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周琪:建設生命健康科技強國的路徑思考

中國的科研創新需要的是忘記小我、實現大我、創新為民、敢為人先、有情懷的科學家。沒有家國情懷、沒有奉獻精神的科學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需要長期堅忍,可能會失敗、可能沒有功名和回報的創新過程;一個沒有情懷、沒有精神、沒有信仰的群體也無法勝任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因此,科學創新的路徑設計中最重要的是應該給心有夢想、心有大愛、情繫國家的科學家以信任和發展的空間。

建立科研自信

建設科技強國

首先要建立科研自信

建設科技強國的首要一點是要建立科研自信。多年來中國在科研創新能力的累積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項工作發展迅速,但是在快速跟進國際科技前沿的過程中,部分科研人員也逐漸形成了研究的惰性,缺乏科研定力和科研判斷能力,對開展前瞻性工作缺乏自信,跟風式科研方式盛行,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科研自信不足。

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期間,周琪在接受《焦點訪談》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每一個進步都是伴隨著科技創新和突破產生的,幹細胞和再生這個領域我們前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複製,要在一個完全沒有路的情況下走一條路,這種挑戰和壓力可能會更大,但我們完全可以去引領世界的科學方向與技術潮流”。

勇闖“無人區”,真正的創新從科技規劃開始

面對重大科技創新推進上的諸多困難,當主要聚焦點還集中在對體制機制問題的探討與實踐上的時候,科技如何在一個創新的道路上勇闖無人區應該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的一個首要問題

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如果科研規劃本身就是跟蹤性、模仿性的,科技成果至多會取得“點”上的突破,不可能產生重大創新,只能越落越遠。

立足國情,解決現實困難

生命與健康領域的突出矛盾

一“小”一“老” 、一“生”一“死”

在生命與健康領域的科研規劃上,必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解決困擾中國的現實困難,不能人云亦云。

現階段我國在生命與健康領域的突出矛盾是人口結構失衡,老齡化社會的加速發展導致的人口安全和健康問題,創新發展的路徑應該緊密圍繞解決上述矛盾開展。

“小”——高齡孕婦井噴式增加

多年來,中國已經歷了人口爆炸、“獨生子女” 和“全面二孩”等政策的調整,在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後,“ 70後”“ 80後”加入再育的行列,高齡孕婦井噴式增加。

我國高齡孕婦的比例,1995年為0.9%,2005年為4%,2015年為10%。數據顯示,全國符合生育二孩條件的9000萬左右家庭中,60%的女方年齡在35歲以上,50%在40歲以上。

據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生殖特別規劃署報告:中國出生缺陷率達5.6%,是發達國家的2倍;而近年來符合二孩政策的高齡產婦井噴式的增加據信會導致生殖障礙和出生缺陷比例大幅上升,我國人口安全的形勢非常嚴峻。如果沒有在科學研究和診療技術上的重點佈局和突破,有可能在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努力中帶來人口安全與健康的巨大風險。

“老”——老齡化社會加速發展

除了出生人口質量與安全問題外,老齡化帶給我們的也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2億,醫療需求快速增長,將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另外,雖然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龐大,到2014年全產業銷售額接近2.5萬億元人民幣,但我國藥物的自主研發仍很薄弱,藥品生產以仿製為主,原創性藥物較少,生物醫藥關鍵技術也和國際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開發新的治療技術和手段,併力促整個產業涉足國際競爭,將成為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關鍵

在生命與健康領域的研發佈局上,應該著重加強技術預測能力,建立科學自信

中國在生命健康領域規劃方面應該堅持把重心放在一“小”一“老”、 一“生”一“死”上,重點解決困擾中國的核心矛盾和問題,加速佈局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前瞻性科學研究,重點佈局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和治療研究,開發新的診療手段。

