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经》是如何应急、消灾、避难的?

音形世界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章大概的意思是说:治理人民要顺应天理莫过于节俭、节制。只有节俭节制才能早得道。早得道就不断的积德,不断的积德就没什么事克服不了的,没什么克服不了就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不知道其力有多大。就可以掌管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就可以长久存在。这就是可以把根本扎深、扎牢固,长久存在的道。

这一章讲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是做加法,不断的叠加,不断的累积。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另外一种是,要懂得做减法,要节制节俭。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减少一分,其实我们的幸福也就多了一分。这两种人生态度,也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大家更注重的是第一种。

所以,这一章就强调了,我们这种做减法态度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章,核心就是讲四个字,“节俭节制”,强调节俭节制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懂得节俭节制的道理就可以找得到重积德。德重就是积累自己的品德。

我们就像一条船,我们积的德就像水,水积得越多,我们的船才能自由的航行得越远。否则,不管你船有多大,如果没有水,就只能在那儿搁浅发挥不了船的重要作用。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用节俭节制的方式去做事,那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因为在节俭节制里磨炼的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磨炼的就是人的意志,磨炼的就是人面对困难无所谓的态度。

老子在这一章强调的是做减法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在世界哲学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优良的文化传统,讲勤俭持家,讲勤俭治国。所以这个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很少在哪一本著作里强调得这样的一个高度。

所以这章的核心就是在于坚定的按照这个道去做做,叫做积德,不断积德,那就使我们能够根深蒂固长久存在,长久发展。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道理皆是相同的。

有此智慧必定能消灾、应急、避难。





龙门天成


有幸共同学习探讨。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了治理国家,治理民众与自然相处的一个原则是“早服”,办法是“啬”。“早服”,一是尽早服从天道,即自然之道,自然规律;二是应对事物变化,早做准备,用现在的话讲叫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当下注重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样就可以把天灾人祸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运用“啬”的方法,人类要减少征服自然的欲望,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大自然的赐予,积累善德。如果人们不去侵害野生动物,不吃食野味,恐怕也不会有这次新冠病毒肆虐人类。运用“啬”的方法,国家就要爱惜人民,反腐倡廉,造福人民。不仅用法律治理国家,还要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小家大家都是这个道理。



闲云一片之每文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主旨是要人守道,积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大道就是一,就是自然规律,不论是科技发展,法律法规等都是二、三。道德经的本意是让人治心,静默虚无,顺其自然。凡顺应自然规律的就是守道,就是积德。国家倡导的应急预案、防灾减灾、积德行善、富国强民、持续发展等科学思想,都是在失一的基础上的补救。真正的大道,要治人之神,减少人欲,学会知足,顺应天地而行。而不是人定胜天,人要改造大自然为我所用。要知道,人就算本事再大,也是包含在大自然的一中。

治理这个社会,就是要降低人的贪欲,减少思虑,消灭焦虑,让人人内心安定,心纯虑静,自然身心平和、和谐。一个和谐的身心,自然也就有和谐的行为,顺应自然,与天地相合。社会自然安定和谐,疾病、灾荒、战争等也就远离。人治好了,社会、自然也就好了。这才是根本。

能守此道,必积其德。有德的国家必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定。世界各国向往与朝拜,如此才能常立世界之林,悠悠中华文明才能传承与光大。


白雪黄芽


中国文化受儒释道影响特别大。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的确对现代一系列科学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道德经里面关于应急、消灾、避难的话有很多。

举几个例子:\r

1、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r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客观规律,这就是道。根据道来做事,就是德,而德需要慢慢积累。有道有德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物。这三样齐了,就要等待时机,这就是势。我觉得要想把任何一件事做成功,避免失败损失都离不开这四点。\r

很多人喜欢追逐热点风口,可是这些都会变,不会变的是规律,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人们都需要衣食住行,恒古不变。人们都关注事业家庭健康,恒古不变。

