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帝师翁同龢为什么会被罢官?

Jichangwook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翁同龢曾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声名显赫,但是戊戌变法开始不久,翁同龢便遭罢官,并开缺回籍,在朝野上下引发一片震动,戊戌政变后翁同龢又遭严谴,并被革职交地方编管。关于翁同龢被罢官的原因,一时众说纷纭,衍生出了十几种说法,直到现在,学界对翁同龢为何遭罢黜仍意见不一。下面简要介绍下最具代表性的几类看法:

一、认为是慈禧太后强令光绪皇帝下令将翁同龢开缺、革职,慈禧太后之所以这么做,有几点原因:第一就是翁同龢支持光绪变法,《慈禧外纪》曾记载:“太后告帝 ⋯⋯言必去翁同龢,不可迟疑 , 谓彼近日煽动排满 , 恐其危及朝廷也。”持这一看法的前提是慈禧太后一开始就是反对维新变法的,因而对极力主张变法的翁同龢十分不满,并且慈禧认为罢免翁同龢可以让光绪帝陷入孤立之境。第二是甲午战后朝廷内激化了帝后党争,这与翁同龢援引康、梁等维新派密切关系。

有学者认为,其实最初慈禧太后对翁同龢态度很亲近,但是翁同龢亲帝的倾向让慈禧对他的态度逐渐改变,直至心存疑忌。翁同龢遭罢官是在戊戌变法开始后,但他“得罪”慈禧却是在此之前,让慈禧最终下定决心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甲午战争期间和战问题。当时慈禧和李鸿章等人均主张避战求和,唯独翁同龢等少数人竭力支持光绪对主战。第二件是翁同龢曾阻扰慈禧和荣禄企图废黜光绪帝,因而双方积怨甚深。第三件事便是慈禧太后准备举办六旬万寿庆典活动,翁同龢却公然上折请求取消这一庆典。

慈禧太后

二、将翁同龢开缺其实是光绪帝的主意,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同意。金陵江楚编译局编写的《国朝事略》一书对此记载: “二十四年夏,今上严责中外诸臣实行新政,革翁同龢职,逐回原籍 , 擢杨锐、杨深秀、林旭、谭嗣同四品卿衔 , 参与机务。”翁同龢作为帝师,又支持光绪变法,按理来说二人关系应十分亲密,为什么光绪却将他罢官呢?持这一说法的学者不在少数,如萧公权、孔祥吉、杨天石等人。这一看法的依据在于翁同龢曾做了两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引发朝廷言官的弹劾,光绪和慈禧因此受到影响。这两件事一为《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翁同龢便向英、法、俄等国大举接外债;第二件是翁同龢处理胶州事件中的软弱态度,连慈禧太后都觉得“甚屈”。

虽然翁同龢曾向光绪举荐康、梁等人,并支持维新变法,但他的维新理念与康梁等人存有不小的差距,据说光绪帝曾向翁同龢索阅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翁的回答让光绪很不满意,因而受到“诘难”。光绪帝罢免翁同龢的说法还可从一件事中找到依据,翁同龢被开缺的第二天,光绪便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其后又颁发一系列地新政措施,从光绪的反应可见一斑。

光绪

三、慈禧、光绪罢免翁同龢的说法最为普遍,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也值得注意,即认为是以刚毅、荣禄等为代表的朝中守旧大臣弹劾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翁同龢援引维新派、支持戊戌变法。此外,也与翁同龢在朝廷目中无人,树敌众多有关,《四朝佚闻》一书中说 : “光绪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辄拂然,常入报帝必伸己意,众已侧目。”不过这一说法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得到慈禧和光绪的同意。

参考文献:

谢俊美:《有关翁同龢开缺革职的三件史料》,《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戴逸:《戊戌变法时翁同龢罢官原由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

