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7月26日晚,由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主辦、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承辦的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走進中國精神》弋梅榮“八一”詩歌專場朗誦在鄭州簡牘書屋隆重舉行。

懷著一顆顆童貞的詩心,懷著對抗日英雄崇高的敬意,冒著酷暑的悶熱,迎著濛濛的細雨,人們從鄭州、從洛陽、從偃師,從伊川、從登封,從鞏義、從開封、從安陽、從商丘、從四面八方擁向會場,去奔赴一場正氣浩然的精神盛宴,容納100多人的詩會會場坐無虛席,氣氛熱烈。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對詩歌有著深切情懷的河南省政法委副書記 、省委防範辦主任弋振立,河南省地礦廳廳長郭軻 , 省農業廳常務副廳長劉保倉, 河南省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郭建軍,鞏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景雪萍,偃師政協副主席郭玉森,洛陽市朗誦藝術學會副會長王月紅,洛陽市朗誦藝術學會理事李先飛,偃師市音樂舞蹈協會副會長蔣慶鋒,英雄裴子明的兒子裴營州,英雄曹永碌的外甥李鵬、侄子曹志高,英雄張良貴的後代張益仁,英雄張應山的後代張秋峰等英雄後代代表、社會各屆賢達來到了"八一”詩歌沙龍,為滿滿的正能量鼓掌吶喊!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著名詩人萍子,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會長於同雲及副秘書長亮語,理事何戰鋒、程敏等朗誦大咖,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長華及班子成員王飲韶、王宏曉都親自坐陣督導指揮支持參與。北京黃河緣基金會的魏江麗、工商銀行鄭州分行副行長崔朝東,北斗巡星科技有限公司的翟潤天等企業家也來到了沙龍,為鏗鏘的中國精神鼓勁!

抗日英雄,是我們中華的脊樑,抗日英雄,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抗日英雄,是我們中國的精神!

為樹立華夏民族精神,喚醒國人的愛國激情。2016年10月以來,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愛心慈善一行,追蹤著血雨腥風的漫漫歷史,沿著前輩英勇抗日的鏗鏘足跡,分別到登封白坪鄉、鞏義小關鎮、伊川呂店鎮、偃師抗日老區,探訪和慰問深藏在大山深處、茫茫人海中的抗日英雄。一路慰問,一路採訪,一路感動。從而誕生了一系列從靈魂深處迸發的豫西抗日記實詩篇。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當天晚上8時,由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文化視窗》總編弋梅榮傾情創作,由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理事何佔鋒 、會員董湘雲主持、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近30位朗誦家組成的浩大的朗誦陣容,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走進中國精神》弋梅榮“八一”詩歌專題沙龍,在眾人的殷切期待中拉開了序幕!

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點亮了華夏的歷史, 中國的精神!王樸玉、紅梅朗誦的《中華的男人》,氣勢磅礴,彰顯了岳飛志壯日月、 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

在偃師佛光村,埋葬著13位在豫西抗戰中犧牲的無名的烈士,佛光村裡善良的父子裴麥鬧裴獻州用40年漫漫的時光,堅守著13名無名抗日烈士的墓地。並把他們當成親人寫進家譜。2016年5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總司令皮定均的兒子皮效農,政委徐志榮的兒子徐清漳率領70多位抗日將領及英雄的兒女來到偃師佛光村,隆重祭奠十三位無名烈士,並含淚為壯士們掃墓。

