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用户1433534926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好的德行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常人自私自利,不愿意付出;得道的人无欲无我,甘于处下。

居善处:行为上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水,哪儿低往哪儿流,在那里待着最淳朴、最本真、最不受伤害。人,得道的人,乱世往往隐居山林,盛世入庙堂有所作为。

心善渊: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俗话说,人稳不言,水深不语。一方面,圣人顺其自然,无需多言;另一方面,将谋事,必于阴,需要保密。对手知道你的动向,必然用最好的预防,最大的胜算,最小的损失来对待。



与善仁:给予,善于用仁心。给予,要看情况:对于那些很努力而遇到窘境的人,应该给予。不过,无原则的给予,也是不符合道的。比如有的懒汉,你给他越多,越是害了他;教给他谋生的本领,消除他的惰性,恐怕是最好的给予。

言善信: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吗?不一定!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焉小人哉!那些说了一定算数,做事一定要个结果,是一根筋的"小人"所为。要根据道义的原则和实际情况调整。战争时期,答应敌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吗?一件事做着做着发现根本不可能,也一定坚持到底吗?不是!

政善治:统治者一定要善于推行政治。秦法苛刻,所以汉初休养生息;宋元宽纵,所以明代严刑峻法;做政治的人,应该根据情势,随时调整。

事善能:一方面是指,做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沉稳的人搞搞研究、做个会计啥的,活泼的人搞搞外交,做个演员之类;二方面是指善于变通,能做成事。比如战争,强攻不成,可以智取。两者都不行,可以等待时机。

动善时:有所作为应该善于把握时机。时机不成熟,不要轻易出手。 就这样,像水一样变化无形,顺势而为,所以没有过错,没有祸害。


知识原子


上善若水的意思很明显 ,离不开水,儒道两家的宗旨,大约是水水算了,不可较真,否则是不会被待见的。

老子之所以为老子,也就是一个看透了人情世故的老人家。孙子就爱打打杀杀地排兵布阵,年轻人嘛,就是爱冲动。上善若水被学者们解释了千百年,供奉在至高无上的巅峰,到底有几个含义呢?恐怕后人都比老子能耐,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上善若水,比老子的意思更博大精深,成了上善若太平洋。

老子说的水,一定不是被读书人添油加醋的水,至少是纯净水。老子提到善,又比喻成水,老子更深一层的意思应该是说善全是含水,伪善居多。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上善如云,看来善是无形的,人的境界不同,善就有了不同的修辞。

老子善嘛?那头自己骑了一辈子的牛,他居然用累死的牛皮给自己做了双皮鞋,天界第一个扎皮带的就是老子。玉皇大帝吃龙肝,老子吃牛肉,这些都是正常的。老子用钢圈偷袭孙悟空,这是一个光明正大的善人所为嘛?你看用火把悟空烧成啥样?这是多么狠心的刽子手行为?道貌岸然,就是说的老子,有谁能假过老子呢?老奸巨猾的代言人。

老子的话是有些道理,只是太云山雾绕,教人和稀泥,【无为】论,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明哲保身,这是老子留下的后遗症。对于老子哲学,应该批判性继承,不能老子说的什么都奉为经典。做个勤勤恳恳,正直勇敢的人才是正能量。


白这个颜色


“上善若水”是最为大家熟知的老子箴言了,书法家爱写,人们装饰家居时也最爱挂它。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含义吗?为什么上善就若水呢?

老子讲“上善”,它的意义就是最高的善,但是这个的善其实也是可以理解为德的。所以,上善就是上德。按照老子的定义,上善即是无为之善,上德即是无为之德。无为这一概念老子将它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为恃,功而不居”,也就是功于社会,利于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前之上,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功成身退。其为王者,有安邦定国之功,却无欲于权力、财富,不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反而甘居万民之下 隐姓埋名。利万物不争处这就是无为。

水滋养万物,天下万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水利于万物的,但是水的特性却是总往下流。万物皆愿争上,不愿就下,只有水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地位。水的这一特性,合同了上德或上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无为之性,所以才有了“上善若水”这一箴言。

功于万民而不居,即是法“上善若水”。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只有我们新中国将政府的地位置于百姓的地位之下,并将其职能定义为“为人民服务”,以往高高在上的帝王君主,现在成为了人民的勤务员。这也是“上善若水”。