杨天石:《翁同龢罢官问题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谢俊关:《翁同龢开缺、革职原因考》,《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翁同龢被罢官是百日维新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历来解释颇多。我认为需要从翁同龢本人政治立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起来有三点原因:1. 翁同龢立场顽固守旧,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排斥。翁同龢虽有向光绪推荐康有为,但其根本立场是无法接受维新变法里面的一系列激进改革方案的。为防改革受到阻挠,光绪在百日维新之初就罢免了翁,这也是受到康梁支持的。只是在变法失败后,康梁有意把翁被罢官归咎于慈禧对光绪帝及维新势力的打压。慈禧也不待见翁同龢,支持光绪罢免翁。慈禧并不顽固守旧,她是支持维新自强的,只是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方案会导致满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威胁清王朝统治。2. 翁同龢作为帝师,行为强势,引起光绪不满。翁同龢作为科举状元,恃才自傲。他又是同治,光绪两次帝师,对光绪也时有斥责。皇帝成年后理政,尤其是推行维新这样的改革需要树立自己权威,罢免翁也是出之光绪帝的决断。 3. 翁同龢以“清流派” 领袖自居,得罪了“洋务派”,在朝廷没有实权盟友。 翁克扣北洋水师军费,甲午战争坚决主战,《马关条约》谈判上主张赔款不割地,得罪了李鸿章,被洋务派认为是“空谈误国”。翁被罢官,也没有得到朝廷“洋务派”的同情。总之,在维新变法“帝后之争”中, 翁同龢过早出局,是因为他并不受到任何一派势力支持。


稷下山郭


因为翁同酥是两朝帝师,平常难免对皇帝指指点点,不太注重礼节,而且仗着自己的身份,根本不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为大臣所记恨;最主要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翁同酥要负主要责任,因为李鸿章和翁同酥有私怨,不给北洋海军拨款,导致原跟卖给中国的吉野舰为日本所得,使得北洋海军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甲午战争失败后又把责任推给慈禧太后修园子挪用海军军费和李鸿章的无能,又为“后党”所记恨,最后在其生日当天被光绪解职!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书生误国!有兴趣的各位可以看看相关的电视剧📺!






老王侃大山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一代帝师翁同龢却被罢黜,这里面既有帝党和后党的博弈,也有翁同龢与光绪帝的政见分歧,还有他与李鸿章的恩恩怨怨。

(翁同龢)

1.翁同龢与帝党、后党的关系

翁同龢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最为光绪皇帝所信任, “一切只有翁能承皇上意旨”,私底下曾经对光绪说,皇上做事要有主见,不必事事难谨、禀尊太后。这事被慈禧太后的太监侦知,慈禧大为恼火,感到自己已归政,所以强忍怒气未发作。

(帝党)

在戊戌变法中,随着帝党和后党矛盾的日益加重,慈禧愈发感觉到翁同龢留在皇帝身边对她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危险”,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借其揽权狂悖情状,办事多未允协,强迫命令光绪著即开缺回籍。

(光绪皇帝)

2.光绪皇帝与翁同龢的政见分歧

双方的年龄差不免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的产生分歧,最终给翁同龢的罢黜留下了祸根。在戊戌变法中,绪皇帝向翁同龢索阅康有为的上书,翁同龢却说此人居心叵测,不让光绪看,还说和康有为没有交往,致使光绪皇帝“发怒诘责”。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因为张荫桓被徐桐弹劾,想让翁同龢出面说情,但是翁同龢由于个人恩怨,拒绝为其辩护。这种人事上的矛盾让光绪帝对其渐生不满。

3.顽固派官僚排斥打击翁同龢

大人虎变, 未占有孚,翁同龢与光绪之间的分歧,被后党利用,他们组织御史向自己的政敌发起进攻,参奏他其才不足以济变,最后被罢决。

(戊戌变法)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3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翁同龢,光绪帝口中的翁师傅,在陪伴光绪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曾经一度被光绪帝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左膀右臂,最终为什么和光绪帝一度闹翻,落得被罢黜的下场,我们不妨从光绪帝罢黜翁同龢的朱谕中找寻一丝答案。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翁同龢68岁的生日,这一天他没有收到皇帝对他的寿诞祝福。早朝一小时后,未被允许觐见的翁同龢,在殿外等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

光绪帝朱谕罢免翁同龢: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

透过这份旨意,我们试图分析一下翁同龢遭罢的原因。

1.骄横跋扈。作为同治和光绪两代帝师,翁师傅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这样的结果,导致他忘乎所以,对于朝中一般的大臣,甚至是光绪帝本人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因为观点不合,与光绪帝争吵,虽贵为帝师,但却枉顾君臣之礼。有一次因为争执,竟拿起砚台朝光绪帝砸去,虽未砸中光绪,却也溅了皇帝一身墨汁。还有一次,德国亨利亲王谒见光绪皇帝,光绪帝不顾翁同龢的反对,采用革新派官员的建议,与亲王行握手礼。于是翁同龢仗着自己的帝师身份对光绪帝大放怨词。当光绪帝招待亲王饷宴时,大臣理应坐陪,而翁也不屑为之。如此交横跋扈的人,即便软弱如光绪,也不能忍受。

