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这是什么编制?

寫哯茬


因为电视剧《亮剑》的大火,独立团成为了大家最为熟知的八路军的团一级组织机构。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当然也是有独立团这一编制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八路军115师独立团。



115师独立团的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成武上将。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役,就是杨成武和他麾下的部队为主力打出来的。

杨成武独立团的前身是红六军,它的地位与八路军的主力团是没有区别的。独立团和八路军其他主力团的区别,大概就是越过旅直接受师部直接指挥。从1955年授衔的级别也可以看出,115师主力团团长,如685团长杨得志、686团长李天佑等人,和杨成武的军衔一样,都是上将。


而八路军之所以存在独立团的编制,其实是因为独立团并没有受到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承认,也就是说,杨成武独立团是个“黑户”。甚至在独立团渡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由于没有编制,不被防守黄河渡口的国民党部队认可,被迫混在李天佑的686团中。

众所周知,蒋介石给八路军的编制只有三个师。而随着八路军在敌后的蓬勃发展,部队人数迅速增加,现有编制人员远远无法满足扩军的需求,也因此,八路军在无法得到新的编制的前提下,开始大量设立如独立团、纵队、支队等部队。



例如1940年爆发的百团大战,参战的八路军部队高达105个团,而这些团级部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国民党给予的编制。这些包括独立团在内的八路军部队,无法从国民政府中领取任何的俸禄和装备,完全是“自带干粮”抗日。


鸢飞九天2018


抗战初期八路军就先后成立过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之后独立团在八路军序列中越来越多。

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夏)八路军已拥有莒中独立团、海陵独立团、西海独立团、中海独立团、苏北独立团、冀鲁豫军区6分区独立团、睢太独立团、恩县独立团、冀鲁豫军区9分区独立团、冀鲁豫军区11分区独立团、2纵独立团、陕甘宁教导旅独立团等10余个能叫得出番号的“独立团”。

通常来讲,设置独立团主要是解决2方面问题——首先是安排八路军师、旅一级的超编人员,这主要是抗战前期八路军公开序列不够用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这一阶段的独立团往往兵力较少,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2个独立团都只有1000多人。

但是随着抗战进入僵持和反攻阶段后,八路军已经发展成拥兵百万的强大战略集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各级军区、师级单位重新配置受其直接指挥的直属部队,或用于镇守地方的守备部队,于是在各根据地和八路军各师麾下,就出现了大量齐装满员的独立团,此类部队往往精兵强将云集,有些师属独立团干脆又称作“教导团”,骨干都是清一色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而整个抗战期间,类似独立团这样的编制还有很多,其中道理也不复杂——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统共才给了3师(115师、120师、129师)6旅12个团的正式番号。

但是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到1940年夏八路军已经从3年前的约4.2万人扩充至40万之众(编成170多个团),接下来便发生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多达105个八路军团级单位先后投入战斗,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的60%以上。

很显然,这170多个团级单位除去12个“正牌团”之外,其他大部分都属于不在国民政府编制序列表内的新建部队。

当然,这些新建团的番号未必都称作“独立团”,比如359旅原本只有717、718共2个团,但是到1937年9月就扩编出一个崞县团(内部文件这么称呼),兵力(2620人)甚至正牌的718团(2580人)还多,而其对外则称“贺陈支队”。


网言军事


当然有。

独立团最初可以追溯到北伐军时期,当时铁军第四军就有独立团,也叫叶挺独立团。后来编制为第4军25师,是南昌起义主力之一,叶挺也担任前敌总指挥。

独立团,从字面理解,就是配属于较高级别建制部队的团级单位。

譬如红军改编第八路军时,有正式番号的是三师六旅12团,兵员3.6万,加总部直属队炮兵团等合4.5万。由于当时红军约七万,经过精简也安置不下,所以另外编制三个团,其中115师就有独立团,120师129师为教导团。这三个团就没有登记在军政部花名册上,当然也没有对应的军饷等。

当时,国军正编甲种团是20连2700人。独立团教导团大多1000—1500人。

敌后展开后,八路军迅速发展,1939年之后在总部下设置军区,纵队。在军区,纵队,师下设置军分区,支队,新编旅等建制。再于旅等建制下设置新编X团,独立团等。

这些新编团,独立团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达到主力地位随时可以参加大型战役的大团,满编甚至四五千。二是基干团,约两千人,属地方武装核心力量。三是新编制地方部队,主要是大团基干团抽调骨干,配属县大队这些地方部队组建起来,一般千多人甚至更少些。