国学新知堂


不邀自来,强答一下。

先把这个词拆成两个词,”上善“,”若水“。

”上善“,再拆,”上“,”善“。


”上“,形容词,上等的。无异议。

”善“,名词,一个抽象的概念。回到老子原文,初次出现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用“善”本身来解释”善“。再往后找,通观全文,也没有找到”善“的具体解释,属于拿来就用了的词。既然如此,把那就把”善“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代表美好的,正面的。

”上善“,即上等的”善“。


再来拆”若水“,

”若“,副词,好像。无异议。

”水“,”水“在老子原文中的形象,初次出现即在本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这两处描述了“水”的两个特征,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为天下之至柔,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综合一下,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善于给予,而不去争夺,愿意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虽然是天下的至柔之物,但攻坚者却不能打败它。


至此,除“善”外,回答完毕。而“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约等于不可道之“道”,大家自行领会吧。


此外,我还想说说自然崇拜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描述了一个现象,现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呢,所有生命都需要水,都在汲取水,而水呢,什么都不需要,也不存在”争“这种带有主观意向的动作。在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是,一旦把水人格化,那就不得了了。把人的需求和水的行为相结合。会出现什么呢,一个有需求的人,不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专门去帮助别人。设想一下,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人会怎样,会因为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而消逝。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人吗?是的,真的存在,具体的例子就不举了,不得不说,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是强大的。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何理解自然崇拜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存在的原理。其次,注意在对其人格化的过程中,对比人,添加了哪些它本身没有的东西。最后,要不要模仿“偶像”,就自己判断吧。


火寿0308


上善若水”这个充满哲理,辩证思想的至理名言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字面上看,是说与人为善,要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得失。引申到人的品行,就是要我们发扬奉献精神,服务大众,却不争名利得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行啊!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高尚品行的人,非圣人莫属。

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国人都喜欢以君子自居。既然都是君子,就应该拿君子的要求来严格自己。

古语曰:“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又曰:“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君子不强人所不能;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藐人所不成”。如此看来君子具有宽容之美;君子具有宽恕之美,君子具有仁爱之心,君子具有大度胸怀,君子的作为与善良一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恰如水的滋养万物,生化万物,包容万物,不骄不躁,不争上下的高贵品质。常言道:与人为善,与己方便。因此,我说:做人不妨像水,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生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我们坚持不断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发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养成的,“上善若水”也将会被更多的民众奉行。


净水沁心


字面意思:

上:最好的,最高级别的,最上层的,最高尚的;

善:善良,柔软;

若:好像;

水:流动的水;

合起来就是最高尚的善良就好像流动的水一样。这个词要看你怎么理解和应用了,理解和应用的恰如其分就可以让你做事情的时候事半功倍,理解和应用的不到位只能让你变成一个呆瓜。

记得李小龙有一段名言说这个水,原文是这样:

When you put the water into the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When you put the water into the cup, it becomes the cup;

When you put it into the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The water can flow can be any form. It could be soft, it also could crash anything. So be water, my friends.

注意,这里的soft 柔软就是上善若水的水,而这里的crash则是水滴石穿的水,同样是谁,但结果不一样,就看你能否在不同种类的水之间自由切换。

做人的时候一定要怀着上善若水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而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水强大的冲击力,万万不能用上善若水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因为你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个人都和你一样的善良,而你一旦遇到了恶,你就要把上善若水的心收起来,否则受伤的只能是你.

记住,圣人的书圣人的文字可以去读,但是拿来做事是行不通的.


小文殊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代,自然万物给了人们很多启发,用那些规律和启发指导人们一点点的完善自我。

其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发现了水的特征,当水为冰时,水有坚韧不屈,百折不饶的特性;

水化成气,看似无形,若气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在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水可以洁净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有多脏,水都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的接纳,然后慢慢涤荡净化。所以水能包容接纳。

水看着无力,缺是从高出往下流淌,遇到阻挡之物,又耐心无限,若遇有棱角的磐石,水可以缓缓的把棱角磨圆,也可水滴石穿,水能以柔克刚。

水在天可以化为云雾,在地可以变成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高至云端,下至大海,能屈能伸。

水虽为柔物,确有善良之心,它从不争斗,却能哺育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水有周济天下之心。

水蒸腾成雾,雾看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云结雨,化责成水,散可无影无终,飘于天地之间,水这点给人的启迪是功成身退。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把最高级的“善”以最常见的“水”做比,这种思想一直绵延千年而不变。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宰相肚里能撑船”“诸葛亮七擒孟获”“田忌赛马”等,都是胸怀宽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最好例证。

