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用戶1433534926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好的德行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接近於"道"。


常人自私自利,不願意付出;得道的人無慾無我,甘於處下。

居善處:行為上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水,哪兒低往哪兒流,在那裡待著最淳樸、最本真、最不受傷害。人,得道的人,亂世往往隱居山林,盛世入廟堂有所作為。

心善淵: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俗話說,人穩不言,水深不語。一方面,聖人順其自然,無需多言;另一方面,將謀事,必於陰,需要保密。對手知道你的動向,必然用最好的預防,最大的勝算,最小的損失來對待。



與善仁:給予,善於用仁心。給予,要看情況:對於那些很努力而遇到窘境的人,應該給予。不過,無原則的給予,也是不符合道的。比如有的懶漢,你給他越多,越是害了他;教給他謀生的本領,消除他的惰性,恐怕是最好的給予。

言善信: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嗎?不一定!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焉小人哉!那些說了一定算數,做事一定要個結果,是一根筋的"小人"所為。要根據道義的原則和實際情況調整。戰爭時期,答應敵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嗎?一件事做著做著發現根本不可能,也一定堅持到底嗎?不是!

政善治:統治者一定要善於推行政治。秦法苛刻,所以漢初休養生息;宋元寬縱,所以明代嚴刑峻法;做政治的人,應該根據情勢,隨時調整。

事善能:一方面是指,做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沉穩的人搞搞研究、做個會計啥的,活潑的人搞搞外交,做個演員之類;二方面是指善於變通,能做成事。比如戰爭,強攻不成,可以智取。兩者都不行,可以等待時機。

動善時:有所作為應該善於把握時機。時機不成熟,不要輕易出手。 就這樣,像水一樣變化無形,順勢而為,所以沒有過錯,沒有禍害。


知識原子


上善若水的意思很明顯 ,離不開水,儒道兩家的宗旨,大約是水水算了,不可較真,否則是不會被待見的。

老子之所以為老子,也就是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老人家。孫子就愛打打殺殺地排兵佈陣,年輕人嘛,就是愛衝動。上善若水被學者們解釋了千百年,供奉在至高無上的巔峰,到底有幾個含義呢?恐怕後人都比老子能耐,把自己的意思強加於上善若水,比老子的意思更博大精深,成了上善若太平洋。

老子說的水,一定不是被讀書人添油加醋的水,至少是純淨水。老子提到善,又比喻成水,老子更深一層的意思應該是說善全是含水,偽善居多。老子在【道德經】中解釋,上善如雲,看來善是無形的,人的境界不同,善就有了不同的修辭。

老子善嘛?那頭自己騎了一輩子的牛,他居然用累死的牛皮給自己做了雙皮鞋,天界第一個扎皮帶的就是老子。玉皇大帝吃龍肝,老子吃牛肉,這些都是正常的。老子用鋼圈偷襲孫悟空,這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善人所為嘛?你看用火把悟空燒成啥樣?這是多麼狠心的劊子手行為?道貌岸然,就是說的老子,有誰能假過老子呢?老奸巨猾的代言人。

老子的話是有些道理,只是太雲山霧繞,教人和稀泥,【無為】論,影響了歷史的發展,勾心鬥角,阿諛奉承,明哲保身,這是老子留下的後遺症。對於老子哲學,應該批判性繼承,不能老子說的什麼都奉為經典。做個勤勤懇懇,正直勇敢的人才是正能量。


白這個顏色


“上善若水”是最為大家熟知的老子箴言了,書法家愛寫,人們裝飾家居時也最愛掛它。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含義嗎?為什麼上善就若水呢?

老子講“上善”,它的意義就是最高的善,但是這個的善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為德的。所以,上善就是上德。按照老子的定義,上善即是無為之善,上德即是無為之德。無為這一概念老子將它定義為“生而不有,為而為恃,功而不居”,也就是功於社會,利於萬物,而不爭居萬物之前之上,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功成身退。其為王者,有安邦定國之功,卻無慾於權力、財富,不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反而甘居萬民之下 隱姓埋名。利萬物不爭處這就是無為。

水滋養萬物,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水利於萬物的,但是水的特性卻是總往下流。萬物皆願爭上,不願就下,只有水利於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水的這一特性,合同了上德或上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無為之性,所以才有了“上善若水”這一箴言。

功於萬民而不居,即是法“上善若水”。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只有我們新中國將政府的地位置於百姓的地位之下,並將其職能定義為“為人民服務”,以往高高在上的帝王君主,現在成為了人民的勤務員。這也是“上善若水”。


國學新知堂


不邀自來,強答一下。

先把這個詞拆成兩個詞,”上善“,”若水“。

”上善“,再拆,”上“,”善“。


”上“,形容詞,上等的。無異議。

”善“,名詞,一個抽象的概念。回到老子原文,初次出現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用“善”本身來解釋”善“。再往後找,通觀全文,也沒有找到”善“的具體解釋,屬於拿來就用了的詞。既然如此,把那就把”善“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代表美好的,正面的。

