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1

北京楼市开始回温了!

刚刚消息,据某研究中心、某市场研究院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北京二手住宅网签18096套,环比上涨32.3%,同比上涨67.5%,创下14个月以来的新高。

另外,二手房价格方面北京也止跌回升,但幅度并不大。

沉默了一年多,北京楼市终于迎来了大爆发。不过,客观来说,北京楼市成交量的回暖,与杭州、成都、西安摇号造成的抢房热不同,属于市场正常反应。

北京二手房回暖,一方面是部分区域的学区政策调整所致。特别是东、西城,针对学区房入学资格的投资,使得部分家庭出现了家庭内房源过户。

另一方面,是北京房价已经跌到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刚需客开始大量入市所致。调控一年多来,北京二手房整体价格调整非常明显,对于部分购房者来说,当下北京的房价已经跌到心理价位。

本号之前多次统计过全国热点城市房价变化情况,发现北京是为数不多的,房价被控制住且进入微跌模式的城市(

除了北京,还有环京的廊坊、天津)。

根据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价格调整非常明显,从2017年4月至今,累计跌幅超过15%,部分区域房价跌幅接近20%。

今年3月份,本号推文《大戏上演!中国最牛城市13个城区房价集体大跳水!》中已经披露,北京的海淀、石景山、通州、西城、东城等13个区房价均出现了大跌。

其中石景山领跌全市,跌幅接近20%,通州、西城、东城、丰台、大兴跌幅均在15%以上。朝阳、房山、顺义、昌平、海淀、门头沟跌幅皆在10%以上。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作为首都的房子,在调控背景下能跌到这个份上基本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甚至超出大多数人的心理底线。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房价其实真能控制住,北京和环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力度够强,方法够好。

在本轮调控中,北京是全国调控力度最强的地方,其次是环京(主要是离得近,受北京威慑影响最大)。作为国家首都,下面的兄弟都在看着,所以北京必须作出表率。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到现在,北京出台的关于楼市政策达30多条,力度之强,密度之大,无以复加。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在强调控背景下,北京、廊坊和天津的房价以不同程度开始下行。下最厉害的当属廊坊,房价和成交量双双被腰斩。

作为北京房价温度计,廊坊无论涨跌都是先北京而行,且幅度要比北京大得多。

廊坊房价最近一年走势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天津房价最近一年走势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北京与环京区域房价被控制住这一事实,似乎给了盼望房价下跌的吃瓜群众一线希望,但再看另一个数据,这个希望估计会转瞬即灭。

根据天津地税局和廊坊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天津与廊坊两市的财政收入双双下跌,北京财政收入稳定上涨:

天津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57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25.8%,超预算序时进度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7.2%。其中:地方税收收入427亿元,下降5.9%;非税收入152亿元,下降38.2%。

廊坊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10.0亿元,同比下降5.6%,比2017年降低18.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34.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1.0亿元,同比增长5.1%。

北京市2018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575亿元,同比增长5.1%。

这个信号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在房价下跌、楼市成交量下跌的背景下,天津与廊坊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要知道,在上一轮楼市牛市期间,2016年廊坊的财政收入增速位居河北省第一位。

北京财政收入之所以能逆向增长,是因为北京的经济机构多元,和上海、深圳一样,早就摆脱了土地财政的依赖。

而像廊坊,甚至天津这样的高级别城市,财政收入依然随楼市波动而波动。

这就意味着,考虑到财政收入,理论上一个城市尤其是热点城市根本不会容许房价下跌,即使下跌也不容许太久。

天津、廊坊房价已经下跌,且有一段时间了,后续调控政策会不会松动不好说,但我们知道的是,上个月,天津已经公布了“海河英才计划”,加入抢人大战阵营,并以一天30万的落户速度刷新了落户纪录。

和武汉、长沙、成都等城市一样,完美地变相放松了限购,接下来,房价也该涨了吧。

高考成绩再好,房价面前依然苍白无力!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每过“六一”,胃就开始不听使唤地痉挛。