2.保守排外。作为晚清大儒,翁同龢在朝中是守旧势力的扛旗人物。在光绪与慈禧推行行政的时候,屡次阻挠,盲目排外,无法满足清廷开展新政的政治需要。当时美国新任驻天津领事向美国国务院报告称,被开缺回籍的翁同龢多年来一直身居要位,且深得皇帝宠信。他相当诚实,心地善良,但极端排外,“是顽固派中的顽固派”。与翁同龢交过很多的英国人赫德也说,翁同龢被开缺回籍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件,它意味着中国政府一种过于守旧政策的放弃。

保守排外,阻碍新政,这才是光绪开缺翁同龢的最真实的原因,本着对清朝根本利益的考量,光绪选择将翁同龢剔除出局,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信青史尽成灰


对于翁同龢被罢官的原因,老一套的说法是慈禧太后为了阻止光绪帝的改革,是要斩断光绪帝的臂膀,是后党的一大阴谋。云云。其依据一是康有为逃亡海外之后如此叙说,二是在罢免翁同龢的同时清廷还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调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军机补翁同龢的缺,由荣禄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综合考证,事情应该不是这么简单。一句话,持阴谋论,也得需要水准,否则,就显得咱傻。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事诏》宣示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罢免翁同龢的时间是6月15日。16日,光绪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见了康有为,康并没有对罢免翁同龢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建议光绪帝将更多的守旧官员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见时,康有为还和荣禄就变法进行了交流,当荣禄问其如何才能顺利推行变法时,康有为明确表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可见康有为并不认为罢免翁同龢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认为仅仅罢免还不够,实在不行,杀。

康有为的事后叙说根本不可信,想污名化老太后而已。康有为被雪珥戏称为康三鹿,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核心都是我。信他就见鬼了。

翁同龢被罢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光绪帝的朱谕上主要列出三点。

其一,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这主要是指翁同龢作为甲午战争的主战派,在战争失败后又力主“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翁师傅不仅是帝师,更身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督办军务处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对巨额战争赔款的筹集自然负有重大责任,可他提出的借洋债、发行“昭信股票”等并没有获得良好绩效,尤其是昭信股票根本无人购买,政府颜面尽失,“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

其二,翁同龢“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这是指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并多次建议光绪帝破格召见康有为,可5月26日光绪帝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著作时,翁同龢竟然说自己与康有为不往来,令光绪甚是诧异,Why?翁说康“居心叵测”,并解释说这是最近读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后的新认识。5月27日,光绪帝再次向翁师傅索要康有为的著作,翁同龢坚称自己与康没有往来,光绪恼了:你之前推荐康有为,说得天花乱坠的,怎么我这准备见人,要提拔重用了,你却说他居心叵测,政治小人,你这是逗谁玩哩?可任凭光绪怎么说,翁师傅都坚称自己不会进呈康有为的著作,皇上如果一定要的话,可以通过总理衙门。光绪气得够呛。

翁同龢为何会有这种前后迥异的大转变呢?

一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确实吓人。别说翁同龢了,就是张之洞打算收拢康有为时,也提出一个条件,哥们儿你能不能以后不要再提你那啥子《孔子改制考》了?简直是吓尿体呀。所以,理论上讲,翁老师认人,也不是一认一个准的,得有一个过程是不?有些人结婚了才发现,原来自己结的那个,根本不是人嘛。总之,要容许人家有新认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嘛。

二是,更关键的原因,可能与5月29日去世的恭亲王奕訢有关。奕訢26日进入弥留状态,慈禧、光绪诸番探望,老臣谋国,诸多政治交待,希望光绪尊重慈禧,恪守成宪,不要相信那个急功近利的广东小人,更不要将权力交给“居心叵测,并及怙权”的翁同龢。以老翁的资源,当然能第一时间听及,为了安全与自保,所以马上同康有为切割,居然也不顾及这样180度的大反转,会闪了皇帝的小蛮腰,翁老师,你到底有个谱没?你别比广东小人还小人吧?

