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麼是古法養魚?

花匠小美


古法養魚,這種說法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它的定義是什麼?

從網上查了很多資料,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想古法養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清朝的人,會說明朝人的養魚方法是古法養魚;現代的人,會說一切沒有利用現代科技的養魚方法都是古法養魚。

我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古法養魚,清代拙園老人在他寫的《蟲魚雅集》中,有詳細介紹,其中精華是“養魚八法”、“魚中十忌”、“醫魚六則”。有關內容,摘錄如下。

一、養魚八法

擇地。養魚,必須擇向陽過風之地。無論盆缸,安置是處。下邊支磚,不宜太高。尤須花擺,取其透氣。使魚在盆中,上受天光,下得地氣,方能出長。若置之天棚之下,背陰之中,斷非法也。或有置於藤蘿、葡萄各架及槐、柳各樹之下者,為得其半陰半陽花影。然亦在伏暑之候,春秋皆不可也。

選盆。魚盆喜陳惡新,盆口宜敞忌收。務選多年舊盆,毫無火氣為最上,缸亦如是。俗雲:“水寬得養魚”。盆缸固大者為佳,然總宜陳物,雖小亦可。即補漏鋸紋不堪者,但能收什(拾)盛水不漏便佳。常見用細磁盆缸養魚,無非好看,實與魚無俾(裨)益。倘無陳盆,新盆亦須用水泡曬過三伏,使生青苔方可用也。

調水。養魚必須井水,河水、雨水皆不可用。水有生熟之分,曬過者為熟水,可以滋養魚身。曬水,將空盆上滿向日看,面上起有浮皮,即系鹼性,用旋子撇去,再起再撇,候涼便可用矣。若老魚,水微生尚可;新秧,必須熟水為妙。水之甜苦卻不論,總要認準一井。使水不宜常換,魚雖微物,亦如人受慣某方水土,況魚水中生長之物乎。往往由他處覓得數頭,一經換水,必軟數日,此即明驗。

喂蟲。魚蟲,非雨水不生,非穢處亦不生。清水活水處無,渾水死水處有。以色紅肥圓者為佳。交春後,有雨便生。雖有,亦細小,必須經暖日。一曬便浮水面,用布袋長抄撈來,清水漂之,過羅去其渣滓,然後飼之。且防河中雜蟲。最有一蟲,名曰魚虎,形似馬鱉,慣能傷魚。是以必須漂淨,且須鮮活,一死,魚即不食矣。

掀蓬。掀蓬用短把布抄,將水面所落塵纖,或花樹之葉,或楊花柳絮,並曬起苔沫,每日早晚須掀兩遍。早起掀淨下食,聽其自去。至晚,日影一過,再掀一回,下妥晚食,則得矣。不可勤掀,勤則水面浮搖,魚多不定,不掀又恐氣悶。故一早一晚,只掀兩次,使魚得豁朗之氣,自然精神歡躍矣。

清底。清底之器或徹子,或提壺均可。必須清蚤,將盆底魚糞、沉下泥土及剩下死蟲,皆要提淨。若稍晚,經日一曬,則浮上水面,不得收什(拾),且防死蟲易於傷壞好水。若水一臭,魚大有損。故養魚必須起早,先掀蓬,後清底,再飼新食,魚自妥然無傷且得養也。

搭曬。搭盆,即用編就葦簾。宜疏不宜密,取其花陰涼耳。三伏炎熱天氣,無非午未刻用搭。若功夫太大,與魚無益。總言之,搭時宜少,曬時宜多。春秋天氣,直勿用搭。倘逢急雨、狂風、重霧皆宜搭蓋。第驟雨有猝不及防時,故盆上必須打眼,以免水烹,有氾濫之虞。至受別病,尚有可治之法。

刷苔。盆中掛苔,魚故得養。但水經多日,或落雨水,必須換出。務將舊苔刷淨,添換新水,魚在盆中亦覺煥然一新。若不刷淨,必然渾濁,不獨與魚無宜,且反費手。況陳盆老缸,夏日裝水一二日,便可生苔。再,春秋之候,刷淨空盆置於日光中少曝,以驅寒氣,且換上新水,愈覺澄清,亦一善法也。

