵镇守广陵。只有王弘——原系刘义隆在荆州时的心腹,升为中书监。

表面尊崇的背后,是宋文帝对几位辅臣的深切恐惧。虽说他在政变中得益,但他从头至尾都是被动的,对时局根本无法掌控。何况以臣废君,于理于义不正,如果继续容忍几位辅臣,也就是默认了臣废君的正确性,以后皇权还有什么威严可言。特别是谢晦出镇荆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鲠在喉。

荆州是文帝的龙兴之地,按理说不该让重臣接任,兆头不好。谢晦到荆州还有另一番用意,他亲自镇守荆州,压服文帝在荆州的旧势力。即使有一天辅臣再度和皇帝闹翻,文帝的人马在荆州无法动弹,就没有力量反抗辅臣。

文帝焉能不知这些心思。故而局势稳定后,他立即动了杀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见地下诏斥责徐羡之、傅亮、谢晦擅杀宗室,显戮其罪。而后下诏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羡之闻讯上吊自杀,傅亮被逮捕后处死。

文帝随后派檀道济和到彦之领军,到荆州逮捕谢晦。

不得不说,文帝的政治手腕还是挺成熟的,特别是在对四位辅臣的态度上。

徐羡之是废少帝、杀刘义真的主谋,不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帮儿孙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傅亮到荆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劳,故而只杀本人,儿孙亲属一律免罪。

谢晦胆敢到荆州领军,必须斩尽杀绝。

檀道济常年在外领兵,杀刘义真时又表示异议,故而有可原谅之处。而且如果四辅臣全杀,文帝即位的正义性未免随之倾覆,故而命檀道济与文帝的心腹大将到彦之一同领兵征谢晦。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给他摘清自己的机会。

檀道济遂抓住这个机会,尽力表现自己的忠诚。他给文帝夸下海口说,当年谢晦随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胜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确的建议,但他长于谋略,短于领兵,我檀道济保证兵至功成。

果然,到彦之先率军至荆州被谢晦击败,檀道济继至,大败谢晦,生擒送至京师。

这一场大功劳下来,檀道济自以为此后将彻底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划清界限,终于摆脱受猜疑的尴尬。然而这位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将军,却低估了帝王心术。

谢晦一死,檀道济立刻被调离原防地广陵,扔到江州当了个刺史。广陵是京师建康的北大门,调离檀道济,足见文帝内心仍然对他不放心。

但是乱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没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将到彦之为统军元帅。结果宋军先胜后败,在河南山东方向接连败退。眼看北伐大军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万般无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经半隐退的檀道济。

檀道济倒也没什么怨言,二话不说北上救火。名将就是名将,檀道济一到前线,宋军将士立刻军心大振,仗还没打,精气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济指挥宋军以进为退,连战二十余日,暂时打击了北魏的嚣张气焰。著名的唱筹量沙便发生在这段时间。

后来檀道济虽然未能起死为生,毕竟把部队完整地带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劳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越是这样,宋文帝就越对檀道济不信任,能力太大了,当年又有嫌隙,哪个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场大病,几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举进攻,文帝便借口御敌,把檀道济征召入京师。但檀道济到建康后,文帝并不与他见面。过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觉自己只要活着,檀道济应该翻不起什么浪,便开恩让檀道济回江州了。

檀道济终于明白了文帝的心术,想起当年被杀的徐、傅、谢三人,自己染上过废君的底色,这一辈了就别想再洗干净。

此刻见皇恩浩荡免他一死,他赶忙登船起程。没想到刚一上船,宫中来使,召檀道济还朝。原来文帝老病又发,猜忌檀道济的心病也一块发作,他生恐檀道济趁着自己病重发动兵变,下令收捕檀道济。随后文帝下诏痛责檀道济的罪过,将檀氏满门,连同檀道济的一干心腹大将,全部处死。


如果云知道


南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忠君报国骁勇善战文武双全屡立战功,他与历史上其他冤死名将一样,一生勇猛令敌丧胆又忠心耿耿却遭君王猜忌,最终难逃被宋文帝刘义隆冤杀的宿命。一生之功却遭君王以图谋不轨之罪冤杀还被灭门,一代名将屡立战功落得含恨而死的悲惨结局。


小龙女5505


当时的历史格局如此,人人都在棋中,跳不出棋盘外!刘裕以军事强人的身份取代东晋,宋文帝不防备檀道济才是怪事!召回檀道济时,檀道济身边很多人反对其回京,说明当时的形势很明显,檀道济危险了!檀道济之所以回京,只是自己实力不足,认为对抗下去风险太大,死全家的可能性十之八九;回京表表忠心,光荣退休的可能性十之八九。结果是宋文帝不是个玩意儿,不能和谐共赢!以后的南朝,都是军事强人登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