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说历史的女人——第340期)东汉末期之朝局,已经是问题十分严重的时期,一方面是旧有的弊病已经积累到了无法根除的程度,比如宦官势力已经坐大到了连皇帝都被遮盖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管理混乱,比如汉灵帝身为皇帝却带头买官卖官,引发了天下官吏腐败之风,而腐败之风造成的巨大恶果就是引发了大小不断的农民起义,这说明了什么呢?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说明了大汉朝廷已经失去了民心。这一问题,与宦官问题,共同构成了架在东汉脖子上的两把利剑,随时都会要了东汉王朝的命。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之后的历史发展,也果然如此,虽然朝局问题比较复杂,解决的方式也颇为棘手,但以何进和袁绍为首的一股力量,展开了与宦官势力的斗争。而这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宫廷之间,还引发了朝野势力的参与,从而使得这一本可谨慎解决就能处理的问题,最终演变为无法收场的惨剧:

何进邀请了一个西凉盟友董卓前来帮助铲除宦官势力,结果宦官们一看,何进你这是违反游戏规则,我们宫廷游戏怎么能让在野势力参与呢?宦官们一急,那好吧,既然你不按宫廷游戏规则玩,那么就别怪我们心狠了。于是,就设计以一假诏书把何进骗进皇宫来,这里是宦官们的势力地盘,容易掌控,何进一进宫门,就败埋伏在门边的宦官力量砍掉了脑袋。何进的同党袁绍一看,就带着兵马冲进宫来,杀掉了大批宦官。

可是何进和宦官势力的减除,最终得到好处的却是何进在死前邀请的那个盟友董卓。董卓这个人,看似粗野,但是却还是非常有心计的,其实早已到了距离洛阳不远的地方,但却不退去,也不前进,而是静观其变。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宦官们把何进搞死了,他就开始进兵了,控制洛阳之后。董卓的表现更为令人胆寒,堪称是宦官势力和何进势力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加强版。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董卓在朝,干了两件大逆不道的事,第一是废了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第二是毒杀汉少帝以及何太后。此事引起公愤,对此深感不满,或怀抱反抗之心的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曹操,一个则是位列三公官拜司徒的王允。但曹操,当时虽有反抗之心,却无反抗之力量,所以,他就在董卓召见他的时候,选择了逃走。但王允却没有,他选择了隐忍或静观其变。

王允这个人,因为演义的缘故,其个人情况并不明了,他的存在只是因为貂蝉或七星宝刀而被人们知道。可是在正史记载中,王允这个人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出身非常高贵,乃是山西第一望族王氏,家族里人的世代都是在做官的,可以说王允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但王允这个人官二代可并非一般的享乐之辈,他自小就格外聪明,加上后天又比较努力,才学非常出众,得到当时之人的一直看好。不过在到青年时期,王允发现单纯靠文虽能治国,但不能保家护国,这时候他的偶像是我们古代史上最为知名的讨伐匈奴的英雄人物,即霍去病和卫青。因此,王允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霍去病这样的人物,才能更有用处,于是,他开始习武,而且一练就是数年。因此,我们在演义中看到的王允形象被打破了,因为正史中的王允是个文武兼备之人。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王允也属于少年得志,19岁就开始步入仕途。当然,一开始王允怀抱理想,在仕途中也是碰了无数钉子,甚至可以说有过多次生死之风险,都因有贵人相助,方得脱险,比如有一个叫邓盛的刺史,在王允差点被王秋斩杀的时候,他出面救下了王允。

邓盛是王允人生路上的转折式贵人,对于王允真正进入朝廷大员级别的官阶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王允做了朝中大官之后,依然不改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做事风度,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张让。张让,多牛啊,连汉灵帝都对他叫爹,谁敢得罪啊?可王允这个御史就偏偏喜欢捡硬柿子捏。可是既然人家是硬柿子,那自然是捏不烂的,所以王允没有把张让捏烂,反被张让用诡计丢到了监狱里头。

可是王允这人运气就是好,刚到监狱里头,就赶上了皇帝搞大赦天下,王允又被放了出来,还继续去做官。可是王允一出来,张让就别提多不舒服了。王允就像一个地雷,总是找茬,自己干点什么坏事,他就天天跑到皇帝那里去上一折子,这多讨厌啊!因此在张让看来,王允这小子还是呆在监狱里比较好,于是,他就又想了一个损招,在王允出来一个星期多后,就又把王允搞进监狱去了。