二、魚中十忌

一忌太暖。暖非日光,乃火氣也。若日光,為真陽,受之有易除。三伏稍避,春秋皆宜向也。所論是,收魚入屋,能可稍寒,不可太暖。

二忌背風安盆。必須向迎風之處,方能生長生髮。斷不可置之窩風之地。

三忌冷水,恐其乍鱗。然非不用冷水也,如魚有病,必須新汲水鎮之,此謂有病病受,即四時亦添冷水,冬日尤宜。所論冷水,不可將魚忽從熟盆提出入於冷水之中。再,魚如嫌水太暖,便口在水面吸風,務添冷水。

四忌混食。魚只喂蟲,別物不可。往往有以饅首等物飼魚者,斷乎不可。及用曬乾蟲子喂之亦不可。幹蟲其味腥極,若經水泡一臭,魚受其害。

五忌鋪草。老魚盆中切忌投以閘草,最易避風悶氣。除甩子時,水面鋪草以為接子。新出小魚,或少鋪嫩草尚可。

六忌澆水矇頭。凡添新水時,切忌矇頭一傾,魚最受傷。須順盆邊徐徐添之為妥。

七忌移盆力猛。魚在盆中無知,忽然猛力一挪,水必一搖,魚恐受驚。須款移為妥。

八忌下抄亂撈。如應換水刷盆時,即用抄輕輕將魚提出。手不可不準,恐傷魚鱗。或另盆提出玩賞,欲起某頭直提某頭。須著眼看準,不可用抄找魚,攪起盆底,使群魚不安。

九忌用徹不穩。下徹子或提壺,必須眼準手穩,看定盆底髒處下之。往往魚有受傷者,蓋因魚在盆中,瞥見水面有物下,以為用羅下食,向上一躍,不是傷鱗,重則傷目,務要留神。徹淨泥穢,即輕輕提出。

十忌盆缸扶搖。底上必須用磚支穩,不可活動。往往有外人不懂者,近盆觀魚,若一扶搖,忽然水蕩,魚在其中,躍者尚不甚覺,伏者未免一驚,因此受傷。是以必當穩妥。

三、醫魚六則

一受溫氣。四時皆可染之,魚即軟而無力,鱗上起有浮黏,或頭尾露紫班(斑),重者甚至漂起或橫沉水底,儼如死魚。趕緊起出,入新汲井水內,若不能立,不可任其橫浮仰臥。龍睛在脊刺上穿線,上橫葦棍。文魚無脊刺,可用絛子或綢條圍腰拴線,上橫葦棍。看有生機,再換新水可愈。

一受寒氣。魚受寒即橫躺水面,絕不致死,較受溫易治。即移在向陽處曬之。嚴冬時,或用草簾圍裹其盆,屋微暖便可,最易治也。所以,能可失之稍寒,不可過暖。若冬日太暖,初春後必多傷損。不可不防。

一受暑氣。夏日,入魚受暑,或滿盆亂轉,或頭觸盆底,尾與分水上皆有紫線。即用抄提出,放新汲水中,看紫線退去為愈。重者亦致漂浮,或有用青鹽放入魚嘴中治者,此法總似不妥。亦未如此醫過,豈便可憑?還照受溫法治之為妙。

一受霧氣。霧原有毒,倘魚染受,老魚尚可支,小魚絕不可活。受者即軟弱不食,亦用新汲水鎮之,勤換勤鎮,再將烏梅一二個下入盆中,輕者或可救治。

一受煤氣。魚在屋時,如受煤毒,周身起藍色,尾與分水俱赤,重者亦橫漂水面。治法同受溫一樣治之。所以,冬日萬不宜過暖。然非陽洞,無火又不可,總在人之留心體察,不使染受為妥。

一尾不正。往往魚小被大風一吹,或經雨擊,尾有歪閃之病。如魚有材可取,只於尾偏,可用細線穿其偏處,墜一銅錢鈕圈,多日可以治好。然多年老魚及生出便歪者,亦難治之,當年小魚則可。


