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觉得应该将繁体字纳入课本中吗?

听乐轩


我觉得谈应不应该将繁体字纳入课本中之前,应该先对当前的教育和有关法规做个了解,不要跟着网友盲目起哄。

首先,国家没有不让人民使用繁体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所以,“繁体字纳入课本”得看纳入谁的课本。大学文史哲专业相关课本自然有繁体字教材,比如这样的: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或者这样的:

(王力的《古代汉语》)

以及这样的:

(《中国历史文选》)

至于初级教育,自然应该以学习现行规范汉字为主,毕竟这套方案在社会通行的现实,是最大的实际。而小朋友学习书法,往往也书写繁体字,责任教师自然可以自编或者选购相应的繁体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碑帖被整本或者部分影印,不知道算不算“繁体字纳入课本”?

再者,今天汉语词典的最高规范《现代汉语词典》,甚至已经被小学确定为必备教学参考书,其中规范简化字后面标注有相应的繁体字、异体字,而且明确其对应关系,不知道算不算“繁体字纳入课本”?


八砖学士


恢復傳統漢字繁體字,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即使今天沒有納入課本,在將來也必然會重新學習。最早恢復繁體字的那個人,其名字必然同樣也會留存在教科書中。

恢復繁體字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繁體字更科學、更實用、更易學習。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了將近三千年的表意文字。

沒有任何拼音文字能夠達到漢字的壽命,六百年前的中世紀英語,單詞早就面目全非。這源於表意漢字能夠脫離方言存在,所以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存在幾百種方言的地區,竟然能夠實現“書同文”,文字統一,文化才能統一,從而統一的中國才可能存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的秘訣 —— 統一的漢字。

由於脫離方言存在,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漢字。日本、朝鮮等千年歷史都是漢字書寫,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整個東亞幾乎都被整合到了“漢字文化區”中,這種統一的局面一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簡化漢字的推行,打破了中國幾千年“書同文”的局面,漢字文化圈分崩離析。

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文字可以比擬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傳統漢字是音、形、義的合體,字形可以直接表達字義,同時還能為自己注音。而簡化版漢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閹割了漢字最強大的 —— 表意功能,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符號字,把本來系統無比科學的文字系統廢除,變得難學難記,只能死記硬背。

簡化版漢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傳統的漢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漢字繁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傳統的繁體漢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信息,也容易產生歧義。下面用一些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例1:

大家看了那麼多年三皇五帝的故事,“尧禅位于舜”。從這句話我們能不能看出堯的名字是什麼含義?大家同樣看古書,看到三皇五帝的故事,簡化字“尧”這個名字大家看到有什麼想法呢?怎麼理解?而用繁體字的人一看到這個字馬上明白其名字的含義。

從簡化字“尧”是看不出本義的。

繁體字“堯”,土上堆土,還要堆高臺上,本義是高,可以引申為志存高遠。

例2:再比如學中醫的學生,學到“皮肤”,傳統中文皮和肤指的不是一個東西,學簡體字的人如何从字上面看出“肤”是什么意思?而用繁體字的人看到字就能理解肤字的含義。

皮膚,皮和膚不是一個東西,皮是表皮,膚是表皮和內臟之間的組織。

例3:“万历年间”,這個历是什麼意思?是經歷的歷?還是日曆的暦?

從簡化字看不出字義。我們來看看“历”的繁體。历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合在一起,一個是“歷”,厂,是山崖的意思,禾,是田地,止是腳趾的象形。歷的本義是——我經過山崖旁邊的一片禾田。本義為經歷,經過。而“暦”則是——太陽每天經過山邊的禾田。本義為日曆,曆法。所以“万历年间”應該為萬曆。江山永固的吉祥之意。

例4:三國人物“文丑”,是文丑?還是文醜?