张让嘿嘿一笑,这一回王允必死无疑了。可是王允这个人不但运气好,官声好,品德好,因此人缘也特好,出现了三个重量级的人物联名去向皇帝求情赦免王允。这三个人分别是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哎妈呀,这个个都是朝廷核心大员啊!王允死罪被赦免。

总之,王允的仕途之路是颇为不平的,他可谓是经历了数起数落的变故,也经历很多生死关头的危险。不过到了董卓控制朝政之后,对于王允并不坏,还为王允升官。董卓刚立汉献帝的时候,王允被封太仆、尚书令,到第二年,又被拜为司徒,兼任尚书令。

单纯从仕途的升迁来看,董卓重用王允,是有恩于他的,但从大义或大局而言,董卓倒行逆施的许多策略,都是与天下为敌,与大汉为敌的。因此,以王允的性格和价值立场,自然也是与董卓为敌的。但王允这个人因为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变得隐忍起来。

董卓之恶行引发天下大乱,诸侯联军攻打董卓,董卓感到自己在中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就把东汉的都城迁到了长安,即今天的西安。王允作为朝中重臣,自然也跟随着来到了西安。那么王允既然对董卓怀恨在心,为何不做点什么,哪怕像曹操袁绍那样逃走呢?要知道曹操和袁绍那也是东汉末期的重要人物,对董卓也是极其不满,加上两个人都是很有才干,要么称霸一方,要么称雄一世。但单纯从挽救东汉末期的第一功臣这个概念而言,曹操袁绍难比王允,但王允后来却在成功后因一致命错而命丧黄泉。那么具体情况是什么?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我们且看,王允跟着董卓来到西安,他想干什么?呵,王允有更大的计划。他要发动“西安事变”,但他如何发动?因西安是董卓的地盘,兵甲林立,戒备森严,所以王允为此是小心筹划,谨慎准备。他联盟了一个人,即吕布。吕布是董卓的贴身侍卫,但与董卓却因一婢女,在演义中为貂蝉,有了很深的隔阂。王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拉拢吕布,而吕布担心董卓惩罚自己,于是,就加入了这个刺杀计划,并成为最后的一个实施者。结果在公元192年的四月,王允周密布置之后,在未央宫,董卓被吕布诛杀。这就是发生在东汉末期的“西安事变”。

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 袁绍曹操都难比 却因太狂太浪惨死

​董卓一死,在当时看来,那是大快人心之事,因为东汉似乎又有希望了。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很高兴。而王允作为此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自然是头功一件,人人都对其夸赞不已。

但有句俗话叫乐极生悲,对于王允来说却不但是生悲,而且是改变了性格。之前王允的个人品行是人人夸赞的,他为人谦恭、心怀正义,但在诛杀董卓,他独揽朝纲之后,立即就变得十分陌生,甚至有点狭隘和残忍,变得傲慢自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狂太浪。比如当时有个牛人叫蔡邕的,因董卓之死,哀叹了几下,王允就把人家下到狱里处死了,当时有很多人求情,他都不给面子,因此,王允的人望因蔡邕之死,一跌百丈。

不过最为严重的问题还要算这一件,那就是对董卓旧部的处理问题。按照正常的理解,李傕郭汜等人当年拥护董卓,那是因为他们对董卓忠诚。但王允却看不到这一点,认为他们跟董卓是一路之货,于是就想赶尽杀绝。结果这一昏招,直接让郭汜和李傕恐惧不安,本来打算解散部队逃走,却因贾诩一个建议,带着十万之众,杀奔西安,吕布战败,王允大势已去,被李傕郭汜砍头而死。

结语:王允这个人很复杂,也充满了争议,但客观来看,他的功劳也是值得承认的,他为拯救大汉,不惜冒险发动“西安事变”,这种事风险极大,成功则青史留名,失败则株连九族,幸好他成功了。但他本该是挽救东汉的第一功臣,其功劳连袁绍曹操都难比,却因成功之后忽然太狂太浪而惨死——具体来说是因一致命错命丧黄泉,这一致命错误就是王允在处理董卓旧部的时候,有人给王允建议,说派遣皇甫嵩去做西凉军的首领,一方面皇甫嵩在西凉有人望,一方面可以借此安抚此刻已经成惊弓之鸟的西凉军。但王允的做派令人反感,直接拒绝。结果很明显,在西凉军看来,好吧,既然你拒绝安抚我,那我就去弄死你。王允这一步臭棋,让他的东汉末第一功臣的身份蒙上了一层可悲的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