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康存亮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对于有些农村俗语,有时候是夸大了的贬义,可能看遍了世间的世态炎凉,日积月累的传诵,被莫名的就记录下来,但是是对那些道德名声不好的人说的,那些拿亲情当儿戏的无信义之人。

而对于心地善良的农民,我们还是相信有更多的美好,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来接力,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在农村的亲戚里面,要说关系亲近的,除爹娘之外,兄弟姊妹之间是最亲的了。

所以就流传姑表亲,辈辈亲。因为姑姑就是自己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所以和姑姑的子女之间那关系也是相当亲近了。假设一下,但不可能。假如姑姑不嫁人,那就是一个爷爷奶奶的,你说这关系近不近。

农村俗语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我是不敢苟同的。

因为姐姐去世后,姐姐的子女作为后代,是一定不会跟舅舅家这边断关系的。在农村,娘家的亲戚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断的,如果断了,会被家乡人笑话当笑柄传遍十里八村的,生在农村的人肯定深有体会。

哥哥走了,当侄的作为晚辈,也不会出现人走茶凉的窘境。毕竟那是自己父亲的兄弟,也一样当作至亲的亲人来对待。因为这个世界上, 单纯这样的关系没有几个人,如果连身边血脉同源的人都不能尊重,那在这个社会上,很难被人相信,你能处理好其他的世俗关系?

活着只要心存善意,走到哪里都是康庄大道。祝大家人生更美好,活着是最好的希望。


最三农


今年过年回老家,发现物质越来越丰富,大家打扮越来越时尚了,但是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以前大家走亲戚,可都是有时间规定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街坊。”每到一家,是很慎重的早早就出发,然后亲亲热热的一起吃饭叙旧,最后依依不舍的告别,有的热情的亲戚还会真诚的挽留住一宿明天再走,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有时候喝点小酒,多聊几句,就没有车回家了,所以还经常住在亲戚家。


这两年大家都像打突击一样,匆匆拎着礼物,一天能拜访好几家,有的时候放下礼物,随便寒暄几句就走了,走的时候,长辈给晚辈一个红包,就算是回礼,连回拜都省了。大家还是都会虚虚的互相挽留几句,但是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客套语气。于是,以前的老话“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又被翻出来了,难道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这和现代社会沟通交流方式变革有很大的关系,以前沟通不方便,大家只能靠书信往来,过年的拜访,就成了大家一年到头唯一的见面机会。现在有了网络世界,大家可以运用各种社交媒介随时随地沟通,很多时候需要帮助的情况,大家朋友圈一发,事情就得到了解决,所以对于亲戚的依靠也就逐渐减弱,大家第一代很亲,第二代还是会经常走动互相帮助,有时候第三代就真的不太联系了呢。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大家,我会持续解答相关的农村问题,请大家多多关注!


生活巷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姐死门槛断,说的是,姐姐去世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来往了。但是在我们豫东,如果舅舅、外公外婆还活着,作为外甥的就要一直走动,如果不走动的话,别人肯定会说的。如果舅舅或者外公外婆也去世了,那门槛就是真的断了。

哥走侄不亲,这句话对于姐弟或者哥妹来说,如果哥哥、弟弟真的去世了,那侄子还是要去拜访姑妈的。姑妈最亲的人除兄弟外就是娘家侄子了。所以说就算哥哥去世,侄子还是至亲。除非姑妈、姑父都去世才会断了走动。

对于兄弟来说,哥哥走了,侄子永远都是亲的,因为还生活在一个村子里。怎么可能不亲呢?在农村兄弟之间一般没有出五服都是亲的。现在更亲,因为每家基本都是一个1-2个两个,一家人不亲,谁亲呢?


所以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在我们那不是真实情况,我们那还是有隔代亲的!