并不是因为感受到过节的小朋友们的欢乐气氛后感慨岁月如斯,而是想到即将有千万考生奔赴战场,不由得开始紧张

似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事后都会不定期地做一个噩梦。

梦到在考场中,拼命地深呼吸以镇定超标的肾上腺素,拼命地调动所有脑细胞与时间对抗冲刺,拼命地滑动笔尖把十几年寒窗所学奉于纸上。十多年前的感受,历历在心。

因为那时所有人都明白高考不只是高考,更是命运的转折和亲人甚至家族的希望。对于普通人家来讲,真所谓“一考定终生”,成了便是「光宗耀祖」。

所以对于“高考”这个词我一直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在听前辈讲1977年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几百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含着眼泪踏进考场时。其场面盛景也不比78年的改革开放吧。

所以接下来笔者会从高考的发展历程出发,带大家从各个角度剖析高考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并明白,它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在现实冲击下,未来又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1

高考史

提到高考历史,就不得不说它的前身,科举。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始于大业元年,终于晚清,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在这1300多年里,科举下的中国共诞生了700多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和数百万举人。读书人就此和考试结下不解之缘。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其实古人发明科举考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朝代的「社会流动」打开了一条通道,避免了阶层固化。它是中国各朝各代维护统治稳定的有力工具。

科举制度下的考试非常之难。难到什么程度呢?以明代为例,科举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浮动。很多人考到60岁还是第一级别的童生。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而2017年高考录取率是在50%左右,扩招后的高考总录取率更是达到了90%,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学生一天课都不用上,光高考那天把卷子中所有选择题都选“C”就可以上大学,这就是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结果。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1936年,民国时期,全国已经发展到100多所大学。不得不说,只有民国期间的教育才能称为中国历史的巅峰,民国间的大学才能被称之为国之重器。最有名的莫过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在世界赫赫有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奇迹。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华罗庚、朱自清、杨振宁、邓稼先、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朱光潜等等数不尽的当代大师均出于此。那时候自由的理念和对学术的追求共同创造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师生间、朋友间、情侣甚至情敌之间,无论忠诚或者背叛,都有自己的支点和底线,有一种责任和礼节。对此,言之不尽。

1966年,文革爆发。在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热年代里,高考制度被全部废除。这就是中国高考失去的10年,可能现在90、00后都不知道中国有10年是不用高考的。文革期间“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社会阶级因此被割裂,老百姓失去了向上的可能性。

直到十年文革结束后,高考才迎来转折点。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8月4日,他亲自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期间,高校代表就文革时期“大学推荐制”造成的恶果进行了陈述。这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响应。会议当场决定,当年恢复高考。但当时教育部的主管官员提出时间太急,恐怕来不及准备。邓小平说道:“如果来不及就换人做”。

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发布了一条令无数青年振奋的消息——恢复高考。因为之前10年的积压,据说全国1160万人报考,57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数量巨大的考生使当时的考试组织、经费等都出现问题。尤其缺乏印考卷的纸张。于是经中央特批,每个考生只收取0.5元的考试费用,其余部分由国家承担;同时调用原本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刷考卷。

刚刚,北京传来大消息!

因为时间原因,那一年的高考被安排在冬天举行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最终27.3万人被录取。77级学生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这可能是中国教育史上唯一一次奇观。从组织推荐到考试选拔,电光火石的瞬间,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其实民国废了科举,我们也曾废了“高考”达十年之久,但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四十年来,高考已然成为中国当下社会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遴选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所有人都会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至少在形式上给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之前展示了最后一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

然而,世事变迁,高考这个词的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得模糊。大学生的泛滥、教育的产业化、社会阶层的固化、金钱对于学识的冲击,让这个原本是「阶层变迁」的梦想变得不堪一击。

2

高考已难改变命运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高考的理解都很简单。就是尽所有努力让孩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之后通过它进入名牌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幸福地生活。

然而目前来看,这份最初最简单的幸福感也很难实现了,特别是日渐高企的房价,把希望变成了奢望。

大概从去年开始,网络就开始爆料一些消息,称清华毕业生因买不起学区房被迫离开北京;父母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就是为了孩子上清华北大,但即便上了清华北大仍买不起学区房,那买学区房有什么用?