丑,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合在一起。丑,本義是扭,後來引申為天干地支中的一個。醜,左邊是酉,酒瓶之義,右邊是鬼,面目猙獰之義。醜是喝醉酒之後面目猙獰的醜態。

例5:三國人物“蒋干”,干是什麼意思?

干,是四個字合在一起,意思都不一樣。干、榦、幹、乾。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其名字的含義了。

例6: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的字義,譬如“隹”

隻,雙,獲,羅,奮

其簡體字對應“只,双,获,罗,奋”。

這幾個字本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隹”字。”隹”是鳥的象形,“又”是手的象形。

隻,是手上有一隻鳥。

雙,是手上有一雙鳥。

獲,是我在草叢中補獲了一隻鳥。

羅,是我用絲線織就的羅網捉到一隻鳥,所以羅本意是羅網,可以引申為網羅,綾羅綢緞等。

奮,是一隻小鳥在田間奮起翅膀飛翔。

繁體字的每個字都是會意字,清清楚楚,掌握幾個基本符號我們可以理解一大堆漢字。簡體字之間根本沒有關聯,我們衹能死記硬背這幾個符號。你說誰更容易學?簡體字筆劃少了12%,但完全破壞了漢字的構成法則,使得表意漢字的字義被抹殺,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無意義符號,使識字變得非常困難。

例7:我下面給你吃?還是我下麺給你吃?

例8:面发白,是面發白?麺發白?還是面髪白?表意功能被廢除就是這樣出現歧義。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聊發,還是聊髮?很多小孩不懂念成聊髮

例9:指地名時用渝,指人名時可用瑜,指樹木時用榆,指超越時用逾,指病好時用愈,指心情好時用愉,没人叫苦吧,可在水中游用游,在陸上瞎逛用遊有人卻説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例10:我們用的是漢字,漢是什麼意思呢?

簡化字“汉”,水邊的一隻手,看不到意義。

漢,左邊是水,右邊是黃土之意,既表意又表音。學會這個字我們可以理解

漢、艱、難、歎、嘆

漢,住在水邊黃土之上的民族。

艱,回頭瞪視貧瘠的黃土。

難,小鳥落入黃土中,有難了。

歎,右邊的欠,是張大嘴巴吹氣的人的象形。面朝黃土歎氣的人。

學會一兩個基本結構,理解一大堆的漢字,誰還會說漢字難學呢?

有些字,最好是把相近的兩三字放一起學,相互比較,既有效率,又掌握得深,誇跨垮胯挎。傳統漢字有利於掃盲。

彐是手的象形,手拿掃帚則為帚,拿著掃帚的女人則為婦,帚→掃婦,我記住一個字,就明白理解了三字。

肀部,我明白了一部首,就明白理解了 聿、書、畵、筆、妻、爭、秉、劃、盡、儘等字,所以有利於掃盲。簡化字做到了聞一知十嗎?

制服,製服,意思不同,簡化產生歧義。

髮髻髭髫髯鬃鬚……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這就是傳統漢字分類的強大之處。

汉字有些字繁体化是为了辨义,例如:繁体(下麵,下面)与简体(下面),繁体(山谷、稻穀)简体(山谷、稻谷)。繁体(頭髮与發財),简体(头发与发财)。繁体(武術、白术),简体(武术、白术)。繁体(生薑、姜子牙),简体(生姜、姜子牙)。繁体(瀋陽、沈老师),简体(沈阳、沈老师)。繁体(皇后、後來)简体(皇后、后来)。繁体(複雜、光復)简体(复杂、光复)很明显繁体的辨义能力比简体好多了。


二、傳統繁體漢字有利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乃至東亞的兩千年歷史,都用繁體字書寫記錄,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比如韓國在上世紀50年代廢除漢字以後,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韓國當代年輕人能夠看懂自己歷史文獻的寥寥無幾,在歷史古跡也看不懂上面記載的文字,甚至半個世紀沒有出現文學上的大家。由於諺文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詞,韓國法律條文、身份證、重要的場合都要標註漢字。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小學教育的呼聲很高,當然是指傳統的繁體字,簡化字對他們沒有意義,依然看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