”上善“,即上等的”善“。


再來拆”若水“,

”若“,副詞,好像。無異議。

”水“,”水“在老子原文中的形象,初次出現即在本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二次出現是在《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

這兩處描述了“水”的兩個特徵,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為天下之至柔,而攻堅者莫之能勝。


綜合一下,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善於給予,而不去爭奪,願意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雖然是天下的至柔之物,但攻堅者卻不能打敗它。


至此,除“善”外,回答完畢。而“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約等於不可道之“道”,大家自行領會吧。


此外,我還想說說自然崇拜和文學之間的關係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描述了一個現象,現象產生的原理是什麼呢,所有生命都需要水,都在汲取水,而水呢,什麼都不需要,也不存在”爭“這種帶有主觀意向的動作。在自然科學角度來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是,一旦把水人格化,那就不得了了。把人的需求和水的行為相結合。會出現什麼呢,一個有需求的人,不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專門去幫助別人。設想一下,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人會怎樣,會因為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而消逝。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人嗎?是的,真的存在,具體的例子就不舉了,不得不說,主觀能動性的力量是強大的。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如何理解自然崇拜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然現象存在的原理。其次,注意在對其人格化的過程中,對比人,添加了哪些它本身沒有的東西。最後,要不要模仿“偶像”,就自己判斷吧。


火壽0308


上善若水”這個充滿哲理,辯證思想的至理名言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從字面上看,是說與人為善,要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得失。引申到人的品行,就是要我們發揚奉獻精神,服務大眾,卻不爭名利得失,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品行啊!

也許,有人會說:如此高尚品行的人,非聖人莫屬。

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陶冶下,國人都喜歡以君子自居。既然都是君子,就應該拿君子的要求來嚴格自己。

古語曰:“博文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又曰:“君子不責人所不及;君子不強人所不能;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藐人所不成”。如此看來君子具有寬容之美;君子具有寬恕之美,君子具有仁愛之心,君子具有大度胸懷,君子的作為與善良一詞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恰如水的滋養萬物,生化萬物,包容萬物,不驕不躁,不爭上下的高貴品質。常言道:與人為善,與己方便。因此,我說:做人不妨像水,點點滴滴都是真實的生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我們堅持不斷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發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禮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可養成的,“上善若水”也將會被更多的民眾奉行。


淨水沁心


字面意思:

上:最好的,最高級別的,最上層的,最高尚的;

善:善良,柔軟;

若:好像;

水:流動的水;

合起來就是最高尚的善良就好像流動的水一樣。這個詞要看你怎麼理解和應用了,理解和應用的恰如其分就可以讓你做事情的時候事半功倍,理解和應用的不到位只能讓你變成一個呆瓜。

記得李小龍有一段名言說這個水,原文是這樣:

When you put the water into the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When you put the water into the cup, it becomes the cup;

When you put it into the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The water can flow can be any form. It could be soft, it also could crash anything. So be water, my friends.

注意,這裡的soft 柔軟就是上善若水的水,而這裡的crash則是水滴石穿的水,同樣是誰,但結果不一樣,就看你能否在不同種類的水之間自由切換。

做人的時候一定要懷著上善若水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而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水強大的衝擊力,萬萬不能用上善若水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因為你沒有辦法保證每一個人都和你一樣的善良,而你一旦遇到了惡,你就要把上善若水的心收起來,否則受傷的只能是你.

記住,聖人的書聖人的文字可以去讀,但是拿來做事是行不通的.


小文殊蘭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古代,自然萬物給了人們很多啟發,用那些規律和啟發指導人們一點點的完善自我。

其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發現了水的特徵,當水為冰時,水有堅韌不屈,百折不饒的特性;

水化成氣,看似無形,若氣在一定範圍內聚集在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

水可以潔淨萬物,無論世間萬物有多髒,水都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的接納,然後慢慢滌盪淨化。所以水能包容接納。

水看著無力,缺是從高出往下流淌,遇到阻擋之物,又耐心無限,若遇有稜角的磐石,水可以緩緩的把稜角磨圓,也可水滴石穿,水能以柔克剛。

水在天可以化為雲霧,在地可以變成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高至雲端,下至大海,能屈能伸。

水雖為柔物,確有善良之心,它從不爭鬥,卻能哺育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水有周濟天下之心。

水蒸騰成霧,霧看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雲結雨,化責成水,散可無影無終,飄於天地之間,水這點給人的啟迪是功成身退。

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把最高級的“善”以最常見的“水”做比,這種思想一直綿延千年而不變。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故事,“宰相肚裡能撐船”“諸葛亮七擒孟獲”“田忌賽馬”等,都是胸懷寬廣,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最好例證。

這也許也是受到道家這種思想的影響。

水恩澤萬物卻就低位而居的不爭名利,百折不饒又能屈能伸,既拿得起又也放得下。水雖柔弱,但卻可以滴水穿石,告誡人們以柔克剛,弱可以勝強的思想。

人要做到像水一樣的平靜,沉澱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澈。才不會被外物所動搖。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去遊方。途中遇到一條河,見一女子正要過河,又不敢過。

老和尚便主動背女子 躺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心裡一直嘀咕著,師傅怎麼了,竟然敢背一個女子過河。

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對師傅說:師傅,你犯戒了,怎麼能背一個女子呢?