曾经那个家乡亲戚朋友争相让孩子学习的榜样,曾经那个高中里无数女生仰慕的学霸男神,曾经那个因为学习让父母无比骄傲的男孩儿,如今正在北京东三环国贸的地铁站里,拼命赶最后一班地铁,好省下25元打车钱,在晚上12点前回到自己的合租房。

这些都是真的吗?是真的。

于是所有人都在质疑,现在连清华毕业的高材生都买不起房了,那念书还有什么用?

同样在一个单位,同样在一起走路,同样在一起吃饭,同样在一起玩耍,2008、2009年前进入北京并买了房,和2011、2012年后进入北京的青年人,身价相差几百万;靠每月几千元哪怕上万元的收入,后者要多奋斗几十年,命运就此不同。更不用说2015、2016年才毕业并留在北京的青年人了。

这时候,「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买房改变命运」。

慢慢的所有人都在用「是否在北京有套房」作为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用「是否能买得起房」去衡量一个人读书有没有用。

丈母娘宁愿把女儿嫁给一个低文凭的有房土著,也不会对高学历没房的年轻人高看几眼,现实赤裸裸把年轻人逼上了绝境。

3

被高房价虐杀的梦想

记得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学者前辈对我说过一句话:“现在,我已经很难从年轻人身上看到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创新的追求了,还记得在我们那个时代,真的是在想为祖国的富强争做科学家,为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

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前辈眼神中的那份坚定。

但如果你现在在大街上揪住一个90后,问他,你愿意为国家做贡献吗?他会回你一个不解的眼神,「我连房都买不起,还去做贡献」?

如果你揪住一个00后小姑娘,问她,你愿意做个科研工作者吗?她会回你,「疯了吧,做什么科研,我想做网红,多赚钱啊」。

别笑,这两个是我曾经做社会调研的真实案例。

只能说现在纯粹做学问的学者,他们承担的风险太大了,做学问就意味着放弃了最基本、最正常的需求。微薄的收入实在无法撑起婚姻,撑起家庭和未来。

他们只能一方面靠读书期间的积累和还算灵活的脑子,做几篇文章、评一评职称;另一方面,用更大更大的精力,去“干外面的事”,去所谓“挣钱”。

一个原本认认真真读过顶尖大学、立志治学的青年人,从骨子里是抹不开去“谈价钱”的;但这个时代,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比如栖身之所都要靠30年去奋斗才能获得的时代,他们不好好做学问了,他们变得奸滑功利了,你也别怪他们,你让他们怎么办?他们只能这样。

所以说这个时代,中国不出大师、大学者,几乎所有人都在诟病中国应试教育。现在看,先别说得那么宏大、那么高尚、那么遥远,单单一个房子,就足以杀死一个有志向做大学问的学霸,让他在起点上就不能开始。

4

高考梦在哪里?

当在大学给学生讲这个话题时,很多学生在这里就变得迷茫了,那么高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到底该不该学?

我总会对他们说:“如果名牌大学对人一生的意义仅是一套房的话,那么高考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人生中有两场最重要的竞赛,一场发生在你即将出生的时候,一场就发生在高考。前者让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后者给你机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连接一个更大的世界。

如果没有高考,你不可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人,不可能和一个更高级的城市连接起来,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珍贵的体验,甚至不可能拥有一个成为城市协作者的机会。

这个世界的规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高考成为了普通人打破不公平最好的方式。

但即使未来要面对再多的不公平,也要保持笃定的心态。

一线城市的房子买不起,二线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高考给你带来的价值绝对不是那副水泥壳。因为你还有需要努力的事业,需要经营的感情和需要照顾的亲人,他们才是你最珍贵的财富。

最后,希望所有人在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人生往前走时,依然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