民工札记


首先这个问题有些绝对。姐姐去世以后,还有姐夫与外甥,包括妹妹都是一个道理,有妹夫和外甥。如果平时来往密切,关系都相处的很好,是当做哥们弟兄相处的。虽然姐夫或妹夫是“外姓外人”,但中国古老的传统一直都是把女婿称之为“姑爷”,可见尊重和亲密程度。而外甥更不用说,“打断骨头连着筋”,他们始终身上都有着外家的血脉,从传统观念来讲,外家也是他们的一片天,互相之间来往也是很平繁的。就拿我来说,大舅父大舅妈,大姨父大姨妈以及我自己的父母都已去世好多年了,但我们小一辈之间就经常来往互动,都就象一家人一样,毫不外气,毕竟都是一棵根上蔓延出来的枝桠,相互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无法割舍的。



至于自己的亲哥们弟兄来讲,那就更不用说,都是一个祖宗一脉相承下来的,如果老辈去世,小辈就不来往,那该是结下了多大的仇,多大的怨?我们家门中就有去世的,但还是和以前人在世时一样,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侄儿干女的事就如同自己亲生孩子的事一样忙着张罗。


实质上话说回来这就是平时相处和互相来往的问题,处理的好了,一点问题没有,永远是一家人,处理不好,当然是形同路人了,甚至于小的一辈见面互相不认识,骂架打仗的也不乏少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作者冬青里的骆驼草,期待着与大家的交流,十分感激您能阅读此文!


骆驼草的吟唱


也不那么绝对,但这也是对亲情、亲戚关系的生活总结。

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越近亲情关系越浓厚,反之,就冷淡。自古以来如此,未婚时兄弟姐妹最亲,结婚后子女最亲。兄弟姐妹成大后各自有家庭,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家庭打算,这就可以看出人是自私的,自己的血脉最亲,农村亲兄弟争房产很多都是为自己后代打算,而这些都发生在婚后。除了父子或母子这种天然亲情,不管如何都隔不断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付出,而其他亲情都需要人或物来维护亲情、亲戚关系。



父母是兄弟姐妹亲情联系的桥梁。有句话叫“父母在时是亲人,不在了是亲戚”。父母不在了,没了联系的桥梁,不往来了,任何亲情都会淡。人与人一样,没往来感情是深不起来。

兄弟姐妹情是联系外甥侄子亲情的桥梁。“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就是讲这个。外甥侄子的血缘远了,利益又远,自然而然就亲戚关系了会远。其中还有个关系,在我国仍是父系社会,亲情上父亲的亲戚近于母亲的亲戚。

人类社会发展一向如此,所以无需过于计较。以农村为例,村民源自同个祖宗,可其中很多村民是没有什么往来的。血缘关系一般都维持在三代及以内。




顾盼生辉Ann


的确,在农村的传统思想里就有“舅爷为大”的说法,而姑爷比起舅爷在农村人心目中的地位要小很多。当姐姐死了后,姐姐的儿子每年也都会给舅舅拜年,至于舅舅的儿子会不会给姐姐的老公(也就是姑爷)拜年,这个全凭舅舅儿子的心情了。当舅舅儿子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给姑爷拜年,当舅舅的儿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许不会给姑爷拜年。这就是农村“姐死门槛断”的最有力的证据。

而对于“哥走侄不亲”的说法,在农村里也有印记。对于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哥哥是同属一脉的,自己儿子的爹爹就是自己哥哥的父亲。在农村里又有“长子如父”的说法,当自己的父亲死后,哥哥在家族中的地位就相当于过世父亲的地位。

家族之中,每临大事之时,侄子们都会去哥哥哪里询问相关事宜。当哥哥走后,侄子们去哥哥家的频率也就减少了。这也是农村里“哥走侄不亲”的有力证明。

然而,对于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非也,现在的农村,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一男一女的组合家庭,在自己的亲戚中没有多大的走动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珍惜亲戚之间的关系了。


