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地貌、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 洪开第摄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广西桂林喀斯特被认为是峰林的最著名例子,提供了在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末期的完美地貌表达。图为桂林相公山云海峰林的奇秀壮美景观。 张国磊摄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之头道桥——天龙桥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巍峨磅礴,气势雄伟。王俊杰摄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安徽黄山云海、奇松、怪石构成的奇妙景观。 张丽摄

浓缩自然精华的国家名片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纯净雪山背景下的精灵藏羚羊。樊尚珍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的精彩杰作,也是人类宝贵的绿色财富,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世界自然遗产是众多自然保护地中品位和价值极高的区域,并为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自然资源开辟了新途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正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上所说,自然属于人类,人类需要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为了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推进,至2017年7月,全球已有1073处世界遗产,遍布167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814处,自然遗产224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5处。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历经33年不平凡的世界遗产之旅。作为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2003年起,中国连续15年每年都有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随着2017年可可西里、鼓浪屿成功申遗,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2项。其中,自然遗产12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每一座山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处景都孕育着精彩的诗篇。我国疆域广袤,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三江并流、新疆天山、青海可可西里、武陵源……综观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几乎囊括了自然界的各种景观。从碧波荡漾的湖泊、森林、草原,到景色奇特的丹霞、峡谷、石林,充分显示出我国世界遗产的多样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珍贵性。

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价值。例如,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精华和典型代表,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其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兼具美学价值,石林本身就是一座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天然博物馆。湖北神农架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还是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其珍贵性和独特性不言而喻。

30多年来,我国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发挥了遗产大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我国专门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地保护管理模式丰富了国际自然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妥善处理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黄山、九寨沟、武夷山等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国际专家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1999年,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因其保护管理的突出成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2012年,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最佳示范奖”。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地是旅游的精华所在,也是开展科普教育、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的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有效保护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最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大熊猫、藏羚羊、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还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窗口与桥梁。数据表明,遗产地的境外游客比重远远高于非遗产地的风景名胜区,充分显示了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国家名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依托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引导公众认识、关心、支持和参与遗产保护与发展。2016年,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系列宣传活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百家讲坛》《地理中国》等一系列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亮相。各地遗产日的特色活动也是多种多样。黄山在遗产日当天设500个免费参观名额,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科普宣讲活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各遗产地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其中石林喀斯特在遗产日当天可免费参观乃古石林景区(自然遗产展示地),还举办了“重走申遗线,重温申遗精神”徒步和“看地图找遗产”定向越野活动。而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倡议地,金佛山喀斯特开展了“我的世遗我的家”普法宣传、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研学、金佛山世界遗产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世界自然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这些自然的馈赠,让世界自然遗产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精神。

世界自然遗产知多少?

什么是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样定义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世界自然遗产4条评价标准主要涉及地质地貌、自然美、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世界遗产发展历程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将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

1985年12月,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6处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2002年,四川省颁布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省级层面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2014年,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2016年,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8年6月9日,在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目前,全球已有1073处世界遗产,遍布167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814处,自然遗产224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5处。我国拥有世界遗产52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2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本期世界自然遗产专题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提供指导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