而我們從漢朝開始的兩千年文獻,幾乎都是繁體楷書書寫,這是通行了兩千多年的官方規範漢字,海量文獻用此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朝代變遷、國家發展、地方上的發展與建設,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只有中國擁有詳盡的官方正史、民間野史、地方志……這些材料層層疊疊兩千年不斷絕,這是只有真正的文明才擁有的瑰寶!那些偽造的文明,他們是沒有的,他們的官方史料在哪?起居錄在哪?地方志?野史?只有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財富,而它們大部分用繁體字記載。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歷史、放棄中華文化、放棄人類創造出來的最輝煌的寶庫!


三、傳統繁體字有利於祖國統一、有利於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奠定中國的主導作用,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唯一經歷了三千多年沒有斷絕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表意漢字的穩定性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中國的趨勢是分久必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的文化都趨同,漢字獨立於方言之外,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不管你講什麼語言或者方言,即便你一開始是外來的民族,衹要開始用漢字最終也會融入這片文化。所以大家最後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幾乎一致的。即便是朝鮮、日本,使用漢字的國家都有很強的文化親密感。文字文化都一樣,就算再打破頭最終都還是一家人。什麼是文化?其實簡單說文化就是平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喜歡孫悟空,日本人也喜歡孫悟空,坐下來一起聊很容易就聊到一塊去了。我喜歡酸菜魚,你也喜歡酸菜魚,他不喜歡酸菜魚,但他喜歡紅燒排骨。這就是文化,大家看著共同的書,聽著共同的故事長大,生活中熟悉的一切都是很接近的,這就是文化相近。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植根於發音也就是語言,而語言、口音是易變和不穩定的,即便一開始大家文字都一樣,但由於口音語言不同,最終都會導致文字變得不同,文化由文字傳承,文字不同慢慢文化差異就大了,我喜歡我們的偶像,你喜歡你們的偶像,聊聊打起來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國家難以統一的原因。

漢字若沒有了,還有什麼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傳承下去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消滅文化也跟著消亡。

中華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書同文”開始。當时各國用篆書,但是字體略有不同,楚有楚篆,秦有秦篆。統一之後,原來的文化統一到新的文化上面來。幾千年來,由於表意漢字的穩定性,不管方言如何多樣,中國大地上大家的文化都趨同,結果中國的趨勢都是分久必合,成為大一統的國家。統一就沒有戰爭,民眾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秦始皇那時候,是在一個中國破碎分散的背景上,把全國文化統一起來,所以功不可沒。漢字在亞洲的統一、連續局面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斷絕,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以後,連續兩千年文字統一的局面才被打破了。首先在空間上造成了割裂,有些地區用簡化字,有些地區用繁體字。而更不可彌補的是時間上的割裂。造成1956年之後和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割裂,本來我們可以通過漢字,直接閱讀兩千年前古代文獻,但現在不用字典,一般人連一篇《古文觀止》都很難讀下來。也造成了漢字文化圈的割裂。文化的割裂,如果不補救時間久了會產生衝突和戰爭。“書同文”則是文化一統的前提。

簡化字祇有一個優勢,就是書寫便捷。其他都不如傳統漢字科學。在如今世界合作,大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簡化版漢字成為我們和東亞在文化上進行無障礙交流的絆腳石。

簡化漢字是無法完成文化大一統工作的,因為即便國內都使用簡化字,也無法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就算不去想中國歷史,也沒法統一東亞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韓國的歷史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越南、日本的歷史都是以繁體字書寫,他們不會放棄繁體字,放棄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如果當年沒有簡化字,那今天舉國上下文字相同,古往今來的文字相通。在亞洲,韓國用漢字、日本用漢字、越南也可以用漢字,大家文字相同,文化相似,再加上我們的一帶一路,將是多美好的局面!地球上最大的亞洲大陸從而能夠聯合起來,不要戰爭,一起發展經濟,大家人民都有錢賺,有好日子過。而現在,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海外的孔子學院,不知道教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教了簡化字,也看不明白中國和亞洲諸國的歷史、古蹟。簡化漢字,是橫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前的一大障礙。