赟子曰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村姑认为,如果是肯定句,那么题主已经“曲解”其这句农村俗语真正涵义,农村俗语,经过千百年时间沉淀,是古人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是句告诫世人的,不要因为姐姐去世门槛就断了,不要因为哥哥去世了就不认亲侄儿了。让世人清晰记住,你们根在哪里?你们亲情又在哪里?除去你的家人,这些人才是你的亲人。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应题主问答,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思维方式,也有亲戚之间“亲馊”的恒量标准,当然,“隔代”亲戚当然有所淡薄了,在农村也比较常见,原因不外乎,现在农村年青人多数常年在外打工,很少交流(如果那家办大事,在家的都会来祝贺,不在家的也会找人送上钱财为贺礼),总之,晚辈新年必会来长辈“拜年”,如果表达隆重、和敬意,一般初十之前(没回老家的除外哦)。


以上村姑叨唠一大堆,言回正传,农村流传的俗语,并不能概括现在农村现状,隔代亲戚没有来往,有很多出于本身矛盾,“人吃五谷杂粮”,农村最注重“礼尚往来”,如果一方礼节、情礼没做到位,也会“小肚鸡肠”的哦,“老死不相往来”的大有人在。


村如认为,“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一句俗语不能说明和概括,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亲戚”在农村现在还是比较看重,例如:农村办喜事,全靠亲戚来“撑场面”,亲戚多,说明你家和亲戚“人缘交济”好,亲戚看的起你,如果亲戚少,“面子”肯定看不过去了啦。


村姑的日记


提到亲戚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跟自己关系最亲近,来往最密切的亲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亲戚都是最温暖和坚定的依靠。尤其是大部分的农村朋友,对亲戚关系更为看重,每次过年回家,走亲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如果按照亲疏关系来划分,关系最亲近的肯定是兄弟姐妹。在农村,很多人也会对兄弟姐妹的孩子格外关心,不过随着农村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农村人对亲戚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关于亲情,如今农村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叫做“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舅走表不来”,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大多数农村人看来,两家人之间的亲情是建立在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之上的,一旦最直接的血缘关系被斩断,两家人的亲情也会受到影响,而这句俗语说明的正是这种现象。

“姐死门槛断”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农村的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后,几个家庭之间的相互来往通常比较密切,但是姐姐去世之后,意味着和姐姐的整个家庭都没了最直接的血缘联系,日子一长,就会和姐夫家里剩下的其他人断了来往。

“哥走侄不亲”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农村人看来,虽说侄子也是属于亲近的人之一,但是中间毕竟已经隔了一代人,加上在哥哥去世之后,女方通常会带着孩子再次组织新的家庭,侄子和原先父亲这边的亲戚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来往,关系自然很难亲近。

至于“舅走表不来”,形容的是表兄弟、兄妹之间的关系,农村还有一句类似的还叫做“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都不来了”,意思指的是在姑姑和舅舅在世的之后,表兄弟、表兄妹之间的来往还算密切,而一旦上一代的长辈去世,这种走动和联系也会慢慢减少甚至完全断了联系,因此在有些农民朋友看来,隔代亲算不上是真正的亲戚。

事实上,和以前相比,农村如今的亲戚关系确实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外出,亲戚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以前那么频繁,很多亲戚几年也见不上一次面。再加上随着农村的发展,亲戚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经济实力和地位都不对等的情况下,亲戚关系也难免受到影响。所以类似的俗语也越来越多。

你有听过“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舅走表不来”的说法吗?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如果你对农村的亲戚有其它看法,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君清传媒


民间常说的“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意思是:如果姐姐过世了,因为与姐夫一家人的关系一直都是依靠姐姐来维持的。一旦姐姐走了这个关系枢纽也就断了,姐姐家的孩子也是属于另外一个家族,而姐夫以后再婚就更不用说了,姐姐娘家人与姐夫家的关系也就慢慢淡化了。反过来,姐姐的子女(外甥、外甥女)和舅舅、大小姨家也会慢慢不走动,如同进出姐夫家的门槛被截断无法通行一样;