这也许也是受到道家这种思想的影响。

水恩泽万物却就低位而居的不争名利,百折不饶又能屈能伸,既拿得起又也放得下。水虽柔弱,但却可以滴水穿石,告诫人们以柔克刚,弱可以胜强的思想。

人要做到像水一样的平静,沉淀自己,保持内心的清澈。才不会被外物所动摇。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去游方。途中遇到一条河,见一女子正要过河,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女子 躺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心里一直嘀咕着,师傅怎么了,竟然敢背一个女子过河。

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对师傅说:师傅,你犯戒了,怎么能背一个女子呢?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心如果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界的人或事所动摇。

如今社会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比以往要丰富。过度的娱乐熬夜,势必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劳逸结合才会事半功倍。这也体现了只有平衡,才是一种最美好的境界。

列宁说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休息是为了更高效的工作。一张一弛才能提高效率和生活质量。

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过度的消耗,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枯竭。这也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人不贪,就会走的更远。

向“水”学做人处事,完善自己,也许就是成全了自己的人生。“上善若水”才能“上德若谷”。


有书博物馆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这些都是你能查的到的字面意义,他的道理也只是你看到的道理,想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生活的积淀和你的悟性。

人们常说:返璞归真 ,大道至简。说起来简单,只有你经历过高潮,巅峰,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什么是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我们不要强行去理解一个道理,只有你真正的悟到了,才会欣然一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是在东平西凑,胡言乱语


润六月十六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样的善良、包容,蕴含做人的大智慧,处事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①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这四个字中关键在理解“水”的意思,水是万物所需,不可或缺的物质。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是最善最谦虚的美德。

水能流入低洼地,润物细无声;水能从天而降滋养崇山峻岭;水能结成冰,坚硬无比;水能滴水石穿,锋利无比;水能流入小溪,穿过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刚还能容,刚柔并济兼包容于一身,这就是“水”的本质品性。


老子用“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来比喻善,认为最善的人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具备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上善若水”的意思。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劳。


③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劳,低调而内敛,水自上而下而流,流入低洼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接近于“道”的思想。


水流入小溪,流进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老子用“水”的“善”引出为人处事要具备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容纳百川的品性,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


不争,才不会有罪过,这是处事方式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就是表达道家思想到处似“水”涌入,但又像是没有一样的“似无实有”的境界。


“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是与人为善,帮人而不声张,不争功名利禄,直白点讲就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万物却不求回报,低调不张扬的处世品德。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样善良,被人需要,助人却不声张,不争功论赏,为人处事的最高美德与境界。


上善若水,共勉。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老子· 八章》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这句话,包括老子的正本《道德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
------宋元道教学者杜道坚《玄经原学发挥》

也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

吴澄《道德真经注》云:“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迺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故极于有道者之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元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许衡齐名,有“南吴北许”之称。

意思是:上善,为至极之善。水,灌溉万物,浣濯万物,众人处高洁之处,而水独处其下不与争,是至极之道,至极之善。

魏源《老子本义》引李氏贽曰:“ 凡利物之谓善, 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 非上善也。惟水不然, 众人处上, 彼独处下;众人处易, 彼独处险;众人处洁, 彼独处秽, 所处尽众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 则言圣人利物而不争之实, 非乃指水也。”

有人可以做到利物,利他,但是利物利他者,又不能做到不争,所以,这是善,但不是上善。唯独水不然,水利万物而不争,哪儿不受待见,水就在哪儿,佛家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或许跟圣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等P民,看样子是做不到了,只能留给圣人做了。

玄之又玄的《道德经》,朦胧模糊,各种不同见解也都可以接受。


那么,重点看一下水。

水,无色无味,化学式H2O,这个大家都知道。从道学家来看呢?

水乃至阴至柔之物,性凉,水无形,可以随任何物体,任何形状而改变,此为柔,你温柔对待他,他则以至柔之力对待你,轻轻抚摸它,它会反馈你柔柔和和的感觉。

但水同时也是至刚至强之物。跳水的人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从不同高度跳下来,冲击力不一样。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跟水接触,作用于水多少力度,水就会给出同样力度的反作用力。至刚至强,不会弯曲。但同时又在刚强与柔软之间随意转换。

水还可以化为坚冰,至硬之极;也可化为蒸汽,墩遁儿无形。

细思恐极。

所以,水才是最好的东西。

所以,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

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少争少抢,时刻努力提高自己,只跟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不去跟任何人做无谓的比较争论。

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同时,又至刚至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