史蕊朗誦的《佛光村與十三個無名烈士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亞娟 、李晉嘉朗誦的《走進呂店紅色小蘇區》深情激昂,再現了伊川呂店當年轟轟烈烈的抗日場景。2016年,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走進紅色小蘇區伊川呂店 ,慰問呂店的抗日英雄!有著“抗日小蘇區”之稱的伊川呂店,播下了豫西抗日最早的火種,培育了一批批出生入死的抗日英雄。一大批抗日誌士從這裡走出,著名抗日英雄、伊登抗日縣委縣長兼獨立團團長張思賢就出生在呂店。1944年6月12日,張思賢就是在伊川萬安山盤龍山上建立豫西第一支抗日武裝“嵩陽游擊隊”,第一次抗日會議就是在伊川呂店丁流村普明寺召開的。1944年9月,張思賢在江左同皮定均率領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會師,開闢了豫西抗日根據地。1944年11月初,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從箕山白慄坪突圍後,到了伊川江左楊窯附近的黃龍寺,依託嵩山雙龍山,創建偃、伊、登抗日根據地,做為豫西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區,成為偃師、登封、鞏縣、伊川等地抗日鬥爭的聯接樞紐。

2017年3月,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慰問抗日英雄一行,追蹤著英雄的足跡,來到英雄的故里革命老區,授予鞏義抗日工作站為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紅色抗日基地。三月三的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這是上天對英雄親人綿綿的思念和悲傷的記憶,這是上蒼對中華功臣隆重的祭奠和崇高的敬意!窗外細雨濛濛,室內淚水漣漣。劉春琳朗誦的《天淚》,激起了人們對抗日壯士悲傷的緬懷。

1944年1月,中共地下黨員孫克明,在鞏義進步人士張良貴等全力配合下,在口頭村水泉溝關帝窯,組建了以孫克明為站長、張良貴為副站長的鞏義地下抗日工作站。關帝窯前,36名熱血青年跪拜結義,滴血盟誓!孫克明、範惠、 張良貴、程子義、馬鳳梧 、 王殿英 、餘學銘、趙壽山、張光弟 、張水旺、 張純恩等36名抗日誌士對天盟誓:“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寧死斷頭臺,意志不可改”。36名義士組成的鞏縣抗日工作站鋸電杆、割電線,用木製的假槍斧頭截獲了上繳日偽軍的大批皇糧和槍支彈藥。義士們勇闖維持會借來真槍。八路軍抗日先遣支隊來到鞏義時,鞏義抗日工作站為八路軍獻上了滿屯的糧食和珍貴的槍支彈藥,為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鞏義的抗日工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從此,豫西抗日的星星之火,從抗日工作站悄悄點燃並迅速蔓延。由王進霞 、卓麗麗 、石振華朗誦的 關帝廟前 36位盟誓結義的抗日兄弟,沿著激盪的聲音,我們穿越血雨腥風的歷史,走進了豫西抗日的搖籃。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著名詩人萍子分享和抒懷了對這次紅色八一專場的感受。英雄的後代們也紛紛上臺分享激動的心情!

面對一位位功高於山的戰鬥英雄,來自嵩山永泰寺傳統文化基地的義工們無以言表內心的感激之情,齊刷刷地為英雄跪下:劉春琳朗誦 的《為英雄下跪》讓在場的英雄後代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為點亮抗日文化,讓人們永遠記著抗日英雄,2016年11月9日,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愛心慈善慰問抗日功臣一行來到了紅色偃師。看望和慰問隱蔵在偃師老區的20多位抗日英雄們。英雄們滿懷激情地向我們回憶了那段鐵血的歷史。

偃師府店鄉佛光峪村的裴子明是偃師的一個傳奇人物,是頂天立地的抗戰英雄,是皮定均三顧茅廬請出的抗日功臣。他武功過硬,神手雙槍,彈無虛發。日本鬼子侵入偃師後,裴子明組建起一支叫“杆子隊”抗日武裝,性格豪爽、為人耿直的裴子明帶領他的“杆子隊”幾百號兄弟們奮勇抗日,英勇殺敵。數次打退日偽軍的侵犯,其中最殘酷也是最有名氣的一仗是府店“九龍角”之戰。當時裴子明率100多人的“杆子隊”與日偽軍300多人展開激戰,眾鄉親無論男女老幼,上陣相助,又送水又送飯,直打了三天三夜,日偽軍損失過半,卻硬是未能攻進寨子!經過九龍角一仗,裴子明名聲大震,100多人的抗日隊伍一下擴張到500多人。

