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最近见到很多这样的人,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国内只能读二流、三流甚至大专,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

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持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理性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连三本都考不上,出国留学却能上名校?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拿中国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其实,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