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如果能保持平靜,便不會被外界的人或事所動搖。

如今社會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生活都比以往要豐富。過度的娛樂熬夜,勢必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勞逸結合才會事半功倍。這也體現了只有平衡,才是一種最美好的境界。

列寧說過: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休息是為了更高效的工作。一張一弛才能提高效率和生活質量。

身體是生存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過度的消耗,就會疲勞,疲勞導致精力枯竭。這也如同水一樣,水不混雜,就清澈。人不貪,就會走的更遠。

向“水”學做人處事,完善自己,也許就是成全了自己的人生。“上善若水”才能“上德若谷”。


有書博物館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這些都是你能查的到的字面意義,他的道理也只是你看到的道理,想真正的理解,還需要生活的積澱和你的悟性。

人們常說:返璞歸真 ,大道至簡。說起來簡單,只有你經歷過高潮,巔峰,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什麼是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我們不要強行去理解一個道理,只有你真正的悟到了,才會欣然一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覺得,我是在東平西湊,胡言亂語


潤六月十六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①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這四個字中關鍵在理解“水”的意思,水是萬物所需,不可或缺的物質。


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是最善最謙虛的美德。

水能流入低窪地,潤物細無聲;水能從天而降滋養崇山峻嶺;水能結成冰,堅硬無比;水能滴水石穿,鋒利無比;水能流入小溪,穿過江河,匯入大海,容納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剛還能容,剛柔並濟兼包容於一身,這就是“水”的本質品性。


老子用“水”剛柔相濟和包容的品性來比喻善,認為最善的人應該是像“水”一樣的,具備水剛柔相濟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老子要表達的“上善若水”的意思。


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被萬物所需要卻不與萬物爭功勞。


③處眾人之所惡: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④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功勞,低調而內斂,水自上而下而流,流入低窪地,是很多人不願意去的地方,接近於“道”的思想。


水流入小溪,流進江河,匯入大海,容納百川,老子用“水”的“善”引出為人處事要具備像水一樣剛柔並濟,容納百川的品性,滋養萬物,被萬物所需要卻不與萬物爭功。


不爭,才不會有罪過,這是處事方式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就是表達道家思想到處似“水”湧入,但又像是沒有一樣的“似無實有”的境界。


“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是與人為善,幫人而不聲張,不爭功名利祿,直白點講就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是幫助萬物卻不求回報,低調不張揚的處世品德。


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樣善良,被人需要,助人卻不聲張,不爭功論賞,為人處事的最高美德與境界。


上善若水,共勉。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老子· 八章》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這句話,包括老子的正本《道德經》,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解。

“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
------宋元道教學者杜道堅《玄經原學發揮》

也就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老子”。

吳澄《道德真經注》雲:“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其若水者何也?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迺處眾人所惡卑汙之地,故極於有道者之善。”

吳澄(1249-1333),字幼清,號草廬,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元代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許衡齊名,有“南吳北許”之稱。

意思是:上善,為至極之善。水,灌溉萬物,浣濯萬物,眾人處高潔之處,而水獨處其下不與爭,是至極之道,至極之善。

魏源《老子本義》引李氏贄曰:“ 凡利物之謂善, 而利物者又不能不爭, 非上善也。惟水不然, 眾人處上, 彼獨處下;眾人處易, 彼獨處險;眾人處潔, 彼獨處穢, 所處盡眾人之所惡, 夫誰與之爭乎? 此所以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 則言聖人利物而不爭之實, 非乃指水也。”

有人可以做到利物,利他,但是利物利他者,又不能做到不爭,所以,這是善,但不是上善。唯獨水不然,水利萬物而不爭,哪兒不受待見,水就在哪兒,佛家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或許跟聖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等P民,看樣子是做不到了,只能留給聖人做了。

玄之又玄的《道德經》,朦朧模糊,各種不同見解也都可以接受。


那麼,重點看一下水。

水,無色無味,化學式H2O,這個大家都知道。從道學家來看呢?

水乃至陰至柔之物,性涼,水無形,可以隨任何物體,任何形狀而改變,此為柔,你溫柔對待他,他則以至柔之力對待你,輕輕撫摸它,它會反饋你柔柔和和的感覺。

但水同時也是至剛至強之物。跳水的人應該有更深的理解:從不同高度跳下來,衝擊力不一樣。所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跟水接觸,作用於水多少力度,水就會給出同樣力度的反作用力。至剛至強,不會彎曲。但同時又在剛強與柔軟之間隨意轉換。

水還可以化為堅冰,至硬之極;也可化為蒸汽,墩遁兒無形。

細思恐極。

所以,水才是最好的東西。

所以,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呢?

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少爭少搶,時刻努力提高自己,只跟自己的過去比較,而不去跟任何人做無謂的比較爭論。

愛家人,愛朋友,愛自己。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同時,又至剛至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