魚歌子


在我們現在看來!不使用任何的現代養魚設備,堅持在傳統的養魚環境下,單純的依靠人力管護金魚。

古法養魚環境通常是使用小面積的魚池、木海、魚盆等口闊底收的容器餵養金魚。 1、木海: 一般選用乾透的老木料據成木板拼接,具有透氣性高,隔熱性能好的特點,水溫不會隨氣溫過快的高低變化,利於金魚成長,木海養金魚, 碧苔清水,觀賞性極佳。

2、泥瓦盆: 其中虎頭盆最為地道,空氣能通過盆壁微孔向水體擴散,有融氧作用,其還是熱的不良導體,保溫性能非常好,水溫穩定很適合養金魚。但是新盆要用淘米水浸泡一週,並在陽光下暴曬,去掉火氣,才可以使用,俗話說:水寬得養魚,

3、瓷盆: 有三大優點,一是質地堅硬,不易破碎,二是器形可以做大,三是外形美觀。但是對金魚來說,並不是最好的容器,因為內部通常為白色,金魚在這種淺色環境中會慢慢褪色。

養水生苔: 古人一般選用井水,泉水,等地下水養金魚,因為井水泉水取於地下,無論軟硬,水質都相對穩定,不像河流湖泊等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有害物質,水質波動較大,容易導致金魚生病,死亡。

1、新提取上來的井水要經過1~2天晾曬後才可以使用,兌入魚盆中會給魚兒帶來新鮮氧氣,刺激魚成長。

2、 當魚糞便在水中分解出有害物質後,水質開始不斷變壞,這個叫陳水,需要通過換水來調節水質了。

3、 水體在日照條件下會滋生藻類,藻類能通過光合作用給水中增加氧氣,還富含胡蘿蔔素,對金魚增色有很多幫助,這時候水呈嫩綠色,叫做老水。在這種環境中,金魚食慾旺盛,色彩鮮豔。

4、 如果綠水突然變成了橙青色就要注意了,這叫回清水,很危險,要全部換水。


魚糧投餵:

金魚的菜單很豐富,五穀雜糧都能吃,但如果要養出來體型偌大,色彩鮮豔,特色明顯的金魚,顯然需要一些特殊的魚糧。在古法養魚中,摸索出來的血紅蟲魚糧一直延用至今,餵食方法採用少食多餐,一天可能要喂五六次,但是每次都只喂一點,紅蟲是活著的魚蟲,在沒有養魚設備的條件下,過多的魚蟲可能會迅速敗壞水質,還會跟魚兒爭氧氣,(畢竟沒有增氧機。)
古人為了養好金魚,通常是費心費力,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前功盡棄。前人不易,後人且珍惜。


老賈談魚


古法養魚 簡單來說就是效法古人養魚。

古人養金魚開始多為泥缸瓦盆,後來有了陶瓷魚缸。無論哪種材質,粗糙的缸壁都利於水中有益菌的附著和生長。在光照的作用下,魚缸長出青苔,青苔既為金魚提供養料,又可抑制水中綠藻生長,魚兒的糞便又能為青苔和有益菌提供養料,形成水中內生態環境,魚,苔,菌三者共享,相得益彰。

古法養魚的妙處在於缸大口寬魚少,就像山水畫中的留白,還可以種植睡蓮,既有意境,又防止魚缺氧。一般投餵魚蟲,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新鮮。這就是古法養魚不用過濾、不用加氧,不用加硝化菌的秘密。


弊端在於,這種飼養方法也需要不斷的適時的去添加新水。尤其在室外,還得注意適當遮陽和遮雨。觀賞效果也只適用於一些可以俯視的金魚品種,對於需要側視來觀賞的金魚品種,觀賞效果就欠佳了。

古人在飼養金魚上沒有充氣設備、沒有濾材等設備,並沒有妨礙老祖宗把魚養得風生水起,最終還形成了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為古人點贊~

---------------------------END---------------------------

[YEE水族世界]每日一更,請關注我,或翻閱我發表過的400多篇養魚文章,以幫助您在養魚過程中少走彎路。感謝您的閱讀!


