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北京时间3月7日,普里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里兹克在美国芝加哥宣布,来自印度的巴克里希纳·多西获得2018年普里兹克建筑奖。该奖由芝加哥普里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在世建筑师,以表彰其作品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环境所做出的卓著贡献,被公认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艾哈默德巴德洞穴画廊

今年的普里兹克奖评审词中这样写道:“多年来,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创造从一而终——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盲从潮流。”评委会则表示:“多西能够敏锐洞察建筑物所处的情境,他的方案综合考虑到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各个维度,因此他的建筑完全贯彻了可持续性的原则。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完成了多种建筑类型的设计,影响了社会各个经济阶层人们的生活。”多西是第45位普里兹克奖得主,也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印度建筑师。

多西作为建筑师已从业70余年。年轻时,向西方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学习并与之合作的经历,让他在熟稔现代建筑基本法则的同时,更不忘东方文化的古老精神——按照印度教的思想,万物如人一样,都拥有生命。1950年,在伦敦的多西争取到参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机会,会上讨论的正是柯布西耶为印度规划的一座新城昌迪加尔(Chandigarh)——印巴分治后,旁遮普区(Punjab)被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线一分为二,原本的区域首府被划分到巴基斯坦,印度急需为旁遮普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新首府,以宣告新印度的到来。在柯布西耶的规划中,这座城市的东北角有一座巨大的政府广场,周围分布着议会大厦、法院、秘书处、总督府,人们需要穿越广场和草坪才能到达不同建筑,这在酷热的印度难称“宜人”;此外,他还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交通路网,城市依照快速、中速和低速交通的街道建造。1986年,多西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这并非一个属于印度的设计,印度“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由交通主导的文明程度”。而一个对西方现代化无比仰望、对发达国家设计师盲目殷勤,却忽视本土重要性的政府,在多西看来更是这座新城规划失败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传统印度社会以团体为单位,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有更多树木遮蔽的公共空间进行户外活动。但在昌迪加尔,这种传统社交方式从未被认真考虑过,尽管这里有街道、宽阔的开放区域和大片住宅区,“但这里没有生活!”

1954 年,多西从柯布西耶的事务所“毕业”。“毕业”六十周年后的2014 年,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为多西举办回顾展。当时的他曾坦言,在这趟漫长的旅程中,不断徘徊并自我追问建筑与社会,特别是与一个独立的印度有何关联。“六十年前的人们一度怀疑,尽管国家独立,但印度人是没法摆脱被殖民的奴性的”,而多西暗自发誓,不再简单沿用柯布西耶的建筑元素或形式,“我的老师也不希望我一味模仿或者不断重复一栋又一栋建筑,而是希望我去发明和追求新的表现方式。”

1966 年,独立成立工作室的多西设计了他的第一个公共建筑——古代印度耆那教(Jainism)文献和艺术品收藏与研究的机构——印度学研究大楼,为了更好地保存耆那教珍贵的文稿和绘画真品,多西借鉴了南亚的一种传统住宅形式Haveli,以半地下的结构让整个建筑都集中在了一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船”之中。

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印度学研究所

在艾哈默德巴德的萨巴尔马蒂河岸边,多西建造了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命名的泰戈尔纪念堂。这座拥有750个座位的剧场中,大量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摒弃矫饰和所谓的“高科技”,让人们倍感亲切。另外一处文化建筑——艾哈默德巴德洞穴画廊,更体现了多西在设计中一以贯之的思考:自然、人文是建筑的生命之源——这座陈列着著名艺术家马可布勒·菲达·侯赛因(M. F. Hussain)作品的画廊,使用了自由、有机的建筑形态——随地势稍稍起伏的屋顶,像是当地印度教湿婆神龛的穹顶一样;屋顶上如同眼睛一样的窗孔,既能够让光线进入建筑空间内部,又不至于使建筑收纳过多室外的酷热。多西在画廊设计完成后表示,毗湿奴化身的龟神曾在梦中提示他,“只有把形式、空间和结构融为一体,才能创造有生命力的建筑;只有排除自我封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协作,才能创造有深度的建筑。”

1980年,多西为自己设计了工作室“桑伽”(Sangath),梵语中Sangath的意思是“陪同”,而建筑本身则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多西参照印度传统神庙的基座和结构,将数个长条的拱形建筑围合成一个露天庭院;内部的工作区域则被挖至地下半层,与自然环境妥帖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屋顶和墙面用瓷碎片加以装饰,可反射阳光减少热能的吸收;拱形建筑还可以收集雨水,引入庭院内,为建筑降温,如此一来,即便是没有大功率的空调,在工作室里也可以安然躲过动辄50℃以上的印度高温。“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物体,以及大自然本身——光线、天空、水和风——一切都处在和谐的交响之中,而这曲交响乐就是建筑的真谛。我的作品就是我人生的故事,不断演进、变化和探寻……试图剥离建筑的角色,将目光聚焦生活本身。”多西如是说。

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桑珈建筑师 工作室

在多西看来,建筑师不仅要精通建筑领域内的形式法则与材料科学,更应重视对社会、经济、自然的认知。在印度城市文明兴起的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因此人们生活的聚落中,室外空间的重要性不啻于建筑内部。在多西所设计的北方邦阿冉亚低造价住宅项目中,这一思路便为七千户贫困阶层家庭提供了兼顾聚落整体性和不同人群个性的生活场域。区域内的布局源自印度传统的线形聚落形态,小型广场和室外活动空间沿线性空间铺展开来——不算宽阔的内街,自行车在其中穿梭,汽车的活动范围则在中轴线的商业区,每一个街区还有自己的摊贩集中地;内街两旁是相对的房屋,植物长在房屋间隙,屋顶可以被开辟成花园,或晾晒衣物,也可继续向上延伸。

2014年的回顾展上,多西以《让时间停歇》为题进行自述,他并未谈及自己的设计,而是从数个印度传统神庙说起——在印度,宗教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和现实的空间。他谈到一组建于 1466 年的伊斯兰建筑群,一座夏宫、一座清真寺和数个墓碑依蓄水池而建,这个历史建筑成为整座城市人们最常造访的公共空间,或祭祀,或祷告,或单纯为了纳凉。而这里也没被围护起来成为博物馆,因为如今的人们仍旧在水池旁生活如常——“它与居民区的物理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同样是近的。”

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阿冉亚低造价住宅项目

对于此次获得普里兹克奖,多西表示:“我的作品由我的生活、哲学与梦想延伸而来,我致力积累创造一座建筑精神的宝库。获此至高殊誉,我满怀感激,并再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念:只有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时,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分享到:


相關文章: