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從深圳發展奇蹟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小標題)奮進新時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新的起點上構建新格局,爭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範例,續寫改革開放新史詩

這是全新的時代方位,新時代的中國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推進改革開放——

從深圳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正不斷出現。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印發、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不斷推進……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灣區城市群間的創新聯動、融合發展正迎來更多支撐,這裡群星璀璨,連城一片。

從深圳放眼全中國,更開放、國際化的中國城市群,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臺。對標2035年發展目標的深圳新規劃正緊鑼密鼓編制,新時代的雄安城正進入新一輪規劃建設實施階段,北京總體規劃明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上海計劃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陣營將迎來更多中國身影。

從深圳放眼全世界,經濟特區經驗正為國外特區建設帶來有益參考。此時此刻,一波又一波來訪的海外人士正在深圳“取經”,尋求中國的改革開放密碼;在5月底,一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專題會議將在深圳召開,與會人士將分享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為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是全新的改革理念,新時代的中國吹響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角——

改革開放以來,從產值看我國一些知名企業雖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部件、關鍵技術方面,我國自主研發能力仍有一些短板。

加強原始創新,深圳開啟創新驅動再出發。

2017年4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布萊恩·科比爾卡領銜的兩個實驗室,落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如今,這種由諾獎科學家組建的實驗室,在深圳已有5家。

“我們堅持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堅持打基礎、謀長遠,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狠抓以科學儀器、工業母機、核心芯片、關鍵零部件等為重點的核心技術攻關。”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

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作為全國一線超大城市,深圳卻是空間、資源、環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中土地面積最小。人多地少、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一直是深圳發展的主要矛盾。

深圳努力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創新發展之路,高附加值、綠色、低能耗,已成為產業篩選和行業拓展的關鍵詞。2017年,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持續下降,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10左右,“深圳藍”成為城市名片。

河流汙染是當前深圳最大的環境問題。深圳已全面推行四級河長制,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2017年投入財政200多億元,計劃今年再投入336億元,推動深圳水環境轉變,真正實現藍天碧水綠地。

改革開放是人民的事業,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這也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價值指向。

深圳的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底子薄、基礎差、發展起步晚,已成為制約城市競爭力的短板。為了補課,深圳一方面加大了財政投入,新辦學校和醫院,另一方面也向全球教育和醫療人才拋出橄欖枝。

這是全新的精神狀態,新時代的中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將改革進行到底——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平臺。”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實幹家。”

……

面對新形勢、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步入新時代的經濟特區提出了要求——在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尋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

“進入新時代,我們奮力把廣東建設成為向世界展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區’,在新起點上再創改革新局,把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對走實走好。”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說。

深圳,這座平均人口年齡僅有32.5歲的年輕城市,也正以飽滿的活力擁抱新的時代。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當年在蛇口叫響的口號,在新時代裡依然適用。秉承改革尖兵的初心,我們要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推動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表示。

在前海,由333個集裝箱搭建而成的前海管理局辦公地格外搶眼。工作條件雖然相對簡陋,但絲毫不影響前海人奮鬥的精神狀態。

5年間,前海從一片灘塗起步,實現跨越式發展。“前海模式”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3項,2017年前海實現稅收收入344.98億元,目前已擁有7家獨角獸企業。

“人們對新一輪改革的熱情、預期、期盼,猶如經濟特區剛成立之時。”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說,前海要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擔當和智慧,續寫“深圳奇蹟”,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

歲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脈相承。

從種田到“種房”,再到“種高科技企業”,富裕起來的南嶺村設立起國內首個村集體經濟的創投基金,由老舊工業廠房改建的1983創意小鎮也正式投入運營,南嶺村的轉型跨度之大超乎不少村民想象,一些人感覺心裡不踏實。

“特區精神就是敢闖敢試。”從退休老書記張偉基手中接過“接力棒”的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不能走老路,新一代年輕人就要有開創轉型發展新時代的決心和信心!”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

從南嶺村南望是著名的羅湖橋。一百多年前,作為首批留學生歸國的詹天佑修建鐵路立志報國,由他擔任顧問修建的廣九鐵路,跨越羅湖橋通往香港。如今,百年羅湖橋依然,連接深圳到香港的,已然是風馳電掣的高鐵……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

有“神州第一口岸”之稱的羅湖口岸,往來人流如織;羅湖橋下,飽經滄桑的深圳河滾滾匯入伶仃洋。放眼遠望,新時代的中國正掀起新一輪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新華社記者徐金鵬、蔡國兆、張旭東、何雨欣、彭勇、孫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