恢復傳統漢字的規範漢字地位,這將是功在千秋的偉業。既能夠全國文字統一,又能夠在中國逐漸強大的主導下,促進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韓國、日本、越南,這些都是傳統漢字的國家,韓國也正在恢復漢字(傳統漢字)小學教育。還能夠修復對歷史的割裂,中國人能夠看懂自己祖宗的文獻和古蹟了。而所有這些祇不過需要把傳統漢字作為規範漢字就輕鬆解決,簡化字依然可以作為合法書寫體保留,用簡識繁。如果有一天能實現,那將是多麼美好!


烂奔


現在的漢字,有正草隸篆簡五種字體。正體字,就是楷書字,有人把它理解爲“正確的字”或“正統字”,是不對的。我手頭的《正草隸篆四體字典》、《正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正體字就指楷書字,它是最規範表現力最豐富的現代漢字,56年之後又被稱爲繁體字。正草隸篆四體,依此順序,篆字輩分最大,通常認為是秦時李斯所製。簡體字,或簡化字,古已有之。二簡字厶、皃、坣,《新華字典》皆有,其他字典也有,皆註釋爲“古字”。遠祖造此等字,近世祖先廢之。78年重新啟用,86年再次廢之。可見,祖先廢之,必有其理,今人取之,必有其用。再又廢之,必有其理。原來,字的筆畫越簡,字的特徵就越不明顯,印錯寫錯讀錯的機會就越多。有繁有簡,錯落有致,纔有分別,纔讀得快。一般說來,正體字結構勻稱,形態端莊,各具特徵,這是兩千多年來歷代先賢不斷錘鍊的結果。我們常常看到,正體字即使字跡模糊,也猜得到,甚至差一兩筆,也能辨認,無關緊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化字是極左與草率的產物。漢字簡化主要是採用了古俗字。

俗字破字係古時文盲所創。此乃向古時之文盲看齊,能有多少含金量,自可得知。試觀以下諸字:欢(歡),汉(漢),鸡(鷄),对(對),圣(聖),凤(鳳),戏(戲),仅(僅),邓(鄧),叠(疊),双(雙),轰(轟),聂(聶),树(樹)。一個又字,替代了14個偏旁,有什麼規律性是談不上了。又字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這倒很像古文盲寫字,記不起了,無奈之下,隨便畫一個圈,圈畫歪了,成了個又字。今人拾起這麽個寶貝,實出無奈,爲簡化而簡化,爲了少寫幾筆而已!

不難看到,漢字簡化是非常草率和隨意的,是在嚴重的極左思想的指導下所做出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反正要拉丁化了,改個一塌糊塗又何妨?

人們對簡化字依依不捨的理由是:簡化字易學易寫易認。從這一點來說,簡化字確實對中華文化有過突出的貢獻。但也有人指出,簡化字在這一點上是大打折扣的。試觀以下諸簡化字:长、车、东、乐、炼、专。學過草書到人,容易記熟。沒學過草書的人,要記熟這幾個字就很難。非草非楷,不倫不類,構字全無規則,筆畫雖少,卻要一筆一劃死記。簡化字的易學易寫就大打了折扣。簡化字筆畫少,形近字多,易讀有時反而變成了錯讀。

