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春夏更迭,草木扶疏

天地生息正是滋养之时

何不如静心闲读

捧读一册典籍

细品一段文字

別人煽情,我煽智

久而久之,眉目自然与众不同

读书不仅改变 一个人精神

还能涵养一个人的气质

別人煽情,我煽智

独立思辨的精神也往往来自于广博的阅历。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碎片化的时间,往往被一些低趣味束缚着,盲目地喝着煽情的鸡汤,“煽情”更像新时代的“鸦片”,人的智商被牵引,情感被消费。

一些媒体还乐此不疲地输出低级价值,触目所见都是一些歪掉甚至扭曲的价值观。这无疑是可怕的,究竟阅读什么。这其实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还关乎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阅读是一个人独立思辨最好的开端,也是一个国家最终强大的利器。如人人能走进书房,与文为亲。即便闲读,也能养心,也能明理。那么整个民族的气质自然也会不一样。

人人都在煽情的年代,我更愿意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微信朋友圈中,总会被一些鸡汤文充斥着,而且是刷屏状态,一些人在煽动一些低级的情感共鸣,而缺乏独立思辨精神的人,往往成为其中不自觉的推手,将一些廉价的情感价值,传递给身边的人。“君子慎独”这一句古训说的太好了,辩是非,明事理,知得失,这应该是一个独有独立思辨的人最好的品性。亲近书本,亲近书房,这不仅是个人气质的提升,更是一个家庭中家学传承的关键。先人说: “少学琴书,更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闲读之境,实为养心之境。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一些媒体为了流量宁愿去生产低趣味的“垃圾”。现实生活里,我们去一些书店往往会看到以下几类书摆在显眼位置,一类是工具指南,一类是考试辅导,一类是成功学。如果整个社会的风气都这么功利,那么这可能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一定能显示这个民族的文化涵养。林语堂先生将中国的哲学归结为“闲适哲学”,而西方学者也将文化归结为闲暇的产物。当我们除了为生活的熙攘奔走,还应该把一些闲暇给闲书,无用之用,恰恰是生命中最为有用的东西,一个人的低级趣味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被逐渐摒弃掉。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思想境界独立的人,自然是无所拘役。性情也因闲读而脱俗不尘。取读几册传世典籍,如见先贤漫谈;闲制一首素心之诗,犹闻燕客返真。阅书明理,照见心性。露萤秋夜照书卷,犹忆春来听雨时。秋窗虚朗,吟诵之余,仿佛阅过人间四时之景。且看“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浄而如妝,冬山惨淡而如睡。”因书情,而动诗意。在闲读中,寻回生活的雅致与精适。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缺乏思想独立的人,低级趣味永远是智商的樊笼。书能提供如此阔的世界,若能与文相近,于闲读中涵养自己高华的志趣,那么泪点低、爱心泛滥只能成为别人的故事。宋代的黄庭坚,更是偏僻入里,他指出闲读的要义,其言“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闲读养心,更养思辨精神,这当是一个人深入命骨里的喜爱,不因时而变,不因境而迁。陈眉公读书开卷“以闲适为尚”,金圣叹以“雪夜闭户读禁书“为人生至乐。眼里无尘,心境无暇,以辞章作乐,以禅悟为栖,闲消半世,而于此间可以知史,知人,知世,岂不酣畅!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读史明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开卷可诵,闭卷可思

书架上装满时间的印记

读千年之书,得兴衰沉浮

一卷知历史,一册知春秋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秋萤尝照小窗书

流水青山是客居

客居书林,纵观千年

温故,可得新知

知人,方可论世

別人煽情,我煽智

別人煽情,我煽智

闲读,是思想内化的过程

知人,便由人推己

论世,则借古鉴今

不知人无以论世

论世不可不知人

別人煽情,我煽智

当然书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也要以自我的价值加以摒弃和吸纳,做一个会读书之人。这个世界上有人煽情,而有的人在煽智,显然,煽智是最正的三观。

别人煽情,我煽智!

本文源于谁最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