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1725年2月19日,保宁府关于设立社学及相关事宜的信牌

“牌”是清代地方官府办理向下行文的文书。“牌”后来也叫“信牌”。

这张信牌是雍正3年(1725)2月19日,保宁府(今阆中市)下发给南部县的。信牌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教育人才,务使弦歌相闻,治臻上理”,自四川布政使司下发有关设立社学的通知后,各地均已陆续设立了社学,选派了社师,筹集了廪饩(教师所需的生活物资),并已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但保宁府所辖的南部县和通江县尚未落实。为此,保宁府要求:将“城市乡村设立社学、选授社师、捐赠廪饩”等情况,“逐一造册具文”,直接上报布政使司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同时抄报保宁府备案。该信牌结尾处特别强调:“毋得任意迟延”,必须“飞速火速”,尽快落实。

信牌中的所谓“社学”,是指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从元代开始,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选派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适龄子弟入学,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均设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幼童。清初,各直省的府、州、县也置社学,每乡一所。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

这张近300年前的信牌,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从中可以看到南充小学教育初级阶段的一些概况。

自设立社学以后,清代南充的小学教育逐渐开始发展。据《南充市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阆中县郎家拐开办华英高等小学堂和华英女子高等小学堂,次年又在石滩乡唐清坝设四年制福音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充县将嘉湖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充县张澜、林维干在南充县城筹办端明女塾,先设小学初级部。宣统元年(1909),又设高级部,为南充县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学。宣统三年(1911),南充县小北街福音女堂合并于大东街教会小学,成立华英高初两级小学校。此后,南充其余各县均办有官立初等小学堂。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清代南部县的信牌

●清末小学国文课本

孤旅游侠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