簡化字有大量的形近字,容易寫錯讀錯,容易塗改偽造,這是它的第一大弊端。

簡化字古已有之,但它太古老了,有著近世祖先所早已拋棄的缺陷和錯誤。簡化字是個老古董,比篆字的輩分還大。試分析之。

先說“云”字輩,《說文解字》有“雲”、 “云”,金文無“雲”,以“云”字爲之。《說文解字》成書於AD 100,所以云雲合一大慨是秦漢以前的事。簡化字此“云”字輩,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同樣,簡化字的“里”字輩,古文無“裏”,以“里”字爲之。里裏合一,也是秦漢以前的事。這個“里”字輩,也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再看下去,余餘合一,舍捨合一,背揹合一,卷捲合一,錶表合一,鬍胡合一,鬚須合一,製制合一,咚冬合一,麵面合一,糰團合一,緻致合一,鹹咸合一,禦御合一,築筑合一,準准合一,滷鹵合一,佈布合一,蓆席合一,佔占合一,兇凶合一,迴回合一,塗涂合一,彙滙合一,歷曆合一,苹蘋合一,籤簽合一,秋鞦合一,千韆合一,別彆合一,沈瀋合一,适適合一,松鬆合一,蘇甦合一,壇罎合一,佣傭合一,郁鬱合一,髒臟合一,折摺合一,征徵合一,只隻合一,丰豐合一,准準合一,党黨合一,种種合一,几幾合一,盡儘合一,再看下去,系係繫三合一,升陞昇三合一,周週賙三合一,干幹乾三合一,蒙懞矇濛四合一。 這實際上是返回到遠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莫看簡化字年齡小,而輩分大的很,簡直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再簡化下去,那就到了人類的始祖那裏,零字符社會。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的結果,詞義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這一嚴重錯誤,就連文改會自己也承認,簡化字表有附註: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在折和摺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摺……人們要問,既知混淆,何必合併?正如網民所述,文改會成員的漢文字水平是打折扣的,就連這個附註也辭不達意。既生混淆,就必須選擇使用,又何能一律用某一個字?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造成了新的大量的通假字,產生混淆不清的通病。這是簡化字的第二大弊端。

正體字被圍剿封鎖了60多年,從政治整肅到罰款,到立法廢除,正體字卻頑強地存在著。作爲老祖宗的這份遺產,它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至今依然無可替代。有人試圖用簡化字解釋《說文解字》,但顯得蒼白無力,由於詞義混淆不清,造成理解困難,遠不如正體字之準確無誤。其原因就在於簡化字合併了235字,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

用簡化字取代正體字,是向歷史的缺陷和錯誤倒退,即倒退到秦漢以前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有人把漢字簡化說成是漢字的發展,那是罔顧事實。所以,恢復正體字是必然的,但簡化字無須廢除,它畢竟有書寫便捷的優點。漢字將有“正草隸篆簡”五種字體,而簡體字爲五種字體之始祖。

而某文盲所創的單字符漢字系統(即把全部漢字簡化成一個字符〇),乃始祖之始祖,在文盲羣中至今仍廣泛使用。在“漢字一直在簡化的道路上”,此可謂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順便說一說,有人說:“漢字一直在簡化。漢字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簡化的歷史。”妄圖以此證明漢字簡化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既罔顧事實,亦違背歷史發展規律。下面就說一下這兩個方面。

首先,漢字發展的總的趨勢,是一直在繁化,簡化只是極個別的情況。漢字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內容日益豐富,功能日益完善,表達日益準確。遠古字少,通假字多,近世祖先不斷根據需要,逐漸增加字數。