YEE萌寵體驗官


什麼是古法養魚?

在養魚中我們經常會說到古法養魚,那麼到底什麼是古法養魚呢?其實這也是與我們現在很多人所選擇的過濾缸養魚的一種相對的說法。簡單地來說就是古代人們養殖觀賞魚的方法。


在我國養殖觀賞魚有上千年的地歷史,有記載的是從宋代就開始養金魚到清代時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前養魚是肯定沒有過濾用的水泵以及增氧泵這些的,當然養魚的容器也不可能是玻璃缸,大都是用陶瓷類的盆來養殖。也就是說整個養魚過程中不用過濾、不用增氧泵,水質的穩定完全是採用換水和生物來調節模式。例如在水體中種一些水生植物來吸收水中的有機質而起到淨化的水質的作用,這種養魚方法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古法養魚。

相對來說古法養魚這種養魚方式會比較辛苦,但是對於一些特殊品種來說,這樣養出來的魚其品質會好很多,而且有一些魚也非常適合這種養魚方式,例如金魚中的土佐金、朝天、水泡、日壽等等品種的魚都很適合靜水養殖。

古法養魚與現在用帶過濾的魚缸來養魚,其密度會小很多,而且換水這些也會多一些,特別是在高溫季節,如果是將魚放在室外的話,水中的藻類這些通常都會繁殖的很快,這時幾乎是每天早上都要換水,並且每次換的量也比較多。另外如是在室外養殖還要注意水溫的變化,除高溫季節注意防暑降溫之後,冬季還得注意防寒,如果室外會結冰的地方最好是提前將魚轉入室內。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古法養魚我認為通俗說就是古代人養魚的方法。

在那個沒有過濾、氣泵、燈光的時代,古人只能靠換水、養青苔、搬運魚盆來達到相同目的,累並快樂著!古法養魚一直以來都有比較細緻的要求。

一、盆

養法有盆,有缸,有池。池中故可蓄大魚,然養魚總講究陳盆老缸。論及秧魚,尤須盆中。盆秧養出,皮潤、鱗細、色鮮無非出長稍遲——《蟲魚雅集》

這裡拙園老人說的非常清楚了,傾向“陳盆老缸”,尤其魚苗的話更要用盆。

做盆的主要材質有陶、石、瓷、木等多種材質。

陶質和石質盆有利於透氣和反潤,同時盆壁有不少小孔,類似於現在的許多濾材,是天然的“細菌屋”,也有利於掛住綠苔。

瓷質盆更細膩,且有利於打造成各種樣式,主要功能側重於裝飾。

“木海”是京津地區常見的木質魚盆,特點是容量大、耐用、便於搬運等。

二、水

魚水綠乃活,不可換。其色紅或黃必須換。凡換水,必先備水一缸曬之,曬兩、三日乃可入魚。魚最忌新冷水也。水頻換,則魚褪色。大缸一口養大魚五六寸者二三對足矣。多則鬧熱擠觸不安,必致損壞。——《竹葉亭雜記》

魚熱則浮,冷則沉。然春秋朝日每亦停水面曝陽,則非熱也。——《竹葉亭雜記》

這裡的幾個要點是曬水、換水、魚的密度和水溫等,大致和今天的經驗類似。

三、食

看看拙園老人對一年四季餵食有什麼建議吧

春乃發生萬物之候。務須食水皆足,向陽飽曬,得受和風,魚必生長出色。

夏乃鬱郁炎蒸之象。水須勤足,食可稍減。若魚過肥,恐有傷損。

秋乃蕭疏收斂之時。食水亦宜足。晚食尤宜多喂,交秋魚喜夜食。

冬乃天地閉塞之際。蟲即不生,魚亦不食。入屋須交霜降後,有陽洞子尤妙。

——《蟲魚雅集》

可以看出,春秋氣溫適宜,可以適當多喂一點。夏天悶熱保證水就行,餵食減少。冬天的話溫度和日曬非常重要,霜降後才搬進屋裡,有個向陽的地窖最好。

古法養魚和我們今天的養魚方法是不是道相通呢?