改革科技管理,激發創新活力

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時期,建立符合創新規律和要求的、新的管理機制至關重要。有挑戰性的項目有風險、有難度,應該鼓勵試錯、寬容失敗,評估評價機制應更加符合科技創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在於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而現行的管理和評價系統顯然和推動創新研究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科技管理應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科技管理應該以能夠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能夠鼓勵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發揮創造力

,完成使命為宗旨,對那些從事基礎研究的重點考核不應僵化地以論文為主要考核指標,而應考核他們解決實際需求,解決瓶頸問題,解決關鍵技術障礙的完成情況。

對成果的考核也不應該以獎勵的級別、專利的數量為主體,而應該以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最終收益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和據。

對技術支撐人員應該以服務的質量和任務完成的數量作為考核的指標

只有做到分級分類的指標的細化,才會激發不同類型人員的創造力。

科研管理改革如何做?

科研管理改革應該有助於推動科學家把科學研究的重心投放到加強科研攻關、強化服務民生、聚焦醫療健康等社會關切的方向上。

改革應以實現科學、協同、規範、高效的管理為目標,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打破舊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慣性,動態調整科研佈局、優化資源配置等改革舉措,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結合國際科學前沿,發揮先導引領作用,全面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科學研究整體實力從“跟跑者”向“並跑者”轉變,並進一步形成“領跑”優勢。

重視成果轉移轉化

做好科研成果轉化的“大文章”

中科院要堅持“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新時期辦院方針,要強化高端引領,加強前沿領域戰略佈局和技術預判,全面提高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必須著力解決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做好科研成果轉化的“大文章”,把創新驅動發展落到實處。

科學研究應該考慮國計民生,應該符合人民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應該促進和推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支撐社會發展的動力。

遴選核心人才

科學創新,遴選核心人才是重要環節

科研創新的主體任何時候都是人,而不是物,跨越式發展應該建立差異化的人才政策。創新是人的心智投入的創造過程,不是按圖索驥、照方抓藥,

在科學創新的路徑設計中,應該把遴選核心人才作為重要的一環。

按照論文指數、考核指標、經費預算的設計可以完成科研流程,但不能保證科研創新。如何發揮科學家,尤其是領軍科學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中國的科研創新需要的是忘記小我、實現大我、創新為民、敢為人先、有情懷的科學家。沒有家國情懷、沒有奉獻精神的科學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需要長期堅忍,可能會失敗、可能沒有功名和回報的創新過程;一個沒有情懷、沒有精神、沒有信仰的群體也無法勝任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因此,科學創新的路徑設計中最重要的是應該給心有夢想、心有大愛、情繫國家的科學家以信任和發展的空間。

路徑、管理和制度體系只是一個正常運行社會里規範個人行為的條款,制度設計裡面過於強化功名的牽引、利益的誘惑,過於強調局部利益和團體的成就,而忽略了對愛國敬業、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於奉獻這些重要指標,忽略掉精神而僅僅靠制度設計的各種指標遴選的團隊難以承載建設科技強國的夢想,可能和創新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除了支持那些引領科技革命的天才科學家之外,更應該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弘揚為崇高目標捨棄自我,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懷。

能夠在中國的科技創新偉業中大展宏圖、在科技無人區裡面衝鋒陷陣的主體必定是那些懷著赤誠報國熱情,懷著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把個人的發展和祖國的發展偉業融為一體的科學家,要減少對他們創造力的束縛,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和足夠的支撐,支持他們投身於創新的發展實踐。

創新的最核心要素是人,要逐步在社會中形成一個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和環境,支撐中國建設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圖偉業。

周琪:建設生命健康科技強國的路徑思考

周 琪 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動物所所長、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研究員。現任國際幹細胞組織主席等職務。主要從事生殖、發育、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等研究與轉化工作。曾任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在幹細胞領域已在《細胞》《自然》《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迄今為止研究團隊獨立或合作的工作已經4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一項成果入選《時代週刊》評選的"十大醫學突破"; 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生物學獎、周光召基金會青年創新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周琪. 建設生命健康科技強國的路徑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5): 488-4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