這也好比電話號碼,開始位數少,後來根據需要,逐漸增加。篆訣有影不加三撇,獨乍通人乍,單衰即草衰之說,也就說明古時景兼影之義,乍兼作之義,衰兼蓑之義。類似的情況還有:由責而債,由弟而悌,由孰而熟,由竟而境,由馮而憑,由賈而價,由屬而囑,由舍而捨,由知而智,由昏而婚,由反而返,由卷而捲,由云而雲,由孚而俘,由余而餘,由里而裏……古時亨、享、烹三字合一,皇、惶、凰、遑四字合一,采、採、綵三字合一,闌、攔、爛三字合一……我們的祖先逐漸增加字數,是爲了減少一字多義混淆不清之苦。從上述諸例,漢字繁化包括字數的增加和筆畫的增加。其次,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結構日趨複雜,功能日趨完善。比如開發軟件,一開始寫好的軟件,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在維護過程中,根據需要增加功能,於是增加新的模塊,代碼繁化了。在軟件修改過程中,會對代碼進行簡化,以最少的代碼實現原定的功能。這種簡化是有限的,局部的。而絕對不會像漢字簡化那樣,不惜廢除功能而大規模削減代碼。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它需要保持穩定。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主要表徵,它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斷歷史。”如果歷朝歷代都這樣一次簡化兩千多常用字,那麽中華文化就早已不復存在了。

針對漢字簡化運動中的極左思想和草率態度,劉少奇主席嚴肅地指出,“將來是要吃大虧的。”秦始皇“書同文”,使六國典籍成為一堆廢紙。漢字簡化造成了今天漢字使用最混亂的局面,用繁必錯!涉繁必錯!今以征代徵。於是《水滸傳》鬧出笑話:宋江任“徵南大元帥”。導演卻感覺良好,茫然不知其錯。若是有人指出:征伐征討征服只能用征,否則就是錯別字。立即有人反唇相譏:“有病!吃飽了撐的!”類似的情況有:《三打陶三春》有篆書碑文“十裏堡”,毛主席訪問蘇聯經過“滿洲裏”車站,《國家記憶》林縣縣志有“一鬥米”,我這手機搜狗輸入法有“中文繫”(輸入首字母ZWX 得此詞組,下同)、“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反複無常”、“答複”……官方媒體人民網新華網繁體版的“系列錯別字”更是錯得離譜,國人習以為常,躺在錯誤上面睡大覺,反譏他人“閒著沒事做,吃飽了撐的!”老祖宗的文字被糟蹋到今天的地步,令人觸目驚心!亦令人痛心疾首!“嗟乎!我中華文化之根基何存?”

將繁體字納入課本,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老祖宗的這份遺產,掌握中華文化的基本功,實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孩子們現在都學英文,但須先學老祖宗的文字,否則豈不數典忘祖?《人民網》2018-07-23載文:《10万字的繁体字课本全部得“手抄”》。揚州大學陳士銀,教授《古代漢語》,令學生抄寫10萬字,以掌握繁體字這一基本功。與其錯過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機,不如從小抓起,從兒童時代抓起!



Deng5111222


让小学生,情可以堪,我的童年本来快乐,就不多,天天都是补习班,你还整个繁体字让我学(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有些东西,不是这么强求的。

首先我们在改变一些东西的时候,是因为他能给我带来改变和进步。

比如你可以倡导一下,人们之间交往,要真诚/夫妻关系怎么处会幸福?老人摔倒了,怎么去扶?

这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社会的风气的。让整个社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繁体字,你学它能改变什么?又有什么大的作用⊙∀⊙?

答案:没有。只会增加我们的负担。现在大多数人,连简体字都不会写了,你知道吗?(大家都在敲键盘)繁体字难写,看着都费眼。

整点有用的,积极的。

人不能越活越倒数!

如果你对繁体字,这么感兴趣,那你就去用好了,对吧。为什么要殃及池鱼呢?

可能有人会愤怒:你怎么不去学篆字呢?我看还是学甲骨文比较适合你!

有用的东西,多倡导。没用的东西,想都别去想。


时光笔墨深度观察


繁体字必须进入小学课本,采用的方式是双行文字,上面一行是简化字,下面一行是繁体字。老师不必去专门教这些繁体字,只是让小学生看一眼,认识一下,心中有一个基本上的印象就足够了。

到了中学,古文古诗篇幅增多,这一部分必须用繁体字印刷,目的是让学生不至于出现“頭發”、“萬裏長徵人未還”的低级错误。

到了大学,所有的课本必须用繁体字印刷,目的是让大家习惯繁体字,至于日常使用,不必苛求学生使用繁体字或者简化字。

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予繁体字应该有合法地位,至少也要与简化字平等。至于日常使用哪一种字,应该尊重使用者的选择权,你说对吗?

