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地質學科在戰爭中能幹什麼?

迷路的安然


地質學是一切現代工業的基石。地質學家們為這個社會尋找著各種各樣的礦產,從煤炭、鐵礦、鋁礦,到石油、鈾礦、黃金,如果沒有充分的原料保證,現代社會是無法正常運轉的。除此以外,大型工程的修建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地基選址問題和工程地質問題,這同樣需要地質學家獻計獻策。

在戰爭中,地質學科在找礦和工程方面的作用同樣非常突出。


現代戰爭早已經轉變為國家整體工業實力的比拼。誰能夠獲得更多資源,就可以生產更多的飛機大炮戰艦坦克,誰就能更好的保持戰鬥力。二戰時期,由於地質勘探的水平遠低於現代,各參戰國都非常重視對原料產地的控制、佔領、勘探和開發。日本在佔領我國東北以後,就曾派出大量的地質調查隊在白山黑水之間尋找礦藏,用這種方式大肆掠奪這片土地上的煤炭和鐵礦,他們也一直在東北勘探油氣,不過幸運的是未能成功。尋求資源的還有納粹德國,在入侵蘇聯的作戰行動中,希特勒除了將佔領莫斯科作為終極的政治目標外,還有一個重大的資源目標是佔領高加索地區的幾個大油田。正是因為這個戰略目標沒有最終達成,德軍在南部戰線被牽制並被殲滅了大量兵力,最終嚴重動搖了整個入侵計劃。

放在現代,如果戰端開啟,那麼地質找礦工作必然會迎來一個高峰,各交戰國都會竭盡全力保證本國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而最終的資源保障責任就落在地質工作者肩膀上。進口油氣和鐵礦石的通道被切斷?那就加大本國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核彈頭數量不夠?那就加大鈾礦勘探力度;諸如此類。


除了對資源的保障,工程地質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但凡涉及到開山闢路、遇水搭橋、修建重大建築的工作,一定需要工程地質人員的參與。小的方面如地質沉降、滑坡風險,大的方面則包括國防工事對核武器的抵禦能力等,這都需要工程地質人員的精密計算。

地質工作者在野戰部隊的供水保障環節同樣有重要的價值。

一個地區有沒有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幾何,地下水或地表水是否安全等問題,這是水文地質學的研究範疇。抗戰時覆滅於孟良崮的整編74師,正是在沒有水源的石頭山上戰力日衰,最終被全殲;而據說長征後期也曾發生過300多名紅軍戰士飲用了來歷不明的山澗溪水而中毒死亡的慘劇。假如部隊後勤保障部門掌握了區域水文資料,類似的情況就不大可能發生。

這還沒有算上高精度的地形測繪和地球物理探測在軍事領域的重要作用。


二戰後期,美國地調局與軍方結合,設置了一個新部門,名為軍事地質部——

後來,人們甚至將軍事和涉及到的地質學知識整合起來,發展出《軍事地質學》這樣一門學科,由此可見現代地質學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價值。


雲舞空城


地質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可能涉及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

一、資源保障方面

戰爭某種意義上來說,打的是後勤保障,打的是一種持久性,特別是當雙方實力相差無幾時候,拼的是國家底蘊,而此時地質學科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首先,是石油這一戰略資源。歷史早已經證明,石油是多麼重要,海灣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爭奪石油。巴爾幹半島為什麼被稱之為火藥桶,因為這地方的石油實在多,儲備量大且地區國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不行,諸如美國之類的西方國家無時不刻不想染指這片區域。

其次,稀土同樣是戰略資源,我們國家不論稀土儲量還是出口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現代社會,電子元器件等高端設備離不開稀土。還有原子彈的鈾礦……航空航天領域的稀有金屬資源……

以上提到的重要戰略資源都離不開地質學科,離不開地質工作者。沒有專業人才,何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利用。就更沒有後面的高精尖武器裝備了。

二、工程地質方面

古語有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其中的門道就多了。

我們國家為什麼近年來大力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還有機場?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兵力的快速投送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的國家,國土幅員遼闊,戰略要點眾多。地質學科可以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前、建設過程中提供地質條件的資料和技術服務。什麼地方堅固,什麼地方不適合修路搭橋,地質學科都可以回答。

還有比如,導彈基地設置在哪裡,防空雷達設置在哪裡,等等。都需要地質學科的專業人才回答。

同樣的,對於反擊的一方來說。假如,在其他國家範圍內,一個戰略目標需要予以摧毀,打擊的高度多少?打擊的位置精度多少?這些都需要地質學科來回答。


地質環境專業知識科普


地質在戰爭中能幹什麼,主要是軍事地質學研究範疇。這方面的研究,國外系統全面,我國相對較弱。隨著武器裝備、作戰環境、作戰樣式的變化,地質學科在戰爭中的作用不斷變化,且越來越凸顯可大致概括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古代戰爭階段。

由於在地表和近岸海面作戰,地理較地質在作戰中作用重要,因此這時期地質地理沒有區分開來,主要作用如下:

一是謀劃方面。

①利用地質特點,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軍兵種。在草原地區的發展騎兵、臨海地區建設水軍、內陸地區以步兵和戰車為主。

②水資源的爭奪。該階段處於農耕時代,依賴水資源的農業、畜牧業是經濟支柱,因此水資源的爭奪是戰爭的主要因素。

二是防禦方面。修建滿足冷、熱兵器裝備作戰的地表工程。城牆城池既可以阻擋人畜、冷(熱)兵器進攻和制高點特徵,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射殺武器的效能;運河(護城河)是阻礙人畜機動和物資運輸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代重視城牆城池、運河(護城河)的修築和爭奪。

