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7月26日晚,是拼多多之夜。

300多家媒体机构聚集在上海金融中心,等待拼多多上市的时刻来临。这是由黄峥开创的上海、纽约两地同时敲钟的先例。北京时间7月26日晚10时59分左右,拼多多股票正式开盘,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涨39.5%,总市值超过290亿美元。截至收盘,拼多多股价报26.70美元,涨40.53%,市值295.78亿美元。

手握拼多多一半股权的创始人黄峥,身家也一夜之间超过了老前辈刘强东。

三年上市,或将成为第三大电商平台?

单看拼多多招股书的几个硬性指标,似乎已经是京东、阿里之后的电商第三巨头。

GMV:拼多多在2017年GMV为1412亿元(226亿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额为662亿人民币(106亿美元)。

订单数: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订单总数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

用户数和商家数:截止2017年12月31日月活跃用户为6500万人,截止2018年3月31日,月活跃用户1.03亿人。用户增速较快,一个季度,月活增长近4000万。

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拼多多平台活跃商户数量超过100万家。

从成立到美国上市,拼多多更是只用了2年11个月,创造互联网行业之最。

在争议中野蛮生长,创造了拼多多速度。

目前为止拼多多的流水以及用户体量可以称之为巨头,但是盈利仍然为负,并且七成用户来自于三四线城,2017平均用户消费金额600元,不足京东阿里的零头。

流量质量较低、流量增长瓶颈、没有稳定的粘性,这些都是拼多多目前不得不思考的地方。

社交电商,电商未来还是昙花一现?

最早的社交电商应该是13年朋友圈的面膜,从库存积压到销量四亿,俏十岁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开始的每天几盒增长到后面每天几百几千盒,如同核裂变一般在朋友圈扩散。

在财富神话面前,压抑了多年的传统零售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纷纷踏足朋友圈。

韩后、太太口服液、洋河、同仁堂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以不同模式切入,这其中:富士康卖起了手机,向百万员工招募分销商;海尔宣布招募3万名创客;国美则向旗下30万员工发出人人开微店的进击令,业绩与工资直接挂钩;甚至国企中粮也在朋友圈卖起了食品、保健品。

社交电商在15年正式登上舞台。

其火爆程度令人咂舌,腾讯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到各种的代理群。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而这种模式一开始就受到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拓荒者满腔热情趋之若鹜;而旁观者冷眼相对甚至深恶痛绝,他们认为社交电商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有评论称,社交只是一种引流方式,不是一种电商模式,不符合大众日常消费习惯;且大量微商产品单一、消费频次不高,只能靠拉下级代理层层囤货盈利,真正到达消费端的商品并不多,本质上无异于传销,这样的模式不可持续。

上述评论一语成谶。

基本所有品牌都没有什么门槛,只需要几十几百的产品代理费,社交电商催生一大批创业者,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朋友圈野蛮生长,各种喜提玛莎拉蒂。

不到半年的时间社交电商乱象丛生:各种假货A货三无产品泛滥;窜货、乱价、无售后等问题层出不穷。

央视曝光面膜问题之后,朋友圈面膜销量呈现断崖式下滑,各种草根品牌几乎一夜之间消亡;破了微商销售纪录、光芒四射的云集和环球捕手因涉嫌传销被罚款千万整改……

而从业者在大家眼中也和传销人员差不多,整个微商生态收到严重的信任危机。

社交电商就此沉积下去,似乎只是一个搅局者,还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就在危机四伏的战场被流弹击中。

京东阿里这些传统电商也继续发展着,不断在618和双十一冲击新的零售高度,微商似乎已成过去式。

然而两年后画风突转,黑马拼多多腾空杀出,一时间,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拼团砍价每天都冲击着眼球。

上线后不满一年,拼多多的单日成交额即突破1000万。如今,其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直逼京东;月流水高达400亿元——拼多多用不到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些成绩,阿里和京东做到这个数字用了10年。

所有人都认为风口来了,资本 亦伺机而动。

过去4个月中,社交电商领域,融资 捷报频传:

1月,库存分销平台爱库存完成1亿元A轮融资;

2月,“改邪归正”的环球捕手宣布获得浙江大学战略投资,估值20亿元;

4月,拼多多融资30亿美元,估值150亿美元,资本方为腾讯和红杉资本;

