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濃縮自然精華的國家名片

濃縮自然精華的國家名片

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地貌、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 洪開第攝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廣西桂林喀斯特被認為是峰林的最著名例子,提供了在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末期的完美地貌表達。圖為桂林相公山雲海峰林的奇秀壯美景觀。 張國磊攝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重慶武隆天生三橋之頭道橋——天龍橋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巍峨磅礴,氣勢雄偉。王俊傑攝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安徽黃山雲海、奇松、怪石構成的奇妙景觀。 張麗攝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純淨雪山背景下的精靈藏羚羊。樊尚珍攝

世界自然遺產是大自然的精彩傑作,也是人類寶貴的綠色財富,更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精神家園。

世界自然遺產是眾多自然保護地中品位和價值極高的區域,併為保護、研究、開發、利用這些寶貴自然資源開闢了新途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正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上所說,自然屬於人類,人類需要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發展,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為了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推進,至2017年7月,全球已有1073處世界遺產,遍佈167個國家。其中,文化遺產814處,自然遺產224處,文化與自然雙遺產35處。

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歷經33年不平凡的世界遺產之旅。作為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從2003年起,中國連續15年每年都有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隨著2017年可可西里、鼓浪嶼成功申遺,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2項。其中,自然遺產12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

每一座山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每一處景都孕育著精彩的詩篇。我國疆域廣袤,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三江並流、新疆天山、青海可可西里、武陵源……綜觀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幾乎囊括了自然界的各種景觀。從碧波盪漾的湖泊、森林、草原,到景色奇特的丹霞、峽谷、石林,充分顯示出我國世界遺產的多樣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珍貴性。

這些世界自然遺產地,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保護價值。例如,中國南方喀斯特的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質地貌的精華和典型代表,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其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國際對比意義,兼具美學價值,石林本身就是一座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天然博物館。湖北神農架不僅是世界自然遺產,還是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其珍貴性和獨特性不言而喻。

30多年來,我國在遺產地保護方面發揮了遺產大國的示範引領作用。2014年,我國專門成立了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發展戰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撐。具有中國特色的遺產地保護管理模式豐富了國際自然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妥善處理遺產保護、利用與傳承的關係提供了有益借鑑。黃山、九寨溝、武夷山等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國際專家高度評價,被譽為世界遺產保護的典範。1999年,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因其保護管理的突出成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梅麗娜·邁爾庫裡世界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2012年,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最佳示範獎”。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地是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開展科普教育、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的世界自然遺產,不僅有效保護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蹟,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最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大熊貓、藏羚羊、珙桐等珍稀瀕危物種,還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和促進國際合作的窗口與橋樑。數據表明,遺產地的境外遊客比重遠遠高於非遺產地的風景名勝區,充分顯示了世界遺產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國家名片”。

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國依託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引導公眾認識、關心、支持和參與遺產保護與發展。2016年,國務院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通過多種形式,深入開展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系列宣傳活動。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百家講壇》《地理中國》等一系列專題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亮相。各地遺產日的特色活動也是多種多樣。黃山在遺產日當天設500個免費參觀名額,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開展科普宣講活動。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各遺產地組織了豐富的活動,其中石林喀斯特在遺產日當天可免費參觀乃古石林景區(自然遺產展示地),還舉辦了“重走申遺線,重溫申遺精神”徒步和“看地圖找遺產”定向越野活動。而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倡議地,金佛山喀斯特開展了“我的世遺我的家”普法宣傳、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研學、金佛山世界遺產進校園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世界自然遺產不只是一地一國的遺產,更屬於全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守護這些自然的饋贈,讓世界自然遺產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精神。

世界自然遺產知多少?

什麼是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樣定義自然遺產: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世界自然遺產4條評價標準主要涉及地質地貌、自然美、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等。

我國世界遺產發展歷程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將保護世界範圍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理念作為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

1985年12月,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98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首次將中國的故宮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長城、秦始皇陵(含兵馬俑坑)、敦煌莫高窟6處文化、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2002年,四川省頒佈了《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省級層面世界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

2014年,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成立,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發展戰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撐。

2016年,國務院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18年6月9日,在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

目前,全球已有1073處世界遺產,遍佈167個國家。其中,文化遺產814處,自然遺產224處,文化與自然雙遺產35處。我國擁有世界遺產52項,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2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本期世界自然遺產專題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提供指導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