类似的,哥哥与弟弟是一母同胞关系,哥哥、弟弟这两个家庭是依靠兄弟亲情来维系的。如果哥哥走了,那兄弟们的孩子(侄子、侄女)与大伯家的往来也会越来越少,大伯家人与叔父一家人也同样日渐淡薄。

这种现象体现当今社会亲情日渐淡薄,有点让人寒心,但是确实是当今社会的真实世态人情。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越近亲情关系越浓厚,反之就比较冷淡。

一个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最亲,但是长大后各自分门别户,都是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天然亲情基本不变,隔代亲情变淡恐怕是必然的。

人们常说“父母在时是亲人,不在了是亲戚”,也就是说父母实际是兄弟姐妹联系亲情的桥梁,父母不在了,等于桥梁没有了,亲情就会淡。类似地,同父共母的兄弟姐妹情是联系外甥、侄子亲情的桥梁。外甥、侄子已经属于下一代,血缘关系远了,利益就靠前了,自然而然亲情就会远。

其他类似的俗语、描述还有很多,比如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头道亲,二道表,三道亲戚走完了”、“姑走了,舅去了,剩下老表不来了”、“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一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等等。

现代社会沟通交流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靠书信、靠年节的往来走动,现在网络大行其道,大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媒介沟通,更加剧了亲情的弱化。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凡事不可绝对化,只有相对而言,毕竟大家都有血缘关系。如果三观相近,平时沟通走动频繁,也有维护得很好的。

欢迎交流 、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七星老农认为,农村人所说的"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毕竟外甥的母亲姐姐,与侄儿们父亲叔叔虽然说都走了,但他们的血缘关系还是与我们舅舅,叔叔伯父们存在着,是斩不断的亲情,历史上又不知有多少孩子们从小失去父母亲,都是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给带大成人的,养身父母大于天,又不知有多少孩子们为了感恩于社会,为了感恩于亲人们的养育之恩,他们的孝心胜似长辈们自己的亲生儿女,同样赡养长辈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姐死门槛断"

只能说明姐姐是嫁出去的人,姐姐死后,姐夫还需要续房,姐夫为了组建新家庭,郎舅关系就没有了那么亲密了是吧。

再一个情况是姐姐去世以后,当舅大爷的感觉到了姐夫家,招待也没有了原先姐姐在时好了而已,其实也只是一种错觉而已,真正郎舅关系好,姐姐在与不在根本就毫无关系,有了些误会,造成了郎舅关系越来越生疏,从此大家就慢慢不通来往了,真的就造成了"姐死门槛断"了。

"哥走侄不亲"

哥哥与弟弟是一奶同胞关系,哥走侄儿叫叔叔为叔父,哥哥在世之时,什么事情都维护着自己的弟弟,哥走之后难道我们做叔叔的就有那么狠心不理自己的侄儿生死了吗?

非也,一般情况下,过去旧社会夫死妻守寡,视为你女人守贞洁,而到了新社会,妇女同志们都解放了,夫死妻可以出嫁了。

有时候吧,孩子年幼,离不开母亲,母亲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们,出嫁之时一同把孩子带上,也随后任丈夫去随姓,去生活去了,所以就造成了"哥走侄不亲"的传说了。



如果说哥走了以后,侄儿还留在家里,还是爷爷奶奶们照顾长大着,难道象这样的情况,我们当伯伯叔叔的能对自己的侄儿不理不踩行吗?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也还是要把侄儿抚养成人的,大家肯定也这会为他将来成家立业而操心着,所以象这种情况"哥走侄不亲"根本就不成立是吧。

所以七星老农认为,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也不能一概而论,凡事没有绝对之说,只有相待而言,毕竟大家都血溶于血,都是亲上加亲之人。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