4月,礼物说完成1亿人民币C1轮融资,C2轮正在进行;

4月,“从良”的云集也得到了1.2亿美金B轮融资。

这些融资背后,站着IDG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新天域资本、鼎晖投资以及北极光等声名显赫的金主。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下一个独角兽,甚至下一个淘宝。

尽管本质上,社交电商“是在长江、黄河之外,再挖出一条河的玩家”,渠道之间似乎并非零和博弈,但传统电商仍不敢怠慢,加速布局追赶,以防止用户大量流失。

淘宝推出了特价版APP,对标拼多多的拼团模式;京东则在京东优选内新增了“天天拼购”模块,3-5人即可拼团获得2.7-6折的优惠,随后又推出开普勒轻商城小程序 ,为零售商家提供社交电商基础设施;网易考拉上线了微商城 ;唯品会的微商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实施。

更值得回味的是,时隔4年后,微商鼻祖——俏十岁与武斌也宣布重返微商江湖,准备孵化一批新的微商品牌。

一切似乎意味着,在经过市场和混乱的洗礼后,社交电商的生态终于以日益规范的趋势,让昔日战将找回了信心。

拼团砍价,游戏般的购物体验

观察拼多多的主要玩法

1、 拼团购买。

拼团购买是拼多多最核心的玩法,这种自发性的召集方式,帮助拼多多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用户。

2、 砍价。

邀请助力是拼多多拉新的方式之一,这种模式下拼多多极大的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自发的帮助拼多多拉新。

3、 分享互惠。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拼多多增强用户粘性的核心点,一方面通过现金签到增强现有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通过分享链接,再度促使用户自主拉新。

纵览拼多多的玩法可以发现,社交裂变属性是拼多多崛起的核心。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用户都是一个核心,通过微信社交平台,产生裂变效果,最终实现低价获取流量,高效分发流量。拼多多就是抓住了用户的这一动作,获取了海量的低价流量。

经常玩游戏的人会发现,这一系列活动像极了网游的每日签到、组队打怪、邀请好友、经验分享等,拼多多创世团队本就是做游戏的,通过游戏的方法移植到电商,通过收割人脉关系形成裂变,获得足够的流量。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拼团进行时候不停闪动的贴图和砍价时候暴爽的音效,要是不仔细看,还以为自己进的是“屠龙宝刀,点击就送”的页游。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如果是淘宝京东是带有目的性的购物,那么拼多多就是把你丢在一个集市,不管你想买什么,所有的东西先在你眼前晃一圈,感兴趣就下单,不感兴趣就再晃一圈。

依靠网游模式的拼多多获得了第一批流量,但是流量达到瓶颈之后,靠拼团和砍价拉新的拼多多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物美价廉或假货横行,拼多多还是骗多多

打开拼多多的APP,就感觉所有的东西统统不要钱。几百块钱的手机和电脑、三四百的冰箱洗衣机、一千块钱的65寸电视机。让人有种回到了十年前物价的错觉,拿电视来说,咋一看都是康佳、创维、海信等大牌子,再仔细观察发现所谓的品牌是“康佳视界”“海信智能”“创维云视听”等李鬼产品。

拼多多-野蛮生长过后该如何转身

中国三四线农村的很多家庭收入以及消费还未达到国家水平,一些小厂家生产低价的电器销售本无可厚非。但是若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质量能过关,就用自己的品牌生产出售,老老实实做生意。而这种仿冒品,擦边球山寨货究竟是心虚还是其他不得而知,至少这种产品,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购买的。

拼多多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最终下去就是一个山寨和仿冒品的集合地。

在其余平台都在打造质量,讲究消费升级的环境下,拼多多的一系列举动让人觉得是在强行消费降级。

而创始人黄峥的言论则是给所有人最适合的消费情景和金额,但是一分价钱一份货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不管人们是否追求消费的满足感,消费的性价比这个问题是一直不会变,如果9.9包邮的垃圾消费多次,也会对产品和平台失去信心。

且不讨论拼多多上市是否是为了圈钱,就本身的发展以及模式来讲,社交电商是一种新的模式,但是否是正确的和能健康发展的模式,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借用俏十岁创始人武斌的话:做微商就像洗澡,随时想洗都可以去洗。但是,一定要调好水温,过热了一定会被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