其三,翁同龢“渐露揽权狂悖情状”。这是指翁同龢不仅鼓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向政府施压,还在5月初朝廷打算调张之洞进京入值军机代替他时,以沙市教案尚未妥善处理为由,阻止张之洞入京。张之洞入京是否妥当且不说,但由即将被取代的翁师傅来阻止显然更为不妥嘛。

基于翁师傅的这种种表现,光绪在和太后协商后,先是于6月10日补授荣禄为协办大学士并负责管理户部,剥夺了翁同龢户部尚书的权力,然后于6月15日调王文韶入值军机补翁同龢的缺,由荣禄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下两下,翁老师就给下场了。

所以,罢免翁同龢是时局的需要,是光绪的亮剑,是阳谋,更是光绪对广东小人康有为的一次献礼,或者说隔空配合。一品大臣杀不得,我们罢得吧?恩哼


端木赐香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的翁同龢


翁同龢之所以被罢官,是他自己故意设计好的,他就是想被皇帝罢免;翁同龢这么做的目的为的是不承担变法的责任,但是,他在变法失败以前一直是准备着回京师摘变法成功的“桃子”的,可惜,他没料到自己学生光绪帝会败的那么惨。


这从他被罢官后只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很长时间待在他那个做江西布政使(类似今天民政厅长兼江西省常务副省长)那儿,并且对自己会被重新任用充满信心这件事上可以印证一二。


而从戊戌变法失败,当慈禧宣布再度临朝训政的消息传到南昌后,翁同龢看到电传谕旨时“益战栗罔知所措”、“如雷轰顶,几乎昏厥”的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一切都要从戊戌变法说起。


之前我在“

为什么光绪变法不从抓兵权开始?如果不能,为什么不再等几年慈禧老死后开始?”以及“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下面已经详细介绍过戊戌变法真正幕后黑手张荫桓了,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张荫桓和翁同龢的关系。


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暂时从清朝政治舞台第一线退居到第二线,那么翁同龢作为帝师、汉人领班军机大臣自然要肩负起清朝外交重任。


但是翁同龢本人既无能力,也没有意愿处理外交事务,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个帮手,而精通英文,又出使过美国,还和李鸿章不亲近的张荫桓就成了翁同龢必然的选择。


再者说,李鸿章退居二线后,张荫桓确实是清朝高层为数不多精通外交事务的高级官员,张荫桓自己就曾在日记里得意的记载甲午战争后,恭亲王在外交事务上对他的倚重“自甲午九月以来,与恭邸共艰难,恭邸遇事俯询。”,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则披露“(清政府)仅有他(张荫桓)及李鸿章明了外国事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事务皆系他亲自办理,其他的人仅是些傀儡而已。”


另外一方面,张荫桓本人虽然是“买官入仕”,但是本人精通琴棋书画,还曾多次得到翁同龢的赞扬“观樵(野)和樊云门诗四首,真绝才也。”(樵野,张荫桓字),比之痞子进士李鸿章,张荫桓这种“诗画双绝”的捐班更对翁同龢这种自诩书生意气人的脾气。


所以,很快,翁同龢就对张荫桓以“吾兄”、“吾师”相称了。


光绪帝一段时间里最信任的大臣:张荫桓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张荫桓通过翁同龢,很快得到了光绪帝的赏识,这一点,当时人都是知道的,并不是什么秘密。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


“启诱圣聪,多赖其力”。


梁启超也说:“(张)久游西国,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


王照称,“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而张荫桓自己在日记里也记载了仅戊戌年正月至四月间,先后于正月初九、二十一、二十八日,二月初七日,三月初二、初十、十四、十七、十八、二十八日,闰三月初十、十二日,总计13次单独被光绪帝召见;仅三月就被单独召见6次。


之前我在“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的问题里已经说过了,康有为事实上是张荫桓捧出来的“网红改革家”,当时人也说“康有为居京,日夜于侍郎张荫桓宅图之,张荫桓私以康有为进。


张荫桓的算盘是戊戌变法期间,他主要负责清朝外交大转向,从慈禧李鸿章主导的“联俄抗日”转为“联合日英”,而内政改革主要交给康有为来具体负责,而名义上则让翁同龢来牵头。


张荫桓为什么会这么计算了?