希望两岸三地再一次实现“书同文”。


喜羊羊小耳朵大视界


千万别纳入课本,从学习繁体字到现在,也有两年多时间,也会写一小部分的繁体字,但是前一段时间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简繁下笔分不出来。

像有一些有规律的比如雚和又,金和钅等等还好办,但是像是鵰和雕,憂和忧这种不规则变化的,下笔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应该写哪个,那平常使用的时候又把哪个当做标准呢,都对那无异于给很多人增加了阅读难度,所以除了一些情况外,都用简体,也是一个大家都默认的标准。

至于繁体的应用,学书法的,和我们这种学文学的自然会去学。

多认识繁体字是好的,也不太有什么影响,但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嫑要求写的好,真的很容易混。


文沐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部分人提出恢复汉字繁体字,甚至提出纳入基础教育中,我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

汉字简化字是老一辈文字学家辛勤劳动、积极探索的结晶,它尽大可能的保持了繁体字的部首、象形等结构特点,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便捷、最适用的汉字。简化字自推行至今已有60余年,在我国大陆境内已经深入人心,广泛应用,无可厚非。

当然,简化汉字也並非完美无瑕,特别是一些一字多音字,在用时容易混淆,但也丝毫埋沒不了简化汉字的优越性。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自1958年开始,至今亦近60年,特别是汉语拼音韵母ong的创建,使汉字读音更为标准,如“弄”,用旧国语拼音,只能拼作“neng”,是方言,而现在拼作“nong”,那就是普通话了。简化字与汉语拼音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得简化字更加完美,应用更加准确。

一些热爱书法的人,对繁体字研究感兴趣的人,从《新华字典》中就能学得到,既有繁简对照,又有汉语拼音作附助,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呢?非要将繁体字纳入课本中?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恐怕连自己都不自信。不信,请视目以待!


方1112


想要讨论繁体字是不是要纳入课本中使用,就要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最早的繁体字会被慢慢的淘汰。要将繁体字纳入课本,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繁体字学习难度很大,书写很复杂,又不好记忆,所以为了让大家不至于在攀登文化高峰的时候被文字卡死,还是简体字来的更实在,也更符合当今社会行情。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历史的承载。

虽然繁体字被简化了,但还是可以适当了解了解的,不强迫要用嘛,最好不要抛弃抛弃他,因为,毕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适当的了解,有助于刚刚学习汉字的中小学生去理解汉字的深刻意义,又能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心随享


應該,簡體用來手寫原全無問題,幾百年前都係咁,但當初國家推行簡體係為左掃盲,既然現在物質豐裕左,文盲少左,識字率高左,就應該採用繁體,銜接二千幾年的文字歷史,起碼,讀番以前的書,十三經,廿四史等等,都可以唔使唔辛苦,如果唔係,咪變左越南,韓國咁,冇曬歷史?用繁體做正式記錄,手寫簡體幾方便


東江縱隊


这位老师,个人观点是,汉字简化后,更易于掌握。我是编程的,开始我们用汇编语言编程。现在科班出身的也要求学汇编,但开发应用却很少用他。我想说的是研究汉语那一部分人,有必要去系统学学繁体字,甚至甲骨文,金文什么的,但大众应该就没必要。再说我没学甲骨文,但我一样可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啊。图书馆即使藏书浩如烟海,我要读哪本读不了?甲骨文我也可以请专业人士给我搞定。我小学四年级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碧血剑》也是繁体,感觉和简体没啥两样,这也是我说繁体字没必要去刻意学的一个原因。现在中国使用繁体的人只有弯弯,香港等。弯弯怎么样?发展明显比不上大陆!香港又怎么样,将来也一样会越落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