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17岁女孩发现肺小结节,是切是留?大牛,上海这个诊治中心五年诊断15000多例,准确率95%以上!

只有17岁,花季的年龄,高二女孩却被查出肺部里有微小结节?是切还是留?是良性还是恶性?一家人犹如站在了生命的悬崖边。

面对如此年轻的病人,行医50年、阅读了50余万张CT片,素有“东方神眼”之称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教授深感重任。根据影像诊断显示,张国桢果敢地判断是早期肺癌。术后病理证实了张国桢的判断。在最早期处理掉肺癌原发病灶,为女孩抢占了“生命时间轴”。

近日,《微小肺癌——影像诊断与应对策略》(英文版)最新出炉,在新书发布上,全国著名肺内微小结节研究专家张国桢特别指出,查出肺小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有误区,听到磨玻璃样结节便恐慌,看到磨玻璃样结节就一定要开刀。事实上不是所有“磨玻璃”都属恶性。

17岁女孩发现肺小结节,是切是留?大牛,上海这个诊治中心五年诊断15000多例,准确率95%以上!

张国桢呼吁0期肺癌Ⅰa期肺癌的诊治应普及新理念:结节一旦出现病灶增大、实性增密、 结节增强、有移动血管增粗这“四增”现象,应立即停止随访、建议做手术。

不能贸贸然“一开了之”

无论发病率、死亡率,肺癌都是全球癌症首位。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达429.16万例(男性251.21万例、女性177.95万例),其中肺癌年发病人数达73.33万例(男性50.93万例、女性22.40万例),年病死人数为61.02万例(男性43.24万例、女性17.78万例)。

随着胸部低剂量CT扫描逐渐取代胸片成为高危肺癌风险人群筛查的主要手段,肺内微小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专家直言,当下临床常用的低剂量CT肺癌筛查,使得Ⅰa期肺癌发现率从35.1%提升至93%,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肺内微小结节。这些小结节数量较多、大小不一、新旧交替、种类复杂,而且大多没有特异性症状、良性恶性难以辨别。

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关乎患者性命健康;对于一些疑难结节,不同医生常会给出不同意见。 张国桢表示,“既不能对肺小结节长期姑息不定性,也不能贸贸然“一开了之”。尤其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结节,更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万一错把肺癌当良性疾病,那就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等拖到中晚期再治疗,疗效就会大大下降。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研究报道,CT检查出的肺结节96.4%均是良性,仅有少数结节是恶性。他表示,“针对小病灶,不必大检查,我们应该找到一种经济、便捷、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让患者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治。”

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告诉记者,13年前,上海率先成立了专门针对肺微小结节的专家诊断门诊——华东医院张国桢疑难CT读片中心,让患者能够直接面对放射科专家。五年前,为了应对肺部微小结节日趋增高的发病率和诊疗挑战,华东医院张国桢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组建,胸外科和放疗科专家共同参与,为肺部微小结节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令人惊讶的是,5年里这个诊疗中心诊断了15000多个肺小结节患者,准确率在95%以上。

17岁女孩发现肺小结节,是切是留?大牛,上海这个诊治中心五年诊断15000多例,准确率95%以上!

历经数年,张国桢教授领衔团队,创新提出针对肺部微小结节的“四大法宝”:抓早(0期肺癌)、抓小(5至9毫米微小癌)、抓准(术前准确定性、定位)、抓好(术后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协作保证病理取材准确性)。

不是所有“磨玻璃”都属恶性

很多医生及患者一听到磨玻璃样结节,便认定肯定是恶性。张国桢对此观点加以厘清。纯磨玻璃结节的平均CT值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在肺微小结节的动态随访过程中,CT值在-500至-400HU范围内且有进行性增高,提示恶性几率加大;CT值在-600至-500HU范围内,提示恶性几率较低,处在中间“灰色地带”;CT值在-700至-600HU范围内,提示是良性阶段。

发达的影像诊断技术,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带来可能。张国桢提出,诊治端口还可前移至0期肺癌。从单个癌细胞开始通过血管进入,倍增发育到直径1厘米、重量1克的原位癌、微浸润癌一般需要5至10年时间,这便是早期发现的最佳窗口期。数据显示,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患者术后5至10年生存率可达98%至100%。

改写“小于1厘米肺癌一律可以观察”的固有认知

“当前原位腺癌在肺癌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5%上升到现在的30%以上。”张国桢指出,需要尽快提高业界各科医生的诊治水平至关重要,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微小肺癌诊疗原则的普及。

为什么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片子,有人看出了肺炎,有人却看出了肺癌?张国桢认为,多数大医院的诊断技术本身差异并不大,差别就在于医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能否准确无误地读出一张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既衡量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医学知识积累,也考验医生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掌握疾病变化的影像学规律。

作为我国研究CT影像诊断技术的开拓者,阅片无数的张国桢有一双“火眼金睛”,及早及时发现很多亚厘米级别的微小肺癌,将病变根治在极早期,将微小肺癌的诊断推进至4毫米水平,远远领先于国际共识,改写了“小于1厘米肺癌一律可以观察”的固有认知,总体诊断准确性达到9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将自己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希望借《微小肺癌——影像诊断与应对策略》这本书让业内所有医生都能火眼金睛。

17岁女孩发现肺小结节,是切是留?大牛,上海这个诊治中心五年诊断15000多例,准确率95%以上!

作为微小肺癌领域首部研究专著,该书集中讨论肺癌筛查中的热点问题,结合病理学、解剖学、影像学和治疗学各个方面作详尽论述,中国诊断标准得到世界认可。此次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教授团队主编、全球最大科技出版社之一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微小肺癌——影像诊断与应对策略》(英文版)新书正式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