皮定均、徐子榮率領的抗日先遣支隊組建之初,糧食物資和槍支彈藥都極其缺乏,皮定均徐子榮與裴子明義結金蘭,成了生死之交。裴子明在嵩山一帶是威震四方,威名遠揚。關健時刻為八路軍雪中送炭,將國民黨交他保存在偃師佛光峪的8窯洞大炮和槍支彈藥交給了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裴子明和他的“杆子隊也參加了”八路軍。裴子明擔任偃師抗日獨立團團長。打得鬼子是丟盔卸甲,聞風喪膽。緱氏寨大捷後,恨得咬牙切齒的日偽軍對裴子明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把裴子明家在佛光峪的30多間房屋連同所有財產全部扒掉燒燬。裴子明的四個兄弟受到牽連迫害,妻子的姐夫吳金波、表弟李順興都慘遭殺害。

讓我們隨著激情的朗誦走進英雄們浴血奮戰的革命老區偃師,孟素平和魏文芳朗誦的《紅色偃師》再現了革命老區偃師的崢嶸歲月。

河南朗誦沙龍第69期之“弋梅榮紅色詩歌專題朗誦會”鏗鏘舉行

在河南鞏義小關鎮杜溝曹溝村曹家大院,英雄曹永祿一家為抗日獻出了幾百畝良田,所有的金銀財寶和四位男人的寶貴的生命,他家的男人死絕了。曹家壯士用短暫的生命,點亮了抗日勝利的長明之燈!耀亮了鞏義、豫西和嵩山的崢崢鐵骨和天地良心!

曹門壯士映嵩山,英烈忠魂耀千秋。曹永祿舍家保國 ,感天動地,英雄的鮮血,耀紅了日月,赤膽的忠魂,撼哭了山河!夏鄭華、張玉娜、張丹、孫新華、周全紅含淚合頌了獻給抗日壯士曹永祿、曹西斌的詩歌《忠烈英魂貫長虹》。

白志霞悲憤的朗誦《國家公祭日》,讓我們回到了 80多年前的12月13日,我們的祖國,山河破碎,血濺金陵,讓我們銘刻這萬箭穿心的日子,讓我記著這不共戴天的血債,讓我們以國家的名譽,撫慰歷史沉沉的傷痛,祭奠30萬無辜的冤魂 。

直面坐視飲彈死,昭烈乾坤轉星斗。天怒人怨敵膽寒,子魂魄兮炳千秋。河南電視臺知名主持人王萌滿懷激情地朗誦了河南省先進文研究會會長劉長華創作的《謁吉鴻昌烈士墓》。劉長華會長、王欽韶教授還現場創作朗誦了一首激情洋溢的詩詞。

現場嘉賓景宏偉女士也按捺不往激動的心情,即興登臺,飽含真情地朗誦了一首《祖國是什麼》,感動的淚水淹沒了汗水,雷動的掌聲此起彼伏。

謳歌抗日英雄,就是為了樹立華夏民族精神,喚醒國人的愛國激情,喚起人們對抗日老兵的敬仰與銘記。讓我們永遠記著他們。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文藝部部長孔銳、河南演講與口才學會理事何佔鋒先生深情高歌《為了誰》,獻給誓死保家為國、捨命奮勇殺敵的戰鬥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代們!

著名畫家王長水、王康中為詩會獻上了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

《為英雄下跪》詩歌的創作原型、嵩山永泰傳統文化基地的義工們也來到了晚會的現場,並帶來了精心創作的舞蹈《精忠報國》!

震撼靈魂的詩句,高亢激昂的詩朗誦,振奮人心的紅歌,鏗鏘有力的舞蹈,飽滿著感天動地的正能量和錚錚鐵骨的中國精神,在八一前夕的中原大地迴旋激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