1940年至1942年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部队自45万降低到30万,其中有牺牲阵亡,但也有一部分就是主力地方化,即主力团分解为营连去军区纵队做建制核心,传帮带新部队。


四川達州


独立团是部队的一种特殊编制,它是指越过师、旅直接受军、师指挥的团。独立团的设置主要是根据部队的实际、战场的需要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而决定的,它和正规编别的团,地位、作用、任务都是一样的,可以作为主战部队,也可以是预备队。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独立团有:叶挺独立团、陈赓干部团、115师杨成武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是北代战争时期,受党领导的一支部队,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叶挺任团长。打醴陵,攻平江,战汀泗桥和贺胜桥,英勇善战,被喻为是“铁军”,后来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

陈赓干部团, 1934年10月长征前,中革军委决定将苏区的4所红军学校合并组成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这个团全部由干部组成,是党和红军的储备人才和骨干。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发动士城战役,由于情报有误,原以为川军是郭勋祺2个旅,实际上是4个旅还有增援部队,加上川军战斗力很强,战斗打的非常激烈,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朱德命令干部团参加战斗,干部团敢打敢拼,如下山猛虎,几次都打退了川军的进攻,毛泽东高兴地说:这个陈赓,以后可以当军长。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被授予大将。

115师杨成武独立团,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下辖343旅、344旅及独立团。团长为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这个团也是敢打硬仗、险仗、恶仗。在平型关战斗中,独立团迂回穿插到敌后,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守住了口袋口,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在抗战中,他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罗元发被授予中将军衔。


zj史海拾贝


抗战时期确实存在独立团,其实在抗战前,独立团这个编制就有了,比如有名的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原意是指不隶属于旅,而是直接归属于更高一层指挥结构的团,像叶挺独立团当时就是直属第4军军部指挥。抗战爆发以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因为国民政府所给编制有限,因此有些部队就在编制外组成独立团或者教导团。此时的独立团是直接隶属于师,像第115师就有一个独立团,团长是杨成武,而第120师、第129师则下属教导团。

随着八路军队伍的壮大,编制就开始混乱起来,独立团也是越设越多,也不一定隶属于上一级单位,在旅下面也可能有独立团。比如1938年冬,第358旅就下辖第714团、第716团、独立1团和独立2团。徐海东的第344旅下属的除独立团外还有教导团。而第385旅则不仅有独立团,在旅下面还有一个冀豫游击支队,而支队下面则是两个团,编制的混乱可想而知。

所以抗战时期独立团只是为了解决编制问题而设立的诸多番号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补充团、教导团、纵队、支队、大队等等,这些都是出于抗战需要而临时设立,后来随着部队的正规化逐步取消。

不过说起来,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是第386旅独立团,而第386旅在历史上似乎还真没设过独立团这个番号,估计也是为了避免大家过度联想,所以作者特意找了一个不存在的番号吧。


不沉的经远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和抗战小说中看到独立团这个称呼,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率部队即为八路军独立团。抗日战争中我军真的有独立团这个编制吗?真实的独立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电视剧中的独立团长李云龙

还是举例说明吧。

八路军指战员在战斗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又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下辖120师、115师和129师三个师,每师辖两旅,每旅辖两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当时八路军第一主力部队115师除了下辖第343旅(旅长陈光)陈光和第344旅(旅长徐海东)两旅四团外,还有一个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政委)罗元发。八路军各旅、团都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正式部队番号,唯独这个独立团是八路军私下成立的,用今天的话说,属于黑户口,没有国民政府发放的军饷、军装、武器装备及其它补给。

115师独立团前身是红一军团第一师,1937年8月20日,红一师在陕西三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原来红一师所属的三个团缩编为三个营,全团共13个连队,1700余人;1937年11月7日,独立团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937年11月—1939年2月期间还有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这个称呼。也就是说,从1937年8月20日独立团成立,到11月7日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团一共存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八路军正式部队中叫独立团的,只有这一支部队。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部分部队都存在着独立团,那么这个编制在抗战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抗战时期不仅存在着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也大量存在。

当日军侵华步伐加剧时,国共两党终于摒弃前嫌,共同抗日,不仅如此,国府其他派系也都以民族大义为重,愿意接受老蒋改编,服从中央的领导。但是改编就得有部队番号,周恩来与老蒋“磨”了几个月,终于给陕北的红军弄来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后改成第十八集团军,归二战区管辖。所以说,抗战时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中,集团军、军、师、旅、团皆有各自的番号,一个师基本都是三旅六团制或两旅四团制的部队,而独立团、独立旅就是越过师级,直接由军、甚至战区指挥的部队。

