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來自廣元戰役前線的故事

防控一線 | 來自廣元戰役前線的故事

當我們大多數市民過著延遲上班居家隔離,偶爾還能逛逛超市甚至曬曬太陽的生活時,那些一直身處疫情抗擊一線、陪在患者身邊的醫護人員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堅強的背後又有多少疲憊與心酸?帶著疑問,2月2日,我再次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病區醫護團隊。

72小時連軸轉 重感冒仍堅守崗位

為避免感染病毒,腫瘤科副主任張晗和他的同事們要穿上三層防護服,戴上口罩、帽子、鞋套,才能進入隔離區工作。每次穿戴要花至少半小時時間。

在病房,為病例取咽拭紙(採集醫學樣本)屬於常規工作,有的老人和小孩不願配合,密不透氣的頭套增加聽診的困難,護目鏡上的一層薄霧也為操作帶來不小的難度。更讓人擔心的是面臨感染風險:由於這項操作可能讓病人出現嘔吐、咳嗽等狀況,而病毒正是通過飛沫傳播。縱然有危險,張晗依然從容應對,憑著經驗、細心和耐心完成樣本採集工作。幾天下來,病人對他們也從抗拒到配合,再到如今的信任和依賴。

為了節約防護服,張晗一般要在隔離區待5~6小時以上,護士們的時間更長,這期間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等到脫下厚厚的三層隔離服時,貼身的衣服早已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其實,按照相關規定,醫務人員每工作48小時就能休息兩天,但由於疫情緊急,這段時間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了好幾倍,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張晗就曾連續“作戰”72小時。

1月31日,身穿隔離服的張晗帶病人到門診內科大樓醫學影像科做檢查時,偶遇了同在本院工作的妻子,來不及說一句話,倆人只交換了一個堅定的眼神,便匆匆離開……

在三醫院,像張晗這樣進入隔離區工作的第一批醫生有8位,長期高強度工作再加上防護服穿脫帶來的溫度變化,讓張晗和他的的好幾位“戰友”出現感冒發燒症狀,經治療稍事休息後又急忙重返崗位,投入戰鬥。

回憶“戰友”進入隔離病區時 她流淚了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任永會接到抽調組建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工作的醫護團隊的命令後,自己帶頭報名,成為第一批進入隔離區的醫生之一。於是,她每天奔波往返於感染科和隔離病區之間,完成醫護團隊組建及相關管理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歇。“那段時間,我既要回科室處理危重病人,又要去隔離病區,對送來的發熱病人進行判斷,作息沒有規律,更沒睡過一個好覺。”任永會說。

1月27日下午,廣元市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後被確診)送往醫院隔離病區,任永會負責接受安排病人相關工作。疑似患者進入隔離病區後,首批負責為患者查體的是張建軍醫生和李媛護士,在任永會和同事們的幫助下穿戴防護服。“一定要做好防護,才能更好的救治患者。”“面對疑似患者,他們倆義無反顧,走進了隔離病區病房,與患者一起共抗疫魔,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任永會哽咽地說。

“這是昨晚患者和我的聊天記錄。”任永會面對記者打開手機微信說。梁靜(化名)是一位留觀人員,她自從離開家人住進隔離病不久,就出現了焦慮、緊張情緒。為了安撫她,任永會同她加了微信。2月1日晚10時多,梁靜給任永會發微信,說她頸椎痛得睡不著覺,任永會趕緊將治療頸椎病的膏藥送到她的病房。

最近,無論白天黑夜,醫護人員的手機微信經常響個不停。原來,有的隔離病人由於想念親人、擔心病情,晚上甚至需要一定劑量的安眠藥才能入睡。因為擔心病人因孤獨出現心理問題,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都公開了各自的微信號,一一加病人為好友。於是,與病人視頻聊天成了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任務之一。尤其是在晚上,只要病人需要,張晗、任永會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視頻或到病房看望患者,點點滴滴安慰隔離病人,使他們逐漸安心接受救治或留觀。

輪流吃飯 同事熱飯菜

儘管隔離病區的工作要面對許多壓力和麻煩,但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關心體貼卻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感到溫暖。任永會介紹,在隔離病區工作,常常不能按點吃飯,醫護人員都是輪流吃飯,先去吃飯的人,看到飯菜有些涼了,就會將盒飯放進微波爐打熱,避免後來的同事慌忙中吃冷飯。

送入隔離病區的患者也在醫護人員的溫暖呵護下,情緒漸漸好轉。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嚴格按照國家頒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指南進行科學規範的治療。

作為廣元市新冠肺炎防治工感染專家組成員,任永會還要參與全市病例會診,她一刻也沒有停下……

防控一線 | 來自廣元戰役前線的故事

延伸閱讀

截至2月2日24時,廣元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5例(按常住人口居住地各縣(區)分佈情況如下:蒼溪縣4例,劍閣縣1例),現有疑似病例2例。已治癒出院0例,在治(危)重症0例,死亡0例。

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93人,已解除醫學觀察11人,發外省協查38人,正在我市接受醫學觀察144 人。


大眾健康報記者 徐詠秋

防控一線 | 來自廣元戰役前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