主要是因为张荫桓是捐班出身,按照惯例,做户部侍郎、总理事务衙门大臣已经是“殊荣”、“破格”了,想做军机大臣,要做“中堂”是绝不可能的,所以他需要有一个人做幌子,做他的傀儡,而他选中了翁同龢。


翁同龢既是帝师,又是汉军机领班,当时恭亲王身体又不好,翁同龢又等于是领班军机大臣,他来主导内阁改革是非常合适的;这有点像十几年后袁世凯主持改革,却让庆王领头。


而为什么让康有为具体主持,一是翁同龢真不懂,二是张荫桓只想要一个傀儡可不想给自己找一个上级,而原本不喜欢康有为的翁同龢可以和康有为互相牵制。


但是,翁同龢毕竟不是木头人啊,他也要面子的。他早就对光绪帝信任张荫桓不满了,(翁同龢和光绪很多对话,很像情侣吵架,翁同龢语气特别像女的抱怨男朋友出轨)更别说老老实实做张荫桓的傀儡,再者,他也不是特别看好内政改革,他不想背这口黑锅,其实不光翁同龢不看好,张荫桓自己都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在四月初恭亲王葬礼上就主动和慈禧太后亲信,大字不识的满人亲贵崇礼结拜为兄弟,为一旦失败了做准备。顺便说一句,张荫桓这招棋还真走对了,后来就是崇礼在慈禧面前说好话,他才没有第一时间被慈禧杀了。


翁同龢既不愿意张荫桓康有为得宠,又只想占便宜不想付出代价,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激怒自己的学生,光绪帝,让光绪帝把自己赶走,反正他笃定,即使变法成功张荫桓“学历太低”,做不了军机大臣,而“帝党”有资格做领班军机大臣的只有他。


他不愧教了光绪帝那么多年,深知自己这个学生行事“操切”、“急躁”、“不似仁君”,所以借故激怒光绪帝这招很快就管用了:翁同龢逐渐和光绪帝冲突开始增多。


《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帝和翁同龢


在四月初八,翁同龢就在日记里就记载了自己与皇帝的一场冲突:“初八日:上又问康书,臣对如昨,上发怒诘责。臣对:传总署令进,上不允,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臣曰: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上仍不允,退乃传知张君,张正在园寓也。”“上皆驳之,盛怒”。


到了5月17日,大学士徐桐参劾张荫桓奸贪污国,徐其实是想借着参张荫桓的机会打击翁同龢,但是缺乏政治经验的光绪帝怀疑翁同龢吃醋张荫桓“圣眷盛隆”,故意找人弹劾张荫桓,毕竟那时“买折子弹劾人”成风气;于是光绪帝强令翁同龢出面为张荫桓解围,而翁同龢的拒绝更加深了光绪皇帝的猜疑。


最终,在1898年6月15日,百日维新开始后的第四天,光绪帝以“言语狂悖、渐露跋扈”为由,让翁同龢滚蛋了;而翁同龢也终于得偿所愿了。


我认为这才是翁同龢为何被罢官的真正原因,其实这从光绪帝下诏罢免翁同龢原文和后来慈禧追加处罚也可以印证。


光绪帝只是赶走翁同龢,并没有想要怎么惩罚他,所以上谕里最后写着“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遣。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变态的官场升迁制度,像翁同龢这种“开缺”的人,只要有人保举,皇帝批准,立刻就可以开复原官,什么也不耽误;而要是翁同龢被“降职”就惨了,他就要一级一级重新升回来。


所以,翁同龢虽然被“开缺”后坚信自己能东山再起。


而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给的追加处罚是“翁同龢着即行革职,

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诈者戒。”


这里最厉害的是“永不叙用”,这下子翁同龢彻底“退休”了,而且还要被地方官严加管束,这等于监视居住,不准乱说乱动,连地方影响力也给断绝了。


而这上谕最厉害的地方在最后一句评语“居心险诈”,显然,慈禧不是光绪帝,她一眼就看出来翁同龢激怒光绪帝的目的何在,虽然光绪帝“围院杀后”让慈禧暴怒,但是翁同龢这种“侍上不诚”也让作为上位者的慈禧太后很不爽,所以才会如此严厉的处置翁同龢。


兰台


翁同酥晚清著名政治家,历任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担任后同治、光绪帝的老师,可以说是光绪帝的左膀右臂,可以在戊戌变法才刚拉开帷幕的时候,翁同酥便被开缺回家。