2、知白守黑,知荣守耻,知雄守雌。\r

知白守黑:内心充满光明和信念,黑你的人就不能影响你。\r

知荣守辱:取得了好成绩和荣誉,别人就不太能羞辱你。\r

知雄守雌:我自己力量强大,却愿意用温润的态度对待别人。\r

这三句话的前提是你自身强大,有地位有能力有才干,才能受得住黑和侮辱。

只有在你有的时候,想到无的情景,才能充分把握到事物的规律,避免下坡路。

3、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r

养育万物却不想着占有,润泽万物却不以此为凭账,是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

这充分体现了领导和为人的艺术。按照这样行事,可以做到厚德载物,自然灾害会少很多。


胜智大王犇


人活在世上要去遵循自然法则,也就是道,那百事皆顺,反之如果违背道,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比如说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工作需要,是日落而做,日出而息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甚至更严重的疾病。规律的饮食是一日三餐,现在很多人暴饮暴食导致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依道而行不是迷信,是科学,是古人的科学。

说到持续发展,不乱排放有害气体,不乱倒工业垃圾,才能持续发展。天空空气都乌烟瘴气了,原本黑土地受污染都变红了,还敢种粮食吗?肯定是不能的,爱护好环境就要如同爱护好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说到防灾减灾,我们现在的新冠状病毒就是个很贴切的例子,举国上下受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乱捕杀野生动物,乱食野生动物导致的,道德经就是讲道德道德,要有道有德。无道无德就惹来本不该发生的麻烦。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心中起常善念,多行善事自然福气就来了,心中起恶念,行恶事,也就招来恶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我觉得这些都是古人经过种种事例总结出来的结果,目的是前人踩过的坑后人就不要继续往坑里踩了。




广益舍


(道德经)是经过古人长期生活的磨炼总结出了;人生消灾避难,的睿智言论:

防灾减灾,积德行善、富国强民!持继科学健康发展。

愿经历了这次天灾疫情的洗礼,我们大家以后都要更加的团结友善;努力奮斗学习创造!让我们的天更篮,水更清。

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强盛伟大,让我们中华儿女的心更近,情更真更美!👍


王者雲淡風清903


正确理解《道德经》才能知道如何对待灾难。首先《道德经》是一个整体,如果从5000多字取出任意一段或一章去理解都会出现歧义,这就如我们站在一条首尾相连,从上到下 ,也不知那里为上,那里为下,云雾掩映下,也不知那里是虚,那里是实,阳光照耀下,也不知那里是阳,那里是阴,这样一条大河,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我们站在一隅 ,抽出刀来暫去一段,就想感悟整条大河的大,那是万不可能。只能让思绪顺河而去,浸蕴于河中,笼罩于大河之上,才能些许感悟大河之大。

从《道德经》中我们能看出灾祸一定发生 ,下册是预案,中册化之,上册用之。下册不用说了,中册化之,灾难从无中来,从有中化无。我们国家的制理蝗虫经验就是很好的例子。上册用之,有一些灾难是无论如何也化不了的,躲不过的,那怎么办,就用上册用之。灾难中有阴有阳,本就一体,无从化分。比如这次疫情,终将过去,疫情中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其他国家的人,都将决定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其他国的人如何看待中国人 ,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全球化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全球的民心所向。所以这次灾难给中华民族一次难得的大机遇。大祸也即大福。


百家有子


《道德经》核心是道,道包含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只要我们遵循道,就能无往而不利,应急消灾避难只是道的千木一叶,沧海一粟。

《 道德经》最高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遵循天地法则制约,人类才能持续发展。“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深刻领悟这三宝内涵,并且以这三宝为修身之道,就没有什么灾难会降临到头上。“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知道侵略的危害,知道破坏的损害,知道了欺诈的伤害,就不会去触犯这些,这就是守道。唯有守道,才能证道,唯有证道,才能得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谨记于心,笃之于行,何有灾乎?何有难乎?








易茗易心经


太极,以不变应万变!




吉东隋师傅


所谓道佛应急、消灾,避难,慈善,祈祷祈福之类的文化理念都是对道佛自然之道和人的自在本性的违背和背叛!起初,道观与寺院都是自然科学研究和天文学研究部门,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纯科研单位,后来由于崇拜儒学文化的统治者执政不是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减少或不供给研究经费,这些机构的人员为了募济到生存经费不得不折腰听命于统治阶级对道佛宗旨的簒改。“禅”,并不是空想悟道理悟禅机的,而是“示单”,也即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创新创造,“单”就是“独一”的意思,没有別人与之相近相同,这就是前所未有的“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