抗战初期我军在陕北的兵力超过六万,而老蒋却只给了三个师四五万人的编制,剩下的人就只能往总部的直属部队里“塞”了,如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这些都是我军为了安排超编人员的计策。

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一个军的编制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更糟糕的是,老蒋为了防止我军不断扩大,掀起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而此时我军即要对付日伪军的围剿,还要打破老蒋的封锁,就必须扩大和建立新的根据地,所以军区、军分区、纵队、支队这些编制在我军中广泛使用,独立团的番号也大量存在,如我胶东军区的独立团就有好几个。


兵说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的第386旅独立团吧,这支军队虽说并不是真正存在过的,但是许多人心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团存在过吗?答案是当然有,而且数目还不少。不仅有独立团,还有独立师和独立旅等等,只是后来这些编制都被取消了,于是它们便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下面,就来谈谈独立团的相关事宜吧。

首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独立团。

抗战之初,中国环境非常条件艰苦,为了抵御敌军,我军不得不打破常规的军事编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建立了类似李云龙的第386旅独立团一般的独立团。这些独立团没有正式的番号,而且规模不一,不仅仅限于团。

接下来再来说说关于独立团的发展史。

最开始,由于八路军的人数太少了,再加上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很少,八路军的敌后战场打得十分艰难。于是当时的中央为了能够立足敌后,为正面战场打下坚实基础便想到了发动群众,打破原本的编制。独立团成为了这些超编人员的安身之所,也可以说是正式编制的预备军。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所以最开始的独立团往往人数不多。另外,这些独立军所需要的军费当然不可能从国民政府拨给的那点军费中拿,于是中央领导便要求这部分独立军自给自足,靠劳动来赚取经费,可以说是艰苦异常了。

后来八路军成为百万雄师之后,各军区单位都需要配置直属部队或是镇守地方的守备部队,于是在各个根据地麾下便涌现了大量齐装满员的独立团。不过这种独立团和最开始从群众中临时召集成军的独立团不同,他们往往都是精兵强将,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而且番号都不一定叫独立军。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种性质的独立团是在抗战中才有的,但其实早在抗战以前就已经有,如叶挺独立团这样的军队了。所以说,独立团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抗战时期,在北伐军时期就有可供参考的先例。

那么后来的独立团又何去何从了呢?

首先由相当一部分独立团因为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教学军,专门培养新生军队。后来独立团的编制被取消,许多原本在独立团中的战士或被规划进了正式编制,或直接退伍回家。最后,这个饱含故事的编制渐渐消失在历史中,直到某些影视作品中提到才让人们再次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种部队。

这些独立团虽说没有归入正式编制,但是它们很多都并不比那些正式编制的军队差,相反,还可能更能吃苦、更有经验。名字不能代表什么,独立军和其他军队没什么区别,都是抗战时期浴血奋战的英雄先烈,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其实除了独立团,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人们所不知道的热血历史或是相似的军队制度,若是有兴趣可以去专门了解一下。


旧时楼台月


确实存在独立团这种编制,只不过这也是被抗战初期艰苦的环境逼出来的。

抗战时期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抵御日军的进犯,

我军大胆打破了原有的编制框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从支队、连队、到团再到纵队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部队都可以等同于李云龙的“独立团”。

1936年12月12日,少帅于西安以“兵谏”之势逼迫蒋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由此打开了统一战线的大门。历经一年的谈判,我军最终以12个团的建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当年9月,八路军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并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

▲八路军早期编制表

但是,这一番热血奔赴前线的过程,也能看到我军当时的一个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编之后,国民政府给定的编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战斗序列精编为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共计4.5万人。

反观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抗战期间单以“四四制”编成的师团来说,那么一个日军师团就有2万余人的常备战力。国军若以常规的“三三制”来算,满编一个师约为1.1万人,那么一个军理想情况下应该可以有4万人左右。

而当时的八路军,是以一个“集团军”的名义进驻敌后的,就凭这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战场想必困难重重。别说打游击战,若是碰上日军扫荡、“三光”,好不容易开辟的根据地也难以固守了。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是按照这个定额发放的,每个月61万的军费。八路军要想拿着这笔固定的军费招兵买马,也不大现实(毕竟钱太少了)。

因而,为了能够立足于敌后,开辟根据地,当时的中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打破编制藩篱。这一来,就有了各类名目繁多、没有正式编制和番号的地方部队。这一点,我们下文会再细细讲一下。

▲大生产运动旧照

回到军费一事,要想扩充军队,没有粮饷可不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在1941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南泥湾精神也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号召,就类似于军屯,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其实就是当时八路军扩充方式的戏剧化表现。