对于翁同酥为什么被开缺回籍,现在流行的有很多版本,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慈禧太后为了剪除光绪帝的羽翼和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强迫光绪帝将自己的师傅开缺回家。教科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有很多记载可以印证这点,如: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四月廿七日西后(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帝罢黜翁同酥。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翁同酥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矣”。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记载使人们大都认为罢黜翁同酥是慈禧太后强令的,但是现在一些学者经过对当时翁同酥周围人和其和光绪、慈禧三人的关系研究,认为翁同酥有可能是自己走的,因为翁同酥身居高位多年,做事谨慎细微。

翁同酥到底为啥被罢官,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现在多数观点仍是慈禧太后罢黜的翁同酥。


司马长史


关于翁同龢晚年为何被革职,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得罪了光绪帝载湉。

晚清,光绪帝主持进行变法改革,翁同龢作为帝师,又是光绪帝信任之人,应该受到重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张孝若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记载:帝……此时已怀了变政的决心,觉得翁公过于持重,常常掣肘,心上也不愿意,遂……去翁。

而翁同龢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自己因为两件事曾经“与帝不协”,被光绪帝所不满。第一件是德意志帝国亲王亨利二世来华接待的问题,第二件就是光绪帝重用康有为,翁同龢却认为康有为“此人居心叵测”,引起光绪帝不满。

然而当初,康有为乃是翁同龢亲自举荐给光绪帝的,但是康有为与光绪帝相谈甚欢,冷落了翁同龢,引起了翁同龢的猜忌与不满,所以翁同龢在光绪帝面前说康有为的坏话。

另一种说法就是翁同龢得罪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后党

的确也有这个可能,甲午战败以后,翁同龢认为北洋战败是李鸿章的过错,对自己因为私人恩怨私自裁撤北洋经费的事只字不提,引起了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人的反感。

裘毓麔在《翁常熟去官之远因》中描述:翁常熟去官,言人人殊,其实甲午后,慈眷尚隆,其失眷在丁酉(1897)年冬,有旨交户部提款百万,搭排云殿彩棚,以万寿期近也,常熟持不可,内务府某大臣希后旨,遂拨百万与之。后意甚怒。逾月,太后召见内务府大臣时,尚申詈常熟不置也,未几常熟竟开缺。

不得不说,翁同龢作为帝师,心胸狭隘而有自视甚高,没太多本事力挽狂澜却还到处得罪人,最终被革职也算是善终。


澹奕


这本是历史疑案。罢黜翁同龢的黑手,一度归之于慈禧太后,事实上则是光绪皇帝。那么光绪何以大义灭亲,赶走了陪伴他二十余年、俨然是他的精神父亲的翁同龢呢?他们之间到底爆发了怎样激烈的冲突?


如张荫桓所云,翁同龢开缺之因,其源甚远。抛开甲午战争,且从戊戌年说起。年初,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访问中国,觐见光绪,怎么接待这位王爷,则成难题。当时光绪的头脑已经开化,提出种种与国际接轨的礼仪改革,如与亲王行握手礼,翁同龢大加反对,甚至大放厥词,导致光绪“盛怒”,师徒之间的裂痕渐渐扩大。


其次与康有为相关。话说翁同龢与康有为,无论学问,还是政见,抑或性情,显然都不是同路人,其日记当中,自1888年起,凡提及康有为,并无好话。所谓翁同龢向光绪力荐康有为,纯属乱谈(真正的推手乃是康有为的老乡张荫桓)。这一年四月初七日,光绪问翁同龢索要康有为进呈的书籍,翁同龢答:“与康不往来。”光绪问:“何也?”翁同龢答:“此人居心叵测。”光绪问:“前此何以不说?”翁同龢答:“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翌日,光绪再次问起康书,翁同龢回答如故,以致光绪“发怒诘责”。此时光绪已经折服于康有为的变法论,翁同龢如此态度,尤其前后不一,必将使光绪不满。


稍后还有一事,堪称导火索。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开幕。这份诏书,起草者即翁同龢。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关于变法,光绪已经与慈禧达成一致,“今宜专讲西学”,翁同龢骨子里却是守旧派,回应道“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落实在诏书当中,遂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殊不知“空疏迂谬之弊”,正由“圣贤义理之学”所酿成!——这一“中体西用”,导致光绪锐意进取的变法精神大打折扣,不由勃然大怒,此刻他眼中的掣肘者,则成了这位翁师傅。


四天后,翁同龢责令被开缺回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