三是進攻方面。

①依靠控制地理要塞,取得戰爭主動權和優勢。三國時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利用官渡的地形優勢,扼守要隘,一舉打敗劉備、袁紹聯軍。

②利於空曠地形、地貌作戰,機動成了制勝的關鍵。宋遼戰爭中宋軍未考慮地形影響,深入便於開展機動作戰的遼國空曠腹地作戰,導致被機動性強的遼國騎兵擊敗。

③科學利用地質-地理對武器性能的影響,搶佔戰略要地、構築有利作戰環境。

塞瓦斯托波爾戰鬥中,俄軍利用當地石材資源,構築石堡壘,利用土壤的可開挖性,構築深溝,形成利於步槍射擊的陣地、便於防守的陷阱等,利用完備的防禦體系擊敗聯軍。


二、近代戰爭階段。

由於飛機、坦克、汽車和潛艇的出現,戰爭對飛機場、機動車輛道路、軍港碼頭、兵工廠等工程設施和煤炭、石油等動力資源依賴性增加,工程地質逐漸從地理地質中獨立出來,地質學科對戰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軍事工程地質。主要作用如下:

一是謀劃方面。構築與機械化戰爭相適應的軍事工事。如青島、大連的海軍基地,甘肅酒泉的衛星發射基地等。②通過戰爭掠奪所需的礦產資源。由於坦克、飛機、艦船等大型機械武器裝備的使用,動力資源煤炭、石油和機械製造所需的鐵、銅等掠奪成為引發戰爭的直接或潛在因素。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就是鐵、鎢、鎳礦和煤礦、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掠奪。

二是進攻方面。①合理利用地質資源,提高作戰效能。我國抗戰時期就地利用花崗岩石材製造地雷,埋設在地表易開挖的土壤、碎石中就是很好的例子。②平時調查收集地質資料,為戰時做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沒有考慮到硫磺島岸灘上大量鬆軟而富有極大黏性的火山灰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致使登陸車陷在灘頭損失慘重。③軍事工程設施目標的打擊/防禦排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將英軍的重要軍事工程設施作為打擊重點,致使英軍陷入崩潰的邊緣。

三是防禦方面。①修築地堡、戰壕等防禦機械化武器裝備打擊的淺部工事。如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解放軍利用上甘嶺地區地質可開挖性熱點,構築以淺部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有效抵抗了美軍的狂轟濫炸。②利用作戰區綜合地質條件,確定軍種聯合作戰樣式。在阿拉曼戰役中,英軍就是利用地質地理特點和自身優勢,採取了海空封鎖、沙漠環境機動打擊的戰術,打退了德軍坦克部隊的進攻。


三、現代戰爭階段。

由於大量高科技技術的應用,戰爭向深地、深海和深空拓展,打擊向洲際精確方向發展,地質在戰爭中作用主要是深地、深海戰場環境的地質結構、海底底質以及深空和精確打擊的地質地球物理場的保障。

一是謀劃方面。

①構築軍事和國防工事。我國則利用南海島礁的戰略依託優勢和地質結構,在島上構築反包圍軍事工程設施。

②籌劃與國家礦產資源狀況相應的軍事行動對策。海灣危機、海灣戰爭、敘利亞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的石油的控制權的爭奪戰;我國南海石油、可燃冰誘發的南海主權問題驟然升溫;北極發現豐富的礦產資源後的地區緊張局勢也將不斷加劇。

③精確打擊。掌握對方重要地下目標區的地質立體結構,為鑽地彈精確打擊提供武器彈藥選配的參數;開展高精準的全球重力、航磁測量,滿足精準打擊導彈的軌跡需求。

④戰爭對環境危害的評估。美國利用經濟地質資料對伊朗核打擊進行了評估,打擊後核輻射可能造成伊朗300 萬人當場死亡,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3500 萬人生活地受汙染,美國200 多名士兵傷亡,這個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對伊朗的政策和軍事行動。

二是防禦方面。

①進行軍事工程設施構築和有效加固。在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南聯盟、阿富汗利用地勢險要的高山特徵,根據地質特徵,採取在岩石上開挖和混凝土澆築加固等方法,修築了大量地面、地下軍事工程設施,起到了有效的防禦作用。

②進行偽裝掩護。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將大量的武器裝備隱藏在不易偵察識別的區域,而將假坦克、假裝甲車和火炮、假導彈等置於原地,矇騙對方進行無效的火力打擊。

三是進攻方面。

①打擊礦產資源產業鏈關鍵節點,達到使經濟癱瘓和震懾的作用。海灣戰爭、敘利亞戰爭等都是對這些地區石油產業鏈上的某些目標進行了打擊和控制。

②合理利用地質災害資源,提高作戰效能。利用人工手段誘發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達到阻礙和摧毀對方的目的。

③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參數是開展目標識別(偽裝)、導航定位和製造地球物理武器。利用地球物理場改變會對飛行器產生干擾(破壞)的特性,人為改變地球物理場特徵,對空中飛行目標實施干擾打擊,也已成為軍事研究的重點。

④開展戰爭對地質環境破壞的評估工作,一為軍事行動決策提供參數,二為戰後環境修復提供參數建議。

若有興趣可讀一讀劉曉煌博士後編寫的《現代軍事地質學原理及應用》,書中有全面系統的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