▲八路军自行生产手榴弹

那么,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开篇说到了,改编之后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这些算是基础编制。在开赴前线之后,各级组织按照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首先是师一级,因为这一级是对外有正式番号的,也是编定中最高一级的实际作战单位。鉴于此,我军没有放手扩编出新的师,而是在原有“师”一级的框架内新编成独立旅、新编旅、教导旅等各类新编制。

▲八路军战士训练

编成新旅一级单位的同时,原有的6个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扩编为3团制。因新编及原有旅一级单位的编制规模各异,为了便于指挥,1941年后实行甲种旅(三团制)和乙种旅(两团制)两种编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团一级了,大家甚为喜爱的李云龙独立团,就是这一级作战单位。在队伍扩编期间,这一级单位是最为灵活也是最为复杂的。除了编定之处的那12个标准团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扩充的团人数、装备均参差不齐。这些团少则千把号人,多则3000人以上。所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带上各地的小队伍有上万人,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在1942年以后就不可能出现了。那年之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百团大战中装备较好的一个团,可以看到重机枪

从团往下的营、连、排、班这些作战单位基本与常规的编制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顺便,我们再讲讲当时八路军编制内独有的“纵队”与“支队”这两个非正式战斗序列。

纵队与支队,都是出于游击战的需要,为能因地制宜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纵队相当于旅一级,下辖有团,但有的也只辖支队,可大可小,其中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纵队、东北挺进纵队、东江纵队等。

支队则略小于纵队,一般由几个营或连组成,同纵队一样,可大可小,都不属于正式战斗序列。如果说纵队相当于八路军在各地的独立战斗序列,那么支队就是游荡在敌后最为灵活的独立作战单位。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当然,这二者的战术地位同团、营一级没有太大差别。当时之所以要单独罗列两个编制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迷惑敌人。这两个序列称号,虽然怎么样看起来都不算是正式的战斗单位,一般也都在一块小地方内活动,地域范围明显。但是当爆发大型战役的时候,这些部队就能立马被整编成旅、团、营甚至是师,相当于战略预备队。

以上,就是对八路军战斗序列的一个简要介绍。总而言之,“独立团”这一类作战单位,是由于八路军在限定的12个团之外,额外扩充出来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有限的编制和军费内,我军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发展出了足够与日军抗衡的敌后武装,也因为这种灵活而又宽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军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寸步难行直至战败。

1、《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现象中那么简单》,徐平

2、《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


WarOH协虎


抗战时期的很多故事都被现代人演绎成了不同的影视作品来呈现,为了达到一定的创作目的,很多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可能和真实的历史并不相同,有的可能还有巨大的差异。喜欢看抗战故事的观众会因为在剧中看到的独立团而对这一存在产生了很多兴趣,那么独立团是否真的存在过呢,以及独立团的编制究竟是如何的?



实际上在抗战的过程中确实有过独立团,但是独立团的名称和影视剧中所描述的并不相同,曾经真实出现过的独立团比如115师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这个独立团的团长是杨成武,杨成武曾经在和日本人作战期间立下了功绩,打败了日本有名的战斗将领,可见这支独立团是相当有实力的。



但是这个独立团也不是横空出现的,在这支独立团成立之前是作为红六军存在的,也就是这个独立团是由红六军演变而来的,在杨成武组建了独立团之后,也成为了当时军队中数一数二的主力存在。虽然后来这支独立团越来越重要,可是却和其他组织部队不尽相同,因为这个独立团的上级并不是旅,而是越过了旅听从师的命令。因此可以发现这个独立团其实比较“特殊”,而这个团的特殊之处其实也不仅仅是所受管辖上的差异,当时国民政府也并不承认独立团,所以这支独立团的编制是不同于其他组织部队的。



因为杨成武所指挥的这个独立团当时没有编制,所以也让部队在采取一些行动时受到了很多阻扰,一次独立团要奔赴抗日前线去作战,可是因为这个独立团当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所以没有办法度过黄河,后来这个独立团就被纳入了686中。而国民政府对于独立团的存在之所以会不认可,主要的原因是蒋介石当时提供给八路军的编制是有限的,只有三个师,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行越来越激烈,也开始让人员有了扩充,军队中人数的增加导致供不应求,而国民政府的编制有限,所以后来八路军就只能通过设立独立团等方式来解决。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的军队数量一度超过了一百多个,而这样庞大的军队组织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编制而存在的,所以当时在作战时,这些没有编制的军队只能自己准备资源去奔赴战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