電商蜜朵朵


我的經驗是水,容器,魚和水草。主要是水草,比如放些睡蓮,金錢草等水草,一般情況下魚🐠就會養活。


厚德載物ph


所謂古法養魚,就是在不借助過濾器和增氧泵的情況下,實現水和魚以及水生植物共生的方法。養魚重要的就是養水,如何養水呢?古法就是用大陶缸或木海接水後在太陽下自然讓其產生青苔,形成綠水,種些水生植物,如睡蓮和水草之類。而後放魚,而魚產生的排洩物就能被水中的青苔和綠藻以及水生植物而吸收,從而促進魚缸中的生態平衡並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


子非魚0201


看了各位大神的解答都是精彩絕倫。各位都講得很有道理,但私以為仍能插上兩句與以探討。

我認為“古法養魚”的定義就很難確定。第一,什麼時候算是古?上下五千年。第二,何為“古法”?下面小夥伴講的,用泥盤沒有過濾沒有增氧設備就是古法是不準確的。第三,“養魚”養什麼魚?用泥盤能養的魚種是有限的,我們老祖宗也不止養那幾種魚。

以下是我對古法養魚的一些看法:

參照標誌定為南粵王宮博物館 (我還做過一段視頻)

1,古,公元前並保存完好可考。

2,法,結構清晰,規劃完整,包括出土動植。

3、出土動植物骨頭,種子多樣,並有竹簡記錄數量,養殖。


總結我認為的古法養魚:首先,山水溪流活水進來,活水流動自然增氧,沙石底床自帶過濾,水溫恆定冬曖夏涼。其次,水陸混養,陸有水鳥爬蟲,水有游魚龜鱉。上有花果,下有水草。最後,月亭觀魚,曲流閒走,一步一景才是古之養魚,南派水景。

祝大家玩魚快樂,想去南粵王宮看的可以先看我的視頻記錄,保證你不會漏掉精彩部分。


搵苯的總監


有沒有鬆獅級的古法養魚大家?


cc81918984


現在的人們出門坐的是地鐵或者是開著私家車,手中永遠離不開的就是手機,眼裡看到的都是些高樓大廈。可以說,現代人眼裡腦裡手裡永遠是離不開的現代化和高科技,能真正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還存在嗎?


古法養魚,或許是現代的人們能在家中親近大自然的唯一方式了吧?


古法養魚不是在講究或者研討如何去把上濾或者下濾更好的與魚缸分離。

正好與現代的養殖方式相反,古法養魚講究的是缸,水,魚,青苔,陽光的五行合一,缸為土,水為水,金魚為金,青苔或植物為木,陽光為火。這種看似毫不相干的五行之物卻被古人完美的合為一體,這才是真正的古法養魚,這才是真正的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道法自然,萬物歸一。

古法養魚,從最開始的養缸算起,至最後的綠苔初成,總共有刷缸,困水,養蓮,養水,養蟲,養苔,結合適當換水,最後放魚等諸多步驟,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



刷缸是為了清潔缸壁,使缸壁更具有完好的呼吸作用。困水是為了通過陽光的照射釋放或殺死水中的有害物質,沉澱水中的雜質,同時吸引更多的微生物或水中生物入缸,以能更好的增加水中的有機物,培養有益菌,養蓮是為了適當的遮陽和更好的吸收魚兒的糞便,養水是為了青苔的養成,養苔是為了提供硝化細菌存在的場所,和魚兒綜合營養的提供,更會有利於金魚的髮色,養蟲是為了先行為魚缸提供一個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以及為魚兒提供更好的食物,換水是為了及時去除缸內的各種雜藻的叢生,為青苔的生長掃除障礙。



最終達到的,不是為了一缸水,也不是為了一缸魚,而是一缸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智慧與傳承,這就是古法養魚,這才是古法養魚!傳承的是文明,理解的是文化,精通的反而是內涵!

我是淘淘,更多觀賞魚養殖的知識敬請魚友們關注我的頭條文章和問答吧,多謝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